开心生活站

位置:首页 > 综合知识 > 

教法与组织怎么写

1. 教学方法与手段中的课程内容组织怎么写

(1)教学方法

教法与组织怎么写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

(2)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①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③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2. 教师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组织怎么写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制约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教师的主要职责,用流行于我国教育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诸能力,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技能、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通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而很少思考处于我们行为核心的特质--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我们进行教育时,用我们自己个性中的特质去影响或者应该影响学生的精神,去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活力。虽然如此,尽管这些特质与课程和技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很少单独考虑我们自己的这些特点,我们也很少把它们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区分开来;教育方法和内容对于我们来讲是外在的,常常是当我们准备去教育别人的时候教给我们,而不是从我们的内心产生出来。

相反,教学态度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特质,即使我们没有这样意识到它们,或者充分培养它们。它们很少能够被教给别人。

它们是构成我们的人性的一部分,内容和方法则附属在它们上面。我们必须把它们抽取出来,加以认识、培养和应用。

为了教育学生,我们也许会了解我们的课程,会完善我们的技巧,但是,可能没有认识到,为了完全能够对学生施加影响,我们还必须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召唤出个性中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我称它为教学态度。 作为一个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教学态度呢?我认为良好的教学态度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所谓"促进",指的是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提高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构成"促进"的教学态度成分有三类:理解他人的态度,与他人的相处的态度,了解自己。

一、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能力,它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品质构成,包括:宽容豁达,体察性,移情理解和客观性。 1. 宽容豁达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对别人的看法和感情,总是同我们考察这一世界、考察别人的参照系有关的,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的参照来看、听、接触、谈论世事与他人,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我们的参照系越是固定不变,就越不可能对参照系之外的事物有所体验;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参照系,以适应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标准,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并适应与自己通常的参照系并非完全适合的种种变化。因此,宽容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就是灵活性。

可以把宽容豁达定为能使教师摆脱只能察知"那一丁点"的固定的先入之见。由于宽容豁达的教师的灵活参照系不再受固定的期待所限,因此,能够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对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自有异的学生表示关切,并同他们和睦相处。

宽容豁达的品质,还含有无偏见之意。当然,无偏见并非指无个人的见争。

相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深思熟虑的、有意义的,并且自认为是合适的价值观念。无偏见的品质意指,教师能够容纳学生与自己明显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与看法。

上述密切相关的品质--灵活性与无偏见的态度--构成了有效教育的理想的核心基础。 2. 体察性 所谓体察性,是指一个人对其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敏感性。

这种反应能力是有效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宽容豁达的教师可对学生作出全面和确切的了解,但他不一定能对已知道的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作出情绪反应。

而具备体察性的教师则有可能在学生产生某种需要、情感、冲突以及困难时,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艾伦和阿特金森(V. L Allen and M. L. Atkinson, 1978)发现,观看无声录像带的教师,甚至能分辨学生已经理解和尚未理解一节课教材的非言语行为。

因此,这种对非言语线索的敏感性,能够使教师超越学生表面的水平,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但要使体察性得以实现,教师首先应具备宽容豁达的品质。

3. 移情理解 罗杰斯(1975)在谈到治疗中的移情作用时,曾提供了一段描述,我们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师生间的移情关系:"从感觉上来说,病人的秘密世界仿佛你也具有,但并不丧失'仿佛'的品质,这就是移情作用。移情对于治疗来说是必要的。

从感觉上来说,病人的愤怒、担忧或冲突仿佛你也具有,然而你并非也正好在发怒、担心或有冲突,这就是我们致力要描述的移情状态。当病人的秘密世界为治疗家清楚地了解,而且他还能自由出入之后,那么治疗家不仅能同病人交流对他的清楚的了解,而且还能表达出病人刚好自己体验到的意思。

" 移情作用中有两种状况应引起注意。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

因此,具有移情作用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第二,教师要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份,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并非。

3. 教案中的组织教学怎么写

教案一般分为(详案的写法):首先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写出要复习的内容,比如说,如果你要写的是平方根(3)的教案,你可以在复习回顾里先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可以假设学生回答了:算术平方根.那么你再问,什么是算术平方根.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写出你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还有一些问话要怎么问,你也可以假设学生要怎么回答.题目也都要写上哦.三:例题解析:写出本节课的例题,可以有多重求解方法,这边最好先预算一下你打算用几分钟来讲这一块的内容.四:巩固提高:这一块一般都是练习题,你写好练习就好了,一般不用自己写答案五:本章小结: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自己要先写好,到底学了什么.因为学生不一定能够说全到底学了什么,你要自己总结出来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

4. 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什么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仍然是个大问题,原因既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存在一个落差,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之间又存在一个落差,还在于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经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它学科的教师似乎也不会提这样的问题。

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句。别小看这一问,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历史课等等别的什么课。

对此,崔峦老师在《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在制定与修订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这就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以为一篇篇课文就是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所以,我认为目前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来说,“教什么”的问题是第一位的。

难怪一些专家直呼吁: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应该编得厚些,更厚些,具体些,再具体些,对每一课要教的内容作出具体的、明确的、保底的硬性规定,把内容与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开始实施教学之前,也能像数理老师一样,胸中有数,十分清楚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我们种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浇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园”,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才能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弊端。(谈到内容分析,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表明加强语言习得、创新教学模式的决心。)

事实上,语文课说白了就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什么,第二个维度是怎么教。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

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到现在为止还不尽如人意,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思辨的层面上,所以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程的特性和价值,我们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语文吗?是语文课程吗?是语文内容而不光是“教材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内容”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你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了吗?那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

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传说有一位国王给大臣们一个任务:编一套古今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传给子孙。大臣们悉心搜集后,编成智慧大全共12本,国王看了,说太厚。

大臣们精心挑选后,编成智慧大全一本,国王看了,又说太厚。大臣们反复斟酌,编成智慧录一章,国王看了,还说太厚。

大臣们又把一章缩成一页,一共40条,国王看了,还是“太厚了”那句话。最后,大臣们从40条格言中精心选了一句,国王看后满意了。

最后选中的格言,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那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王让全国所有的人都记住这句话,于是人们变得勤劳了,国家也变得富裕强盛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繁中求简,才能成功!语文教学也同此一理。

语文教学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如何取舍。任何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在几十个点上。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字、词、句、篇、点、语、修、逻等;从能力的角度来说,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能力;还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习惯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内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一篇课文就是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部位都有研究的价值。

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因此我们常常会做出错。

5. 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

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

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1、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2、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3、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

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4、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

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

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不当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

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

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3、。

6. 如何组织教学

一、内外修。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内外兼修。内练教育教学基本功,我们要潜心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让学生从内心里佩服我们的学识;外树师表形象,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不要太随意,我们毕竟是教师,不是社会上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威严。

二、备好课。

这里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教法、学生。一提起备课,老师们马上就会想到备教材备教法。其实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在弄清课堂上要落实哪些知识点、如何落实的基础上,要充分分析哪些学生能跟老师很好的配合,顺利掌握知识点,获得能力的培养,哪些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哪些学生完成不学习任务,甚至会给老师出难题,对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 、有策略。

对经常在课堂上给老师出难题的学生,我们要想出一定的应付策略,这要因人而异。我们要对此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可以在课堂之外找这些学生谈心,从内心里去和他们沟通,达到师生的互相理解。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和学生沟通,可以借助班主任和学校主管领导的力量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个时候不要顾虑什么“没面子”了,大家会理解你的。

四、会制怒。

要有宽广的胸怀,遇事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才能使“热效应”变为“冷处理”,顺利解决问题。教师要讲究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性,面对突发事件,几句温和的话语,一个机智的动作,甚至一个提示的眼神都远远胜过怒气冲冲地严厉批评,从而拉进师生的距离,营造亲切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少闲话。

我们在课堂上尽量不要说与教学无关的闲话,甚至和学生扯皮,如果给学生逗皮了,你的课堂秩序就很难维持。力争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精练,富于艺术性。当然,在课后,我们可以找机会和学生一起活动啊,交谈啊,可以像朋友一样。

六、多设想。

我们不妨多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么做?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孩子是我的,我会怎么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多一些宽容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秩序好、效率高

标签: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