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生活站

位置:首页 > 综合知识 > 

大碗茶简介

大碗茶简介

大碗茶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传统的饮品,主要食材是茶叶和配料,常见的配料有花生、芝麻、核桃、糯米团等。制作过程中需要先将茶叶焙制后放进大碗中,再加入热水,煮熟后加入配料。大碗茶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而且营养丰富,常被用作家庭聚会或宴席的饮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碗茶是什么意思

大碗茶的意思是:用大碗盛装供客饮用的廉价茶水

大碗茶的简介:

大碗茶是中国特色茶文化之一,风靡于解放时期的老北京,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

此外在日本,也有闻名世界的大茶盛式,是一种日本特色的大碗茶。2012年4月21日,作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电影《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喝法:

喝法一:

第一种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因为喝的是讲究,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济南大碗茶的历史

1.大碗茶的历史

北京大碗茶简介

大碗茶,风靡于解放时期的老北京,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一般情况下是2分钱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随着那个纯朴的年代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形式渐渐为各种冷饮店所取代。

[编辑本段]大碗茶喝法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据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喝法一

第一种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 *** 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因为喝的是讲究,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不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不管您怎么讲究,都能满足你。不过,既然是讲究,价钱很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

喝法三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肯定得弄壶“高末”喝。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法,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满足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上班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业,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2.大碗茶的历史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老北京的茶馆分为四种:书、酒、清、野。这四种茶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讲究。书茶馆以说书为主,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先生讲述各种稗官野史、演义传奇。注意了,这听说书可是要收费的。

酒茶馆又叫茶酒馆,顾名思义就是既可喝茶,又能饮酒,另备有下酒小菜。清茶馆则主要是为买卖人聚会谈生意提供场所。相比之下,野茶馆就平易近人得多了,大树下搭个凉棚,支起几张桌椅板凳即可,多设于郊区野外,供游人过客歇脚、纳凉、饮茶之用。老北京的茶馆数清末民初时最为兴盛。大多是门面三五间,前设柜台,后设大灶,中间放一个高五六尺、直径三尺的红铜大搬壶,两边都有壶嘴,悬于梁下,随到随喝。茶馆内设有演出舞台,表演各种曲艺戏曲。

3.济南历城南郭而村的历史

遥墙镇南郭而村位于镇 *** 东北1公里处,西临黄河、南毗青银高速公路、北有济南国际机场,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机场路穿境而过。

南郭而村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尤以该村张氏家族制作的牛皮大鼓声名远扬海内外。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威风锣鼓中的震天大鼓,就是由该村生产的。

清末民初,张氏家族就开始制作牛皮鼓。小到碗口小鼓,大到巨盆大鼓,铿铿锵锵,伴随着五音戏的发展而来。张氏先人继承前人的制鼓经验,并多方拜师求教,痴迷于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找到了制作上乘大鼓的独家工艺。张氏家族牛皮大鼓所用原料为江南水牛皮和北方枣木,加之粘、切、贴、煮、漆等独门工艺而成。制作出来的鼓,擂之轰然,其声如雷,余音袅袅且贯耳绵长、持久,富阳刚恢宏之气,有黄钟大吕之声,粗犷、彪悍、豪放、浑厚。

1950年后,传人张其宗独辟蹊径,向物理学家请教,向老艺人学习。既注重传统工艺,又学习科学知识,用声韵学的知识指导实践,在用料上更考究,像在用漆、用胶、粘接、烘烤、熟皮等工艺上一丝不苟,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其牛皮大鼓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前竞选中,从数十家锣鼓企业近百种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开幕式上一鸣惊人,声震天下。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成为华人节日庆典、喜庆文化活动中的主角。张其宗的裕兴乐器行也声名大扬。

4.济南菜的发展历史

济南菜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历下菜,起自鲁西地方,立足省城济南,又吸收湖菜特长,形成独特风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济南菜逐渐形成了三个饮食区,即鲁北饮食区、鲁中饮食区、鲁南饮食区。早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煮骨汤以调味的情况,到后来发展成为用鸡、鸭、猪肘子煮汤,以鸡腿肉茸(称红哨)、鸡脯肉茸(称白哨)吊汤,制作出营养丰富、味鲜而醇的清汤,即可做汤菜,又作提鲜的调味料,成为济南菜的一大特色。

5.济南历史

相传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春秋左传》),系因本市诸泉汇为泺水,故名。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本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济南洪楼教堂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济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公元 前154年又废国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全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1929年7月正式设立济南市。 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 *** 解放了济南。

6.济南的泉的历史

济南泉水历史文化悠久

济南泉水,悠悠千古。据历史 考古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1542年,迄今已有3540多年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至今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明代诗人晏璧等古人曾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几次来济南,对济南的泉水颇有钟情,题诗刻碑,称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其他记述泉水的诗词文赋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唐代词人员半干、崔融,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明朝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还有李开先、于慎行等都是济南籍人,可谓“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多”。济南还以其独有的泉水神韵吸引着天下八方游子,文人墨客云集,争睹“潇洒似江南”的泉城风采。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散文大家苏轼、苏辙,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等都游历过济南,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篇章。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孟頫在趵突泉边留下了诸多墨迹。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

济南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即发源于此;济南南部的齐长城比秦长城的历史还早400多年;孝堂山郭氏墓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柳埠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石塔;灵岩寺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塑”。济南洛庄汉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位之高,文物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

纵观泉城济南的历史,有多少古人、名人、文人和普通平民百姓为之魂牵梦绕,割舍不断。历代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名泉诗词、文赋,留下了无数精妙的历史传说和诸多的名胜古迹,形成积淀了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泉文化是流传最广泛、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泉文化应是济南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主旋律,做好泉文化的文章,唱响主旋律,就是抓住了名泉品牌这个根本。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象征,是济南的根,是济南的魂。

大碗茶的剧情介绍

2012年4月21日,作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电影

《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片中浓郁的老北京味儿,让人重新嗅到了“大碗茶”浓厚的文化味道。

影片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门大碗茶创业故事为原创作的,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尹盛喜带领着一批返城知青艰苦创业的故事,从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开始做起,自谋职业艰苦创业,克服了各种困难,为国分忧,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先进典型代表的故事。

影片弘扬改革开放主旋律,刻画时代转折点上的小人物命运,讴歌创业情怀,体现京味民俗。由饱含创作的成熟主创人员带头,一批极富潜质的电影新人加盟,低成本投资,精细化制作,是国产小成本影片中的佼佼者。

北京大碗茶的简介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中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闻名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大碗茶的介绍

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一般情况下是2分钱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那个纯朴的年代而产生,到了21世纪2014年,这种文化形式变为被各种冷饮店所取代。

《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旋律是根据声调的什么来创作的。

歌曲简介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李谷一首唱的歌曲,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2001年5月,该歌曲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歌曲鉴赏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歌曲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并借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处理歌词。在伴奏中使用了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让听众在大碗茶里细细品味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

创作背景

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源于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喝的大碗茶。有一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阎肃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儿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后来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本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情感。阎肃因此受到启发,所以,他就写下《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曲。

大碗茶歌词 大碗茶歌词简单介绍

1、《大碗茶》歌词如下:

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

高高的前门 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蓬衰草 几声蛐蛐儿叫

伴随他度过了 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

他一日那三餐 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 也许它最廉价

可谁知道 谁知道

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

饱含着泪花 它饱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 又见红墙碧瓦

高高的前门 几回梦里想着它

岁月风雨 无情任吹打

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

叫一声杏儿豆腐 京味儿真美

我带着那童心 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 也许它最廉价

可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

直传到天涯 它直传到天涯

它直传到天涯

2、《大碗茶》歌曲演唱者:王麟。

前门情思大碗茶原唱

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原唱是:李谷一。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阎肃作词,姚明作曲,歌曲发行于1996年9月28日,收录于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中。2001年5月,该歌曲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李谷一简介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湖南长沙,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艺术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1961年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院任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1964年,演唱花鼓戏《补锅》获奖,开始被观众熟悉。1974调入乐团任独唱演员。1976年,李谷一为电影《南海长城》配唱主题曲《永远不能忘》,之后演唱了大量电影歌曲。1980年,演唱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

1985年在法国、荷兰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1988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八十年代末,她唱出了《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戏曲韵味的新作品,在歌坛上又骊次带动了民歌演唱新风格的潮流。

求老舍茶馆的内容简介

茶馆的内容简介:《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第二幕: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扩展资料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中不堪,投湖自尽。

简单介绍下茶文化

茶是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饮品,最早甚至可以上溯到神农时期,诗人称赞它时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足见赞誉之高。

围绕着饮茶的过程,我国衍生出了独特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直接删除)而对于小约来说,茶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它在发展中慢慢糅合了佛道儒诸派思想,又结合了礼仪和各地风俗,成为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王公贵族们欣赏茶,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千金只为求得一两,可称为传奇;文人雅客们赞扬茶,因为它每次冲泡都有不同的滋味,透过它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的不同阶段,可寄托种种思绪;走卒贩夫们也爱茶,不仅是因为可以解渴提神,也是因为它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滋味,一碗朴素的大碗茶代表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不同的人却都能在那一碗茶中找到自己欣赏的角度,或许这就是茶文化共通的魅力吧。

到了现代,茶文化中的精神则更为多样化,无论是约上二三好友在茶楼小坐,在茶香馥郁中谈心,还是独自泡上一盏香茗细细品味,都可以从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暂时脱离出来,于友君子之交,于己明心见性,岂不快哉。而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组成的茶艺既是能让饱眼福的艺术,又能体会到那一缕源源不绝的礼仪文化,得到无形的熏陶。

小约觉得,茶苦而后甘,清淡和静,恰与国人崇尚先苦后甜,宁静淡泊的思想相吻合,这样契合的精神,才是茶文化中的灵魂吧。

标签:大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