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生活站

位置:首页 > 综合知识 > 

潮汕茶米是什么意思

潮汕茶米是什么意思

潮汕茶米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产的一种精选茶叶,茶叶颗粒形状扁平,颜色绿中带黄,富含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巧妙地结合了优质茶叶和米饭,用蒸制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口感香醇,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米是什么意思?

茶叶的意思,潮汕地区对茶叶的称呼。(台湾地区跟福建地区也一样。)

茶米跟大米一样不,能做饭吃不能

茶米,安溪人亲切的称呼

把茶不叫做茶,而叫“茶米”,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地方这样叫,而我们这个地方,确实是这样说,“茶”和“米”联系起来,变成“茶米”这样的词,不是独创,倒也有几分新鲜,这是一个我耳熟能详的词,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这样的说法,现在偶尔还能听到,而你们未必清楚。

把“茶”和“米”联系起来,自自然然,没有任何的一丝矫揉造作,“茶米”说得还是茶,茶像米一样,像大米一样的普通,一样的司空见惯,一日三餐似的,但大米普通呢,普通又不普通,它让我们珍惜,它是生养我们的食粮,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敬畏。

不管是红茶、绿茶、乌龙茶,也不管是新茶、老茶,还是发酵茶、半发酵茶,只要它是茶叶,潮汕人都可以泛称它为“茶米”。

查《辞海》、《新华字典》等典籍,对“米”字有如下解释:(1)去皮壳的谷类或其它植物的子实,如玉米、花生米,特指稻米;(2)小粒像米的食物,如虾米。在潮汕,小粒如米的食物还有“红肉米”、“薄壳米”等。此外,潮语将细小像米但不可食用的东西,如将作为建筑材料用的那些细小的石粒称为“石米”。

潮汕人喝工夫茶是挺讲究要“酽”的。不够酽——即其茶汁不够浓醇,也即是茶水冲泡得太淡太“薄”了,其主人是会被人家瞧不起的(所谓的“茶‘薄’人情‘厚’”其实是一句能化尴尬为热情的巧辩)。是故人们习惯多往茶壶罐里多放茶叶。我们知道,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受到热开水的浸泡,其体积会快速膨胀,充斥罐内的全部空间,有时甚至会把茶罐盖子给顶起来。这很像人们煮饭时,原先只占饭锅里少许位置的大米粒会因为开水的沸腾浸泡而快速地膨胀,致饭煮熟后,饭粒占据了锅里的大部分容积。是故有些潮汕人在向外地朋友解释时,常说“我们是在‘焖茶饭’”。

潮语把细小如米,且有如米一样的吸热开水迅速膨胀特点的茶叶都称为“茶米”。

潮汕人家中都有茶具,为什么潮汕人那么爱喝茶呢?

潮汕人把茶叶叫做茶米,潮汕家庭里,大米和茶叶是必不可少的,潮汕人以米饭作为主食,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潮汕人有多喜欢喝茶。

地理因素,潮汕这里丘陵,适合种茶树,而且较为暖和,所以茶树产量大。

潮汕人的观念中,只要有客人来,就一定要喝茶,哪怕你是过来吵架的,也要先喝杯茶再说。

踏入潮汕人家的家门,主人便会摆出茶具,烧好开水,烫杯,下茶,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即刻旋洒出茶色均匀的三杯茶水。“食茶食茶 ……”这时,主人定会客气地招呼你喝茶。

喝茶的过程中聊聊家长里短、聊聊工作上的事情。由于我身边的小伙伴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来我家就自动连接wifi,组团开黑,而我,就负责冲茶给他们喝。

一个潮汕年轻人,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学会冲茶,要不然别人你家,爸妈不在的时候,你自己都不能冲茶招待他人,在别人的印象中也就不够客情,还没长大。

人文因素,潮汕人会做生意,非常善于交谈,而交谈之中喝茶是非常有情趣的,你总不能在大家一起聊天时候喝白开水吧。再者就是潮汕人经常在外面走南闯北,而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茶馆是最能理解当地风俗文化的地方,久而久之,便会成喜欢。

在潮汕不管是开店,家里,工厂,公司里都有喝茶的地方,或店铺临街的摆上简陋茶具,或是家里的,公司里的摆上精致茶具,甚至出差旅游的带上,便携式工夫茶具。

如茶薄人情厚、头过脚席丶二过茶叶、人走茶凉、茶三酒四铁跎(游玩)二、高冲低洒,小生骑馋臣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冲茶先敬客等!总之、茶已经是潮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潮汕人的心目中,喝茶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在高铁上你看到有人拿出了整套的茶具开始泡茶,请不要惊讶,对于潮汕人来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要喝茶的心。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创造条件。那么对于潮汕人来说,喝茶意味着什么呢?

泡茶

喝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茶在潮汕有个叫法是叫做“茶米”,将茶与米放到同一位置,可见茶叶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之重。米,是日常所需,不可或缺的存在,茶如同米一样,说明喝茶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喝茶聊天的潮汕人

在潮汕地区,每天喝茶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喝一整天茶,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吃饭是每天都需要的,喝茶也一样,在潮汕人看来,茶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简单的调剂品。

喝茶是一种生活习惯

喝茶,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闲暇时间,泡上一壶茶,邀上三五知己一同品饮;或是投茶几克,简单冲泡一下,从忙碌的工作中暂时抽身……也许,这是大多数人喝茶的情形,但对于潮汕人来说这些都是“形式主义”。

从小就对喝茶耳濡目染的小孩子

潮汕人喝茶,从冲泡到品饮都已自成一派,流传已久,并且结合到生活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生活化了。对于潮汕人来说,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曾听一位潮汕的朋友说,他离开潮汕去到别的地方,才发现居然有地方是不喝茶的。这在他们潮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无论是在家,还是去其他地方,哪怕只是一个路边摊,你都可以看见摆放的茶具或是喝茶的人。

如果问一个潮汕人,喝茶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也许他会告诉你,喝茶没有地位可言,它已经深入潮汕人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有人问,潮汕人爱茶爱到什么地步?有人回答,哪怕跟人吵架,也要边吵边喝茶。看似一句玩笑话,其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喝茶是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喝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习惯,不可磨灭。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日复一日地喝着茶,行云流水般的泡茶方式也如同喝茶习惯一般流传下来,并深深地影响着更多的潮汕人。

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不少人早上起来就泡上一壶茶,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只觉得神清气爽。潮汕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解渴的目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六合家宴的江经理介绍说,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 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档潮菜馆吃饭,席间总是穿插上功夫茶。在你吃完海鲜鱼肉的时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点腻的时候,喝一杯可以去腻开胃。在你酒足饭饱觉得有点撑的时候,喝一杯解乏消滞。功夫茶与潮菜,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说吃潮菜不喝功夫茶,总是感觉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艺超凡而 “入俗”。功夫茶的雅趣,让品茶者难得清闲,乐于赋闲。功夫茶的厚韵,蕴含国人苦尽甘来的生活观念,而功夫茶的义理,则明白无误地透示着传统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琐事。但毕竟与一日三餐皆须填饱肚子的吃饭相比,有再高一层的功能需求。而这种基于解决了温饱需求的高层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所以,当喝茶并非为了止渴、喝茶并非为了消食去腻时,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经验,要有学识,要有修养。品茶要有感觉,要有顿悟,要有心机。当品茶成为时尚,成为艺术,成为文化之后,茶道便是一种积淀着民族生活意识.民族伦理观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学了。功夫茶的确不亚于一门高深的学问。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义理,功夫茶圣殿之门便打开着恭迎你入室了。

研究性课题《潮汕功夫茶的礼仪》

浅谈潮汕功夫茶中的礼仪

我是潮州人,我爱喝茶, 特别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些资料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浅谈一下功夫茶中的礼仪.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们喜爱。潮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人独钟乌龙茶。先前青睐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现今以潮产单丛茶为最爱。

传统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盖碗、一冲罐,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

盖碗,是用来冲泡茶叶的;三个小茶杯,是用来喝茶用的,无论喝茶的人数是多少都是三个杯;茶盘和茶池,一个是用来放三个小茶杯的,一个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壶,是用来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炉和锅,是烧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茶规。

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开了用开水冲洗一下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茶叶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第一冲杯是不能让人喝的要用它来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叫洗茶.洗过茶后,再冲第二冲,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对客人不尊敬;“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不能筛满一杯再去筛另一杯,这样会使茶色浓淡不均,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的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

每杯筛入多少茶也颇有讲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说明主人瞧不起客人,这是一种鄙夷的暗号,遇到这种情况请最好先走为妙。如果茶杯都筛得满满,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这并非主人下“逐客令”请你回去,则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筛茶都以八分为宜,讲究适可而止。

主人筛完茶之后,自己不能先饮,要等到别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这与酒道的“先干为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干为敬”先端杯上饮时,即是范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喝茶时要端取哪一杯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如果不懂规矩,在两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饮茶时,主人会用左手手指轻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来个“请”的姿势。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开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还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如果在喝茶的过程中,又来了客人,那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以示对新来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无论你味觉如何,都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激发起舌上每一个味细胞对茶味的“热情”,充分体味到茶香方能将茶咽下,这才不算失礼。饮完后还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则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二则表示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

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这种境界的升华。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以"品"为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则表现出潮人以"和为贵"之高尚情操.

为何潮州人喝茶只用三只杯子?

从潮从出生到长大都离不开茶,茶在潮汕话里面叫做茶米,所以从这个词语中就可以知道在潮汕人茶和米是同等的地位。在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茶三酒四T桃二意思就是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到外出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三个杯主要是因为喝茶重在氛围,重在意趣,多则热闹,少了品茶时的悠然自得。

求:潮汕话‘日常用语’!

1、本书是我个——这本书是我的。

2、我条裙——我的裙子。

3、个杯分人敲掉——杯子被打破了。

4、个(只)杯俾人打烂咗——杯子被人打破了。

5、伊雅过汝——他/她比你漂亮。

6、只领裙输(过)许领——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扩展资料:

1、潮州话今分布于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八邑包括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和梅州丰顺县)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州人聚集地。

2、潮州话是潮州人(潮州八邑、潮州府籍)的母语。今潮州话仍为潮汕地区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州话以旧潮州府城话为代表。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潮州片。覆盖范围为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全境,也包括丰顺、陆丰的部分村镇;一般称之为“潮州话”。

3、潮州话是潮商话,潮州话是古汉语、马来语、英语混合,比如汽车称‘劳利’,就是马来语,潮州话是汉语活化石。潮州话在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属于闽南语。

参考资料:潮州话——百度百科

潮州功夫茶有什么文化、历史?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泉。”

广东 汕头 澄海

1.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福建的漳州,泉州,及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工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在潮汕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不少人早上起来就泡上一壶茶,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只觉得神清气爽。潮汕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解渴的目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六合家宴的江经理介绍说,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

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了。

2. 广东肠粉

潮汕地区的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据说澄海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澄海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菇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一样的口味。

3.蚌仔煎。

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里搅拌入蚵仔、蛋、葱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特点:鲜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软。

4.拳打牛肉丸

汕头澄海牛肉丸作为汕头乃至整个潮汕地区最知名、最大众化的小吃,其既可作点心,又可作为一道筵席汤菜。而追溯其根源却是起源于客家地区——聚居在山区的客家人,大体上家家户户都养牛,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生牛肉过剩没法长期保存,所以他们把牛肉剁碎加盐挤成丸子煮熟,渐而成为当地的一种小吃。而真正让牛肉丸成为远近闻名的潮汕小吃,直至被评为“中华名小食”名扬海内外却还得归功于潮汕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汕头埠最繁华的小公园一带,就经常出现叫卖牛肉丸汤的客家小贩,他们或是挑着担子挨街串巷,或是在晚上开着货船沿韩江沿岸穿梭叫卖,生意红火。聪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受欢迎也很有特色,便将它引进“移植”过来。并从选料、配料到制作方法都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创制出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牛肉丸。

5.烤(卤)鹅

澄海卤鹅在潮菜中有很高的地位,大凡婚宴、寿宴办桌请客,不管多少山珍海味,都必须备一盘鹅肉。家中来客人时,“斫鹅肉请人客”更是成了潮汕人热情好客的口头俗语。

到“老爷生”这一日,各家各户便挑着卤鹅到老爷宫“拜老爷”,香火缭绕间,几十张桌子拼起来,满满摆着上百只卤鹅,蔚为壮观。有些地方甚至有“赛大鹅”的习俗。

祭拜完毕,方才剖开斫肉食用,斫的时候讲究薄切整齐,拼在盘里,深褐色鹅皮泛着金黄的油光,撒上青翠的芫荽,便秀色可餐起来,可以和盘托出上桌了。好的鹅肉皮连着肉,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鹅朥(脂肪),皮柔软咸香,肉坚韧结实,朥肥甜油润,咬下去口感丰盈,层次分明,嚼在嘴里调和起来不至于太干太腻,越嚼越香,实乃下酒佳肴。此外,吃卤鹅还需一样独特的蘸酱,叫“蒜泥醋”,顾名思义就是蒜泥加上白醋,有的还会放几颗白糖,因为狮头鹅多肥朥,蘸这个酸辛味便不觉油腻。

卤鹅后剩下卤汤称为“鹅卤”,鹅卤也多有用处,可以当蘸酱,亦可炒菜佐味,有时甚至直接淋在白粥里吃。更巧妙的吃法是配“红粿桃”,红粿桃是潮汕的特色糕粿,糯米做的皮,包上赤豆馅儿,由于馅干味寡,单吃的话不好下咽,但是只要在粿皮上咬个小口,淋点鹅卤,立马变得油润咸香起来,堪称绝配。“老爷生”除了拜“三生”外,往往还要拜粿桃的,鹅卤也就常常和粿桃同时存在,因而才有了这独特的吃法。

6.东里猪脚饭

猪脚饭最初起源于汕头澄海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半碗叠,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一、二块用东里传统卤水手艺卤制的猪脚供顾客食用。东里猪脚饭选用优质泰国香米煮饭,饭软滑而富于弹性、入口香气四溢。

东里的猪脚饭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卤猪脚除供应店前顾客外,许多餐厅酒楼也慕名纷纷上门订货,好多顾客还特地购买卤猪脚捎给远在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亲友,供不应求。

选料方面,店家特选皮白浑圆之猪后脚,因猪后脚较之前脚瘦肉较少,有利于久熬而肉不散。将猪后脚用刀破瓣,再每隔1厘米横砍一刀至骨断皮连。猪脚的卤制过程是在陈年老卤汤的基础上,酌量加入上好的酱油、冰糖、八角、豆寇、丁香、香菇、大蒜头等原料,猛火煮开后放入猪脚,半个小时后改为小火熬煮,约3个多小时整个猪脚香汁渗透、皮肉软烂,即可熄火。待卤汤凉却后捞去上层凝结之猪油,然后装入沙锅,一般每一个沙锅装4只猪脚,再用保鲜膜覆盖沙锅口后置于冰柜冷藏结冻即成。 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胶绵而不沾牙。

·················

······································潮汕美食中还有很多,如炒粿条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标签:茶米 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