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野生茶樹就是野生型茶樹

野生茶樹就是野生型茶樹

,它們生長在大自然中,沒有經過人工培育和種植。野生茶樹生長環境自然,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空氣純淨,因此茶樹的根、枝、葉、花、果等各部位都比普通茶樹更加健壯、富含營養成分,茶葉品質更好,在芳香、滋味、色澤等方面都更勝一籌,因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野生茶樹還有很多品種,最常見的是大葉種和小葉種。大葉種的茶葉具有濃郁的香氣和醇厚的滋味,小葉種的茶葉則口感清新,有一定的茶韻。在採摘和製作上一般也要和普通茶樹區分開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野生型茶樹有什麼特徵特性

茶樹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區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自然選擇是生物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現象,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解釋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由於自然選擇是自然界通過生存鬥爭方式進行,保留的主要是對生物體本身有益的變異,沒有人為活動的參與,沒有明確的目標、計劃性,故進程是十分緩慢的,自然界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往往需要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時間。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樣,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種的茶樹,也是在某一歷史年代,由起源於某一地區的原始野生種栽培馴化而來的。而這種“原種”據考證起源於距今6000萬年~4000萬年(沈德緒編,《種質資源的調查與保存》,《困樹育種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頁~22頁。),早已不復存在,至多隻能以遺體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層中。高大的喬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發現它則更是機會極少。然而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這一原種的後代,經受自然選擇,不斷演化、衍生、進化,造就了今天茶組植物43個種7個變種或訂正歸併成的12個種6個變種(閔天祿,《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訂正》,《雲南植物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5頁~132頁。),其中除栽培品種所隸屬的茶種外,其餘則是我們稱之為人們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樹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據進化的不可逆性,現存的進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復其原始祖先的形狀,即便將它重新置於其祖先所處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已滅絕的生物將永不再現(李難,《進化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21頁~338頁。)。這使人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阿薩姆邦的茶樹曾一度被自認為是野生的茶樹。南糯山的茶樹王亦應是栽培型,因為它們業已進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類,返祖現象偶有出現,但不是主流,繫個別)。同時,對於那些初步定為野生型或其它類型的“茶樹王”級的珍稀茶樹,由於實際上尚未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確應妥善保護,否則一旦死亡,難以再現

野茶屬於什麼茶呢?

野茶屬於野生茶樹的原生態茶。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因此在荒山野嶺中,常常會有一些不知名的茶樹在生長着,沒法追溯它們的來源,只能統稱其為“野生茶樹”,而產自這些茶樹上的茶葉,自然就被稱作“野茶”。這類野茶來自完全野生、沒有經過人類任何干涉、自生自長的茶樹,這也是傳統意義上説的“野茶”。

其他資料

野生的茶樹,除了上面提到的純天然的情況外,還有一類是有經過人工栽培的,這當中包括人們特意將某種茶樹種植在荒山野嶺中,或是曾經種植過,但後面又遺棄不管了,讓其自生自滅。這就屬於有經過栽培的半野生型茶樹,因此這部分茶樹上產的茶葉,也叫“野茶”,這是目前市場上炒作的“野茶”的主要來源。

野茶和其它茶葉不同之處,就在於名字裏帶有個“野”字,而“野”這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野生的、純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過多幹預的。由此還可以聯想到野菜、野雞、野果等等。而野茶的本質,就可以理解為是一類來源於野生茶樹的茶葉。

什麼是野生茶如何鑑別野生茶

“野生茶”,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大量利用的茶樹。市場上的野茶分兩種,自然型野茶和栽培型野茶。自然型野茶指自然出生成長於山野林間,零零散散這一顆那一顆,性狀不一,最為難得。栽培型野茶指人工栽培的茶樹,因無人管理,茶園荒蕪,幾十年的自然生長後,重複開發利用的茶樹,此類茶園較少,野茶產量也不大。

辨認:

野生茶比較原始,嫰葉或少毛。

野生茶毛一般是墨綠色。

野生茶大多帶有濃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

相比於茶園精耕細作出來的茶葉,野生茶香氣更足。

野生的茶葉具有特色,卻不一定好,也不適合於每一個人飲用。有些野生茶因為未經過人工管理,沖泡飲用後可能會引起人體的不適。

什麼是野生茶 野生茶和古樹茶是什麼關係

野生茶其實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野生的,也就是沒有經過人工篩選、馴化的原始野生型野生茶。這種野生型茶樹其實很容易因種發生變異,而且許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有的有微毒,有的會鎖喉,有的還會麻嘴,品飲的話容易腹瀉,所以説野生型茶菁適合做茶品的還是比較少的。

還有一類野生茶,是栽培型野生茶。其實這是在初期,相應科學知識還不夠充分時候的名稱。在2005年以後,就改為了更符合科學實際的——栽培型古樹茶,簡稱為古樹茶,沒錯,就是我們常説的,目前很火熱的古樹茶。

人們説的野生茶品質好,其實指的就是栽培型古樹茶,而並不是野生型野生茶。很多朋友都會將這兩者混淆,以為這兩者就是相同的茶樹品種。從生物形態上來看,古樹茶是人工進行栽培並且馴化來的茶種,茶樹樹齡悠久,已經有上百年的樹齡,一般認為是布朗族、拉枯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濮人先開始來栽培選育的。

那麼野生茶能喝嗎?

野生型野生茶是不能喝的,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未經批准,是不能擅自採摘。所以我們可以去研究、開發,但要認清,它並不是現在栽培茶的直接祖先,一般也不大可能説會拿野生茶來做成普洱茶喝。另外注意野生型野生茶有微毒性,容易導致腹脹、腹瀉以及胃痛等危害。

而古樹茶就可以。因為經過了人工栽培篩選、馴化,對身體是有益無害的,不會在具有對人類造成傷害的毒性。而且因為樹齡較長,品飲滋味上佳,所以説是茶中難得的佳品。

普洱茶原料之茶樹品種

雲南茶樹資源豐富,按照演化進程,分為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兩種。 

野生型茶樹,亦稱 原始型茶樹 ,典型特徵為樹體高大、花大質厚、果大皮厚、葉片革質,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大廠茶、大理茶、厚軸茶等。

栽培型茶樹,亦稱 進化型茶樹 ,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與人工馴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徵為樹體變小,花、果、葉變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製作普洱茶的原料多為普洱茶種,按繁殖方式又可分為 有性 和 無性 兩大類。勐庫大葉、邦東大葉、勐海大葉等均屬於 有性羣體種 ;雲抗10號、紫娟等則屬於 人工選育的無性扦插種 。

栽培型的茶種與白毛茶種也被用來製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種亦被廣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樹,枝葉芽梢為栽培型,花果特徵為野生型,1992年被定義為 過渡型茶樹 ,目前存在學術爭議。

參考文獻:

[1]蔣會兵,唐一春,陳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蓮,楊柳霞,王興華,李崇興,江鴻鍵,王本忠,段學良,李靜,何月波,王東,李少峯,卜保國. 雲南省古茶樹資源調查與分析[J/OL].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1-16[2019-11-29].

[2]蔣會兵,汪雲剛,唐一春,宋維希,李友勇,季鵬章,黃興奇. 野生茶樹大理茶種質資源現狀調查[J]. 西南農業學報,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樹種質創新利用實踐探討[A]. 中國茶葉學會.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茶葉學會:,2007:5.

什麼是野生茶?什麼是栽培茶?野生茶能不能飲用?

顧名思義,“野生茶”是從非人工栽培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幼嫩芽葉(茶青),經加工製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應的,在人為培養種植的茶樹上採摘幼嫩芽葉(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稱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對茶樹種性特徵和不同生育環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馴化變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丟荒、荒蕪而變為“野生茶”。 茶樹在人類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長)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過程中,範圍不斷擴大,併產生新的變異體,這類茶樹較多保留了原始茶樹的形狀。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種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為人工栽培,後被荒蕪的“荒野茶”,這類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強的“地方性”(特產)品種,多生長在人類活動區域內,它的種性並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所飲用的“茶”。這需要從茶樹分類學角度加以理解和詮釋。 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飲用的“茶”,在植物分類學裏,被列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亞屬、茶組、茶系。茶組被統一命名為“Camelliaslnensis(L)O Ktze',為全世界所採納。茶組裏有17個茶種,目前世界各國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組裏的一個“種”,其染體多為二倍體(2n=30)。其餘茶組植物,大多處於野生狀態,雖也有被採摘利用的,但染色體多為單倍體(n=15)。因此,科學意義上的“野茶”,是分類學裏“茶系”以外的“茶組”植物的總稱,它們不是人類廣泛利用和飲用的“茶”。 由於嚴格意義上的“野茶”和目前廣泛栽培的茶樹不是同一類茶系植物,能否飲用,需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野生茶是什麼茶 野生茶簡單介紹

1、野生茶是茶飲的源頭,指存在於天然林和開發過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遠與栽培茶種有親緣關係的茶組植物。“野生茶”,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大量利用的茶樹。

2、不論是飲茶之始還是歷史名茶研發,都是從野茶開始的。秦滅蜀之前,史上最早飲茶的古巴蜀先民利用的就是野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於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

茶樹的分類

白毛茶(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嫩枝及葉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別小,萼片被灰白毛。

產雲南南部、廣西。模式標本採自廣西凌雲。

香花茶(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片狹窄倒披針形,花有香味。

產廣東、廣西等地。模式標本採自香港大霧山。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分為三個分類等級,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各級分類標準如下:

第一級分類系統稱為型。分類性狀為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1)喬木型

此類是較原始的茶樹類型。分佈於和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域,即我國熱帶或帶地區。植株高大,從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顯的主幹,呈總狀分枝,分枝部位高,枝葉稀疏。葉片大,葉片長度的變異範圍為10-26釐米,多數品種葉長在14釐米以上。葉片柵欄組織概為一層。

(2)小喬木型

此類屬進化類型。抗逆性較喬木類強,分佈於帶或熱帶茶區。植株較高大,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幹明顯,植株上部主幹則不明顯。分枝較稀,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以10-14釐米之間,葉片柵欄組織多為兩層。

(3)灌木型

此類亦屬進化類型。包括的品種最多,主要分佈於帶茶區,我國大多數茶區均有分佈。植株低矮,無明顯主幹,從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葉片較小,葉片長度變異範圍大。為2.2-14釐米之間,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 在10釐米以下。葉片柵欄組織2-3層。

樹葉分類

第二級分類系統稱為類。分類性狀為葉片大小,主要以成熟葉片長度,併兼顧其寬度而定。分為特大大葉類、大葉類、中葉類和小葉類。 序號  類別葉長葉寬1特大葉14釐米以上5釐米以上  2大葉10-14釐米  4-5釐米  3中葉7-10釐米  3-4釐米  4小葉7釐米以下  3釐米以下  樹種分類

第分類系統稱為種。這裏所謂的種,乃是指品種或品系,不同於植物分類學上的種,此處系借用習慣上的稱謂。分類性狀為發芽時期,主要以頭輪營養芽,即越冬營養芽開採期(即一芽三葉開展盛期)所需的活動積温而定。分為早芽種、中芽種和遲芽種。根據我們在杭州對全國主要茶樹品種營養芽物候學的觀察結果,將第分類系統作如下劃分:

①早芽種:發芽期早,頭茶開採期活動積温在400℃以下。

②中芽種:發芽期中等,頭茶開採期活動積温400-500℃之間。

③遲芽種:發芽期遲,頭茶開採期活動積温在500℃以上。

野生品種

當今已知為雲南普洱市鎮沅縣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樹,這棵茶樹由天福集團所認養。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是勐海大黑山巴達野生大茶樹,高32米,樹齡為1700年。最具代表性的為思茅瀾滄縣邦葳野生茶樹,樹齡為1000年,高12米。此樹為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所雜交而成,因此稱為“過渡型野生茶樹”。易武茶區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類茶樹,高10米左右。還有一種是栽培型茶樹,也稱之為家茶,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摻雜其中,無人採摘或少為人採摘,簡單説就是荒廢的茶園。此茶樹至少百年以上。景邁萬畝古茶園全為此樹種,樹高約為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麗茶區,也有很多類似茶園。“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樹移植下來的。倚邦周圍屬小葉種大葉型,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的茶樹,樹齡為800年最具代表性,但已枯死。茶樹由老百姓多年採摘及照顧,高度多為1至2米,有些茶樹茶農為了方便採摘,將其砍矮,在易武茶區、曼莊茶區、革登茶區及倚邦茶區甚至基諾茶區皆是此種狀況,而這些茶區都未噴灑農藥,所以也稱之為生態或有機茶。雲南茶區台地茶茶園最多,光是大渡崗茶廠就有2萬多畝茶園。台地茶為現在使用最多的茶園,因為台地茶種植較容易管理、產量多,但唯一缺點就是沒有遮蔭且有的茶園會噴灑農藥。

易混淆品種

澳洲茶樹主要用來提取茶樹精油,

英文名:tea tree / ti-tree

學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

中文名:互葉白千層;澳洲

科名:桃金娘科Myrtaceae

此種茶樹最初在澳洲發現,這種樹源自新南威爾士身高大約3公尺,在低濕地帶長得特別茂盛,茶樹,但和茶一點關係也沒有,有時被拼成Tea Tree,但不是山茶花的“茶”。其枝條長,花白色,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斷,也能維持生命一段時間,兩年後便能再次採收。精油是萃取其枝條及葉片,呈透明無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 利。

野生型茶樹是怎樣演變成栽培品種的?

我國雖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利用茶葉,對“品種”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如夏、商、西周時代稱良種為“嘉種”(《詩經大雅生民》),但作為農作物大面積栽培還是在唐代以後的事。當時先民是以挖掘野生苗木和採收種子種植的,隨着栽培區域的擴大和世代的繁衍,久而久之形成相對封閉、集中的羣居。這就是最原始的農家品種(羣體品種),也是人們選育品種的初級基因源。我國曆史上栽培的絕大多數品種均屬於此,如雲南的鳳慶大葉茶、湖南的雲台山種、安徽祁門種、浙江龍井種等,它們不僅有固定的栽培區域,而且有相應的適製茶類。據傳,利用地方品種選種最早始見於宋代的武夷山,有“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僅一株”之説,明代有了白雞冠,清代出現了大紅袍、肉桂等。1780年福建安溪人魏飲選擇優良單株用枝條扦插繁殖,育成了聞名中外的鐵觀音品種。繼而福建茶農又先後育成了福鼎大白茶、水仙、梅佔、毛蟹、黃棪、佛手等目前仍在推廣或栽培的無性系品種。但利用地方品種較大規模地選育新品種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事。如以雲南鳳慶大葉茶作親本育成的國家審定品種就有17個,從南糯山大葉茶、祁門種、龍井種中採用單株選擇法育成了雲抗10號、安徽1號、龍井43等主要推廣品種。因此,追本溯源,現代栽培的品種都是來自於野生資源。

據推論,從野生型茶樹演變成栽培品種大體上是沿着這樣兩條路線:一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無茸毛的大廠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無茸毛的禿房茶演化;二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有茸毛的厚軸茶、大理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白毛茶、普洱茶演化;隨着自然選擇和輻射範圍的擴大(北移),逐步演變成灌木中、小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茶。之後,在人類長期的栽培活動中,又產生了不同水平的分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園藝品種。

我國自1969年至2003年共有32個單位育成國家審(認)定品種66個,其中從自然雜交後代或地方羣體中採用單株選擇方法育成的品種有51個,用人工雜交法育成的有14個,用輻照等誘變手段育成的有3個(皖農111、中茶108、矮豐20號)。此外,安徽農業大學(2000)利用N<+離子誘變技術,獲得了6個優良品系。

野茶屬於什麼茶葉品種,野生茶有哪些種類,有什麼特點

野茶有綠茶也有紅茶,所謂野茶就是指茶樹不經人工管理和加工,任由它自由生長;野茶樹採來的鮮葉通過某種工藝,可製成綠茶、紅茶、普洱茶等,而野茶具有數量少、內質豐富、葉質肥厚等特點。野茶有野生特有的茶香,許多人喜歡這味道,以為是來自自然,沒有經過雕琢的茶香。

野茶就像野菜一樣,深受喜歡“野味”者的喜愛。但是野茶究竟是什麼,野茶究竟屬於哪一種茶呢?許多人也許並不太清楚。

野茶屬於什麼茶

野茶既有綠茶,也有紅茶,野茶大部分是原生態的,嫩葉沒有毫毛或極少,多為墨綠,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捻成條索。從口感上看,野茶茶性較好,內含物質豐富,沒有毫毛或極少的毛刺。

野茶從狹義上説,應僅指那些未經人自然生長的野茶樹,它們的生長曆史往往很長,而且很難追溯其起源。

寬泛地説,“野茶”也應包括那些經過人工栽培,但後期因自然或人為原因而又被廢棄的,在天然林中自然生長的茶樹。

在市面上,我們能買到的有野茶紅茶、野生白茶、武夷山野茶、高山野茶、荒山野茶、花香野茶等品種茶葉。

野生茶有什麼特點

1、外觀

野茶的茶葉較肥,不容易被揉捻成條索狀,將茶葉摘下,細細觀察,會發現茶葉的主副葉脈十分粗壯。

2、味道

野茶多有淡淡的腥味,這和茶園裏的茶葉有味道上的不同,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要想區分野茶,可以通過這樣方式區分。

3、茶香

和人工栽培的茶葉不同,野茶有野生特有的茶香,許多人喜歡這味道,以為是來自自然,沒有經過雕琢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