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什麼是記敍文怎麼寫,什麼是記敍文怎麼寫

1.什麼是記敍文 怎麼寫

記敍文是以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寫記敍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敍,但也可以輔之以其他表達方式來寫。

什麼是記敍文怎麼寫 什麼是記敍文怎麼寫

在記敍文寫作中,敍述好一件簡單的事,這是一項基本功。練好這個基本功,以後進行復雜的敍事,也就有了基礎。德國大作家歌德曾經説過:“一個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説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許多事都説得清楚了。”

記敍文的閲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記敍文的概念:記敍文是以記敍、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説等,都劃歸到記敍文教學中。

二、記敍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敍文和複雜的記敍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敍文;2.敍事的記敍文;3.寫景的記敍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敍文。

三、記敍的要素:記敍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記敍的順序:常用的有五種——順敍、倒敍、插敍、補敍、分敍(平敍)。

五、記敍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六、記敍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你 ,我,他)

七、記敍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準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係,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八、記敍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六種——記敍,敍述、描寫、説明、議論和抒情。比較複雜的記敍文,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九、記敍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什麼是記敍文,記敍文文章要怎麼寫

記敍文主要的就是要用心去體會所寫人和事中所藴含的情感。

而記事方面的記敍文首先就是“事情”。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做出來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因此,記事應把六個要素交代清楚; 在交代要素時要根據情況來靈活的運用,一般説來,記敍真實的重要的事情,六個要素都要交代清楚。

在記敍的幾個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構成記敍文的主要內容,這部分要着重寫,寫具體,寫充實,以突出中心思想。 同時要注意詳略得當。

想要寫一篇好的作文,主要的是講究其新意,下面介紹三種創造新意的方法: 一、找準機會。一句話,一個人,一點回憶,一個場景等,都可以成為作文的題材,只要你曾經經歷過,有真摯的情感。

有了想法,就會使一個原本平凡的事件變的不同尋常,甚至幾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也將產生聯繫。我們知道寫父親的文章是很多的,但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卻是因為父親的一封信成了他寫作的源泉。

同樣的,我們同學的作文也是如此。 二、出其不意法。

作文最忌的是平鋪直敍,猶如一杯白開水,要在自然中求變化,出其不意的構思才能做到引人入勝。例如楊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歡”蜜蜂起筆,接着是吃蜂蜜而“動情”,聽蜜蜂事蹟而“心顫”,最後願“自己也變成一隻蜜蜂”,欲揚先抑,波瀾起伏。

魯迅是逆轉達手法的高手,《藥》中老栓為兒子治病而買人血饅頭,結果小栓在一片“好藥”的議論之後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後來在人力車伕的實際行動教育下,終於進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覺得有些迂的車伕成了“我”須仰視才且“時時記起”的人物。 三、同中求異。

我們應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來,發前人所未發,力求新意。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題就是“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前者為“常規”,後者就是“求異”。

平時可以從一些成語或俗語入手進行訓練。 如“班門弄斧”與“弄斧到班門”(前者諷刺在行家面前賣弄,後者提倡能手競爭),又如“物極必反”與“物極未必反”,“欲速則不達”與“不速則不達”,“大器晚成”與“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與“各人自掃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

總之,作文要創新,才能吸引別人,得到高分。

3.什麼是記敍文,怎樣寫好記敍文

記敍文,是以敍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記敍文是用來描述事物的文章.時間,人物,地點,發展,經過,結果是記事文的6要素.描寫物體的就要從運動狀態,物體形態或變化上來説了。 記敍文寫作,是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給讀者。

記敍文包括的範圍很廣,如記人記事,日記、遊記、傳説、新聞、通訊、小説等,都屬於記敍文的範疇。 記敍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要表達出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

總的説,以記敍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敍文。 但記敍文寫作,伴隨自然流漏的適當議論和抒情。

記敍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記敍文,包括記敍性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説等。

狹義的記敍文是指以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態變化和發展進行敍述和描寫的一類文章,常見的如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遊記、日記、參觀記、回憶錄,以及一部分書信等。 正因為記敍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所以一定要表達出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

記 敍 文 的 特 點 記敍文是指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等類的文章。古代的記、傳、序、表、志等,現代的消息、通訊、簡報、特寫、傳記、回憶錄、遊記等,都屬於記敍文的範圍。

4.記敍文怎麼寫

在記敍文寫作中,敍述好一件簡單的事,這是一項基本功。

練好這個基本功,以後進行復雜的敍事,也就有了基礎。德國大作家歌德曾經説過:“一個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説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許多事都説得清楚了。”

一、怎樣記敍好一件簡單的事呢?(一)要交代清楚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要把事情的經過、因果寫明白。一件事,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只有把這些方面寫清楚了,才能使別人明白你寫了一件什麼事。

交代這六個方面內容不應該呆板,要根據文章的需要靈活掌握。時間、地點也並不是非要直接點明不可的,有時候可以通過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徵及其變化,將它們間接表示出來。

如“雞喔喔叫了起來”,就是指天將亮了;“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二)要把事情經過寫具體,並做到重點突出。

在記敍文六個方面的內容中,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構成事情最主要的環節。為了把事情寫得清楚、明白,在記敍中一定要寫好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特別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給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記敍的條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明白。

確定記敍的順序以後,還要安排好段落層次。適當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記敍的條理分明,必須在動筆之前,仔細地想一想,文章應該先寫什麼,再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把記敍的輪廓整理出來。-------------------------------------------------------------------------------- 寫記敍文,必須考慮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安排好記敍的順序,否則就會頭緒雜亂,條理不清。

二、怎樣安排記敍順序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呢?(一)運用順敍。順敍,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先後次序進行敍述。

這樣寫,可以將事物的發展過程,有頭有尾地敍述出來,來龍去脈,十分清楚。運用順敍寫成的文章,它的層次、段落和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順敍有以時間為順序的,有以事物發展規律為順序的,也有以空間變換為順序的。在敍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時間為順序和以事物發展規律為順序的。

按時間順序進行敍述時,必須嚴格地安排好順序,寫清楚敍述的時間。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會突然發生,它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據事情發生、發展、高潮、結局這一事情發展的規律來進行敍述,文章的層次也是清楚、明瞭的。當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較簡單,因而不一定非要寫出事情過程的四個層次(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二)運用倒敍。倒敍,就是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面敍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敍述。

需要指出的是,運用倒敍的寫法,必須注意交代清楚倒敍的起訖點,順敍和倒敍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必要的文字過渡。這些地方處理不好,會使文章脈絡不清,頭緒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

(三)運用插敍。插敍是指在敍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由於某種需要暫時中斷敍述的線索而插入的關於另一件事情的敍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插敍時不能打亂原來的敍述線索,要注意與上下文的銜接。這樣,文章的結構不僅富有變化,而且敍述事情的條理非常清楚。

三、怎樣從小事中寫出深意呢?(一)提高思想水平,訓練一副見微知著的好眼力。(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尋找出事情所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寫。背景就是時代環境,指的是社會變遷和政治動態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聯繫起來,那就不尋常了。(四)“事”與“意”的榫頭要對得合適。

總之,我們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對聽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認識它的意義,鑑別它的價值,並把它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寫,就能從小事中寫出深意來。四、怎樣才能選擇到新穎、獨特的材料呢?(一)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三)選擇新角度,讓常見的材料放出異彩。

(四)打開思路,擴大視野。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思路比較狹窄,他們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擴大。

如果我們同學把觀察的目光投射到整個生活裏,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壞人壞事,作文的材料一定會豐富多采起來。寫作文只有圍繞中心安排詳寫和略寫,敍事的重點才能突出。

五、在記敍的過程中,怎樣妥當地安排詳寫和略寫呢?(一)事情的發生和結果要略寫,事情的發展過程要詳寫。事情的發生階段,往往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結果部分,往往是寫出事情的結局或點明事情的中心。

它們在整個事情中,或者説在整篇文章中,僅僅是枝節部分,所以要略寫。事情的發展過程,是整個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體部分,它往往具體體現中心思想,因而要詳寫。

(二)有點有面地敍事,“面”要略寫,“點”要詳寫。有點有面地敍事,“面”上的內容往往是渲染氣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點”上的內容往往是文章的重點。直接體現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詳寫。

這裏需要説明的一點是:在文章中,重點突出詳寫的部分時,不能忽。

5.什麼是記敍文

要讓作文真摯優美,必須要從生活中吸取豐富的材料,這樣就要求學會積累和觀察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説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彙庫”。

語彙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彙,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彙,還包括句子、句羣。

建立“語彙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閲讀。平時要廣泛閲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説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

平時有條件的可帶着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

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

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説明作者思想膚淺。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穫。”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

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

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彙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裏的“多看”即指多觀察。

這就説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説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鍊成一個目光敏鋭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鍊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

把觀察鍛鍊成習慣,鍛鍊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裏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

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侷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説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

別犯“腦熱病”,三分鐘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

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

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

無論多麼複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説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

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箇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箇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着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云亦云,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

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藴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

6.如何寫記敍文:什麼是記敍文

記敍文就是寫一個故事,講故事當然要注意敍事的如下幾點

首先,來説要考慮文章的敍述方式,正敍,倒敍,插敍還是怎麼辦?倒敍一般比較常見,因為倒敍更容易吸引讀者,給別人留下疑問。

下面考慮的是文章吸引人的一個重要方面起落、詳略、表裏三方面,起落就是不同文字內容給人的感覺的強弱,緊緊吸引別人的文字最好,當然,吸引過以後也要給你放鬆的餘地,適當的地方留有緩衝。

詳略就是該説的説多一點,不該説的不寫或少寫。寫多了囉嗦,寫少了給人感覺內在邏輯上有問題。正如蘇軾所説:“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哪裏該多寫,哪裏少寫?你得考慮讀者和寫作目的,分情況去考慮這個問題。

表裏,還有西方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他的作品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百分之七在水面下。這個也能證明表裏的重要性。

至於一些具體的比喻,擬人這些手法,更多的是在對一些優秀文本閲讀基礎上,再去加以練習。個人比較反感盲目的摘抄好詞好句,抄了不知道好在哪有用嗎?知道了好在哪,不會用怎麼辦?

這些談完了,你可以去嘗試寫作,寫完了再考慮一遍前面的因素,修改,不停的修改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都以為文章是一氣呵成,確實有一氣呵成的文章,但大部分都是不斷修改後的產物。哪怕我們讀的唐詩有些在流傳過程中也被修改過。

7.什麼是記敍文

在近年高考作文的影響下,“話題作文”滿天飛,似有一統天下的趨勢。

於是乎,經眾多備考專家的探究和倡導,“大散文”(實際上是“大雜文”)的寫作形式成了考場上的流行色,議時政、論文化、侃人生、談生存等,成了文章內容的“座上賓”,其餘的似乎難登大雅之堂,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難表達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為學生作文的典型現象成了中學作文教學中備受抨擊的一大“癥結”,相應地,傳統的文體寫作特別是記敍文的寫作也就成了作文教學的“真空”。試問,有多少老師在真誠倡導並實踐着“以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理念?有多少學生真正關注了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點滴?有多少師生真正實踐着記敍文的寫作?又有多少學生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記敍文? 其實,無論考試作文怎麼變,記敍文寫作是關鍵;合格的表達首先從記敍開始。

既然如此,怎樣才能寫好記敍文?成功的記敍文又應具有哪些特質? 一要體現“記敍”性質。所謂記敍文,即記人或敍事的文章。

記人或敍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為人與事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塑造須得以事情為依託,事情的過程又得靠人這一行為主體來推動;當然,人可以是“虛擬化”的人,譬如動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判斷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記敍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人物或敍述了一個完整的事情。

例如下文: 長在水底的眷念 那時,她和幾個女生坐在草坪上,聊着家鄉,眸子裏滿是眷念的神采。湖區夏日在她的描述下成了最美的風景,幾個女生嘰嘰喳喳地説,假期要隨她去摘蓮藕。

就連在不遠處看書的同班男生磊,也突然插話説他也想去。而她爽快地統統答應。

麻雀女生的承諾,似是剎那花開的美麗。 假期來臨,女生們各自飛散,只有磊揹着行囊,在她樓下痴痴地等。

她下了樓,他鼓起勇氣,迎上去道了聲“嗨!”她禮貌地回了一聲,卻在他面前輕快地跳了起來,揮舞着紅色旅遊帽,眼神閃亮地衝着他身後大喊:“這邊!” 磊轉過頭,看見了她的愛情。同班男生林在他身後。

林比他高,比他帥氣。磊看着她小鹿一樣從他身邊跳過去,眼神一點點黯淡。

她和林牽了手回她的家鄉,去看荷。 翌年仍是。

她與林奔向快樂,而另一個男人陷入黑暗。 轉眼又是來年。

在她樓下的等待竟成空,去找林,卻見林正挽着另一個女孩的手。女孩年輕的身體緊挨着林。

她囁嚅着問林去不去看荷?林卻冷冷地低聲説,那些殘荷他已看厭,然後挽着女孩離去。落下她傷心哭泣,彷彿世界變成無底深淵。

“我可以陪你去看荷嗎?”一個男孩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她擦了擦眼,看見磊期待的眼神,那樣熟悉。

湖還是萬頃清波,荷還是連天如碧,只是已錯過素手採紅蓮的季節。她的假期,其實荷花已謝了,蓮蓬也難覓。

往年還會有快樂,今朝卻唯餘悽慘。 磊見她神情悽慘,突然跳到沒腰的湖水裏。

她不明白他要做什麼,那片殘荷裏既無芙蓉一瓣,也無蓮蓬一朵。磊潛下水底,不久上岸,手裏竟有一支白白、嫩嫩、胖胖的蓮藕。

磊説,雖然荷花一年年開了又謝,蓮藕卻一直悄悄地長着。 那一刻,她燦然地笑了。

因為她突然明白:屬於她的那一份最美的眷戀,原來一直在水底悄悄地生長,並結成果實。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很美的青春故事,故事情節簡單但完整,人物形象敍述簡潔但又頗為鮮明,人與事和諧交織,記敍文的特質表現充分。

二要強化“背景”和細節的設置。記敍文中,人物的活動不是單一的幾個動作、幾句話語,事情的敍述也不宜直來直去,“一氣呵成”,不然,文章就會顯得平板、乾癟,行文缺乏波瀾。

好的記敍文,人物活動、情節展開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這一“背景”就是呈現人物、事件的舞台。背景,就是我們平時強調的環境;強化“背景”設置,就是強化環境描寫。

可以説,好的環境描寫不僅能渲染人事氛圍,增強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樣,人物活動,情節推進,也離不開細節,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幾個細節來完成的。

因此,強化典型的細節也非常必要。例如下文: 答 卷 飛飛揚揚的雪飄了一夜,刺骨的寒風絲毫不給人們駐足的機會,折斷的枯枝插進雪中咯吱咯吱作響。

山溝裏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靜寂。 村頭的路口邊開始有人影在晃動了——那是二憨在打掃大路的積雪了。

這是全村唯一能夠通汽車的路。記得十年前,二憨為了給母親治病,就是偷了停在這條路上的一輛卡車上的銅線,才被送進那一個人住的陰森森的“大房子”裏的;三年前,也正是從“大房子”出來,走在這條路上,二憨聽到了母親過世兩年的噩耗,那時,光着頭的他跪在了這條路上。

現在,二憨在村中無依無靠,只有每天守着路口,打掃打掃清潔,勉強在村中混得口飯吃,可村裏的人總看他不順眼,見了他或是指指劃劃,或是“敬”而遠之,尤其是村中一有什麼不見了,就特別愛懷疑二憨,這讓二憨實在是有口難言。 “唰——啪”,二憨把雪堆到路邊,雪堆的樣子看上去像是一個可愛的小孩,正在注視着這位手臉已凍得通紅的小叔。

8.記敍文的格式是什麼

順敍:指記敍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來寫,前因後果、條理很清楚。

倒敍:指記敍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先把結局説出來,吸引讀者瞭解其起因和過程。

插敍:指在記敍過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關的情節,再接着敍述後來的事情。插入的內容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有時會起到解釋説明。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緊湊。插敍一般不作為文章中心。

補敍:指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説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運用補敍,有助於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分敍(平敍):分敍法是指敍述兩件或兩件以上的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也叫平敍法。

擴展資料

表達方式

1.敍述: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2.描寫:是對人物的外貌、動作,事物的性質、形態和景物的狀貌、變化所作的具體刻畫和生動描摹。

3.説明:是用簡明的語言、客觀而準確地解説事物或闡述説事理的一種表達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過作品中心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是在敍述、描寫、議論中流露出愛憎感情。

5.議論:根據作品寫出自己的見解或道理。

為了讓記敍生動,在寫記敍文的時候,還需要輔之以描寫表達方式;為了讓記敍過程流露感情色彩,還需要輔之以抒情表達方式;為了讓記敍的人和事有意義,還需要輔之以議論表達方式。

在記敍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説明,還需要輔之以説明這一表達方式。綜合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可以使記敍文變得更有表現力,更具感染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記敍文

9.記敍文是怎麼寫的

寫物類記敍文,就是以敍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寫記敍文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交代明白。無論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否則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線索清楚。

雖然觀察的角度、記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應當有一條關聯材料、統貫全篇的中心線索,否則文章就會鬆散。 第三,人稱要一致。

無論用第一人稱“我”記述,還是用第三人稱“他”記述,都要通篇一貫。 第四,要有條理。

一篇好的記敍文,最重要的就是條理。亂七八糟的文章,就算是字字珠璣、妙語連珠也不受青睞。

記敍文以記敍為主,但往往也間有描寫、抒情和議論,不可能有截然的劃分。它是一種形式靈活、記敍事件的文體。

標籤:記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