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祖是誰

日本茶祖是誰

日本茶祖是誰:答案是神農。

日本茶祖指的是葉子祖(葉子太夫),他被認為是在日本最早開始種植和生產茶葉的人。據歷史記載,葉子祖從中國唐朝帶回了種植茶葉的技術,並開始在日本生產茶葉,這一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初。他還編寫了有關茶葉製作工藝的書籍,被視為日本茶的始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神農。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國,中國茶的祖先,神農也。在雲南,孔明被視為茶祖。在蒙頂山,第一個種茶的吳理真被視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視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榮西禪師被尊為茶祖。

茶為國飲,湖南為先。2009年4月,全世界的茶人代表、中國茶葉行業社團領導和湖南省政府有關領導在炎陵縣發表了《茶祖炎陵共識》,正式確立每年穀雨節為中華茶祖節。節日當天,政府官員、茶行業組織負責人、茶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慶茶祖節,全省愛茶人都可在當地茶館、茶葉推李良響搞繼企業設立的品茶點,共品三湘名茶。

榮西和千利休對日本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貢獻

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

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敍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茶祖的日本茶茶祖

榮西,於1141年生於日本岡山市一個神官之家。十四歲出家受戒,後到天台宗傳播佛學的最高學府學佛。榮西在二十一歲時立志,步先哲的後塵,到中國學法,重開已中斷了百年已久的中國學習之路。1168年,二十七歲的榮西,懷着求知的渴望,戰勝了波濤洶湧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寧波)登陸。他懷着學到佛教的真諦,求得良師的心願,遍訪了江南的名剎古寺。最後到了浙江天台山國萬年寺,拜禪宗法師虛庵懷敞大師為恩師,虔誠學習佛法。當虛庵禪師移居天童寺、景德寺,榮西亦相隨移居。因景德寺年久失修而荒蕪,需要改建,榮西為了報答恩師的厚恩,為籌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經多方奔走,廣集良材,組成木筏,在兩年之後,歷盡艱險,再次在明州登陸,並鼎力協助虛庵懷敞大師.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計劃。榮西的至誠學法和廣結善緣的精神,備受天台國清、寧波天童兩寺僧眾的欽敬。虛庵大師有讚美榮西的詩句:“鋒芒不露意已彰,揚眉早墮知情鄉”。讚揚榮西有卓越的見解和非凡的洞察力。

榮西來中國學佛,是在南宋高宗紹興初年,社會相對穩定,江南各地茶園,還處於興旺發展的時期,在北宋興起的飲茶風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間。當時街頭、驛站、寺院門前均設有茶座,出一二文錢,便隨處有茶可飲。而唐宋以來,寺院中僧侶為坐禪破瞌睡,飲茶早已成風俗。榮西居住的國清寺一帶,每年從春到夏都能看到農民採茶、製茶等茶事活動,社會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蔚然成風,這些都對榮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榮西在鑽研浩瀚的佛教經典之餘,也在埋頭於茶的研究。

榮西於1191年7月(南宋紹熙二年)離開天童寺與景德寺,拜別虛庵懷蔽大師回國時,除帶了許多經典外,同時也帶了大量的茶樹種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榮西回國後,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兩國交界處的背振山一帶播下中國茶樹種子外,還將茶籽送給拇尾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在拇尾山(即今日之宇治)中播種了茶種。宇治後來發展成為日本的著名產茶地。宇治的茶被稱為“真正的茶”,十分珍貴。

榮西回國後,[還將從中國帶回去的巖山茶送給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鎌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併為其講了吃茶養生之道。源實朝將軍按榮西指點吃茶療養,從而恢復了健康。榮西為了向日本全國推廣飲茶之風,在歸國後,用日式漢字寫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二卷,獻給了鎌倉幕府。這部後來被稱為日本國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養生記》,在時隔五百年之後於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問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學習中國醫術養生之道的人們的廣泛重視。

據日本茶書介紹,《吃茶養生記》開篇有這樣的記述:“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人均貴重之,我朝日本酷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吃茶養生記》不僅引經據典地論證了茶是養生的仙藥,並結合自身的實踐作了論證。榮西在書中引用佛教經典關於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協調乃是生命之本的論點,同五臟對應的五味是酸、辣、甜、苦、鹹。心乃五臟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臟(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將導致五臟六腑之協調,每日每年時常飲茶,必將精力充沛,從而獲致健康。

榮西禪師在日本被尊為“茶祖”。這同我們中國稱陸羽為“茶聖”一樣。榮西的《吃茶養生記》要比陸羽的《茶經》晚四百多年。但榮西的功績正是他熱誠研究中國茶文化,並廣泛向日本大眾傳播,還將中國的茶樹種子,播進了本國的土壤之中,使茶葉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殖,蔚成片片茶園。也正是由於榮西的這些奠基之功,為其後被稱之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所創造的、以“和敬清寂”為主旨的日本茶道文化開拓了道路。

日本茶道的起源

約在唐代,中國茶葉隨着佛教的傳播進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是日本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僧人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進行刻苦茶學研究。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榮西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鎌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被尊為日本的“茶祖”。日本飲茶風尚經過15世紀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以及武野紹鷗、武野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的弘揚,發展形成今天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的日本茶道精神(“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日本茶道洋溢着大和民族智慧之花的芬芳,也閃耀着中華文明的光輝。

日本茶道茶祖

  日本與中國的茶道的交流在十二世紀時候已經很流行了,日本的茶祖在雙方的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茶祖是誰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祖,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茶祖

  十二世紀時,中日雖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間已經貿易頻繁,商人、僧侶的往來甚為活躍,日僧赴中國學禪返國弘揚者為數甚多。榮西禪師初學顯密二教於比叡山,尤擅長於台密,為葉上流的創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

  日本禪宗雖早於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並不興盛,真正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創的臨濟宗。榮西禪師自宋歸國後即全力倡弘禪法,在他不斷推展下,禪宗呈現朝氣蓬勃的景象,其後又陸續有宋、元高僧來到日本,使臨濟宗愈見興隆,故榮西禪師被尊為日本臨濟禪門祖師。

  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由於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宋朝時期禪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禪林逐漸有吃茶的風氣;吃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於是有「茶禪一味」的説法。榮西將宋朝禪院的茶風引進日本,歸國後首度於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設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風習。

  建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榮西獻上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茶風更為盛行。

  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裏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敍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茶道歷史

  一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着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説,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餘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

  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是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户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説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發展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也開始種茶、製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説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 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 鎌倉時代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裏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敍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台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鎌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遊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復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台、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裏,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羣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準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裏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裏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裏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裏,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 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台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台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説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鬆、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菴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淨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內核、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 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羣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羣雄爭戰,社會,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菴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菴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脱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鎌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鎌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鎌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 江户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裏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自殺後,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後,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闢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闢了裏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闢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樑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户幕府將軍秀綱的茶道師範,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鬆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後,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裏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鬆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並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範,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後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後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 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極一時之後,於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日本茶道的許多流派均到中國進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第100次訪問中國時,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日本當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滄澤行洋不僅對中華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並且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祕書長藤井真紀子等一行到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進行茶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浙江大學教授童啟慶、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王鎮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宛曉春等紛紛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

 

茶祖是誰

神農。茶祖,指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國,中國茶的祖先,神農也。在雲南,孔明被視為茶祖。在蒙頂山,第一個種茶的吳理真被視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視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榮西禪師被尊為茶祖。

神農。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國,中國茶的祖先,神農也。在雲南,孔明被視為茶祖。在蒙頂山,第一個種茶的吳理真被視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視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榮西禪師被尊為茶祖。

榮西的聰敏超羣,苦修精勵

榮西(公元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為鎌倉時代前期僧,俗姓賀陽,字明庵,號葉上房,備中(岡山)吉備津人。父親為吉備津神社的祠官,母田氏夜夢明星而有妊,懷胎八月即降誕。田氏本無憂惱,但聽鄰人説:「傳聞不滿期而生者,不利其父母。」田氏於驚嚇之餘,因此拒絕哺乳,然而三天之中,嬰兒竟不啼不死。當時有沙門陽嚴來至賀家,告誡應該專愛鞠育,田氏才開始為他洗浴。

榮西自幼聰敏超羣,八歲就隨父親讀《俱舍》、《婆沙》等深奧的經論;十一歲師事吉備郡安養寺靜心上人;十四歲登比叡山出家受具足戒;十七歲靜心上人入滅,即依師遺言,追隨師兄千命法師稟受虛空藏法,於苦修精誠中,屢見靈異。

當時曾經有人嘲笑他:「汝有辯才,惜身貌矮醜。」

榮西答説:「虞舜王於赤縣,晏嬰相於齊國,未聞身長也。」這些人聽了覺得慚愧,但榮西卻因此為自己的矮醜感到羞赧,於是立願百日修法。當他入壇前,刻身長於堂前柱,壇會畢後再測,發覺已比從前高四寸餘。

榮西十九歲跟隨比叡山有辯法師修學天台教義。應保二年(公元一一六二年),全國流行疫病,榮西遂歸鄉覲省雙親,並謁見伯耆大山的基好法師,學習密乘法義,盡得其旨,爾後返回比叡山重受顯意法師的密法灌頂,掩關八年,細閲藏經。 榮西雖深入經藏,卻常感不足,又聞中國禪法興盛,於是在二十八歲這一年,興發南遊之思。仁安三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四月,榮西乘商船由博多出發,抵達明州(今浙江寧波)。

途中,適遇國人俊乘房重源,遂相伴上天台山巡禮靈山聖蹟,見到種種瑞相,如青龍現於石橋;遙拜羅漢於餅峯,供茶湯而感現異華於茗碗;又詣阿育王山,見舍利放光。同年秋季大旱,郡主請榮西祈雨,修法之間,榮西身發千光,遍達霄漢,頓時滂沱大雨,解除旱象,故郡主賜「千光」之號,因而世稱為「千光祖師」。是年九月,與重源同船返日,攜迴天台新章疏三十餘部,共六十卷,以及天台時彥的書信,呈贈天台座主明雲僧正,僧正讚歎:「子於支那揄揚台教,實我國之光華也。」

榮西初次歸國,至第二次入宋,期間約有二十年,一方面致力於禪與密法的研究和實踐;另一方面暫居九州,作再度入宋的準備。這段期間,他曾巡錫備前、備中兩國弘法佈教,傳授灌頂法會,並埋首撰着密教典籍,如《出纏大綱》、《胎口決》、《誓願寺緣起》、《教時義勘文》、《盂蘭盆一品經緣起》等。

榮西雖兼修顯密二教,然尤其專力於密教,曾隨穴太流派的基好法師受兩部灌頂,又從川流派的顯意法師稟受離作業灌頂,一身承繼兩流。由於榮西掛錫於叡山東塔東谷佛頂尾觀泉房及葉上房,故稱為「葉上流」,屬台密山寺六流派之一,或又稱為「建仁寺流」,後來所謂的葉上派,即以榮西為祖師。 文治三年(公元一一八七年),榮西四十七歲時再度入宋,希望經由中國轉赴印度。榮西於四月由日本渡海出發,到達臨安(杭州),參見知府安撫侍郎,表奏擬赴印度之意,然知府以「關塞不通」回絕,故榮西轉往赤城天台山,依止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學禪。

虛庵禪師為臨濟宗黃龍派第八代嫡孫,為禪門之耆老。榮西於虛庵禪師處盡心鑽研,參究數年後,終於悟入心要,得虛庵禪師的印可,繼承臨濟正宗的禪法。

建久元年(公元一一九○年),榮西在天台山取道邃法師所栽之菩提樹枝,交付商船運回日本,植於筑前國(福岡)香椎神祠。當時榮西説:「我國未有此樹,先移植一株於本土,以驗我傳法中興之效,若樹枯槁,則吾道不行。」建久六年(公元一一九五年)春分,將菩提樹分種於東大寺;元久元年(公元一二○四年)再取分枝,種於建仁寺,兩處皆繁茂垂蔭,迄今依然。

建久二年秋,榮西臨行辭別,虛庵禪師授予菩薩戒及法衣、印書、缽、坐具、寶瓶、柱杖、白拂等法物,以及釋迦牟尼佛以下二十八祖圖,並囑咐榮西應善護持,歸國布化,開示眾生,繼正法命。榮西頂戴信受,於七月揚帆歸日,安抵平户島葦浦。

據史傳記載,榮西在宋時,曾舍錢三百萬於萬年寺以構築山門兩廊,並修建觀音院、智者塔院。又因虛庵禪師欲興建千佛閣於天童山,故榮西于歸國後,翌年即遣送巨材若干,捆載於大舶,送往天童。待閣成,寺主即作堂祠以資志焉。 榮西歸國後,當時户部侍郎清貫正在建造寺院,延請榮西駐錫教化,並頒行禪規,開始時才數十人依止,未久即道俗滿堂。翌年,榮西於筑前建造報恩寺,行菩薩大戒布薩,為日本最早的禪戒布薩。續後三年間,榮西以肥前、筑前、筑後、薩摩、長門及九州為中心,展開佈教活動,全力倡揚禪法,亦開創寺院、制訂禪規、撰述經論等,漸受教界的矚目。

建久五年,榮西受請入京都大唱禪道,當禪風日盛時,卻引發南都北嶺舊宗派僧徒的嫉妒。其中築之筥崎有良辯嫉其禪法,遂誘叡山僧徒上奏朝廷,終導致朝廷宣令禁禪。據《延寶傳燈錄》記載,皇帝下詔徵問,榮西答稱:「我國禪宗非今始有,昔傳教大師嘗撰《內證佛法相承血脈》一卷,是為最初舉揚達摩直指的禪法。良辯昏愚無知,興發天台山僧眾誣衊我,禪宗若非,則傳教大師亦非;傳教大師若非,則天台宗的教法亦不能成立;天台教法不能成立,則台徒豈能拒我乎?甚矣!可見其僧徒不明祖師意也。」當時有識之士聞後,以禪師之言為善,遂更加輔助其禪法的宣揚。建久六年,榮西在博多建立聖福寺,參禪者四方雲集,聲名遠播,此為日本禪寺的創始。建久九年,榮西撰《興禪護國論》三卷,是日本最早的禪書,説明禪對國家的重要性及佛法與王法的相依相關,主張佛法的至極即是禪,甚受歡迎。又着《出家大綱》一卷,敍述僧眾的天職。

正治元年(公元一一九九年),由於叡山僧徒的攻擊、詆譭甚為激烈,榮西遂轉赴鎌倉進謁幕府將軍源實朝,幸得幕府信任。次年適逢源賴朝週年忌法會,源實朝即禮請榮西為導師,源賴朝未亡人平政子等人亦皈依,並奉獻土地建寺,即後來的壽福寺,為鎌倉五山之一。其後平政子又以十六羅漢進呈壽福寺,並舉行開眼供養。由於得到幕府的支持,禪法於是在關東弘傳開來。 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由於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宋朝時期禪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禪林逐漸有吃茶的風氣;吃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於是有「茶禪一味」的説法。榮西將宋朝禪院的茶風引進日本,歸國後首度於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設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風習。

建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榮西獻上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茶風更為盛行。 建仁二年(公元一二○二年),徵夷大將軍源賴家(源賴朝之子,實朝之兄)於京都洛東鴨河畔創立建仁寺,授命榮西為開山祖師。翌年六月,榮西設置台、密、禪三宗兼學的道場,創立真言院和止觀院,融和此三宗而形成日本的臨濟宗,一時人才薈萃,聲譽日隆,震動朝野。

建永元年(公元一二○六年),榮西任東大寺勸進一職,負責監督修繕,歷四年完成。承元二年(公元一二○八年),洛東法勝寺九層塔火災,榮西奉命修復,因有功而蒙帝賜紫衣。建保元年(公元一二一三年),榮西受擢為僧正。建保三年,龜谷壽福寺落成。同年夏天,榮西示現微疾,午後,安詳遷化,世壽七十五,法臘六十三。

榮西世稱千光派之祖、台密葉上流之祖、遍照金剛、智金剛、渡宋巡禮沙門。着有《一代經論總釋》、《日本佛法中興願文》、《三部經開題》、《不二門論》等。門下弟子有觀海、明全、行勇、嚴琳、榮朝、心海、道聖等人,其中以行勇、榮朝最為著名。

由於榮西禪師鼓吹禪風,提高時人研究禪宗的興趣,促成入宋學禪的風潮。如公元一二二四年,明全和尚偕弟子道元禪師入宋求法,歸國傳曹洞宗法脈,開創越前永平寺;爾後中國南宋滅亡,不滿於元朝統治的禪僧,紛紛避難於日本,使得日本禪宗得以迅速發展,在各宗派中取得極大的優勢,此皆為榮西禪師之功。

最早將茶帶回日本的僧人是誰?

A最澄

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製茶過程和點茶法,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而之後的留學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靜岡縣,茶風從此開始流傳。

中日間到底有什麼文化關係?我要詳細的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風俗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稻作文化傳入日本,唐朝時期儒學

傳入日本,宋元時期飲茶習俗通過榮西之手傳入日本,無論是物質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國家制

度方面,中國都在全面的影響着日本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説,中日兩國風俗文化的相互

關係異常緊密。到近代,日本的發展快於中國,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豐富漢語言,中日兩國

風俗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無不體現兩者關係的緊密程度。本文通過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國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來論述中日兩

國風俗文化的相互關係。日本在中國的影響下風俗文化、社會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中國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的時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響,通過日本間接的同西方先進文明接軌。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間風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遠流長。從隋朝時期的遣隋使,到宋朝時

期的入宋僧,從漢語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裝以及交通工具,無處不存在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影

響。關於中日風俗文化交流的單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綜合進行論述的研究較少。本文將

在先輩們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漢字語言的交流、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國

元素、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四個方面對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關係展開論述。

1.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漢字為中心

在中日長期的歷史交往中,漢字稱為兩個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符號和象徵。在鴉片戰爭

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是文化的輸出者,漢字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而近代之後,卻出現了另一個傾向,日本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回饋中國漢字。

1.1 中國對日本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前,中日兩國的交往中,中國長期居於文化輸出國的地位。從秦漢時期開始,漢

文化就開始慢慢的向日本滲透。進入唐代之後,更是以強大的聲勢影響着日本。中國的

法令、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娛樂遊戲個個方面,都成為日本人的學習對象。

比如,儒家的《孝經》,在日本就廣為流傳。文武天皇時期,《孝經》傳入日本,併成為科舉考試必考科目。日本孝經的版本,數量之多,品類之全,堪稱世界之最。

漢書在日本的流傳必然影響到對漢字的學習。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學習,要遵從日本學制的規

定,不遺餘力地學習使用漢字。比如,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就是學識豐富的漢學家。漢

字不僅是日本人學習漢文化的工具,而且還促進了日本文字的產生,奠定了平、片假名產生

的文字基礎。據文獻記載,日本原本是沒有文字的,漢字傳入日本以後經過種種摸索,終於

創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由漢字的草書演變而來)、片假名(由漢字楷書的偏旁

部首演變而來),兩者讀音相同只是書寫不同。另外,假名也是標語漢字之上的讀音,又相

當於漢語中的拼音。他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意思,也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章書寫方式

---漢字假名混寫體。

總的來説,近代以前,中國的漢文化以漢字為媒體,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促

進作用。這後面的背景就是漢文化的優勢低温,而語言文字的影響不過是優勢文化影響的一

個表現而已。

2.2 日本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清朝戰敗,中國和日本的交流中角色也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尋

求日本富強的經驗,模仿日本變法維新成為了一種社會思潮桌布蔓延開來。最典型的就是康

有為,其變法的核心由“託古改制”轉變為“仿日維新”。

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關係發生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漢字開始迴流到中國,開始回饋漢語。明

治時代,日本人為了加快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大量翻譯西方的科學技術文獻。原

有漢字已經不能滿足日本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日本人開始大量創造新的漢語詞彙。

如服務、方針、申請、想象等詞彙是對漢字的從新組合,立場、手續、取消等是意譯西方的

概念。這些用法和詞彙在日本廣泛應用之後,隨着大批中國青年奔赴日本求學和中日之間的

文化交流,中國人將其引入漢語,極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

幾乎現代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中國人都大規模採用了日本人用漢字創造的新詞彙。

現在我們常用的一些基本術語、詞彙,大都是來自日語。如服務、組織、、紀律、方針

哲學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2 宋元時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中日之間雖然基本上沒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間貿易和僧侶往來卻十分活躍,兩

國也通過這些途徑進行官方聯繫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

當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無準師範、榮西、成尋等。

2.1 醫學的發展

宋代中日兩國的醫學、陶瓷、建築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兩國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984年,

日本著名醫生丹波康賴以中國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主要參考資料,編成《醫心方》30

卷,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取捨摘錄了隋唐名醫書中關於內、外、婦產、小兒、鍼灸、眼等

科的學説,成為當時日本醫學發展重要成果的重要總結。

2.2 陶瓷業和建築業

日本的陶瓷業有着悠久的歷史,享有很高聲譽的“瀨户燒”是由日本著名陶工加藤藤四郎發

展起來的。他於1223年來中國學習燒製陶瓷的技術,逗留五年,1228年回到日本在山田郡

的瀨户村(今愛知縣瀨户市)試燒,成功後在瀨户大量燒製。宋代傳入日本的建築式樣有兩

種,一種叫天竺式,一種叫唐式。

2.3 飲茶習俗

日本的“茶祖”榮西。榮西是日本臨濟禪宗的創始人。出生於日本現岡山縣的一個神官家庭,

自由學習佛法,造詣深厚。中國茶葉在8世紀傳入日本以後,日本完全依賴中國輸入,但飲

茶風俗只限於宮廷貴族等階層,很難普及到民間。9實際後,隨着停派遣唐使,從中國進口

茶葉劇減,飲茶之習俗逐漸衰亡。宋朝時期隨着榮西深入學習中國佛教,多次渡海入宋,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培植並廣為傳播。使中國的茶種及茶得栽培飲用方法在日本得到推廣。隨

着茶樹栽培的普及,飲茶也開始成為日本廣大民眾的習俗。榮西把他所著的《吃茶養生記》

獻給當權者,更加快了茶的推廣。書中介紹了茶的功能、種類、茶具,以及採茶、製茶、點

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礎,榮西被尊為日本茶祖。

2.4 入宋僧

宋元時期,中日僧侶往來絡繹不絕,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禪僧的往來成為了

當時文化交流的橋樑和中介。這一時期,中日兩國沒有官方的正式外交關係,之間沒有

使節往來,兩國的聯繫除了宋商以外,就是佛教僧侶。日本入宋僧侶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裔然、成尋等人。

裔然是宋朝時期從日本到中國的第一個文化僧侶,他雖沒有帶來官方文件,不是正式使者,

但他第一個把有關日本國的情況相當正確而具體的介紹給中國,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

瞭解,溝通了中斷已久的中日關係,實際上起到了使者的作用。

3 和服中的中國元素

根據史書《三國志》的描述,日本彌生時期的男性用長布將身體裹起來,這種形式的衣服成

為“袈裟”,女性在布得剪一個能夠讓頭露出來的孔,將布披在身上,還沒有真正意義

上的服飾。公元6世紀,開始出現“服色制度”,頭冠統一規定為黑色,門襟採用左衽,領

尖至腰間,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蓋以上。這就是初步的和服。

公元8世紀,中國正值盛唐時期(日本平安時代)。隨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唐裝傳入日

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天皇宣佈,全國不論男女老少穿衣服都要以唐朝

的模式進行。當時和服的名稱叫“唐草”、“唐花”、“唐錦”等。日本人穿衣習慣由原來的左

衽變為右衽,也是在這個時代開始的。

日本的平安時代、鎌倉時代是日本服裝走向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894年日本撤回遣唐

使,中日上斷絕了往來。和服的發展有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色,開始建立區別於中國服

飾的獨特風格。尤其是染色技術的發展,使當時的和服色彩有了多樣化的發展,但和服的樣

式卻朝着簡單化的方向發展。元朝時期,中國得到統一,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

便於戰爭,服裝又回覆樸素,寬袖變回窄袖。

從面料選用到製造工藝上不斷受到中國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發達,至今絲綢忍讓是

中國江浙地區的代表性產物。日本最初的和服面料以絲綢、麻為主,隨着紡織技術的發展其

面料更加豐富。和服的刺繡工藝和圖案,也隨着唐代中國文化的輸出,中國吳越地區(現在

的杭州、蘇州、無錫一帶)的刺繡傳到了日本,吳服稱為日本當時上流社會的正式服裝,至

今日本仍將帶有刺繡的和服稱為“吳服”。日本刺繡中的各種圖形大都來源於具體生活中的

各種道具。題材非常豐富,大都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4 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

中日兩國風俗文化的相互關係可以説是中日兩國風俗文化交流的過程。從繩紋時期與日

本列島的原始居民可以自由往來到894年停派遣使團,在這1000多年的古代中日交往中,

日本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吸收中國文化並加以選擇、甄別和融合,最終形成了日本特

色的民族文化。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大致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

方面。

4.1 物質文化的吸收

日本原本沒有稻種等農作物,其主要食物來源是禽、獸以及魚、貝類。睡到的傳入改變了日

本的飲食結構,也改變了整個日本社會的發展。將日本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即進入文明

社會的“農耕文化”。隨着睡到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場所由以前的山地、森林、海濱地帶移

到濕潤的低窪地帶。並且,水稻的種植及農作物產量的增多,使彌生人定居下來,形成了村

落。其次,隨着水稻的廣泛種植及栽培技術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男子的社會低温越來越凸顯,婦女主導地位開始動搖。日本逐步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

物質文化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金屬器的傳入。日本在進入農耕時代的同時也步入了金屬文化

時代。水稻及金屬的傳入給日本帶來了農耕文明和金屬文明,加速日本由原始落後的漁獵社

會向先進的階級社會轉變的進程。這次物質文化的大量吸收從整體上改變着日本社會。

4.2 精神文化的吸收

在漢文字傳入日本的同時,儒學也隨之傳到日本。在日本的發展史上,日本儒學隨着中國儒

學的發展自身需要而不斷髮展。日本學者説,“日本儒學史可以看做是帶有相應變形而壓縮

地重複了中國的儒學史”。

儒學自傳入日本,其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有起有伏。但儒學作為古代較為先進的文化思想

在日本的傳播中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影響領域是非常廣泛的。方面,為統治者加強

思想統治和維護政局起到了積極作用。教育方面,成為了私塾傳授的主要思想。在道德和風

俗方面,將“孝”的思想移植於日本道德觀念中。

4.3 制度文化的吸收

隋唐時期是日本大幅度、全方位吸收中國文化的時期。除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之外,日本還如

飢似渴地效仿中國的制度文明,進行改革以求日本社會的穩定進步,增強國力。古代日本全

面吸收中國製度文化的歷史事實中以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兩次制度革新最為明顯,這

兩次改革將日本推向了封建文明社會。

結束

中日兩國交流源遠流長,封建時期,中國的強大和興盛引來了日本的學習和效仿,大量的吸

收中國文化建立起了本民族獨特的風俗文化。但同中國的關係並沒有消失,處處留有中國古

代文明的印記。語言、服飾、思想等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本文主要論述了日本對

中國風俗文化的吸收以及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從中日語言的交流、宋元時期中日文化

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國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對中國風俗文化的吸收進行了論述。使中日風俗文

化的相互關係更加明朗。可能還有論述不到的地方,但今後將繼續收集資料,繼續中日風俗

文化相互關係的研究。

茶知識|茶史十大名人

茶史十大名人

茶不止是一款飲品,更是一種文化遷徙。回首世界茶史,有十個人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茶聖——陸羽

陸羽,自小被智積禪師撫養,但不願學佛而更喜茶,安史之亂期間,陸羽流落湖州,隱居苕溪,從此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茶事實踐。

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定稿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這本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陸羽也因此被尊為茶聖。

二、茶道大成者——宋徽宗

宋徽宗趙信有着極高的藝術追求,茶文化也就直達頂峯,如果説宋徽宗時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的極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都不為過。

除了影響深遠的點茶藝術外,痴茶愛茶的趙信還留下了一部獨一無二的茶學專著--《大觀茶論》,是繼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全面論述一個時代主流茶道藝的茶書。

三、日本茶祖——榮西禪師

榮西禪師為日本的“茶祖”,字明庵14歲出家為僧,曾兩次來宋留學。榮西禪師不僅將禪宗引入日本,還帶回了中國的茶樹種子、製茶技術以及飲茶技巧等,可謂是日本的“玄奘”。撰寫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吃茶養生記》。

四、日本茶聖——千利休

因天皇敕賜“利休居士”號,故稱之為千利休。出生於商人家庭,熱衷於茶道。18歲時拜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啟後的偉大茶師武野紹鷗為師。先後成為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茶道形式的完成者,創建“和、敬、清、寂”的“草菴茶道”。

五、茶皇后——凱瑟琳

雖然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將中國茶文化引入歐洲,但要談到茶葉在歐洲的風靡,更要歸功於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

1661年,凱瑟琳公主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將茶帶入了英國皇宮。此後,飲茶之風迅速風麻整個英國。迄今為止,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普通百姓,都保留着喝下午茶的習慣。

六、第一茶品牌開創者——湯姆斯·立頓

湯姆斯立頓是立頓品牌的創始人。1890年,他在英國推出了立頓紅茶。1892年,立頓開始了品牌全球化之路。1898年,立頓被英國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紅茶之王”的美名。

黃牌福活江茶

1992年,立頓進入了世界茶的發源地一中國,極大地推動了茶成為全球第一大飲料。

七、中國近代茶業開創者——池秉德

池秉德,出身於烏龍茶世家。1898年,池秉德在廣州創辦“德記茶莊”,後遷至香港後改名“龍德記茶莊”。

“龍德記茶莊”以香港為跳板,一度發展成為近代比肩立頓的中國茶葉公司,被譽為中國近代茶業復興的先行者。

八、袋泡茶推廣者——托馬斯沙利文

在英國,人們每天至少要喝掉1.3億杯袋泡茶,説起袋泡茶就不得不提到袋泡茶的推廣者——托馬斯沙利文。

托馬斯蘇利文當時為了提升茶葉的銷量,就將茶葉放在絲綢袋中作為一種促銷手段。沒想到這一做法給許多顧客帶去了便利,廣受歡迎,袋泡茶就此推廣開來。

九、《茶葉全書》——威廉烏克斯

美國人威廉·烏克斯於20世紀初葉撰寫了《茶葉全書》,它與陸羽的《茶經》和日本榮西和尚的《吃茶養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葉經典。

荼葉全書

《茶葉全書(套裝上下卷]》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茶葉所涉及到的各個領域,包括:歷史方面、技術方面、科學方面、商業方面、社會方面及藝術方面,是一部關於茶葉的百科全書。

十、當代茶聖——吳覺農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人,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

他所著的《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聖”。他這一生都奉獻給了茶,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茶業復興的先驅!

誰將中國的茶傳到日本的

中國茶的文化早在隋朝(公元593年左右)就傳入日本,距今巳有一千多年。據日本《古事根源》及《奧儀抄》兩書談到,日本聖武帝於天平元年(729)召集僧侶百人,在宮中誦經四天,事畢各賜以粉茶,人人感到榮幸。又記載當時有高僧行基(658-749)一生建築寺院不少,並在寺院中種茶之語。

日本最澄(被稱傳教大師)於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20年)來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學佛教,翌年歸國時,攜歸若干茶籽試種於近江(滋賀縣)。相傳池上茶園即太師所種。806年,日本空海(弘法大師)來我國學佛,也攜回不少茶籽,分種各地,不過系試種性質,主要供藥用。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公元815)巡遊至滋賀的梵擇寺,寺僧南茶,天皇飲後大悦,賜以御冠。當年天皇命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貢茶,在這以後,民間飲茶風氣普遍興起。

南宋時榮西禪師曾兩次來到中國,到過浙江天台,四明、天潼等地,對佛學造詣很深,被宋孝宗贈於千光法師稱號。他把茶籽帶回日本,親自種植於肥前脊振山(即福岡西南),並著有《吃茶養身記》上下兩卷,大力提倡吃茶養生之道,日本吃茶風氣才逐漸興盛起來。《吃茶養生記》被日本認為是日本的第一部茶書,榮西被尊為“日本茶祖”。(資料來源:莊晚芳茶學論文選集)

標籤:茶祖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