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製作茶葉

製作茶葉

製作茶葉的步驟如下:

1. 採摘鮮葉:選擇適宜採摘的時間和氣候,採摘嫩葉。

2. 晾涼:將採摘的鮮葉放置在通風乾燥的地方,讓其充分地晾涼。

3. 烘青:將晾涼的鮮葉放入烘青機中進行烘乾,以去除大部分的水分。烘青時間、溫度和風量都需要控制得當。

4. 揉捻:將烘青的鮮葉揉捻成一定形狀。揉捻可以改變茶葉的形態、釋放出茶汁、增強茶葉的口感和香氣。

5. 發酵:將揉捻後的鮮葉放入發酵室中進行發酵,發酵會引起茶葉化學成分的變化,產生各種有益物質,增強茶葉的香氣和口感。

6. 烘乾:將發酵後的茶葉進行烘乾,以去除多餘的水分並鎖住香氣。

7. 分級:將烘乾後的茶葉按照不同的質量標準進行分級。

8. 包裝:將分級好的茶葉進行包裝,以便儲存和銷售。

以上是製作茶葉的基本步驟,不同種類的茶葉在具體制作過程中會有所不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的製作方法有哪些

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本文對六大茶類的基本製作工藝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1、綠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做形)-乾燥

綠茶是以採摘鮮葉為原料,綠茶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工藝。綠茶的最大的品質特點就是“三綠”,即葉綠,湯綠,葉底綠。綠茶的花色

品種都很多,按照殺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按照乾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炒青綠茶,晒青綠茶以及烘青綠茶;按品質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名優

綠茶和大宗綠茶。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2、黃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黃湯黃葉”。黃茶的分類按照採摘鮮葉的嫩度以及芽葉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即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陽黃湯,蔚山白毛尖等;黃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燈。

3、黑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乾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類中原料最為粗老的,成茶色澤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為堆積發酵時間較長造成的。黑茶根據產區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貴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乾燥(新工藝白茶:萎凋-輕揉-乾燥)

白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是由宋代三色鮮芽,銀絲水芽演變而來的。白茶的最大特點是“銀葉白湯”。白茶按照茶樹品種與鮮葉採摘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銀針等,葉茶主要有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5、烏龍茶(烏龍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乾燥

青茶最初起源於福建省,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國特色茶之一,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既有綠茶

的清香,同時又有紅茶的濃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點是沏泡後的葉底“綠葉紅鑲邊”。清茶根據產地以及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

烏龍茶以及臺灣烏龍茶。

茶葉具體是怎樣加工的?

綠茶的加工其實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過,但紅茶的加工卻有一點不同。

1、殺青(把鮮葉放在燒熱到一定溫度的鍋裡熱炒)。下鍋溫度200℃~220℃(即白天看鍋底灰白色,晚上看鍋底微紅色。或將手放在距鍋底10 cm左右處,感到十分烤手)。投葉量,機械殺青每鍋4 kg,手工殺青每鍋1~1.5 kg。殺青掌握的原則是嫩茶炒的時間長些,老茶炒的時間稍短些。嫩茶多揚炒,少滾炒;老茶多滾炒,少揚炒。殺青到葉面失去光澤,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梗折不斷,手握殺青葉不粘手,失重30%左右為度。殺青葉攤晾,厚度不超過10 cm。

2、揉捻(使葉片變為條索形,為製成各種形狀的茶葉打好基礎)。手捻一般是將殺青葉用兩手握緊,在簸箕上向前推進,用力適度連續揉至葉成條索、茶汁擠出為止。揉捻質量要求是,條索緊結,葉汁稍出,應防止揉捻不均,加壓過重,葉呈扁條等現象。3.1.3乾燥。(1)烘乾:多采用烘籠,投葉量1.5 kg,厚度不超過2 cm。第1次乾燥溫度100℃~110℃,每隔20~30 min翻拌1次,經2 h達7成幹後下籠攤晾30~60 min,繼續第2次乾燥,溫度70℃~80℃,每隔15~20 min翻拌1次,經1 h葉梗用手能捏起成碎末,含水量不超過7%即可。(2)晒乾:茶葉揉捻後,立即攤晒在席上或場上,每15~20 min翻1次,直到水分減少到7%左右為止。

3、紅茶加工。採摘標準是1芽2~3葉。(1)萎凋。將鮮葉攤在萎凋簾上,在日光下晒20~60 min,然後移至室內自然萎凋10~15 h,每50 kg鮮重減至30.5~32 kg為適度。萎凋到葉面光澤消失轉暗綠,無青草味,帶清香,梗折不斷,手握成團不易彈散,含水量60%~64%。(2)揉捻。同綠茶,但要求時間較長(約90 min),葉細碎破壞率及擠出茶汁比綠茶多。(3)發酵。將揉捻葉攤放在發酵盆內,厚度6.7~10 cm,發酵室溫度25℃~28℃,相對溼度96%以上,空氣新鮮。發酵時間約4 h,春季室溫低,用火爐加溫。發酵至葉顯紫銅色,無青草味,擠出的葉汁被吸收,含水量80%~85%。(4)乾燥。同綠茶。紅茶品質要求外形緊細,色澤烏潤,具焦糖香,味醇而鮮爽,湯色紅明,葉底紅亮。

製作茶葉的過程

製作茶葉的過程如下:

1、殺青

製作茶葉時,先進行殺青,將其放入鍋中高溫燜制,徹底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使得茶葉中的青草氣散發一部分,從而提高茶香,也便於揉捻成形。製作茶葉時,先進行殺青,將其放入鍋中高溫燜制,徹底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使得茶葉中的青草氣散發一部分,從而提高茶香,也便於揉捻成形。

2、揉捻

茶葉殺青後,即可用手揉捻,通過外力作用,將葉片揉破,使其質量變輕,並且要用手將茶葉卷轉成條,完成初步成形,為後期炒幹成形打好基礎。注意在揉茶時,需控制力度。

3、萎凋

揉搓好的茶葉,將其攤放在竹篩上,然後放在室內自然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葉片變軟。六大茶類中除綠茶、黃茶、黑茶外,白茶、青茶、紅茶都需要完成萎凋過程。

4、翻炒

萎凋完成的茶葉,即可入鍋翻炒,先準備一口鐵鍋,將茶葉倒入,之後不斷進行炒制,火溫控制在100度左右,使茶葉受熱均勻。炒好後的茶葉起鍋,倒入竹篩中攤涼。

5、烘乾

茶葉炒制完成後,最後一步為烘焙,即將茶葉放入烘焙機器中,使其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到5%左右,讓茶葉更加的乾脆。或者也可以用炭火烘乾,該方法烘焙的茶葉帶有一股焦香、火香。

茶葉的製作六個過程

茶葉的製作六個過程如下:

準備工具:茶葉,炒鍋。

1、採摘新鮮的茶葉嫩芽,清洗乾淨後控幹水。

2、把炒鍋燒熱,將控好水的茶葉放入炒鍋,可以用鏟子或者手直接快速翻炒。

3、炒至葉子柔軟,拿出來晾涼,用手揉搓茶葉使其捲縮。

4、再次放入炒鍋炒1~2小時使茶顏色變深,快乾時用小火。

5、出鍋後放在戶外攤開晾晒。

6、直至乾透即可收起來。

茶葉是怎麼製作的?

茶葉是由茶樹的嫩葉經過採摘、萎凋、揉捻、發酵 (部分品種) 和乾燥等工藝處理而成的食品。茶葉是中國傳統飲品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抗氧化、抗炎、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等。茶葉的種類繁多,按照不同的製作工藝和茶葉的發酵程度,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和黃茶等六大類。中國傳統的茶葉製作技藝十分精湛,包括採摘、萎凋、揉捻、發酵 (部分品種)、乾燥等多個環節,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

赤腳踩茶葉是一種傳統的製茶工藝,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湖南、廣西、四川等地。赤腳踩茶葉的目的是通過腳踩的方式將茶葉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去除,使得茶葉更加細嫩、柔軟和香氣濃郁。這種工藝通常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掌握,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對茶葉的質量和口感有深刻的瞭解。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赤腳踩茶葉這種傳統的製茶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隨著茶葉市場的擴大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茶葉製作方式被引入,傳統的赤腳踩茶葉工藝逐漸失去了市場。另一方面,由於赤腳踩茶葉工藝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掌握,很多年輕的茶農不願意去學習這種工藝,導致這種傳統的製茶工藝面臨著傳承困難的問題。

因此,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的茶葉文化,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強對傳統制茶工藝的宣傳和推廣,鼓勵茶農學習和掌握傳統的製茶工藝,加強對傳統制茶工藝的保護和扶持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的赤腳踩茶葉工藝得到傳承和弘揚,併為茶葉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赤腳踩茶葉是一種傳統的製茶工藝,它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湖南、廣西、四川等地。這種工藝的目的是通過腳踩的方式將茶葉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去除,使得茶葉更加細嫩、柔軟和香氣濃郁。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赤腳踩茶葉這種傳統的製茶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茶葉製作流程?

茶葉曾經和絲綢、陶瓷被並稱為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而作為茶葉的故鄉,中國茶葉產業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千年的興衰沉浮,被歷史證明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優勢產業。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常見茶葉製作過程

  綠茶:採摘、殺青、揉捻、乾燥;

  紅茶:採摘、萎凋、揉捻、發醇、乾燥

  黑茶:採摘、殺青、揉捻、發醇、乾燥

白茶:採摘、萎凋、乾燥

  黃茶:採摘、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烏龍茶:採摘、晒青***或加溫萎凋***、涼青、搖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烘乾;

  茶葉葉製作全過程

  1採摘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時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要符合這兩個條件,一季其實沒幾天的。如果下雨,就全泡湯了。

  如果要製作高檔的鐵觀音,有嚴格的採摘標準。一般選三葉一芽,鮮嫩度適中。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製作出來才會形成高檔氣質。

  2、晒青

  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晒青。晒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晒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促進鮮葉內含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為搖青作準備。

  3、靜置

  青葉經過晒青後,將青葉歸篩,放入做青室靜置,青葉經過晒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就是用電動機讓搖青機轉動。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青草味揮發。

  作用:使葉緣細胞組織受搖青機的磨擦作用以及葉與葉之間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壞,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覆多次交替進行的。其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做青適度的標準就是所說的“綠葉紅鑲邊"

  5、殺青也稱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上圖是用滾筒殺青機在殺青。

  6.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如上圖,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7、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裡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裡,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將茶揉捻好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於爐中焙烤。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好才焙火烤乾成品。

  以上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鐵觀音的生產過程,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

茶葉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茶葉是中國的傳統飲品,種類繁多,每種茶的製作過程和注意事項都不同。以下是常見茶葉的製作過程及注意事項:

1. 綠茶

製作過程:採摘、殺青、揉捻、烘乾。

注意事項:採摘時要選取嫩葉和嫩芽;殺青時溫度要控制在150℃以下,並快速停止酵化過程;揉捻時要有節奏地反覆揉捻,使茶葉柔軟。

2. 黃茶

製作過程:萎凋、殺青、三黃、乾燥。

注意事項:萎凋時間控制不當會對後續的加工產生影響;殺青後要以慢火將內部水份揮發,同時保持一定的殘留水分,以利於下一步加工;三黃是指“黃山毛峰”特有的加工工序,包括炒黃、焙黃、晒黃。

3. 烏龍茶

製作過程:採摘、萎凋、揉捻、發酵、烘乾。

注意事項:揉捻是關鍵環節,揉捻時要粗揉、輕揉、重揉交替進行,深淺適宜,提高茶的質量;發酵時間要掌握好,不同烏龍茶的發酵時間不同。

4. 紅茶

製作過程:萎凋、揉捻、發酵、烘乾。

注意事項:萎凋時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萎凋,不同的萎凋方式會影響紅茶的質量;揉捻時要有一定壓力,使茶汁均勻滲出;發酵時間也會影響紅茶的質量。

5. 白茶

製作過程:採摘、萎凋、殺青、晾晒。

注意事項:白茶採用嫩芽嫩葉製作,因此採摘時要儘可能選擇新鮮嫩綠的茶芽;萎凋時間越長,質量越好;殺青需要控制時間和溫度,保證茶葉的鮮美度。

6. 黑茶

製作過程:殺青、揉捻、堆積、熟化、晾晒。

注意事項:黑茶的堆積、熟化是其特色,堆積的時間決定了茶葉的味道和品質,熟成時間越長品質越好。

以上是常見的六種茶葉的製作過程和注意事項,不同茶葉的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不同,需要根據具體茶葉的型別和加工工藝進行製作。

茶葉怎麼製作

手工製作

一手工製作方法:

1.篩分、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採和下午採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2.攤放、將篩分後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淨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製作完畢。

3、生鍋

採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鏽),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於操作,後壁高1m以上,與牆貼合。生鍋用幹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紮成的圓帚)稍快反覆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覆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捲縮,初步形成泡鬆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後用茶把儘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4、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並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後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並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後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覆進行,約(3~4)min後,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餘三指與食指併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後於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覆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毛尖

5.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後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6.攤涼

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

7.復烘

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於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8.毛茶整理

復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

9.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乾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淨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茶葉的製作六個過程

茶葉的製作六個過程分別是殺青、揉捻、乾燥、萎凋、發酵、渥堆。茶生產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和複雜的變化。相應地推動了每種茶的出現和茶技術創新。

關於茶葉製作小知識

揉捻是除了白茶之外的茶類都會使用到的工藝,揉捻是指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便於沖泡。如果說殺青是綠茶的關鍵工藝,而揉捻便是紅茶的關鍵工藝,是風味形成的所在。

萎凋是指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均勻攤放,使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內含物質發生適度物理、化學變化,散發部分水分,使莖、葉萎蔫,色澤暗綠,青草氣散失。

萎凋與乾燥看起來都是在發生脫水現象,但是有區別,前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脫水,而是為了讓鮮葉酶的活性,內含物質發生適度化學變化,像脫水等物理變化只是萎凋目的之一,殺青、揉捻皆是如此,與脫水目的強烈的乾燥工藝是不一樣的。

茶葉怎麼製作茶葉的製作方法

1、鮮葉的採摘用於做高檔名優茶的鮮葉要求採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採摘時注意“三不採”,即不採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2、攤青新茶採摘回來後,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晒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出來。

3、殺青攤青之後就是殺青,這是關鍵一環。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手工操作時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後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120℃,每鍋投葉量300-400克。”

4、散熱、揉捻茶葉出鍋後,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覆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含物質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揮打下基礎。

5、乾燥、造形手工傳統綠茶製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乾燥結合起來,其關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採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乾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乾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

6、提毫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7、足火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餘的水分,達到足幹(含水量6%左右)以利於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乾燥過程中借熱化學作用發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後,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乾燥。

8、裝袋入庫前面工序完成後,最後就是將茶葉下焙籠、攤涼、裝袋入庫。

標籤: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