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養生保健 >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百度百科

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生了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長女和次女都嫁給了大戶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麗妹的三女兒還沒有嫁出去。她聰明過人,能詩能歌,心地善良,經常揹着家人樂善好施。芳年十八時,儘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絡繹不絕,但她都一一回絕

全國愛耳日

爲了降低耳聾發生率,控制新生聾兒數量的增長,預防工作尤爲重要。針對中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爲中國愛耳日。

歌婆節,是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是壯族盛大的傳統文娛活動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時間舉行。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爲主要活動。蘆笙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百度百科

中國有耳聾的殘疾人2057萬人。每年出生的先天殘疾兒童約佔出生人口總數的4%~6%,由於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聾人每年約增加3萬人;就是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高達2057萬之多!佔全國人口的1.679%。其中7歲以下聾兒可達80萬,老年性聾949萬。爲此,衛生部、中國殘聯要求“在全社會普及預防和殘疾的科學知識,加強婚前保健、孕產期保健、嬰兒保健和早期干預等綜合性防治措施,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的發生。”(《中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行動計劃(2002~2010)》)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節期爲公曆4月1日。每一年的愚人節都會有一些人被朋友的玩笑愚弄,用來活躍學習或工作時的氣氛。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百度百科 第2張

爲了降低耳聾發生率,控制新生聾兒數量的增長,預防工作尤爲重要。1999年,衛生部頒佈了《常用耳毒性藥物臨牀使用規範》,加大了對耳毒性藥物臨牀使用中的規範化管理力度。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爲全國愛耳日。

1、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百度百科 第3張

曾有專家論證,如果“愛耳日”活動能夠實施,每年僅7歲以下兒童藥物中毒性耳聾至少可以減少1~2萬名。自2000年確立全國“愛耳日”,耳聾預防的公衆宣傳、全民的愛耳意識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傳力度還不夠。如今第四屆愛耳日即將到來,衛生部聯合相關機構要求各省要做好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總結工作,及時將本地活動情況、感人事例、宣傳報道材料、圖片等收集整理,報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辦公室聾兒康復協調組;並將舉行徒工多樣的宣傳活動。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

加強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僅僅是衛生部或殘聯的活動,它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全社會長年不懈的共同參與和支持。

我國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有關重陽節的資料

重陽節,爲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因爲《易經》中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古人認爲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活動; 在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舉行敬老宴),感恩敬老。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九'在數字中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爲“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節日起源

《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又爲“極數”,指天之高爲“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所以這一天爲重陽日。

古人認爲數字“九”爲老陽,農曆九月初九乃是所謂“兩九相重”。在中華傳統觀念中,雙九(久)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之寓意,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爲才老人節 。古人認爲兩陽相重爲吉祥之日。 [8]  在古代重陽節有飲宴求壽之俗。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爲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

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參考資料:重陽節_百度百科

我們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

1、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2、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羣,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係,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3、滿族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5、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

7、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

8、彝族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9、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10、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

1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爲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

12、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1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14、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1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16、哈尼族

據史*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18、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19、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20、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

21、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爲“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22、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23、東鄉族

東鄉族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羣。“

25、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26、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着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27、佤族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28、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29、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

3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35、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爲“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38、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

3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40、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

4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42、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爲白人。

43、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4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

45、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46、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47、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爲德昂族。

4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

49、保安族

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

50、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51、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

52、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3、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

54、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5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爲“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爲獨龍族。

5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

擴展資料: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我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的族稱是什麼,對於這些,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沒有搞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力量對民族成分、名稱進行辨別,這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地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

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梳理了錯綜複雜的民族源流和現狀,科學地鑑別了我國現實的民族成分,基本上認定了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進行民族工作的對象,從而爲黨和國家制定和貫徹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堅實基礎。

我國的民族識別,不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也爲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學科的發展積累了寶貴財富,在我國民族工作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與漢族區別

我國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與漢族的區別如下:

1、分佈的地理位置存在不同,漢族一般居住在中原地區,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疆省份。

2、人口數量不同,漢族人口比重最大,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民族。

3、文化傳統不同。漢族多是中原農耕文化爲主,而少數民族是遊牧文明和其他文明爲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數民族

各個民族的節日習俗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

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爲“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擴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擡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花朝節(二月13-二月17)、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傳統節日

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中國共有少數民族55個,名單如下:

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傣族、畲族、傈僳族、東鄉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達斡爾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爾族。

擴展資料:

中國長期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我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的族稱是什麼,對於這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歷朝歷代都始終沒有搞清,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爲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成分疾稱進行辨別。

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地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爲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

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爲少數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爲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