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每年立春節氣是幾月幾日

每年立春節氣是幾月幾日

立春是什麼時候 每年立春節氣是幾月幾日

每年公曆2月3日——5日之間。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着季節的更替,立春標示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立春,爲“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着密切關係。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顆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爲上古時代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爲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爲鬥建(亦稱“月建”),分別爲: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次歲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旋轉一圈爲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循環往復。干支紀元以天象“斗柄回寅”爲“春正”(正月),立春爲歲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

現行的“黃經度數”節氣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得出。按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二十四節氣”(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黃經度數法”(又稱“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爲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每1等份爲一個節氣,合起來正好是廿四節氣。其是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爲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爲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1-2日。“黃經度數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爲立春節點,在每年公曆2月3 5 日交節。

立春習俗活動盤點: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爲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佔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佔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啓,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爲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占卜測算已經作爲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爲“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衆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爲吉祥。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爲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爲風俗流傳下來,意爲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爲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