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來歷

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來歷

驚蟄由來:

從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來立春之後這個節氣的命名並不是“驚蟄”,而是“啓蟄”。啓蟄之後纔是雨水。從改“啓”爲“驚”的歷史緣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將“啓蟄”的形名更改爲“驚蟄”,而且變更了啓蟄與雨水的序列位置,這都是漢代所爲。

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名劉恆,前179年一前157年)時期,爲了避劉恆之“恆”字名諱,將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的“恆”字,強行篡改爲“常”字。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經》裏面一直延用至今,從未有人爲它正名。無獨有偶,漢武帝的父親名劉啓(前156年一前141年),漢武帝爲了避開他父親的名諱,就將二十四節氣中“啓蟄”之“啓”篡改成了“驚”字,從此“啓蟄”就變成了“驚蟄”。逐漸丟失了節氣名稱的原義。

後代學者在研究節氣的時候,因爲不知原委,也就想當然、牽強附會地美化這個“驚”字與春雷之間的關係,人爲性地讓節序名稱和順序去符合自然規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後代。但是,從自然界的氣運變化上,從五運六氣的變化層級而言,啓蟄絕對不能運用到雨水之後,因爲龍行才能雨施。

在古六歷當中。“驚蟄”節氣的名稱皆爲“啓蟄”。當代姜濤《“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人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一文中,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中前六氣在歷代曆法中的變動。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西漢太初元年,改啓貫爲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氣的次序。將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穀雨前面。隋開皇十七年,將驚蟄恢復爲啓蟄。唐武德二年,恢復啓蟄在前、雨水在後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後,並且將啓蟄改爲驚蟄。沿用到現在。

由此可見,將啓蟄改爲驚蟄,是漢武帝時期避諱的產物;而後世屢次將驚蟄的次序顛倒至雨水的後面,則是丟失慧識文化所賦予的節氣本義,將“驚”字與自然現象進行附會的結果。若依據物應性來定位,啓蟄就當在雨水之前。因此,對於“啓”和“驚”,我們應當正確地把握,驚蟄絕對不能運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啓蟄然後聽驚雷。

驚蟄風俗:

1、驚蟄要吃梨

因爲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爲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爲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3、驚蟄要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4、“打小人”驅趕黴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