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1、遊天壇

端午節期間,老北京有遊天壇風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遊玩爲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爲此地能闢毒,所以遊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遊玩之地。

2、佩五彩糉子

五彩糉子是避邪物,其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大小一般在2釐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街頭有賣的,家中少婦少女也紛紛自己製作。除了五彩糉子以外,還有的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有的縫製成櫻桃、桑茸、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這些小型水果串起來,精緻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鬥勝。端午節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增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

3、掛菖蒲插艾葉

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民間有用它來驅邪。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爲喝了能健康長壽。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爲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也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4、出嫁的女兒回孃家

老北京的端午節還有一個叫法︰女兒節。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孃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繫着彩色絲線、胸前戴着紅絨花的小媳婦成了北京一景。

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呼此節爲“女兒節”。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禮,如果準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婦回孃家,要帶去酒和肉,同時孃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

5、貼葫蘆花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爲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裏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爲“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闢“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爲“扔災”。

北京端午節食俗

吃黃米小棗糉子

北京地區的端午糉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糉子,以密雲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糉子,用江米和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糉子。食品店裏出售的糉子以南味爲主,遠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糉子爲主。系糉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 黃米小棗糉子價格比江米糉子便宜,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甭管黃米江米反正都是糉子,都是用葉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糉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糉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無棗的清水糉,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吃黑桑葚、櫻桃 舊京端午節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時節,櫻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爲時鮮果品。 除了甜美喜人的櫻桃,還有酸不嘰兒的桑葚(音“刃兒”)。北京人講究端午節吃黑色的桑葚,據說吃了之後不招蒼蠅,也有說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後誤食蒼蠅。

喝雄黃酒

老北京人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吃玫瑰餅 初一給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來後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類似桃酥式的“五毒餅”,初五晚間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棗江米糉子和鮮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爛。 富貴人家是供玫瑰餅,以京西妙峯山當年產的玫瑰花製成的餅最爲高貴。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勻做餡,製成餅,上火烙,名曰端午餑餑,分爲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價格很貴,大約每斤八塊,每塊的價格相當於二斤白麪,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節吃上玫瑰餅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