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小年爲什麼要吃飴糖

小年爲什麼要吃飴糖

小年爲什麼要吃飴糖

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爲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飴糖是以高粱、米、大麥、粟、玉米等澱粉質的糧食爲原料,經發酵糖化製成的食品,又稱餳、膠飴。市場上,高粱飴,山楂飴等其他口味飴糖,讓人喜愛。主要含麥芽糖,並含維生素B和鐵等。

飴糖是以大米等穀類爲原料,用麥芽糖化酶作用而製成的一種甜味品。後來,逐步以澱粉代替大米生產飴糖,大正時代開始用活性炭脫色生產精製飴糖。以後歐美開發用酸糖化法生產飴糖,其風味和耐熱(熬煮溫度)性比麥芽法好。日本還有一種粉末飴糖生產,工藝方法是將飴糖用噴霧乾燥法脫水成粉狀。

飴糖主要用於加工焦糖醬色及糖果、果汁飲料、造酒、罐頭、豆醬、醬油、藥用等方面。

小年吃飴糖還是餃子

多數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爲“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小年,是祭祀竈君的節日。

小年被視爲過年的開端,隆重程度跟春節相似,北方人在小年這一天,飯桌上一定會出現主食餃子。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同時南方北方都要吃飴糖,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爲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小年吃飴糖的有關傳說:

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後來,他和母親棲身於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一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一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製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一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嚐。

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竈”這日,人們都在忙着送竈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竈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竈王爺,便用寺院裏的芝麻糖粘到竈王爺畫上。

待竈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一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爲“竈火之神”連連稱讚呂蒙正人品,於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爲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並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製作技藝,作爲當地百姓謀生之本。

以後,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竈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飴糖的製作方法

選料:選擇乾燥、純淨、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玉米(或糯米)、以及無黴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小麥與其他原料的配比爲1:10,即1千克小麥(或大麥),配以10千克玉米(或糯米)以及紅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紅薯需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育芽:將小麥麥粒或大麥麥粒洗淨,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天—4天后,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蒸煮: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淨,在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待吸水膨脹後,撈起瀝乾,置於大飯鍋或蒸籠內,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蓆上,晾涼至40℃—50℃,

發酵:將晾涼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麥芽或大麥芽,發酵5小時—6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5、壓榨。將布袋置於壓榨機或土製榨汁機上,榨出汁液,即可。

飴糖和我們平時經常接觸到的白糖、紅糖不一樣,和麥芽糖比較類似,飴糖還有藥用功能,很多中藥方里面都會加入飴糖,不但可以治病,還能讓中藥不那麼苦。

標籤:飴糖 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