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埃博拉病毒病房全是血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 目前EBHF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採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循環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

埃博拉的英文名字是Ebola,目前爲止是全世界範圍內都沒辦法有效醫治的一種受病毒感染的疾病。國際醫療組織曾用“失控”這個形容詞來描述埃博拉對人類造成的危害。

埃博拉的病況與“七竅流血”相似

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或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 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癡呆和嚴重的癲癇發作。同時,病毒摧毀

埃博拉感染後先是發熱、極度虛弱、全身多處伴隨着疼痛,接着開始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身患埃博拉的人羣的腎臟和肝臟會嚴重受損,常常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患者由於其身體內的器官壞死、糜爛,常常會出現血流不止的現象,只要是身體上有孔的地方,往往都會有血液流出,有的人就因爲血液流乾而死亡。

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後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一場公平的遊戲。首當其衝的是血細胞。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

埃博拉病毒病房全是血

埃博拉比非典要恐怖10倍

1基本簡介編輯本段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 像掃蕩一樣。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宿主的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

埃博拉的死亡率可達到90%,也就是說,只要你感染了埃博拉,那麼基本上康復的希望爲零。我們都知道非典在中國起到多大的影響力,但是,非典的死亡率只有7%-15%,足以想象埃博拉的恐怖程度。

埃博拉病毒病(EVD,舊稱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是由纖絲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 如果發現埃博拉病毒病患者,需嚴格隔離疑診病例和病人,應收入負壓病房隔離治療,對其

埃博拉病毒病房全是血 第2張

埃博拉主要發生在非洲西部

應該自帶災難 關情況請看面網搜信息: ()埃博拉血熱 埃博拉血熱(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BO)種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烈性傳染病病死率高臨牀發熱及血特徵 1976扎伊爾

非洲西部的國家大多較貧窮,國家的控制力也較弱,有的難民甚至會把野生動物的屍體當做晚餐,這也就造成了埃博拉在西非更加難以控制。據說,埃博拉剛“進軍”剛果的時候,就了剛果共和國的一個村,可見其威力有多大。

健康人接觸了埃博拉感染者的體液,唾液,血液,排泄物等就很可能被感染,特別是身上有傷 (2)遵從國家衛生部門發佈的指引性文件 (3)如果懷疑周邊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勵並

埃博拉病毒病房全是血 第3張

現在去非洲的人要多加小心

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 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爲較

現在全球化的趨勢滲入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許多人都經常去非洲進行出差、公幹,這就要更加小心這種致命病毒的傳播。

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病學主詞條:埃博拉出血熱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 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爲較

埃博拉病毒病房全是血 第4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什麼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已造成10次具有規模的暴發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發就奪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剛果(金)讓100多人命喪黃泉,2004年5月下旬蘇丹南部疫情再發,已有4人死亡,同時俄羅斯一實驗室女科學家因針刺感染而喪命,這一病毒殺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視。  EBV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爲單股負鏈RNA,其分子量爲4.2?06,根據病毒抗原不同分爲4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埃博拉-蘇丹、埃博拉-萊斯頓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亞型EBV的毒力不同,扎伊爾亞型毒力最強,引起人類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蘇丹亞型次之,萊斯頓亞型僅在非人類靈長類中引起發病和死亡,尚未見引起人類致病的報告。  EBV可以通過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及各種器官迅速傳播,感染潛伏期約爲2-21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狀是突然發熱、頭痛和肌肉痛,繼之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體內外大出血,病死率高達90%。  快速靈敏準確地診斷EBHF是防治關鍵。由於急性期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水平相當低,其診斷價值遠不如抗原或核酸檢測高。爲此,Towner等採用EBV逆轉錄聚合酶聯反應(RT-PCR)檢測方法,測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V和病毒載量,快速診斷爲蘇丹埃博拉病毒,敏感性較高。同時發現病毒載量與疾病的預後密切相關,死亡病例RNA的複製水平明顯高於生存病例。研究者還指出,監測EBV亞型至關重要。  目前EBHF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採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循環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等。最近美國科學家用1種抗血凝蛋白質對感染EBV的獼猴進行治療並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人體的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EBV疫苗尚處於實驗階段,在靈長類動物已顯示效力,世界上首次人體EBV疫苗試驗最近在美國進行。  世界上六種神祕病毒最致命 埃博拉病毒位列第一

有沒有誰知道一部外國電影講埃博拉病毒的叫什麼名字,在哪裏可以下載

是“極度恐慌” 是老電影了 你在百度首頁搜下就可以的,QIYI裏面就可以看的,希望採納,這幾天下論文財富值不夠了

埃博拉病毒症狀

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或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掃蕩一樣。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宿主的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塊堵塞血管,切斷全身的血液供應;感染的器官開始出現死片。病毒蛋白質以特有的兇殘攻擊膠原,這是固定器官的連結組織中主要的蛋白質。當膠原變成漿狀物,器官表面開始出現孔洞,包括皮膚,血從孔洞中傾瀉而出。皮膚下面出現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皰。在這個階段所有的孔竅都會滲血,同時皮膚和肌肉的表面隔膜開始炸裂。

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病毒成指數地繁殖,毀壞內臟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爲止。當這種事發生時,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開始液化。像血液、糞便和嘔吐物這樣的流體,一點一滴都充滿了上百萬的病毒。

在身體內部,心臟開始滲血,滲入周圍的空腔。肝臟腫大、裂開,然後化膿腐爛;腎臟失靈,塞滿了死細胞和血塊。死的、凝結的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癡呆和嚴重的癲癇發作。同時,病毒摧毀剩餘血液的凝結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抑制地繼續。活的死的血液隨同死組織及脫落的粘膜,包括胃、口腔和腸道的粘膜,經過嘔吐和腹瀉拋出體外。崩潰的血管和腸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體一般涌入體腔。雖然在體液中漂浮着,但組織自身是脫水的,無法執行其功能,於是病人開始死亡

埃博拉病毒能治好嗎?現在主要的治療方法

該病毒迄今爲止仍無藥可治。其發病原因也無法查明。其死亡率可達90%。其對人體的造成的病理可描述如下: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祕而格外危險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人們有理由恐懼埃博拉。在躲開可能的攻擊後,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後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一場公平的遊戲。首當其衝的是血細胞。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塊阻塞血管,切斷全身的血液供應;感染的器官開始出現死片。病毒蛋白質以特有的兇殘攻擊膠原,這是固定器官的連接組織中的主要蛋白質。當膠原變成漿狀物,器官表面開始出現孔洞,包括皮膚,血從孔洞傾瀉而出。皮膚下面出現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皰。在這個階段所有的孔竅都會滲血,同時皮膚和肌肉的表面隔膜開始炸裂。在身體內部,心臟開始滲血,並將滲入它周圍的空腔。肝臟腫大,開裂,然後開始化膿腐爛;腎臟失靈,塞滿了死細胞和血塊。死的、凝結的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癡呆和大規模的癲癇發作。崩潰的血管和腸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水一樣涌入體腔。雖然在體液中漂浮,但組織自身是脫水的,無法執行其功能,於是病人開始死亡。這稀奇古怪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病毒成指數地繁殖,毀壞內臟使之完全失去作用直至宿主死亡爲止。像血液、分泌物和嘔吐物這樣液體,每一滴都充滿了上百萬的病毒。在其成員密集的社區,這些有毒液體的擴散爲病毒從一個宿主跳向另一個宿主搭起了橋樑。病人體內外大出血,由於體內器官壞死、分解,他還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我覺得就像看着一個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面前不斷溶化,直到崩潰而死。”正在烏干達執行埃博拉病控制使命的美國傳染病專家海曼作出這樣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裏到處都是鮮血,被褥上、地板上、牆壁上;他們吐血、便血……埃博拉是人類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殺手,是世界醫學界面對的一道難以解讀的“哥德*猜想”。

埃博拉病毒的資料

1基本簡介編輯本段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已造成10次具有規模的暴發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發就奪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剛果(金)讓100多人命喪黃泉,2004年5月下旬蘇丹南部疫情再發,已有4人死亡,同時俄羅斯一實驗室女科學家因針刺感染而喪命,這一病毒殺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視。

2傳播方法編輯本段

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雖然猴子間的空氣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並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病毒。美茵嘉*是空氣傳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她是如何接觸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直至現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爲醫院的環境,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爲較好的設備及衛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埃博拉病毒幾乎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着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衛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許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區正好具有這些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下,控制疾病的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針頭,在嚴格消毒情況下也不能重複使用針頭;隔離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照嚴格的規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鏡和防護服。所有醫護人員和訪問工作者都應當嚴格執行這些措施。

3病毒名稱編輯本段

(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埃博拉病毒的名稱出自非洲扎伊爾的“埃博拉河”。  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扎伊爾即現在的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該地區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記載的在扎伊爾的Yambuku和蘇丹西部的Nzara是第一次爆發的地方。在這次爆發中,共有602個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爾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蘇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4病毒分型編輯本段

目前已確定埃博拉病毒分4 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型(EBO-Zaire)、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亞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對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對人類不致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對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5生物性狀編輯本段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納米,但長度可達1400納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納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爲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

6結構形態編輯本段

埃博拉病毒(EBV)屬絲狀病毒科,呈長絲狀體,單股負鏈RNA病毒,有18,959個鹼基,分子量爲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含負鏈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構蛋白。

7理化特性編輯本段

EBV在常溫下較穩定,對熱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滅活,60℃30min方能破壞其感染性;紫外線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滅活。對化學藥品敏感,乙醚、去氧膽酸鈉、β-丙內酯、*、次氯酸鈉等消毒劑可以完全滅活病毒感染性;鈷60照射、γ射線也可使之滅活。EBV在血液樣本或病屍中可存活數週;4℃條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變,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條件可長期保存。

8發現過程編輯本段

埃博拉熱病的首次公開亮相是1976年9月扎伊爾北部巴姆巴地區的雅布庫村莊。埃博拉熱病第一例死者是馬波羅?洛克拉,傳教團的學校教師,他死於9月8日。不明白是什麼導致了洛克拉的發燒、帶血腹瀉、嘔吐、牙牀和鼻、眼滲血,修女醫院的*們匆忙給他注*抗生素、氯醛和維他命,靜脈注射電解液治療他的脫水。以後的幾天,曾在醫院看過病的一些人也在自己的村莊中死去,顯示出同樣可怕的症狀。馬波羅?洛克拉葬禮後不久,他的母親、妻子和岳母也相繼病倒。他的家人、朋友總共有21人死亡,只有三個人倖存下來,包括他的妻子,但她懷的嬰兒卻是死產。9月12日,修女比塔開始發燒,她是第一個染病的修女,9月19日,也就是一週後比塔病逝。  埃博拉病毒就是以雅布庫村莊附近的一條河來命名的。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祕而格外危險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這些非洲病毒最近已從它們的潛伏處突然殺出,毀滅把它們驚動的人,並且一旦釋放便非常難以控制。一般情況下,埃博拉防不勝防。  在躲開可能的攻擊後,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或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掃蕩一樣。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宿主的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塊堵塞血管,切斷全身的血液供應;感染的器官開始出現死片。病毒蛋白質以特有的兇殘攻擊膠原,這是固定器官的連結組織中主要的蛋白質。當膠原變成漿狀物,器官表面開始出現孔洞,包括皮膚,血從孔洞中傾瀉而出。皮膚下面出現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皰。在這個階段所有的孔竅都會滲血,同時皮膚和肌肉的表面隔膜開始炸裂。  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病毒成指數地繁殖,毀壞內臟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爲止。當這種事發生時,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開始液化。像血液、糞便和嘔吐物這樣的流體,一點一滴都充滿了上百萬的病毒。  在身體內部,心臟開始滲血,滲入周圍的空腔。肝臟腫大、裂開,然後化膿腐爛;腎臟失靈,塞滿了死細胞和血塊。死的、凝結的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癡呆和嚴重的癲癇發作。同時,病毒摧毀剩餘血液的凝結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抑制地繼續。活的死的血液隨同死組織及脫落的粘膜,包括胃、口腔和腸道的粘膜,經過嘔吐和腹瀉拋出體外。崩潰的血管和腸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體一般涌入體腔。雖然在體液中漂浮着,但組織自身是脫水的,無法執行其功能,於是病人開始死亡。

9治療方法編輯本段

 

9.1輔助性治療

治療首先是輔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電解質,修復損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對併發症的治療。排除個別病例,埃博拉康復者的血清在治療疾病中並沒有什麼作用。干擾素對埃博拉也是無效的。在猴子試驗中,凝固干擾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學家宣稱,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獼猴中有3只康復。目前對埃博拉病毒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些抗病毒藥如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無效,主要是支持和對症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  用恢復期患者的血漿治療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爭議。

9.2疫苗研製

新華網消息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科學家17日說,預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經通過了最初的人類安全檢測,其令人充滿希望的跡象表明,這種疫苗能使人類免受此病的感染。
  21人接受了早期測試的試驗性疫苗。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人加里·納貝爾提醒人們,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證實這種疫苗是否成功。即使如此,這個消息仍舊讓美國科學家們雀躍萬分。他們一直擔心這種恐怖的病毒有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而且該病在非洲的自然感染個案不斷增長。  現已製造出使猴羣不會被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感染的疫苗;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組過的囊狀口腔炎病毒和濾過性病毒爲基礎,上面附着埃博拉病毒。  另外,現在也能夠通過把埃博拉病毒中八個基因的其中一個 "VP30" 拿走,從而製造出自身無法複製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現在尚無對人類有效之疫苗。  埃博拉出血熱能引起內出血,患者會在數天內死亡。該病現在無藥可救。埃博拉傳染性極高,而且死亡率高達90%。該病毒在1976年得到確認,迄今爲止此病只在非洲出現。  疫苗不僅能抑制該病的大面積暴發,而且還能保護醫生、*和動物飼養員,以防患於未然。  納貝爾和他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的同事從含有3個埃博拉蛋白質的DNA中研發出疫苗。他們說,該疫苗能令猴子對埃博拉有免疫力。

10病毒流行編輯本段

 

10.1地區分佈

埃博拉出血熱目前爲止主要呈現地方性流行,侷限在中非熱帶雨林和東南非洲熱帶大草原,但已從開始的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擴展到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加蓬、尼日利亞、肯尼亞、科特迪瓦、喀麥隆、津巴布韋、烏干達、埃塞俄比亞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區偶有病例報道,均屬於輸入性或實驗室意外感染,未發現有埃博拉出血熱流行。

10.2地方性流行

非洲發病超過30例以上的流行至少有八次。
  第一次:1976年6~11月。蘇丹南部,共發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爲53%。1976年9~10月間在民主剛果(前扎伊爾)扎伊爾周邊地區,發現318個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繼發者爲醫護和病人親屬。  第二次:1979年在蘇丹的恩扎拉地區,發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爲67%。  第三次: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馬科庫地區及熱帶雨林採金區,發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第四次:1995年4月在民主剛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圍地區發生,發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繼發病例多爲治療和護理人員,佔所有病例的25%。  第五次: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發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於接觸了1只叢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繼發病例都參加病死者傳統的葬禮。  第六次: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Masindi及Mbarara。共發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第七次: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剛果共和國和加蓬,共發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爲79%。  第八次: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剛果共和國共發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與人類狩獵活動有關,與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動物接觸而感染。  第九次:2005年4~6月,在剛果(布)發病12例,發現9例病人均死亡。經屍檢取樣化驗後證實。  第十次:2012年7月31日(當地時間),烏干達發現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當地時間8月3日,已確診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懷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離。1名因疑似病例而被隔離在醫院接受檢查的囚犯逃跑。

10.3其他地區

⑴流行區感染,異地發病。到目前爲止,英國、瑞士報道過輸入病例,均爲流行區旅行,參與診治病人或參與調查研究人員。沒有流行。
  ⑵實驗室感染。至今報道明確的埃博拉實驗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爲1976年,英國Porton 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員實驗室內轉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勻漿時針頭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爲2004年5月俄羅斯維克托實驗室,一女科學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針頭扎破手指,感染髮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