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李覯的資料簡介

李覯的資料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爲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撫州資溪縣高阜鎮)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學者,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李覯一生以教學爲主,40歲那年由范仲淹薦爲太學助教,後爲直講,所以後人稱他爲“李直講”,李覯家於盱江邊,創辦了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

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家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於慶曆三年(1043)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受郡守之請主學事,課業授徒,慕名求學者常有數百人。“爲盱江一時儒宗”,人稱“盱江先生”。曾鞏和任過御史要職的鄧潤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與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書》一文中就提到過自己曾採納過李覯的意見,而鄧潤甫更是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范仲淹於皇祐元年(1049)上書,稱李覯“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後經范仲淹、餘靖等人多次舉薦,乃授爲太學助教,歷任太學說書、海門(今江蘇海門)主簿、太學直講等職。嘉祐四年(1059)權同管勾太學,以遷葬祖母,請假回鄉,八月病逝於家,享年51歲,葬於鳳凰山麓。

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編《退居類稿》12卷,《皇祐續稿》8卷。其門生鄧潤甫爲其輯有《後集》6卷。現存有《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全集共37萬字。

後世人對李覯益加仰重。宋高宗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並於郡學大成殿繪李覯像以風后學。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立興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準左贊狀重修李覯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覯的哲學思想被列爲重要研究項目。

李覯曾在麻姑山讀書林講學,對家鄉麻姑山的讚美詩文頗多,他在《麻姑賦》中寫道:“慨麻姑之去遠,緬王蔡其猶昔。俯稚川濯丹之泉,驗福唐遺簡之地。丹崖翠壁,邀接太清。碧殿紫壇,風清月白。雨滴槽牙之溜,風搖樓角之鈴。”

李覯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師,宋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歷代郡學大成殿都繪有李覯畫像,以其爲風範,激勵後人。南城、黎川、資溪均有李泰伯祠堂。現存資溪嵩市鎮三口村的李氏家廟乃清代李氏後裔所建,懸有“理學開宗”的巨幅匾額。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覯本姓相傳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爲了統治的目的亂認祖宗造成的。說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戰亂紛飛的時代,李昪是一個孤兒,出身低微,因聰明伶俐又作戰勇敢而被當時一位叫徐溫的大將收養爲乾兒子,於是他將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謀,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經營中擊敗諸多對手,逐步建立自己強大勢力,並從楊氏吳國篡得帝位。初期改國號齊,後改爲國號唐(又稱南唐),並亂認唐玄宗爲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從此他將徐知浩又改姓名爲李昪。這位被後人稱爲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經營得很是有聲有色,他採取輕徭役、勸農桑、興科舉、建書院等策略,促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當時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國可以說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兒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時封金吾衛國上將軍,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爲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這三位兒子都居住在撫臨上慕鎮(今天的金溪秀谷鎮)。這三位據李氏宗譜記載,他們自認爲“吾固南唐之裔,皆爲帝王之後,竟無尺土之封”,心中憤憤不平,並同當時三齊王有隙。於是,他們與外甥彭氏一同密謀發動兵變,臨兵變時彭姓外甥臨陣倒戈,引兵反攻,於是這場內訌胎死腹中。七大夫臨行刑前發誓說:“吾子孫與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無戰志”,又看見形勢不妙,就攜妻帶子匆匆忙忙連夜從上慕鎮逃至當時南城縣六十三都長山隱居。這就是李覯先祖家世歷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覯文壇好友歐陽修稱他爲“天潢世胄”,應該不錯。

自幼聰穎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誌》),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遊學。二十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

科舉受挫

李覯也象其他讀書人一樣,想通過科舉,登上仕途,幹一番事業。但是,他在科舉仕進的道路上卻一再受挫,未能如願,自嘆“生處僻遐,不自進孰進哉!”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曆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在京城“憂愁經歲”,抑鬱不鄉。遭受這幾次打擊之後,遂無意仕進,隱居著述。南城立學,被聘爲郡學之師。創立盱江書院,教授自資。

創建書院

李覯屢試科舉不第,以教學爲生,創建"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有數百人。後經范仲淹推薦,任太學助教、直講,卒年五十歲。北宋時期的江西學風重經世致用,這一學風,由歐陽修倡之於前,王安石得君行道於後,而李覯則是處於其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經世致用

他的許多思想給予范仲淹"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又是後來王安石"變法"的思想淵源。由於重經世實用,在經學卜李覯頗重《禮》學,《周禮致太子論》五卜-篇是其"通經致用"的理淪代表作,王安石後來作《周禮新義》不無影響。由於重實用,所以李覯反對孟子,著有《常語》以駁孟子思想,反對所謂的"重義輕利",認爲"焉仁義而不利者乎?"(《李覯集·原文》)成爲宋學中"非孟"思潮的驅者。學術上以儒學爲宗,反對佛、道二教,是慶曆之際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覯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標點本《李覯集》,其中《禮論》、《周禮致太平論》和《慶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學術的代表作。

不拘舊禮

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一時儒宗”,四方學子前來就學者常數十百人,曾鞏、鄧潤甫等都是他的學生。後得范仲淹、餘靖等推薦,皇祐二年(1050),旨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國子監奏,召爲太學說書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權同管勾太學。因遷葬祖母,請假還鄉。八月卒於家。

政治思想方面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爲"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闢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樑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爲"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爲佳。

詩作方面

李覯還是一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讚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爲,除《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面目,餘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閒情》矣。”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及酬和之作,但也寫了不少有着充實的現實內容的詩篇。”“根生但爲鬆,翼飛但爲風。王侯尚可輕,道義本來重”(《寄懷》),字句質樸,語出自然,而重道義爵祿的情操,躍然紙上。“居官無藉手,選部豈知賢?廉善雖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張評事》),揭露了當時吏治的黑暗。由於他關心國計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長期生活在農村,所以,也寫了一些批判時政,反映農民疾苦的詩,表現了他對現實的滿和對人民的同情。“產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朱門仍奢侈,柴門轉窶貧”(《村行》),“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感事》),抨擊了官府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反映出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現實。他在《哀老婦》詩中,寫一個有兒有孫的老婦人還要改嫁。什麼原因呢“子豈不欲養?母豈不懷居?”都不是,而是因爲“徭役及下戶,財盡無所輸”。這是一種多麼悽慘的景象啊!

他的詩文,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後。《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