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柳文化資料,柳文化的相關知識

1、柳是報春的使者,杜甫的臘日中曾寫到:“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它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報員,因而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楊柳,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柳文化資料 柳文化的相關知識

2、插柳。我國古代寒食節,清明節,那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着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掃墓時把柳條插墳頭上以示紀念,這種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的。

3、折柳。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折柳”一詞最早見於六朝無名氏所撰的《三輔黃圖》一書。此後“折柳”在詩文中爲送別的同意語。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着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4、戴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含有願春色長留人間,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現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願,此爲其一,其二,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樹種,又是極易長大的速生樹木,可謂生機蓬勃,戴柳又有前程發達之意。相傳,黃巢起義時,曾規定戴柳爲號,就是取其生機勃發、容易成功的寓意,現在我國北方及閩臺等還有清明戴柳的習俗。

5、射柳。據有關資料講,這是古人在清明前後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即在距離柳樹一百步遠的地方,用弓箭射擊懸掛的柳葉。這一活動起始於戰國,流行於漢朝,至唐時,被官方確定爲正式比賽項目。以後,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來射柳葉改成射葫蘆:在葫蘆裏裝一隻鵓鴿,掛於百步之外的柳樹上,射中葫蘆,驚飛鵓鴿,以命中率高低決定勝負。雖是射葫蘆,仍舊叫“射柳”。

6、賞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豔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踏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7、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徵。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爲柳葉,喻爲“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桃臉上勝春”。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韓屋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晉代衛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爲絮綿,又稱“柳綿”。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句。

8、詠柳。歷代詩人以柳入題,歌詠不絕。古代的《詩經》中所寫的“楊柳依依”,早已成爲人們吟詠的佳句。唐以後,詠柳的詩詞名篇迭出,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嫋嫋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但是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