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吳潛簡介,吳潛生平

吳潛簡介 吳潛生平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爲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橫亙皖浙邊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關, 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上演過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故事。關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雲”之譽,其“山若城廓之狀,風土有生化之機”,這就是一代名相吳潛的故里。

吳潛1195年誕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歲的吳潛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一,成爲寧國1300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狀元。吳潛初授承事郎、籤鎮東軍節度,後逐步升遷,歷任太府卿表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權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以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吳潛爲人正直不阿,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權掌六部,他都以正直無私、憂國憂民、忠義愛國聞名。時值南宋末年,蒙古大軍不斷南侵,吳潛於民族危亡之際出任宰相,頗想力挽狂瀾,救國家於不墜。他曾對宋理宗趙昀驚呼:“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亦望而驚矣!”又曾上書議政:“邊事當鑑前撤以圖新功,楮弊當權新制以解後憂”。在上丞相史彌遠論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節奉給,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潔之人.五用良將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對蒙古,吳潛主張和、守、戰三者結合:“以和爲形,以守爲實,以戰爲應。”但是,由於南宋王朝的腐敗,吳潛的雄圖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對立趙禥(即宋度宗)爲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職,貶黜廣東潮州,任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不久,吳潛即憂憤去世。後來趙宋王朝爲吳潛恢復榮譽,追贈少師。

傳說吳潛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對人說:“我將逝,夜必雷風大作。”他臨死前,果然風雷大作,四鼓開霽,吳潛撰作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百姓聞之,無不嗟嘆悲慟。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禍國殃民賈似道被貶官抄家,由縣尉鄭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經福建一古寺,鄭虎臣見壁上有吳潛南行所題字,不禁忿忿不平地問賈似道:“吳丞相何以至於此。”賈似道臉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時,因知府趙介如爲賈似道門客,竟設宴爲賈洗塵。鄭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賈氏門徒甚多,一旦入粵境,殺賈難以得手。出漳州城時,遂果斷將賈處死於木棉庵內。趙介如聞之,便前往哭祭道:“嗚呼,履齋死循,死於宗申;先生死閩,死於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報應,昭然若揭。趙宋王朝後來爲吳潛恢復榮譽,追贈少師。因此,在《義門吳氏譜》中,吳潛便有“公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開國公加封崇國相國慶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的冗長頭銜。

爲旌表吳潛及族人,吳潛故里雲梯建有“三賢祠”,寧國縣城敕建有“狀元坊”(已廢)。

開慶元年,理宗封誥曰:吳潛“天資忠亮,問學淵深。負經綸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指陳讜論既有保安社稷之謀,措置時宜尤着瀝膽洗心之策”。

《義門吳氏譜》中稱吳潛爲:“宋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開國公加崇國相國慶祝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 出南安東田鎮沿南(安)同(安)公路車行5公里,順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簾的是南宋狀元宰相吳潛墓。湖尾山從南安最高峯芹山之脈逶迤而來,吳潛墓坐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蒼翠,新綠撲眼;山澗流泉淙淙,山風送來陣陣花香。墓丘坐北向南,遠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環視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對仙洞山,坡下田園阡陌盡收眼底,顯得視野開闊。如此風水寶地,安息着一代名相,至今已經有700年滄桑風雨了。

宋朝時期,來自倭、高麗的海盜就已對我邊防構成了嚴重威脅,沿江制置吳潛成爲中華民族最早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

寶祐年間,吳潛任沿江制置時,訂立了“義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屬各縣,分別選出各鄉里有財力的人,要求他們聯合起來,如“一郡歲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衆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力,有餘貲,俾蓄以備來歲用。凡丈尺有則,印烙有文,調用有時,着爲成式,其船專留江滸,不時輪番下海巡視。船戶各欲保護鄉井,競出大舟以聽調撥。旦日於三江合兵,民船閱之,環海肅然”。

又設永平寨於夜飛山,統以偏校,餉以生券,給以軍艦,使漁戶有籍而行旅無虞。設向頭寨,外防倭、麗(高麗),內蔽京師。又立烽燧,分爲三路,皆發軔於招寶山,一達大洋壁下山,一達向頭寨,一達本府看教亭。從亭密傳一牌,竟達轅帳。而沿江沿海,號火疾馳,觀者悚惕。

並創設定海水軍的港口招寶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鋪”。這綿延百餘里的“海上十二鋪”,構成了一個海上長城,對來自倭、麗(高麗)的威脅起到了有效的震懾作用。

面對這樣的“軍民聯防”,明朝馮夢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海上如此聯絡佈置,使鯨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標籤:生平 吳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