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劉啓的故事

劉啓的故事

漢景帝劉啓(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終年48歲。劉啓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爲文景之治。

早年經歷

劉啓,漢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於代地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兒子,母親是竇氏。

劉啓出生時,父親劉恆在代國爲代王。劉啓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劉恆爲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爲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繼病死。劉恆即位數月,公卿大臣請立太子,而劉恆諸子中劉啓最大,於是就被立爲太子,母親竇氏被立爲皇后。

劉啓爲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陪伴劉啓喝酒下六博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使他養成輕佻、剽悍的個性,平時又很驕矜,與劉啓博弈時,爲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劉啓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漢文帝就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從此劉濞怨恨劉啓。

登基爲帝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農曆六月,漢文帝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劉啓繼承帝位,是爲漢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爲太皇太后,尊母親皇后竇氏爲皇太后。

平定藩王

劉啓即位後,先提拔晁錯做內史,然後又升晁錯爲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錯經過分析,告訴劉啓要特別提防諸侯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劉濞已經暗中準備了四十來年,他私自鑄錢,又煮鹽販賣,爲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所以,晁錯極力主張劉啓削奪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劉啓聽從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先削奪吳國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見朝廷開始動手,不願束手就擒,在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聯合各地諸侯王打着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旗號反叛作亂。這次叛亂共有七個諸侯王參加,史稱爲七國之亂。

劉啓知道了七國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亞夫帶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國、楚國;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國;派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軍隊。

竇嬰向劉啓引見曾擔任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劉啓召袁盎進宮相見,趁機勸說劉啓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劉啓採納了袁盎的計策,便殺了晁錯。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劉啓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周亞夫採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用三個月將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劉啓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立子立後

前元四年(前153年),劉啓姐姐館陶公主劉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爲皇后,就想把女兒嫁給尚未婚配的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慄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劉啓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劉嫖十分惱火,於是爲女兒和(劉啓和王娡之子)膠東王劉徹訂了婚事。

在此之後,劉嫖不時在劉啓面前說慄姬的壞話外加稱讚劉徹。劉啓也認爲劉徹德才兼備,所以對他格外寵愛。

有一次,長公主劉嫖和劉啓說,慄姬經常讓宮女們在背後用巫術詛咒唾罵皇帝喜愛的妃子。劉啓聽後,對慄姬生出厭惡之心,但是因爲以往和慄姬感情深厚,仍舊存有善念。後來,劉啓生病時曾試探慄姬,說:“我百歲之後,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們的兒子啊。”慄姬當時懷有憤恨之心,不但沒有答應劉啓,反而口出惡言。劉啓對慄姬徹底失望,但是隱忍沒有發作。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農曆九月,劉啓廢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夏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爲皇后,同月丁巳日,王娡的兒子劉徹被立爲太子。

因病去世

劉啓很節省,在位時他極少興建宮殿樓閣。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劉啓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於是病中爲太子劉徹主持加冠(成年禮)典禮。

不久,劉啓病死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諡號“孝景皇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是爲漢武帝。

父母

父親: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

母親:文帝皇后竇氏(竇漪房),即竇太后。

后妃

薄皇后:薄太后侄孫女,無子失寵,被廢。

王皇后王娡(原爲金王孫之妻,生女金俗,王兒姁的姐姐),生漢武帝劉徹。

慄姬,生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於。

程姬,生魯恭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

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

唐姬(唐兒),生長沙定王劉發。

王夫人王兒姁(王皃姁),生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子女

兒子

1.皇長子臨江閔王劉榮,原爲太子,後廢爲臨江王,母慄姬。

2.皇二子河間獻王劉德,母慄姬。

3.皇三子臨江哀王劉閼於,母慄姬。

4.皇四子魯恭王劉餘,母程姬。

5.皇五子江都易王劉非,母程姬。

6.皇六子長沙定王劉發(其五世孫爲東漢光武帝劉秀),母唐姬。

7.皇七子趙王劉彭祖,母賈夫人。

8.皇八子膠西王劉端,母程姬。

9.皇九子中山靖王劉勝(蜀漢昭烈帝劉備先祖),母賈夫人。

10.皇十子漢武帝劉徹,原封膠東王,母王娡。

11.皇十一子廣川惠王劉越,母王皃姁。

12.皇十二子膠東康王劉寄,母王皃姁。

13.皇十三子清河哀王劉乘,母王皃姁。

14.皇十四子常山憲王劉舜,母王皃姁。

女兒

1.皇長女平陽公主,母王娡,嫁平陽侯曹壽,公主的封地在陽信,所以也稱陽信公主。

2.皇次女南宮公主,母王娡,嫁南宮侯張坐。

3.皇三女隆慮公主,母王娡,嫁隆慮侯陳蟜,隆慮也稱林慮,所以又稱林慮公主。

注:當時的史書對公主記載不全,往往只記載皇后之女和有事蹟的公主。因此無法知曉劉啓是否有其他女兒,只能期待考古發現了。

漢景帝劉啓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爲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政治

⑴無爲而治

對於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清”,是爲政少事;“靜”,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儉”,是節省汰用。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爲政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⑵七國之亂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的發生,既有遠因,也有近因。太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立次兄劉仲(即劉喜)之子劉濞爲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漢文帝時,吳世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啓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世子砸死。皇太子因爲一盤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長子,而且一點沒有道歉的意思,這使劉濞大爲惱火。當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乾脆賜他几杖(茶几、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徵),准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驕橫。

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晁錯的父親得知此消息,立即大罵晁錯不孝,並與其斷絕父子關係。在後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遠見。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爲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樑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樑軍大敗。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皇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爲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爲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漢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爲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爲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並殘酷地誅其九族。雖然晁錯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畢竟不能使諸侯服氣。這樣削藩只能使問題進一步激化,並且給了七國一個發兵的理由。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藉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於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率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盟友東甌國,被東甌王所殺。

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諸侯王國間的一次關鍵性的戰爭,僅僅三個月就勝負分明。漢廷爲何速勝?叛軍爲何速敗?其答案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臣心、軍心、民心的向背。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好轉,所以臣民擁戴漢室。如平民趙涉向周亞夫建議:漢軍經藍田出武關,即可迅速控制洛陽軍械庫,又可避開吳楚伏兵,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相反,吳楚等七國爲了各自的私利,驅使百姓,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安定,再加上勾結匈奴,更爲廣大人民所厭惡,所以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反對。

策略、戰略得當。七國叛亂事起,太尉周亞夫就向景帝獻計說:“楚兵勇悍,正面交鋒恐難取勝,希望棄樑國之地,然後斷絕吳楚糧道,就可以平定他們了。”此計是以暫時放棄某些空間來換取時間,達到牽制叛軍、挫其銳氣的目的。後來戰爭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周亞夫的判斷。

人才運用得當。景帝深諳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亞夫爲漢軍主帥,可謂選帥得人。而吳王濞雖能廣泛招納天下亡命之徒,但卻不能真正任用他們。

七國失敗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着手解決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

調整諸侯王國的設置。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

繼續大力推行削藩。此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爲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爲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一變化,對於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抑貶諸侯王的地位。“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取消“諸侯皆賦”,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經過景帝的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制,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⑶儲位之爭

太子的廢立將導致統治集團權利的重新分配,各種矛盾可能在此時突然爆發,所以是君主政體最薄弱、最危險的環節。景帝從登基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身後的儲位問題,他一共生了14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嫡出。原來,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孃家孫女,在他做太子時由祖母指定包辦的。薄皇后始終未生一男半女,於是便引起了對儲位激烈的明爭暗鬥。

①對儲位的明爭

明爭儲位的是他的胞弟、母親竇太后最疼愛的兒子樑王劉武。皇后薄氏無子,加上劉武有賢王之名、廣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竇太后意欲在景帝駕崩之後,由樑王入繼大統。

漢景帝自己也有過失。前元三年(前154年)初,即七國之亂爆發前夕,樑王入朝,當時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樑王,酒醉後說:“朕千秋之後當傳位於樑王。”樑王自是心中竊喜。參事竇嬰說:“漢法之約,傳子嫡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祖約乎?”景帝酒醒後驚悟失言,此議擱置起來。

七國之亂平定後,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竇太后再度暗示景帝傳位於樑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勸誡太后,袁盎對竇太后說:“從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發了五世之亂。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爲傳子纔是正確的。”竇太后自知理虧,從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樑王歸國。

②爭儲位的暗鬥

暗鬥的主角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王夫人全名王娡,槐裏(今陝西興平縣境)人,父王仲,生母爲臧兒。兄弟王信、田蚡、田勝、妹王兒姁,曾嫁金王孫生女金俗。由其母將她與其妹王兒姁送進劉啓的太子宮。

王夫人入宮後給劉啓生下4個孩子,一龍三鳳,前3個均是女孩,分別是平陽公主、南宮公主和隆慮公主,而龍胎,就是後來威名遠播的漢武帝劉徹,生於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元年(前156年),《漢武故事》稱其出生於七月初七。

據傳劉徹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史記》記載是其母王夫人“夢日入懷”,當時人視爲吉兆。野史《漢武帝內傳》載:“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爲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徹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啓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徹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蹟,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

景帝四年(前153年),因薄後無子,劉啓最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的庶長子劉榮爲太子,史稱“慄太子”。同時立當時四歲(古代按虛歲計算)的劉徹爲膠東王。

劉嫖是漢景帝的同母姐姐,即館陶長公主。她希望自己的女兒(俗稱陳阿嬌)能成爲皇后,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慄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轉而來討好景帝的另一位寵妾王娡王夫人,要把女兒許配給劉徹,《漢武故事》認爲景帝最初並不認同這門婚事(“上未許”),究其原因,可能與陳氏和劉徹年紀有關。

歷代正史野史都不曾記載漢武帝第一任皇后陳氏的出生年月,但一般都認爲陳氏是劉徹表姐,這是有原因的。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4年,劉徹虛歲三歲的時候,景帝五子江都王劉非十五歲(《史記·五宗世家》: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汝南王。吳楚反時,非年十五,有材力,上書願擊吳),劉非和景帝四子劉餘同母(推斷老四劉餘至少16歲),景帝長子劉榮、次子劉德、三子劉閼於同母(假定老三和老四同歲,老二比老三大一歲,劉榮比老二大一歲),由此推斷,此時的劉榮至少也是十八歲了,第二年(公元前153年)劉榮被立爲太子,館陶求親被拒,此時劉榮至少十九歲,漢代這個年紀早已可以承擔延續香火的責任了,陳後此時至少十三四歲方可與劉榮婚配生子。而劉徹此時虛四歲。由此可見,劉徹和陳後年齡相差可能十歲甚至更多。

陳氏和劉徹訂婚之後,館陶長公主屢屢向景帝稱讚劉徹如何聰明,如何達理,使景帝更加喜愛劉徹。同時,長公主經常向景帝進讒,誣陷慄姬。

王娡王夫人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慄姬爲皇后。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一次朝會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請封太子母親慄姬爲皇后。景帝大怒,案誅大行,廢慄太子劉榮爲臨江王。半年後,王夫人被立爲皇后,7歲的劉徹被立爲太子。

③爭儲的餘波

後來,中元二年(前148年),臨江王劉榮不慎犯法,被從江陵(今屬湖北)徵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嚴加看管、審訊。劉榮極其憤懣、悲傷,寫完向父親的謝罪辭後,自殺身亡。

劉徹被立爲太子,樑孝王劉武不肯就此罷手。他廣延四方豪傑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儲存金銀“且百鉅萬”,又派人刺殺袁盎等十餘名大臣。陰謀敗露後,樑王大爲恐慌,買通韓安國走長公主的後門,疏通竇太后,稍得寬釋,但景帝對他已疏遠多了。樑王劉武連沮喪帶驚恐,不久就身染惡疾而亡。景帝將樑地一分爲五,在不知不覺中就削弱了劉武諸子的勢力。

景帝另立皇太子後,對權傾朝野的條侯周亞夫最不放心,又尋機處置了他。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周亞夫削職下獄。一代名將,5天不吃東西,最終嘔血冤死。逼死周亞夫與冤殺晁錯一樣,都說明景帝“寡恩忍殺”,慣於過河拆橋。

經濟

⑴重農抑商,發展經濟

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爲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爲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餵馬。

文景時期的社會漸趨穩定,物價日益低廉,據學者統計,在整個西漢時期,文景統治的近40年內,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米價下跌的幅度最大,這就爲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⑵輕徭薄賦,約法省禁

景帝時期,對農民的剝削(賦役)、壓迫(法律),較以前有所減輕。所謂約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漢帛書簡約,刑網要寬疏。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頒佈了詔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時十五稅一之半,即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爲西漢定製。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

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如前所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③加強馬政建設

中原內地自古以來就缺馬,這樣既不利於騎兵的壯大,又無法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運輸等事業的發展。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准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爲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爲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文化

發展教育,打擊豪強

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當時在教育領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辦學。

文翁,廬江郡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年輕時就好學,通曉《春秋》,以郡縣吏被察舉(即郡國守相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景帝末年任命他爲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後人的肯定,武帝很讚賞文翁的辦學模式,在全國予以推廣。

景帝一面弘揚文教禮儀,一面又打擊豪強。爲了保證上令下達,景帝果斷地採取了多項措施,重要的有兩項:一是在修建陽陵時,效法漢高祖遷徙豪強以實關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寧成、周陽等,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殺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強、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慄,個個惴恐,其不法行爲大大收斂,這便局部地調整了階級關係,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由於推行了上述措施,就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黴腐了。但是,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貧富懸殊的分化。這種狀況,既爲後來漢武帝實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給西漢中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民族

與匈奴的關係

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着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怎樣處理漢匈關係呢?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爲主。

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爲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爲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當然,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涌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爲突出。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讚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爲“飛將軍”。

景帝除了支持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採取了一些措施,爲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標籤:劉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