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乞巧節的意思

乞巧節指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它的時間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 ,穿着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爲“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 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乞巧節指的是什麼

  乞巧節指的是七夕節,七夕節還有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巧夕等別名。乞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有着拜七姐、祈福許願、祈求巧藝、祈禱姻緣等習俗。如今的乞巧節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

乞巧節的意思

  乞巧節指的是什麼

  乞巧節指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它的時間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這天,我國民間有着像七姐或者織女祈求心靈手巧的習俗,祈求七姐或者織女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叫做乞巧,所以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

  乞巧節是由古代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的節日,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爲祭拜七姐的活動在七月七日的晚上舉行,所以叫做七夕。七夕有着拜七姐、祈福許願、祈求巧藝、祈禱姻緣等傳統習俗。

   乞巧節是中國情人節

  隨着歷史的不斷髮展,七夕節出現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變成了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稱爲年輕人心中的重要節日。

乞巧節指的是什麼

乞巧節指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女兒節、少女節,俗稱七夕。

乞巧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古代七夕: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爲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現代七夕: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 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爲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乞巧是什麼節日

乞巧節是指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爲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爲了“女兒節”。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爲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

節日來歷:

七夕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爲屬於婦女的節日。

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標籤: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