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精選江蘇黿頭渚導遊詞範文

江蘇黿頭渚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的今日分享吧。

江蘇黿頭渚導遊詞包括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一下黿頭渚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讓大家對黿頭渚有個簡單的瞭解。然後詳細介紹黿頭渚的特色,比如黿頭渚的歷史文化、故事和黿頭渚的建造和規模等。最後呼籲大家愛護黿頭渚的環境,並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

江蘇黿頭渚導遊詞(一)

太湖,僅水域面積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佔了第三位。很多人又喜歡唱《太湖美》,太湖確實很美,而且美的景點又不少。

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點是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麗的詩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請大家擡頭看,那牌坊上五個瀟灑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跡。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釋爲:不到黿頭渚,等於沒有到太湖。

這牌坊左面的山峯,叫做充山,又名南犢山。“自古名山僧佔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蕭樑時,充山的後山就建起了“廣福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這裏最早的風景開發。到了明清時,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這湖邊遊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還在湖邊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簡意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積的,在他編寫的《錫山景物略》中,對這裏的景物作了記載:“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黿頭狀,因呼爲黿頭渚”。黿是一種大型的海龜。在中國古代,烏龜被看作是長壽的靈物,俗話說得好:“到了烏龜頭,萬事不用愁。”黿頭渚因此被賦於了吉祥的含義。

1916年,地方紳士楊翰西,用做稻穀生意賺來的2000塊大洋,向朱某人購買了這裏包括黿頭渚在內的60畝山地,從1918年開始構築別墅園林“橫雲山莊”。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佈局,巧妙點綴,融情入景,恰到好處,所謂“三分人意,七分天然”,這別墅園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楊的民族氣節不好,抗戰時,曾擔任汪僞政權的水利委員長。抗戰勝利後,橫雲山莊被當局接收,改爲“橫雲花園”。建國後,又把這裏與附近的太湖別墅、陳園、鄭園等聯成一片,組成“黿頭渚公園”。

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園進一步擴充,形成了遊覽面積達130公頃的黿頭渚風景區,包括充山隱秀、鹿頂迎暉、湖山真意、江南蘭苑、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黿渚春濤、太湖仙島等八大景點。如果把這各具千秋的“黿渚八景”統統遊一遍,大約需要整整一天時間。今天我們的遊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因此重點遊覽精品中的極品“黿渚春濤”,即“橫雲山莊”。

“涵萬軒”照壁

太湖佳絕處牌坊,也就走近了太湖最美的地方。

堆塑着“鳳穿牡丹”圖案,富貴祥和的照壁,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也就是防止景色一覽無遺。

照壁後面是半亭式的“涵萬軒”,懸掛“湖山墨畫”匾額。該匾爲乾隆皇帝親筆書寫,原是北京靜明園中故物;1934年被園主在北京地安門外菸袋街購得,鉤摹重新制作後,掛在軒內。匾中的“墨”字,解釋爲“覆蓋”,因此把軒名和匾額的意思聯起來就是:以一涵萬,好比在一滴水中見太陽;一幅覆蓋着大好湖山的天然長軸畫卷,從這裏開始,向廣大遊客徐徐展開。

左邊山坡有一組統稱“小函谷”的建築,原是園主日常起居和接待親朋好友的場所。這組建築以“花神廟”作爲小結,具有山水植物爲我所用的含義。喏,右面那個簡樸的門頭,正反面分別鑲嵌着“利涉”、“問津”磚額,利涉表示這裏有個船碼頭,原來在1934年蠡湖寶界橋未建成之前,從城裏到黿頭渚的遊客,一般都是乘船往返;今天雖然陸路暢通,然而那邊的“太湖遊船碼頭”,仍然是往返“太湖仙島”的必備設施,使利涉的意義有了新的延伸。

“問津”,意思是講:渡船到了這裏,遊人不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而當您需要“問津”即問路的時候,這個拱形門頭就爲您開啓了通往仙境的道路。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要寫詩讚美這裏的風景:“黿頭渚,景色勝天堂”。

長春橋頭

原來的橫雲山莊是建在山腳水邊的,用地難免比較侷促,爲了改變這個局面,園主於1936年,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堤上架“長春橋”;又在橋頭兩側的長堤上,種植了日本櫻花的著名品種“染井吉野”,一般被叫作“大山櫻”。這就爲黿頭渚增添了一道彌補山水缺憾的亮麗的水上風景線。

長春橋,是按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進行仿建的。它的橋拱比較高,與倒影合成線條優美的渾圓形;而且高聳的橋型,使櫻花長堤顯得舒展自如。同時,還在黿頭渚與對岸的大箕山、小箕山之間,增加了因勢賦形、起伏有致的風景層次。特別是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櫻花爛熳的季節,紅白相間就像輕雲一般的花朵,沾着清晨的露珠或者春天的毛毛雨,顯得格外的晶瑩嬌豔。到了落英繽紛的時候,又是一番“紅雨隨心翻作浪”的壯麗景色,使橋下面那座龍脊鳳檐的“絳雪軒”,分外典雅美麗。這時,如果在橋上行走,彷彿就是圖畫中的行人;而俯身探水,人橋倒影,更進入了“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那詩的境界了。

“具區勝境”牌坊

這裏有一座斗拱飛檐,古樸典雅的牌坊,正面寫着“ 具區勝境”四個字。

“具區”的意思“區”是太湖的別稱之一;此上,古代也有稱太湖爲震澤、笠澤、五湖的。

這座牌坊屬於景名坊,在它的背面,還寫着“橫雲山莊”,也就是這座風景園林原來的名字。

同時,這座牌坊還起着提示的作用,它再次告訴您,太湖已經越來越近。牌坊前面那塊太湖石,名“古云石”,古代的古,雲彩的雲,這名字起得很文雅。右邊那塊巨大的黃石上,刻着“到此忘機”,由高郵王蔭之手書。意思是講:到了這裏,“凡念頓消,超然塵外”。

換句話說,到了此地,就投入了大自然的親切懷抱,可以忘掉滾滾紅塵中的一切囂噪煩惱和去留寵辱,使自己的心態趨向於平穩、寧靜和淡泊。

“藕花深處”庭園中

建築被稱爲“凝固的音樂”,這組被稱爲“藕花深處”的庭園建築,彷彿是一曲優美旋律中的休止符號,在走進太湖之前,有個短暫的停留,在這小橋流水的江南園林中,一時忘掉大自然中的太湖,恰恰又增加了對於太湖的“期望值”,可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懸掛在方廳那“藕花深處”景名的出典,這裏的水池中,種植了滿池的荷花,遊人到了此地,就好像進入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詩情畫意之中,具有一種幽曲閒適的美感。這座小島叫做“清芬嶼”,對面的那排房屋,叫“淨香水榭”,周圍種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灣,就稱作“牡丹灣”。

清芬嶼上的宮殿式建築“誦芬堂”,過去這幢五開間的房屋,曾經做過“楊家祠堂”。它的建築形制非常生動,那屋頂就像比翼雙飛的翅膀,既有動勢又顯得古樸典雅。這廳堂裏面的傢俱陳設,也佈置得高貴精緻。特別是這些匾額和楹聯,都出自名家之手,字寫得好,意思又很深刻,讓人覺得這裏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無錫旅遊口號刻石

巨石上面,刻着無錫的旅遊口號“無錫,充滿溫情和水”。

有人作過解釋,無錫的旅遊景點離不開水,這水是三點水:第一點水太湖,有一首歌《太湖美》,以自然景觀取勝;

第二點水“天下第二泉”,有一首曲《二泉映月》,以人文景觀見長;

第三點水古運河,有一首日本友人創作的歌曲《清名橋》,展示了無錫的民俗風情,讓人走進了生活,走進了現實,走進了東方的藝術長廊。至於溫情,無錫傳統的著名手工藝品惠山泥人《大阿福》,他正微笑着.

黿頭渚燈塔

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樑,是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

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峯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意義,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讚美這裏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

左面:那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爲“湖東十二渚,現在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右邊:那裏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

中間: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樑湖”。它的得名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幹做成房屋的正樑,被賦於了神聖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樑的船隻,把梅樑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

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爲黿頭渚處於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這裏立杆掛燈,爲夜行船隻導航。

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

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檐塔頂;並在磚砌牆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來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爲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精選江蘇黿頭渚導遊詞範文

江蘇黿頭渚導遊詞(二)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爲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爲觀賞太湖最爲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爲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爲“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爲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着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這裏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爲“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黿頭渚牌樓建於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後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這裏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着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鬱鬱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現在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9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裏建造了“錦園”。)

牌坊後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長春花漪】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裏櫻花夾道,繽紛豔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學校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裏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黿頭渚】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着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可以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佔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於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爲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爲雅緻。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殿試中獨佔鰲頭,但沒有想到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字是在1906年題書的,這裏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這裏面對着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樑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樑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樑至此,舟沉失樑,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樑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麼它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是“楠”的古體字,是“梅”的異體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現在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後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爲“梅樑湖”。每逢春天,這裏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裏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震澤神黿】 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麼什麼是黿呢?現在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麼樣的。

關於“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隻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餘”,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隻神黿。它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澄瀾堂】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裏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後又有霧氣,而且這裏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寫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這裏,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

【月老祠】:各位遊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於黃山上面的,它必須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字,然後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打開,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捲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爲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直想着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裏裝的是什麼,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可以千里姻緣一線牽。

【天都仙府】:各位遊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牆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鬱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於湖北隨州。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仿製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後,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後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爲“陶朱公”,由於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於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爲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可以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爲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爲有福之人。

在右側的藥王殿裏有藥王孫思邈、炎帝神農和註生娘娘,這三位都可以尊稱爲藥王。孫思邈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書,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醫學百科全書。神農帝嘗百草,首創醫藥,被尊爲藥王鼻祖。註生娘娘保佑母嬰平安,堪稱婦科、小兒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裏供奉着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專管天上、人間科舉考試的,在他的兩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聾、地啞,意思是人不要聰明用盡,不妨裝聾作啞,與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昌帝爲了防止考題泄露,才專門找了這兩個童子服侍。旁邊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爲“奎”字難塑,所以改爲“魁”,科舉時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爲它預示着文章寫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層供奉着兩位神仙――關公和媽祖,我們先來看一下關公。關公以忠勇仁義爲世人所敬佩,被歷朝歷代貴尊爲神,道教裏被尊爲“昭明翊聖天尊”,佛教裏被列爲“第十九0伽藍”。我們所看到的關公正在夜讀《春秋》,他左側是周倉,右側是關平,兩邊的牆上。分別是“千里走單騎”和“水淹七軍”的浮雕。再來看一下媽祖,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傳說她十六歲在一口古井裏得到天書,從此能夠呼風喚雨,常在大海狂瀾中拯救遇難船隻,她一生未嫁,於28歲坐化,後人把她奉爲掌管海運的神仙,現在福建、廣東、臺灣一帶的漁村裏都有媽祖廟,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站在他兩側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本來都是作惡多端的惡鬼,後被媽祖降伏,成爲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爲這裏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爲摘星亭。亭子的旁邊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上了。

【天街】: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爲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裏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可以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誌性塔型建築就是靈霄宮,裏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築就是王母殿。裏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知道爲什麼靈霄宮要造得這麼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麼矮小?這是因爲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於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髮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這裏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岩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這裏並沒有什麼奧祕,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着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徵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着天,腳踏着地,是那麼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着頭,似乎在向遊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可以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牆壁上,是臨摹被譽爲“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製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爲“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美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現在,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彙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爲“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錶示護持衆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裏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於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後,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後來發展爲佛教在嬰兒出生後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於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後,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爲“西方三聖”,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