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攻的含義

攻的含義

1、攻(拼音:g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此字本義是攻擊,與守相對;引申爲抨擊;還可引申爲製作;又引申指事。在古籍中通“工”,指勞作;還通“功”,意爲成功;通“工”、“句”,爲發聲詞。

2、字源演變:形聲字。從攴,工聲。形旁攴爲手持械具以擊狀,表示攻的本義與擊打有關。聲旁工爲矩形,於攻表音。源頭、聲首與初文是工,商周甲骨文、金文已見。初時以工爲攻,後乃爲造專字。攻字最先見於春秋,時形旁或作又,又與攴屬於形義皆近偏旁的通用。戰國時主流結構是沿襲前代的從攴工聲,但形旁與聲旁所處上下左右的位置尚不固定。非主流變化主要是形旁攴或作戈、殳,亦屬形義皆近偏旁之更易,不影響本義的表達;攴加飾筆作“A”、“B”、“C”等;聲旁工加飾筆作“D”、“E”、“F”等。隸變時形旁猶有作戈者,聲旁或美化作“G”,楷書最後作攻,主要是小篆的筆勢變化。

3、“攻”的本義是攻打。《孫子兵法.形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從攻打引申爲抨擊。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狂安之辭不攻而自息。”還可引申爲製作,《左傳襄公十五年》:“使玉人爲之攻之。”《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這裏的“攻“字應解爲堅固,是從動詞“攻市”遠引申爲形容詞堅固的意思。古籍中通“功”,意爲成功。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攻述身退。”通“工”、“句”,發聲詞。春秋時吳王夫差金文中作“攻敔王”、“工(吳)王”,《史記》作“句吳”。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