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解釋: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爲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解釋: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爲我身處在廬山之中。詩詞名稱:《題西林壁》。本名:蘇軾。別稱:蘇東坡、蘇文忠、蘇仙。字號: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又號鐵冠道人、海上道人。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羣:漢族。出生地:眉州眉山。出生時間:公元1037年1月8日。去世時間:公元1101年8月24日。主要作品:《春宵》《念奴嬌赤壁懷古》《上元侍宴》《花影》《守歲詩》等。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我們爲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詳細介紹:

一、《題西林壁》的全文 點此查看《題西林壁》的詳細內容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賞析

該詩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爲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啓迪人們認識爲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三、註解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爲;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四、譯文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爲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五、背景

蘇軾於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六、蘇軾其他詩詞

《飲湖上,初晴後雨》、《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浣溪沙》。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詩也戲爲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爲米廩過之值盤厫》、《送客至靈谷》、《嘆屩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題西林壁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