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名著的閱讀方法

有效的閱讀

整合閱讀的內容。閱讀名著達到一定的數量以後,我們可以對所讀的名著進行整合或比較。比如《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作者爲什麼都選擇“三”呢?“三”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有什麼作用?作者在描寫方法上有什麼異同?……這樣,我們就將名著讀“活”了。

名著的閱讀方法

運用多樣的方法。閱讀名著,是一個不斷髮現與學習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文章中的情節、人物、語言吸引。我們可以嘗試着運用已有的閱讀方法,對讀過的作品內容進行簡潔的概括,對作品的情節進行細緻的梳理。我們可以關注作品的語言,看看哪些詞句傳神地寫出了事物的特徵或表現了人物的形象。我們還可以關注作者在文章整體構思上的妙處。這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同時也能豐富我們的語言學習。

家長伴讀。孩子讀名著時,我們家長也能夠參與其中。如果孩子小,家長朋友們讀給孩子聽。同時在讀的過程中,要帶上符合孩子心理的語調和動作,並且要把在書上讀到的優美語句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但不要刻意告訴孩子這樣做。因爲如果我們不斷的和孩子重複說:你看,學到的東西要這樣用。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變得有牴觸情緒。所以家長朋友們只需去做,潤物無聲效果更好。同時閱讀時要變換角色,讓孩子把名著讀給父母聽,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對名著越來越感興趣。就像猶太人,在孩子週歲時,在衆多的抓週禮物中,把書塗上蜂蜜,當孩子碰到書時,嚐到了甜味,於是慢慢喜歡上了書。

第一種閱讀方法:文本閱讀

文本閱讀可能會涉及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文義閱讀,即要通過閱讀,掌握名著的文義,這是“點”的閱讀。如《社會契約論》這部書就提到了很多概念,像自然狀態,在這本書裏面,盧梭是如何論述其獨特的自然狀態觀的?再像契約及社會契約,盧梭所講的社會契約是什麼?還有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等,盧梭對此又是如何解釋的?再有像主權在民,盧梭又是如何證成的?這些概念,不僅是這本書的精義之所在,而且影響到近現代人類的建構和制度實踐。只有把這部書中這些關鍵詞的文義弄清楚了,纔算對這部書有了初步的瞭解,併爲進一步的閱讀打下基礎。所以在文義閱讀當中,涉及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把一部書中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另一方面,緊接着“點”的閱讀,是“線”的閱讀,也就是背景閱讀,即和這部書相關的寫作背景是什麼,這一點方纔李傑提到了。要閱讀一部書,理應瞭解這部書的寫作背景,作者是針對什麼問題而寫的。顯然,這裏的文本閱讀就是“線”而非“點”了。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那麼閱讀就僅僅限於文義本身,而文義背後的其他故事、邏輯,我們並不清楚。結果就會陷入剛纔王老師批評義輝時的那種情形:閱讀大概就僅限於知道這本書的基本內容,講的只能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至於這些常識背後的緣由和邏輯,說的就不太清楚。

再一方面的文本閱讀,就是“面”的閱讀。即“點”、“線”閱讀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到“面”的閱讀,事實上它就是意義閱讀。這是指我們要從一部書裏找到其精義和真義究竟何在。凡是對一本書的意義閱讀,或者對一部書的意義檢尋,其必然的結果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對這本書全體精神的把握,所以我把它叫做“面”上的閱讀。綜上,如果我們簡單地用點、線、面概括文本閱讀的話,那麼“點”的閱讀是文義閱讀;“線”的閱讀是背景閱讀;“面”的閱讀則是意義閱讀。

第二種閱讀方法:比較閱讀

只有在比較中才能更加深入地領會一部書。比較閱讀可以分爲理論比較閱讀和實踐比較閱讀兩方面,我們先來看理論比較閱讀:
首先,要對名著作者的不同文本有所瞭解並比較。例如我們閱讀了這部《社會契約論》後,對盧梭的理解可能還是表面的,還需要和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愛彌兒》、《懺悔錄》、《漫步遐想錄》等著作結合起來讀,要比較它們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通過這些作品間的比較,纔可能對作者的一生或者某一時段的整體精神狀態有所把握,並進一步理解《社會契約論》在他所有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方纔有好多同學和老師都已經談到了,要閱讀《社會契約論》,至少《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是閱讀它時繞不過去的一個前提。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社會契約論》在盧梭思想中的地位。當然,要領會得更深,還應當把閱讀的觸角伸展到他的生活當中,因此,像《愛彌兒》這樣一部小說,以及《懺悔錄》這種自傳體的作品,甚至《漫步遐想錄》這些小品,都應當多少涉及。這樣,通過比較他的不同文本,通過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對勘,就會對盧梭的思想有一個更加整體性的把握,進而對其《社會契約論》的理解和把握也會更深刻一些。

其次,還需要閱讀和他之前的作家,和他同時代的作家以及和他之後的作家相比,在類似問題的見解上有何區別?在方纔進文老師的發言中已經談了許多。例如,大家知道,貴族制、共和民主制以及君主制這樣的一些概念,實際上已經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的著作中系統論述過。甚至在整個西方政制學說中,這些概念都是習以爲常的,但盧梭對這些概念給出了怎樣的結論,他與古人在這方面有什麼區別?再如針對自由說,盧梭的自由說和伯林、貢斯當的自由說有什麼區別和關聯?針對主權學說,盧梭的主權學說和博丹、格勞秀斯們的主權學說有什麼區別或關聯?他對後人的主權學說有什麼影響?針對自然狀態,盧梭和洛克、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學說又有什麼區別和關聯等等。說到自然狀態,這個概念的比較範圍甚至還可以拓展得更寬泛一些,因爲它不僅在西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古代學者中,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老莊他們追求的自然狀態是“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韓非子也強調自然狀態下人民的生活方式:“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這樣,人們之間並沒有什麼爭,至少是一種不太壞的狀態吧?這種自然狀態假說和洛克、盧梭的自然狀態說較爲接近,但和霍布斯的自然狀態說就很有距離。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說,要和他的前輩、同儕、後人的思想做比較,甚至要和其他國家文化史上的相關作家和作品相比較,他的這部《社會契約論》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纔會更加深入、更爲明晰。

再次,還需要了解一部名著的學術和社會反響。比如盧梭這部書出版以來,引起了什麼樣的批判和反響。方纔李傑已經提到了,伏爾泰就對他進行了猛烈的批評,貢斯當也在當時就對他的自由學說展開了認真的批評。批評他的學者非常多,在當代,就有像美國學者布魯姆對“道德共和國”所提出的理性批評,並認爲雅各賓派的和法國大的思想根源就來自於盧梭的道德共和國。我國學者朱學勤,儘管前兩年因他的《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一書可能借鑑了布魯姆的立意和觀點而受到負面評價,但他至少以精彩的文筆,把布魯姆對盧梭的一些批判傳佈到我國。特別在這部書中,他將公意和衆意嚴格區分開來。在他的書中,自然讓人們聯想到文化大和盧梭激進主義思想的關係。類似的觀點,陳寅恪和吳宓等都曾談到過:反觀中國的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歷史,和法蘭西激進主義的思潮頗爲接近,而和英國的保守主義思潮相去甚遠。我舉這麼多例子是想說明什麼?是想說要深入地瞭解一部書,就需要對後人如何評價這部書,或者該書對後人的影響有所瞭解。以這種深入的閱讀來衡量,則義輝今天在讀書報告中的問題也就來了。你看就有同學質問你:“你文章的副標題是《讀〈社會契約論〉之所思》,那麼你的思在何處?”之所以沒見你的思,原因或許就在於你對上述理論的比較閱讀還不夠。

除了理論比較閱讀,還有一種比較閱讀,即實踐比較閱讀:
例如,盧梭這部書的觀點和主張被導演到社會實踐以後,會發生什麼?又發生了什麼?他的一些概念,如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放到實踐中時客觀上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這就意味着我們不僅要閱讀這部學術名著,還要閱讀和這部學術名著相關的歷史實踐,把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從書本位移到實踐,從學術名著位移到歷史作品。例如對於民主和人民主權問題,在西方就有些人基於歷史實踐而有所反思:這樣的理念不符合人類的一般天性。人類的天性是傾向於的,只要有條件,所有的人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得比別人的勢力更大:擁有的財富更多,行使的權力更大,支配的對象更廣泛。這也是人類競爭性的根源。只有一個人把其勢力擴展得比別人更大更廣時,只要其能支配更多的人、財、物時,才能更加凸顯其價值和地位。所以,人類的天性是的,而不是民主的。記得一位挪威學者就認爲:民主只是人類制度的一種例外,而纔是人類制度的一種常態。但問題在於,盧梭們恰恰要把這種例外的東西變成常態的東西,這可以嗎?在什麼意義上可以?

再如置於實踐,人民主權是不是就一定有效率?一些新權威主義者,包括我國的一些新權威主義者就強調,並不是民主就一定有效率,而權威就一定效率低下,事實上,反倒是民主往往導致效率低下?如今,像亨廷頓、奧爾森以及福山等都在反思民主本身可能存在的效率問題。可見,以效率的實踐來衡量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以及他所講的民主共和國,究竟這是不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制度?這可能會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例如美國總體上是有效率的,它是民主的;印度效率是較低的,但它也是民主的;而菲律賓很多年來基本上是負效率的,但它也是民主的。如今不少實行民主制的國家反倒沒效率,而一些實行的國家反倒有效率,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上述內容,主要是我介紹別人的說法,而不是我的說法)。那麼,結合《社會契約論》,我們應當怎麼看待這些問題?至於在“法國大”中這部書的觀點已經產生的諸多實踐效應,在近現代民主共和中這部書導致的其他實踐效應,就更有認真比較的必要。這樣,我們通過對這部書的實踐比較閱讀,就會使對它的理解更上層樓。

第三種閱讀方法:批判(反思)閱讀

批判,至少有這樣幾種類型:第一種批判是邏輯/理性批判。在邏輯立場,批判的任務是要找到一部書有什麼邏輯毛病?這部書中的邏輯毛病體現在哪些方面?例如《社會契約論》,它的大前提“自然狀態”的假設是對還是不對?“權利讓渡”理念究竟是作者的一個無根據的假設,還是一種社會事實?現實中,我們是不是讓渡了,如果是,我們又讓渡了什麼?如果不是,那這一假設能否成立?顯然,這樣的一些邏輯前提,無論是作爲大前提,還是小前提,能否合乎邏輯地得出書中的結論?即書中的論證是否合乎邏輯要求?這種邏輯上的反思和批判,是我們在閱讀學術名著時首先要關注的。方纔端祥同學就提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命題,像什麼是立法者,什麼是主權等,他的界定對不對?對此,我們只能從邏輯上進行批判和反思。我們的閱讀如果上升到了一定層次,就要設法找到一部書的邏輯缺陷在什麼地方,或者說明一部書的邏輯合理性在什麼地方。這些都是邏輯批判——不論是說明一部書的合理性,還是說明一部書的不合理性,都需要從邏輯批判的視角進入。

第二種批判是實踐/規範批判。這種批判和剛纔講的邏輯批判具有緊密關係。一部名著及它的理論觀點落實到實踐中後所導致的效果究竟是什麼?這需要實踐批判的立場。當然,這種批判既不是刻意要讚揚它,也不是追求要推倒它,而是要看到這部書在實踐中客觀上取得了什麼效果?如剛纔我談到了現代憲政的四大支柱有兩大支柱就出自《社會契約論》,即使在我們中國,雖沒有明確肯定社會契約論,但是主權在民這個原則還是被運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就是主權在民的中國版。只不過“主權在民”這個詞更簡潔,而我們的規定略顯囉嗦而已。我們不但採用了主權在民的學說,在一定程度我們正在引入社會契約學說,所謂把權力關進籠子裏,事實上就是要把法律作爲至高無上的契約看待,國民和政府都要把法律看作契約,從而尊重法律、信任法律、甚至信仰法律。法學家所推動的事業,就是設法把法律、奉爲社會契約。這種實踐閱讀和批判,是通過實踐檢驗證成、肯定,或者證僞、否定一部書的價值。因此,實踐批判還必須指出一部書可能對社會實踐中帶來的問題和弊端。比如《社會契約論》所表達的積極自由理念及其實踐,在伯林、貢斯當、哈耶克等主張消極自由的人們看來,它的實踐可能會把人類帶向一個歧途,帶向“致命的自負”,帶向“奴役之路”。爲什麼呢?當國家強調公民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的時候,事實上,國家已經強加給公民一種意志、侵奪着他的自由意志。

第三種批判是道德/價值批判。名著閱讀中的道德批判,是指對一部書的道德/價值根據以及其道德/價值指向和後果的批判。無論什麼樣的學術名著,都不可能是價值無涉的。尤其當名著的理論付諸實踐時,甚至連自然科學的學術名著,也被人常常帶入道德/價值評判的領域。因爲它總是會導致一定的道德/價值效果。正因如此,就需要在名著閱讀中保持一種道德/價值批判的立場。當然,只有我們自身具有獨特的道德/價值立場時,纔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價值批判。所以,作爲讀者,在閱讀中理應有一定的道德/價值立場。這也要求對學術名著的閱讀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如果沒有自身的道德/價值立場,讀者的道德/價值批判就不可能深中肯綮。例如,倘若義輝同學面對王老師對這部書的說法,就以爲王老師的道德/價值主張非常對,而我義輝卻沒什麼可說的了;面對謝老師對這部書的說法,又覺得謝老師的道德/價值主張也對,而我義輝沒什麼可說的了;待一會兒面對胡老師完全不同於王老師、謝老師對這部書的說法,我義輝更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這樣,你就不可能以一個道德批判者的姿態和立場出現,來對這一部學術名著作出道德/價值批判。

第四種閱讀方法:運用閱讀

我們的閱讀,有些是爲了愉悅身心;有些是爲了謀生求福;有些則是爲了濟世救民。作爲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我想對於學術名著的閱讀,絕不僅僅是爲了愉悅身心,也不僅僅是爲了謀生求福,反之,這種閱讀一定是通過致知而追求更高的境界的。否則的話,閱讀學術名著就有些得不償失,因爲學術名著總是枯燥的。對於這種枯燥的書,如果我們不追求更高的閱讀境界,何須要耗時費功地去閱讀它?那還不如去閱讀小說、閱讀一些小故事、甚至閱讀那些在微信上大家轉發來、轉發去的笑話、段子就行了,因爲閱讀這樣的文字,即使帶不來讀着的身心愉悅,也不需要太大的閱讀負擔,更何況它總是能帶給讀者以一定的感官刺激。所以,爲什麼艱苦地閱讀那些學術名著?目的就是爲了追求一定的實用或運用效果。

我把這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爲運用閱讀。它也可以劃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運用,是學術運用。譬如我們閱讀了某部名著,對我們日後寫一篇論文,或者攻克一個難題也可能會提供一些靈感,提供一些思維方向,也提供一些學術資料。顯然,這是學術名著閱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運用領域。它不僅帶領我們思想,而且還催發我們獨特的思考。對於在座的諸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面臨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即將來大家要完成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學術名著的閱讀對各位而言,就應當在運用層面對各位寫作論文有幫助,幫助大家克服思維困頓,開闊學術視野,並啓發更進思考。可見,對於在座的各位而言,今天閱讀學術名著的致用方向,也就昭然若揭。對我們而言,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對學術名著的一種最現實的、最實用的閱讀。因爲我們要在自己撰著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中靠這些學術名著更有力地闡釋和佐證我們的觀點。

第二個層次的運用,就是社會實踐的運用。我把人類的實踐分爲三種:一種是精神生產實踐;一種是制度生產實踐;一種是物質生產實踐。我在這裏講的主要是社會的制度生產實踐和物質生產實踐。閱讀一部書,對我們當下而言,在物質生產實踐上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在制度建設或生產上又有什麼值得運用的地方?我們將會在哪些領域按照該書的設計去做,在哪些領域按照該書的要求還做得遠遠不夠?按照該書的要求去做時其實踐效果如何等等,都屬於社會實踐方向的運用。特別是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學科的學術名著,儘管有作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重要價值,但更多地是將相關主張投放到制度的生產和建設上。只有在閱讀中把一部學術名著的思路、觀點、立場、精神發揚開去,運用並觀察我們的物質和制度實踐時,才更表明我們的閱讀得以實現了致用的效果。

第三個層次的運用,即通過閱讀一部學術名著,產生對閱讀者的身心修養。這可稱爲修養運用,即學術名著對閱讀者身心修養方面的運用。大家知道,劉少奇曾著有《論人的修養》。修養有很多種,如學術修養、德性修養、技術修養等。通過閱讀一部書,讀者可以從中學到寫作技巧,可以學到論辯方法,可以學到作者是怎樣設定這部書的大前提的,在書中,他是怎樣組織/運用大量材料的等等,這都是通過閱讀名著在技術和學術手段上的修養。但這還遠遠不夠,讀者還可以通過一部學術名著的學習,進一步提升其德性境界。例如通過《社會契約論》,我們可以領會盡管是人類、人性之本然,但是在民智普遍被開發的背景下,所有有能力的人都需要收斂其行爲,才能維繫社會的普遍自由,才能讓所有的公民都行使權利。可見,我們將來做學者要收斂,要尊重我們的所有學術對手;做法官或其他官員要收斂,要尊重所有的被管理者;做商人也要收斂,要尊重所有的競爭對手……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纔能有每個人的自由,這種自由,就是所謂社會契約中的自由。這正是我們在閱讀《社會契約論》時所應獲得的精神上的、道義上的運用。

名著推薦

外國十大名著:
《戰爭與和平》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在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將陷於敵人之了。羅斯托夫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於傷兵中發現將要死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 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璦後恨,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僞,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記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童年》
講了小主人公高爾基(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呼嘯山莊》
一個愛 到極致的男人,做出了瘋狂的行爲。他用“愛”殺人, 卻也用愛自殺。凱瑟琳生前死後,他都活在痛苦裏。凱瑟琳彌留之際,他還用說話去刺傷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卻是兩份傷痛,他自己的和凱瑟琳的。
《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
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
作用。
《紅與黑》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鬥,反映了黑暗、教會,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心的廣闊生活畫面。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良爲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生活的長篇史話。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
《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衝突, 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
《飄》
《飄》所講述的是一個以美國南北戰爭爲背景的愛情故事。

中國四大名著:
《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曆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爲主要題材,通過-系列樑英雄反抗壓迫、英勇鬥爭的生動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民反”的殘酷現實。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寫成。
《西遊記》
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組《西遊記》富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其隱含意義非常深遠,衆說紛紜,見仁見智。可以從佛、道、俗等多個角度欣賞,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
《紅樓夢》還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爲中心,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充分運用了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

標籤:閱讀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