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匡姓氏的簡介

匡姓氏的簡介

1、匡作爲姓氏應讀作kuāng。

2、“匡”這個姓氏起源於中國古代,據考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是一個國家的地名。後來,一些人以此地爲姓氏,逐漸形成了“匡”姓。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姓“匡”,如唐代宰相匡國弼、北宋大臣匡時敏、明代文學家匡衡等。

3、此外,匡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於匈奴族,因爲匡和匈在漢字中的發音相近,所以一些匈奴族人在漢地定居後,就把自己的族姓改爲了“匡”。

4、“匡”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有着豐富的內涵和記載。姓氏的起源和發展也反映了中國歷史和族羣變遷的一些特點和規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匡姓怎麼讀 匡姓的簡介

1、匡姓讀kuāng。

2、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叔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3、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建立侯國,是爲匡侯。周武王滅商時,古匡國亦被滅亡,故匡侯的王族後裔匡俗兄弟七人遷居於廬山(今江西九江廬山南障山),結廬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後裔子孫中,多以故國名稱爲姓氏,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廬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現的匡氏族人。在大別山地區、江西大部、湖北中東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湖南大部、四川東部、很多匡姓家族和以匡字命名的,比如匡寨、匡家莊、匡營子、匡河鄉等等,但是民間大多都是念qiang,近代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匡姓起源和來歷 得姓始祖爲匡句須百家姓中排353位

匡姓,一種很罕見的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353位,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沒遇到姓匡的人。據瞭解,匡姓起源和來歷主要有三:一是出自以邑名爲氏,得姓始祖是匡句須,二是出自以國名(匡國)爲氏,三也是以邑名爲氏,接下來一起去詳細瞭解看看。

一、匡姓起源和來歷

1、得姓始祖:匡句須

匡姓最純正的起源是以邑名爲氏,得姓始祖爲匡句須。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有一個叫句須的家臣,他被派到匡邑,任匡地的地方長官,人們也稱他爲匡句須。句須的後世子孫就“以邑爲氏”而得姓,稱爲匡氏。

2、出自以國名爲氏

其實在歷史上,不僅有匡邑,更早之前還有一個國家叫匡國的。周武王時,匡國的君主有匡俗等7個後裔,他們兄弟7人在廬山結廬而居,因此又稱爲廬山匡氏,這也是匡姓起源和來歷之一。

3、出自以邑名爲氏

①周朝時,鄭國有匡邑(河南省扶溝縣西南),當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稱匡氏;

②春秋時,魏國有匡邑(河南省雎縣西),當地人多以邑名“匡”爲姓,也稱匡氏。

二、匡姓在百家姓排第幾

匡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匡姓起源和來歷主要有以上三點,得姓始祖爲匡句須,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位於弘姓之後,國姓之前。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弘姓起源和來歷,以及國姓起源和來歷。

三、匡姓全國有多少人

雖然在百家姓中排名很低,但匡姓人口並不少,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現代匡姓人口約30萬,是全國第248大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匡姓主要分佈在湖南、湖北、河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四川、山東8省,約佔匡姓總人口的96%,其中湖南是匡姓第一大省。

百家講壇匡姓氏起源

1、簡介: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主要起源於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2、姓氏源流:

匡姓源出有:

(1)源流一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有個家臣名叫句須,後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鄉長垣西南部,一說今山東濟寧鄒城匡莊),即爲匡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史稱其爲匡句須。傳到句須的孫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爲姓氏,稱匡氏。  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爲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皆改匡氏爲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趙佶認爲民間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爲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爲康氏,是爲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滅亡以後,有的康氏族人恢復了祖姓,仍爲匡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匡氏源流記載於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譜》中。今匡氏族多尊奉匡句須爲得姓始祖。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2)源流二

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建立侯國,是爲匡侯。

上古時期有一個古匡國,故址在匡山腳下,漢朝時期稱廣濟,即今湖北省黃岡地區的武穴市一帶。

周武王滅商時,古匡國亦被滅亡,故匡侯的王族後裔匡俗兄弟七人遷居於廬山(今江西九江廬山南障山),結廬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後裔子孫中,多以故國名稱爲姓氏,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廬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現的匡氏族人。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3)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春秋初期,鄭國有個邑地稱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溝縣,其時在當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匡氏。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4)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魏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省睢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爲姓,也稱匡氏。 到北宋初年,爲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爲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爲民姓中有主姓,大爲不妥,遂令主姓改爲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爲匡氏。

(5)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巫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巫匡,亦稱巫㑌、巫尩,也就是巫醫,是商、周時期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巫師。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wāng。

(6)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親自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以法匡正諸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匡人之下配屬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匡人氏、司匡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7)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卝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卝人,亦稱丱人、眻人,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特別行業官稱,專職掌管採礦事務,後世乾脆白稱其爲“礦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卝人之職,其實在殷商時期即有,其時稱作“司貨”,到西周時期按其職能改稱爲“卝人”,春秋中期改稱爲“礦人”。在卝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卝人氏、丱人氏、礦人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卝氏、丱氏、眻氏、礦氏等,再後有取諧音漢字爲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匡氏最早將讀音作kuàng。

(8)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塔喇氏,滿語爲Tara Hala,漢義“曠野”,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

塔喇氏族人數量龐大,後多冠漢姓爲匡氏、白氏、唐氏等,今全國各地皆有分佈。

滿族、錫伯族匡氏,讀音皆作kuāng。

3、得姓始祖

匡句須。根據《風俗通》上記載,匡原來是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句須曾擔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孫就“以邑爲氏”而得姓,稱爲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匡氏起源於匡邑,是魯國匡邑宰匡句須的後人。先秦時期,以匡爲名的地點另外還有二處:一處是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地名,該地位於現在河北省匡家大壩的西南;另外一處爲當時鄭國之邑,位於今河南省扶溝縣。不過,這兩外以匡爲名的地方,跟我國的匡氏家族沒有關係。匡氏發祥于山東,並且長久以來也稱盛于山東。望族居於晉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後人奉匡句須爲匡姓的得姓始祖。

4、支姓始祖

匡德:明初由泰興蔣公橋遷丹陽仁濟沙之東鮎山。是爲江蘇丹陽匡氏始遷祖。

匡仲實:元初居江西廬陵縣燕子砶匡家畈,其孫匡文正,元至正十八年因避兵隨父遷湖北羅田縣,後遷安徽六安縣齊雲山下適一衝(後之匡家衝)。其父後返羅田,譜以匡文正爲始遷祖。是爲安徽六安匡氏始遷祖。

匡震隆:祖先本居山東平原,宋太平興國間遷江西新喻縣之西門。匡震隆在明洪武三年始遷醴陵縣之北鄉花橋。是爲湖南醴陵匡氏始遷祖。

匡義宣:明永樂七年自江西泰和縣金華山遷居祁陽西隅永隆鄉泗水灣。是爲湖南祁陽匡氏始遷祖。其孫匡添瑞生匡思明、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四子,匡思明即支祖。匡思文和匡思亮一支遷至衡陽市祁東縣,今祁東縣蔣家橋鎮有後人爲匡思文和匡思亮所立墓碑。

匡(康)珣:濛衡康氏祖。宋初與樑灝同榜進士,官爲袁州(今江西宜春、萍鄉一帶)都使,號十七客都使。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攜子孫後代易匡爲康。

匡姓氏怎麼讀

匡姓氏怎麼讀介紹如下:

匡在姓氏中讀kuāng。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主要起源上古時期有一個古匡國,故址在匡山腳下,漢朝時期稱廣濟,即今湖北省黃岡地區的武穴市一帶。而後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1、得姓始祖

匡句須。根據《風俗通》上記載,匡原來是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句須曾擔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孫就“以邑爲氏”而得姓,稱爲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匡氏起源於匡邑,是魯國匡邑宰匡句須的後人。

先秦時期,以匡爲名的地點另外還有二處:一處是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地名,該地位於現在河北省匡家大壩的西南;另外一處爲當時鄭國之邑,位於今河南省扶溝縣。

不過,這兩外以匡爲名的地方,跟我國的匡氏家族沒有關係。匡氏發祥于山東,並且長久以來也稱盛于山東。望族居於晉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後人奉匡句須爲匡姓的得姓始祖。

2、歷史名人

(1)匡章

匡章,戰國齊將領。又叫章子、匡子。齊威王時曾率軍擊退秦國進攻。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乘機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備軍)和北地之衆攻燕,攻入燕都薊城(北京),殺子之(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和燕王噲。齊軍因行爲殘暴撤走。

前312年秦軍侵齊,打到濮水(經山東鄆城至茌平東入濟水),齊將聲子被俘,他敗走。湣王即位,孟嘗君爲相,聯合韓、魏攻楚。他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是戰國時代唯一一位在強秦崛起後能夠攻破秦國函谷關的東方名將,他死後,新一代名將白起閃亮登場,六國再無機會。

(2)匡衡

匡衡(?―約前32年),西漢臣、經學家。字稚圭,東海承縣(今山東嶧城)人。出身農家,少年好學,世傳其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識,爲衆學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術,僅官至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元帝后,遂爲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遷光祿勳、御史大夫。

前36年,代韋玄爲丞相,封樂安侯。認爲民風敗壞是因朝廷、官吏,主張整治吏制,舉賢良,罷奸佞,崇尚仁義禮讓。後因兼併土地及奏劾中書令石顯事被免爲庶人,卒於家。

(3)匡鹹

匡鹹,西漢臣。東海承(今山東嶧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學淵源,深明經術,歷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爲左馮翊。其家代有爲博士之人。

匡氏-姓匡的名人-匡姓起名字-匡姓的起源與家譜

據《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中均有記載:匡氏望出晉陽。晉陽郡:春秋時置郡,爲晉國都城,後爲趙國晉陽邑。漢代置縣,爲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匡」源出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爲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垣西南)宰,即爲匡地的地方長官,稱匡句須,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爲匡姓。到北宋初年,爲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爲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爲民姓中有主姓,大爲不妥,遂令主姓改爲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爲匡氏。

2、出自以國名爲氏。上古時有匡國,周武王時,匡侯的後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廬山結廬而居,因此又稱爲廬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爲氏。周代鄭國有匡邑(河南省扶溝縣西南),當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稱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爲氏。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省雎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爲姓,也稱匡氏。

得姓始祖

匡句須。根據《風俗通》上記載,匡原來是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句須曾擔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孫就“以邑爲氏”而得姓,稱爲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匡氏起源於匡邑,是魯國匡邑宰匡句須的後人。先秦時期,以匡爲名的地點另外還有二處:一處是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地名,該地位於現在河北垣縣的西南;另外一處爲當時鄭國之邑,位於今河南省扶溝縣。不過,這兩外以匡爲名的地方,跟我國的匡氏家族沒有關係。匡氏發祥于山東,並且長久以來也稱盛于山東。望族居於晉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後人奉匡句須爲匡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匡姓在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期,魯國匡邑(今河南垣縣)的`長官名叫句須,因而又被稱爲匡句須,他的後代稱爲匡氏。匡衡,西漢丞相、學者,東海承(今山東棗莊)人。他小時家貧好學,夜裏沒油燈讀書。就鑿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後成爲著名經學家。成語“鑿壁借光”就出自於他的故事。早在周朝時,鄭國有地名爲匡邑(今河南省扶溝縣),而且衛國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縣),當地的居民中就產生了以地名爲姓,稱爲匡氏的人。又傳說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後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該山就被稱爲匡廬山。而後來的居名中,就有將匡作爲他們的姓氏。春秋時,魯國一名爲句須的,被封於匡邑爲官,被稱之匡邑宰。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封地爲姓氏。匡姓望族居晉陽(今山西省太原)。丹陽匡氏分爲南北兩支。一支爲南鄉鶴溪河畔的匡家橋;一支爲北鄉長江邊的匡家埭。明成化年間,匡德從泰州遷居丹陽。明天啓年間,匡時鏡遷至孟瀆。現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導墅匡家橋、後巷、界牌和雲陽鎮等地。

堂號

鑿壁堂:漢代匡衡,幼時家貧好學,因無錢買油用燈,乃鑿壁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學問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時爲丞相,封樂安侯,所以又稱“樂安堂”。此外,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安樂堂”等。

匡姓的起源

1、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建立侯國,是爲匡侯。

2、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有個家臣名叫句須,後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鄉長垣西南部,一說今山東濟寧鄒城匡莊),即爲匡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史稱其爲匡句須。

3、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春秋初期,鄭國有個邑地稱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溝縣,其時在當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匡氏。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4、源於官位。巫匡,亦稱巫㑌、巫尩,也就是巫醫,是商、周時期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巫師;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親自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以法匡正諸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匡人之下配屬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擴展資料

匡姓名人

1、匡章,戰國齊將領。又叫章子、匡子。齊威王時曾率軍擊退秦國進攻。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乘機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備軍)和北地之衆攻燕,攻入燕都薊城(北京),殺子之(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和燕王噲。

齊軍因行爲殘暴撤走。前312年秦軍侵齊,打到濮水(經山東鄆城至茌平東入濟水),齊將聲子被俘,他敗走。湣王即位,孟嘗君爲相,聯合韓、魏攻楚。他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是戰國時代唯一一位在強秦崛起後能夠攻破秦國函谷關的東方名將,他死後,新一代名將白起閃亮登場,六國再無機會。

2、匡衡

匡衡(?―約前32年),西漢臣、經學家。字稚圭,東海承縣(今山東嶧城)人。出身農家,少年好學,世傳其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識,爲衆學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術,僅官至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

元帝后,遂爲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遷光祿勳、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韋玄爲丞相,封樂安侯。認爲民風敗壞是因朝廷、官吏,主張整治吏制,舉賢良,罷奸佞,崇尚仁義禮讓。後因兼併土地及奏劾中書令石顯事被免爲庶人,卒於家。

3、匡源

匡源(1815―1881),清臣、學者。字木如,號鶴泉,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進士,繼任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

1858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862年任隨稱讚襄政務大臣,咸豐帝病危,爲顧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兩宮垂簾聽政,慈棺罷匡源官,匡遷居濟南。其後應聘爲濼源書院山長,兼尚志書院山長,歷時十七年。其著作有《珠雲仙館詩人鈔》、《名山臥遊錄》、《奏議存稿》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匡姓

匡姓 匡氏家譜 匡姓起源 匡姓名人 匡姓的來源 匡姓簡介

匡[kuang]

  【姓氏源流】

  匡姓起源有五:

  ①、據《風俗通義》、《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句須爲魯國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長垣西南司家坡,亦即衛匡邑,一說魯匡邑不同於衛匡邑,故城不詳)之宰,其子孫以邑爲氏。

  ②、據《尚友錄》載,古有匡國,春秋周定王時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術,蓋古匡侯之後,疑匡國即魯匡邑。

  ③、春秋時衛有匡邑,或有以邑爲氏者。

  ④、據《姓源》載,春秋時楚大夫食採於匡(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三十里舊匡城。一說在今河南扶溝),其後以邑爲氏。

  ⑤、出自他族。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匡姓。

  始祖:匡句須。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以匡爲地名者共有兩處,此兩處究竟與我國的匡姓家族有沒有關係,由於缺乏文獻,不得而知。但匡姓發祥于山東,後世又稱盛于山東卻是不爭之史實。匡姓由魯人句須而始,戰國時齊有將領名匡章,表明已有匡姓移居山東北部,加之其它源流的匡姓加入,先秦之際匡姓已分佈於今山東、河南等省地。西漢元帝時,匡姓歷史上最知名的人士誕生了,他就是少時鑿壁偷光後來位居宰相的匡衡,他是東海承人,即現在的山東棗莊人,說明魯西南還是匡姓人的分佈地帶,魯西南地近安徽、江蘇兩省,其播遷於上述之地區應該比較早。據《郡望百家姓》、《姓氏考略》所載,匡姓郡望爲晉陽,表明匡姓之大宗曾長期繁衍滋長於今山西太原一帶,是故後世匡姓有以晉陽爲其郡望堂號的。漢魏三國及其以後,匡姓逐漸播遷河北、陝西等黃河中下游諸省。匡姓南遷甚早,南北朝時已有匡姓落籍於今江西省境。唐末五代十國至宋元間,匡姓由於避難、仕宦、謀生、逃荒等原因漸散佈於今湖北、湖南、浙江、四川、廣東、福建、廣西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匡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明中葉以後,漸有河北、山東等地之匡姓遷居於關外遼東之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銳減,此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有兩湖之匡姓入填今四川、重慶。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等地之貧民有伴隨闖關東之風潮播遷於東北三省的,作爲很早即紮根于山東大地的匡姓當然也不能例外。歷而今,匡姓在全國分佈愈廣。如今,匡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等地爲多。目前匡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七十九位。

  【郡望堂號】

  ①、郡望

  晉陽郡 古唐國地。春秋時爲晉國都城,後爲趙國晉陽邑。漢設縣,治晉陽(故城在今山西太原)。

  ②、堂號

  鑿壁堂、樂安堂 漢匡衡,幼家貧好學,因無錢買油用燈,乃鑿壁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學問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時爲丞相,封樂安侯。

  其它堂號:晉陽堂。

  自立堂號:結廬堂等。

  【宗族字派】

  字輩:

  四川某支匡氏字輩:明定逢清,世頌麟振,敬修先澤,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聲名遠大,千載顯榮。

  重慶合川匡氏字輩:德成古本家,治國有良才,文明延世澤,林鳳應田懷。

  湖南益陽匡氏舊字輩:祿福惟時雍,鬆國正昌隆,賢良詔上封,英才常蔚起,明哲耀先宗。新字輩:修齊至治平,科技雅章精,丕顯宏民澤,累遷增祖榮。

  湖南雙峯匡氏原字輩:學通朝法,武應夢明,景賢才元,安繼再發,文堯太祖,良臣佐國。重修字輩:定逢清世,頌肇麟振,敬修先澤,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聲名遠大,萬載顯榮。四修字輩:時際昌盛,禮樂淑陶,詩書誦讀,業廣功高,謀求廷□,益贊皋賡,泰運長慶,海宇昇平。

  【歷史名人】

  匡 章,戰國齊將領。又叫章子、匡子。齊威王時曾率軍擊退秦國進攻。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乘機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備軍)和北地之衆攻燕,攻入燕都薊城(北京),殺子之(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和燕王噲。齊軍因行爲殘暴撤走。前312年秦軍侵齊,打到濮水(經山東鄆城至茌平東入濟水),齊將聲子被俘,他敗走。湣王即位,孟嘗君爲相,聯合韓、魏攻楚。他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沫。

  匡 衡 (?-約前32),西漢臣、經學家。字稚圭,東海承縣(今山東嶧城)人。出身農家,少年好學,世傳其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識,爲衆學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術,僅官至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元帝后,遂爲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遷光祿勳、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韋玄爲丞相,封樂安侯。認爲民風敗壞是因朝廷、官吏,主張整治吏制,舉賢良,罷奸佞,崇尚仁義禮讓。後因兼併土地及奏劾中書令石顯事被免爲庶人,卒於家。

  匡 鹹,西漢臣。東海承(今山東嶧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學淵源,深明經術,歷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爲左馮翊。其家代有爲博士之人。

  匡 源 (1815-1881),清臣、學者。字木如,號鶴泉,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進士,繼任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1858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862年任隨稱讚襄政務大臣,咸豐帝病危,爲顧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兩宮垂簾聽政,慈棺罷匡源官,匡遷居濟南。其後應聘爲濼源書院山長,兼尚志書院山長,歷時十七年。其著作有《珠雲仙館詩人鈔》、《名山臥遊錄》、《奏議存稿》等。

  其他匡姓名人有春秋時隱士匡裕;漢大臣匡昌;南朝宋齊間孝子匡昕;元將領匡才,名士匡國策;明大臣匡文貞、匡翼之,將領匡福,醫學家匡愚,學者匡如桐;清大臣匡開益等。近當代匡姓名人有 *** 將領匡裕民、匡斌,家匡吉,數學家匡繼昌,力學專家匡震邦,物理光家匡定波、匡光力,通信專家匡鏡明,電子專家匡龍海,海洋學家匡國瑞,地球化學專家匡耀求,生物學家匡達人,動物學家匡溥人,植物學家匡廷雲,建築設計專家匡涌、匡振鶠,中藥學家匡海學,醫學家匡培根、匡調元、匡琴芳,心理學家匡培梓,教育家匡互生、匡亞明,哲學家匡萃堅,歷史學家匡珊吉,社會學家匡長福,編輯家匡繼先,作家匡文立,美術家匡劍,書畫家匡亞夫,作曲家匡天齊,攝影師匡樹山,戲劇演員匡冰穎,籃球運動員匡魯彬等。

  【匡姓宗祠通用聯】

  源自匡邑;

  望出晉陽。

  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結廬得術;

  鑿壁偷光。

  上聯:周朝匡裕,字子孝,傳生具神靈,成年學道,得神仙術,隱居南障山,結廬而居。定王派人徵召,卻只見草廬。當地人便叫此山爲“匡山”,又叫“廬山”。下聯:西漢東海人匡衡,字稚圭,少貧而好學,曾鑿壁借鄰居家燈光讀書,成年後善說《詩》,人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元帝時官太子少傅、丞相,封樂安侯。

  號呼蘇母;

  詩說解頤;

  上聯:南齊匡昕,有至性,母亡經日,昕號叫,母即蘇,時稱孝感。下聯:匡衡。

  結廬體國;

  鑿壁偷光。

  上聯:周代匡侯後裔匡裕等兄弟七人,於廬山結廬而居。下聯:匡衡。

  疏傅宸極;

  讀借鄰光。

  全聯指匡衡。

  倒履傳佳話;

  結廬見壯心。

  上聯:匡衡一次與人講《詩》時,相互駁難,對方被說得啞口無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下聯:匡裕兄弟。

  河東元帥傳名遠;

  齊國將軍建樹多。

  上聯:元代名將匡才,以軍功卓著,晉沂邳河東元帥。後戰死。下聯:戰國時齊國名將匡章,又稱匡子、章子。屢立戰功,卓有建樹。

  精通醫術名中外;

  善於說詩解人頤。

  上聯:明代名醫匡愚,字希賢,精於醫術,曾隨三保太監鄭和三次三使外國,以名醫家聞於當時。下聯:匡衡。

  軍功炳炳武德將;

  政績赫赫安樂侯。

  上聯: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蘇贛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參政,辭職隱居。張士誠聘以元帥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戰功授山東沂州守禦所百戶,四年升萊州衛副千戶,十四年授武略將軍,率軍在山東沿海抗擊倭寇,多次大敗倭寇,屢建奇功,使“東萊之人不復知有寇”。後以老病請致仕,升爲膠州守禦所正千戶,由其長子匡德襲其職,移鎮膠州,匡福被膠州匡姓後人尊爲始祖。下聯:匡衡。

  蘭州固美、孟瀆尤佳,百世遷居名勝地;

  鑿壁引光、借書傭力,一朝封拜樂昌侯。

  匡姓宗祠“安樂堂”堂聯。

  祠址已三遷,水秀山明人傑地靈名永著;

  樂安傳一脈,瓜綿椒衍祖功宗德澤長流。

  匡姓宗祠“安樂堂”堂聯。

匡姓的來歷????

[匡氏屬地] 晉陽郡,今山西太原縣。[匡氏來歷] 匡(kuāng)姓姓源有四支,都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其一,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垣縣)宰,其後世子孫以匡爲姓。其二,春秋時,鄭國亦在匡邑(河南扶溝縣西南),當地人以地名爲姓。其三,衛國亦有匡邑(河南雎縣西),當地人以邑爲姓。其四,上古有匡國,周武王時,匡侯的後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廬山居住,故稱廬山匡氏。[匡氏名望] 匡姓名多出自山東,如西漢大學者匡衡,元代沂邳東河元帥匡才,元末明初大將匡福,明憲宗成化年間的名臣匡翼之,明代詩人匡如桐等,都是山東人。

匡世來源?

分類: 地區 >> 山東 >> 臨沂市

問題描述:

本人姓匡,想知道姓氏來源,謝謝。

解析:

匡氏的來源

一、來源有三:

1、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長垣西南)宰,即爲匡地的地方長官,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爲匡姓。到北宋初年,爲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爲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爲民姓中有主姓,大爲不妥,遂令主姓改爲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

2、 周代鄭國有匡邑(河南扶溝縣西南),當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稱匡氏。

3、 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雎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爲姓,也稱匡氏。

匡姓望族居晉陽。(今山西太原)

二、遷徙分佈

匡姓在"元明"朝後期南下定居, 主要分佈在湖北, 江西, 安徽, 湖南, 廣東等省,其中湖南是最大的聚集地,大約佔整個匡姓的80以上,其中以邵陽的武岡市爲主,人數爲最多.那裏有保存完好的匡氏宗官祠,還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鑿壁堂":漢代匡衡,幼時家貧好學,因無錢買油用燈,乃鑿壁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學問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時爲丞相,封樂安侯,所以又稱"樂安堂"。郡望:《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中均有記載:匡氏望出晉陽。春秋時晉國都城,後爲趙國晉陽邑。漢代置縣,爲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四、歷史名人

匡衡:西漢經學家、丞相,元帝時被封爲樂安侯。他善於講《詩》。一次他與別人講《詩》時,相互駁難,別人被說得啞口無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時人有"匡說《詩》,解人頤"諺語流傳。

匡才:元代名將,以軍功卓著,晉沂邳河東元帥。後戰死。

匡章:戰國時齊國名將,又稱匡子、章子。屢立戰功。卓有建樹。

匡愈:明代名醫,字希賢,精於醫術,曾隨三保太監鄭和三次出使外國,以名醫家聞於當時。

匡福:明代抗倭名將,穆州人。

匡姓怎麼讀匡姓的讀音

1、kuāng,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主要起源於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建立侯國,是爲匡侯,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2、kuāng。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是爲河南匡氏。

3、kuāng。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wāng。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巫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5、kuàng。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卝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6、kuāng。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滿族、錫伯族匡氏。

標籤: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