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梁啓超是什麼人

IT科技9.13K

梁啓超是清廣東新會人,即今廣東江門的新會區。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梁啓超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 希望對你有幫助

梁啓超是什麼人

1、您可以介紹一下樑啓超的身份嗎?

吳其昌對梁啓超的評價: 吳其昌是梁啓超的得意弟子,他曾著《梁啓超》一書(勝利出版社,1944年版),對梁啓超進行了評價。他認爲:“文體的改革,是梁啓超最偉大的功績”,他所創立的“雜以俚語的新文體(報章體),才使得國民閱讀的程度一日千里

梁啓超,字卓如。他是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同時,他還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以及中國近代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假如使全國的少年果真成爲充滿朝氣的少年,那麼我們中國作爲未來的國家,它的進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國的少年也變成衰老腐朽的人,那麼我們中國就會成爲從前那樣的國家,它的滅亡不久就要到來。所以說今天的責任,不在別人身上,全在我們少年

2、梁啓超與康有爲一起做了什麼事情?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學者對他的思想、學術思想研究頗多,但是對他的經濟思想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儘管他說不上是一個經濟學家,但是在經濟方面卻發表過不少言論,寫過不少文章,裏面有不少閃光的東西。這不僅他知識廣博又關心

梁啓超師從康有爲,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爲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爲變法做宣傳。

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張居正。 1、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

3、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還做了什麼事情?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

戊戌變法失敗後,他與康有爲一起日本,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他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之後梁啓超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啓超是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他集家、學者、作家於一身,以澎湃、大開風氣的文章,爲轉折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餘萬字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

4、對梁啓超的歷史評價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啓超是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他集家、學者、作家於一身,以澎湃、大開風氣的文章,爲轉折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餘萬字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

梁啓超被公認爲是清末最優秀的學者的之一,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一、長子樑思成,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建築學家之一。樑思成一生創辦了兩個大學的建築系,即東北大學建築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是近代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新中國成立前後,主持編制《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參加審定國歌、國旗方案的工作,組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梁啓超的一生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啓超是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他集*家、學者、作家於一身,以*澎湃、大開風氣的文章,爲轉折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餘萬字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

梁啓超雖然已經逝去大半個世紀,但在廣東新會、北京、天津乃至日本神戶,不僅其故居保存良好,而且他那強國、改革的願望至今仍然鼓舞着無數海內外同胞。1914年他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提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被清華大學沿用至今。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園內,這位風雲人物、學界泰斗的墓碑上沒有生平,沒有任何一個頭銜。透過這座墓碑,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爲國家復興而奔走呼號,爲民族振興而鞠躬盡瘁的知識分子的高大形象。

梁啓超去世時,曾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三十年來,新事業,新智識,新思想,是誰喚起;百千載後,論學術,論文章,論人品,自有公評。”此次新會之行,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梁啓超的精神雖然誕生在風雨飄搖的昨日,但在當下,其分量與價值不但不會減損,還能轉化爲推動歷史和社會進程的巨大動力。紀念梁啓超,就絕不僅限於維修故居、吸引觀衆的簡單思路,他的遺址和事蹟是對青少年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崇高理想的鮮活教材;他那維新奮發的精神,更應爲時所用,爲世所用,以彼時之維新促今日之體制改革,以彼時之新民促今日之公民素質,以彼時之愛國促今日之團結共進。

梁啓超曾宣稱,有朝一日“舉國行當思我耳”。我們相信,大到“神舟五號”升空,小到每一件具體工作的革新,讓維新故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在百年之後的時空中再次煥發光彩,便是迴應這一預言的最好方式。

尋訪梁啓超少年時代

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乘船遊覽了新會天馬河中一棵冠蓋300畝的古榕樹,寫下了散文名作《鳥的天堂》。他在文章結束的部分寫道:“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着它……那裏就是朋友樑的家鄉。”

這裏所描寫的,便是梁啓超的故鄉。1873年,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梁啓超,出生於新會鳳山之下茶坑村一個私塾先生之家。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待到我們尋訪之際,先生辭世已75年,但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於曲折盤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廣植葵、榕、柑、橘,綠野無極,人聲少聞。

梁氏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幢高牆圍築的青磚黑瓦平房,梁啓超的少年時代便在此度過。想當年,在樑家門前來來往往的人,有誰曾料到會從這個門口走出一位撼動世紀之交中國政壇文壇的思想文化巨人?在尋訪梁啓超少年時代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摸索出這位維新巨人從啓蒙到成長的心路歷程。

梁啓超12歲外出遊學之前生活和成長的這個家庭,一向以質樸、端凝的家風聞名鄉里。梁啓超從小在品德修養上深受祖父的影響。據資料記載,每年上元佳節,祖父都要攜諸孫來到當地一座廟宇,對着廟內繪有忠臣孝子的圖畫,“指點而示之曰:”此朱壽昌棄官尋母也,此*穆出師北征也‘,歲以爲常。“位於新會南端出海處的崖門,是南宋將亡時宋軍與元軍最後激戰至覆滅的古戰場。每年清明祭掃路過崖門時,祖父總愛向兒孫講述當年南宋宰相陸秀夫揹着幼主投海殉國的情景。這些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激勵着童年時代的梁啓超。

在今天,梁氏宅院內中規中矩的廳堂布置,讓人依稀看到了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正廳中間桌子上置放着一對青天大花瓶,兩側牆壁上懸掛着八仙圖案的金木雕彩瓷畫,典型的正統家庭氣象。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梁啓超,日後卻遠遠超越了父輩“文死諫,武死戰”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聲,他以維新思想爲基礎,寫下了《新民說》、《少年中國說》、《中國不亡論》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繪出一個改天換地的強國之夢。終其一生,梁啓超雖然因爲政見的“多變”屢遭詬病,但他愛國的宗旨卻從未改變。。在新會人眼裏,少年時代的梁啓超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當地人流傳着許多關於梁啓超幼時出口成章的故事。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還有一次,梁啓超給來訪的客人敬茶,客人隨口說了句:“飲茶龍上水”,梁啓超迴應道:“寫字狗扒田”,兩個人用的都是新會俗語。

客人誦:“東籬客採陶潛菊”,梁啓超即對:“南國人懷召伯棠”。才思之敏捷令人驚歎。

梁啓超“八歲學爲文”,“九歲能綴千言”,10歲前往廣州應童子試時,當衆以盤中鹹魚爲題作詩,“神童”之名傳遍鄉里。12歲考中秀才、17歲考中舉人,他曾令授業先生髮出“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嘆。一度沾沾自喜的梁啓超,直到18歲時第一次領教到康有爲“新學”的“大海潮音”,才如“冷水澆背”,毅然捨去舊學,投奔康有爲門下。

梁氏故居內至今保存着梁啓超接受啓蒙教育和讀書的地方“怡堂書室”。

書室很有點魯迅先生筆下“三味書屋”的味道,正中懸掛着孔子的像,兩旁分別是“讀聖賢書”、“立修齊志”的對聯。書室中間按“品”字形擺放着3張課桌及條凳,室內彷彿至今仍然迴盪着誦讀“之乎者也”的稚嫩童聲。

不難理解,梁啓超雖以新學聞名,但終生保持着儒家尊師重教的傳統,即使政見相左,仍然將康有爲奉爲恩師,且在“五四”運動時反對全盤否定儒家文化,這一切或許早就在這間書室裏埋下了伏筆。

由於樑家是耕讀之家,並不富裕,“數畝薄田,舉家躬耘”,所以除了讀書外,勞動同樣也是梁啓超少年時代接受教育的途徑之一。梁啓超曾在《三十自述》回憶父親蓮澗先生“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有不謹或者偷懶,父親便會訓斥道:“你看看,你還像個正常的孩子嗎?”

此外,母親趙氏的教育對梁啓超的立身處世也有極大影響。有一次,母親嚴厲教育兒子不可說謊。她那“欺人與竊盜之性質何異”的質問,令梁啓超終生難忘。

梁啓超小時候都幹些什麼家務活?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只不過梁氏故居入門右側可見一間廚房,內設木磨、椿、竈臺、櫥櫃等物什。百多年前,梁啓超小小的身影應該時常出現在這裏吧!實際上,梁啓超赴北京完婚之後還攜妻子回來住過一段時間,長女思順就誕生在他們的寢室———故居正廳南廂的耳房。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曉虹———真知灼見爲學界重視

梁啓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羣體中最完滿的典型代表。無論是疾呼變法圖強、宣傳西方文明,還是提倡君主立憲,他的興奮點始終與時代的興奮點保持一致,其內心的矛盾和*主張的“多變”,完整地反映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梁啓超的許多真知灼見,比如立法修憲、開通民智、改造國民性,現在很受學界重視。

梁啓超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但缺乏作爲*家必備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他還是一個“全無城府、一團孩子氣”(胡適語)的性情中人。他反對康有爲參與復辟帝制,但他卻真誠地爲導師祝壽;康有爲去世時,他還主持弔唁儀式。他應胡適之邀來北大講課,卻在課上公開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徐志摩結婚的時候,他身爲主婚人卻在婚禮上嚴厲批評徐志摩,要徐志摩認真對待婚姻。他去世前曾患尿血癥,被醫院誤診爲右腎腫瘤,親友紛紛譴責醫院,他卻告誡衆人不能因爲現代人科學知識還不成熟便從根本上懷疑科學。他以生命的代價留給人世間一份最爲寶貴的寬容。

梁啓超家族有哪些名人?

一、長子樑思成,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建築學家之一。樑思成一生創辦了兩個大學的建築系,即東北大學建築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是近代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新中國成立前後,主持編制《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參加審定國歌、國旗方案的工作,組織設計國徽。1948年,樑思成當選爲“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首批學部委員。

二、長兒媳林徽因,以她少有的特殊才華,成爲近代中國屈指可數的詩人、建築學家、文學家以及話劇創作家。作爲重要的成員之一,林徽因還先後參加了新中國國徽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林徽因和樑思成的結合,共同將梁氏家族推向了另一種新的境界。

三、長女樑思順(1893年—1966年),字令嫺,詩詞研究專家。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館館員。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編有《藝蘅館詞選》。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參加北京女青年防癆協,後曾任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四、次子樑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中國現*古學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3年自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畢業赴美留學,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參加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1948年獲選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0年被任命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4月2日逝世,終年50歲。

五、次女樑思莊(1908年-1986年5月20日),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門語言。1925年前往加拿大讀書。後分別獲麥吉爾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學士學位。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建國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1980年,樑思莊當選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後又任名譽理事。

六、梁啓超三女樑思懿(1914-1988) ,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於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備班,後進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來,爲了參加*,她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並自1935年下半年開始投身於學生運動。她思想活躍,積極進步,曾任中國*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是燕大學生領袖,爲“燕京三傑”之一。

七、小兒子樑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1947年獲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樑何利基金獎、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獎等。

擴展資料

梁啓超共有9個子女:詩詞研究專家樑思順(令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著名考古學家樑思永、樑思忠、著名圖書館學家樑思莊、著名經濟學家樑思達、樑思懿、樑思寧、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爲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爲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爲傑出的人才。

1912年,辛亥*後,樑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28年8月18日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1999年,原建設部設立“樑思成建築獎”,以樑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梁啓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樑思成

梁啓超將老人指的是什麼?

老人指的是思想頑固不化不思進取之人。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中所說的“老人”和“少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人少年,原文的老人指老朽之人——思想頑固不化不思進取,少年指先進青年——奮發向上有理想*積極進取。

康有爲,梁啓超是師徒關係嗎?兩人*主張有何異同?

康、樑關係的演變是耐人尋味的。應該說,康、樑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都曾爲使中國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制度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然而,在歷史的轉折與大變革面前,一個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絕接受新事物和新變化;一個善於吸收,因時而變,努力掙脫傳統事物與文化的束縛,師生的分歧乃至最後*是理所當然的。

康有爲是梁啓超治學和從政的導師,二人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

一唱一和康有爲出生在世代學習理學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聰明,但對科舉考試興趣不大,多次參考,均名落孫山,對此他卻並不十分在意。

1879年,22歲的康有爲在遊歷過爲英國殖民者霸佔了近40年的香港之後,對於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認識,覺得英國人“治國有法度”,不像古代所謂的“夷狄”那樣沒有文化。於是,他開始鑽研西方的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爲當時學術、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根據清朝的有關規定,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直接給皇帝上書的。康有爲不管這些,1888年,身爲老百姓的康有爲,首次向皇帝上書,分析當時國內和國際的形勢,提出了改革法律、溝通民情、提防小人的改革方案。光緒皇帝雖然並沒有看到這封上書,但康有爲卻贏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廣泛關注,人們開始注意起他來。1890年春,在同學陳千秋的引薦下,年僅18歲的梁啓超前來拜訪已33歲的康有爲。此時的梁啓超剛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八名舉人,可以說是少年有爲;而康有爲雖然年齡較大,但因科舉考試不順,此時不過是一名監生而已,在“學歷”上比梁啓超低一格。按照當時的科舉習慣,梁啓超中舉在先,應是康有爲的“前輩”,所以梁啓超心中自然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見面之後,聊了好幾個時辰,梁啓超後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爲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當頭棒喝之後,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經過一番思考之後,他毅然決定拜監生康有爲爲師。

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舉動,自然擴大了康有爲的影響。於是,不少優秀

青年接踵而來,康有爲便在長興裏設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從康有爲那裏,梁啓超學到了一些做學問的基本方法,爲他以後的學術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從此,在康有爲的引導下,梁啓超逐漸成長爲康有爲的左膀右臂。

梁啓超師從康有爲,不僅是他從政生涯的開始,而且也是他進入學問殿堂的起點。他曾說過:“啓超之學,實無一字不出於南海。”不過,此時師弟二人在思想上還是有一些分歧的,只不過這些分歧不是太大而已,但卻也種下了日後恩怨的種子。

若出兩人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在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支持下,光緒皇帝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但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反對,9月21日,維新運動宣告失敗,前後僅僅歷時103天!因1898年爲舊曆戊戌年,故這次改革又稱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有爲和梁啓超先後逃亡到日本。康有爲手捧自稱是光緒皇帝縫在衣服裏的所謂“詔書”,繼續宣傳他的保皇保教主張。起初,梁啓超像從前一樣,惟師命之是從,可漸漸地,隨着對西方資產階級著作的大量閱讀,他的政見發生了顯著變化,與從前“若出兩人”。

最主要的變化是他接受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特別贊同被稱爲“最後一個無所不知的人”的英國思想家約翰·穆勒的名言:“人羣之進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並以《自由書》爲題,寫下一組文章,宣傳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認爲法國啓蒙主義思想家盧梭的《民約論》是醫治中國痼疾的良方,認爲中國若能採納其思想,必將出現大同盛世。

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梁啓超的*主張也從保皇轉向*,這段時間,他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黨人的來往開始密切,有時甚至在三更半夜還擁被長談,結果便有了合作組黨的計劃,“擬推(孫)中山爲會長,而樑(啓超)副之”。梁啓超甚至召集其他同學,聯名致函康有爲,勸其退休,“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康有爲得知梁啓超傾向*的思想之後,非常生氣,立即嚴令其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並斥責其倡導*的錯誤。由於多年來,梁啓超已養成了對康有爲的敬意和畏懼,他只得在表面上答應悔改,但實質上並未放棄對*的信仰。

在尊孔保教問題上,梁啓超也開始有意擺脫康有爲的束縛。早年的梁啓超,在康有爲的影響下,常常談論尊孔保教,好朋友黃遵憲和嚴復分別向他說明“教不可保”的道理之後,他開始轉變思想。1902年,本着“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的想法,梁啓超公開發表文章,認爲教不必保,也不可保,從今以後,只有努力保國而已,從“保教黨之驍將”轉變爲“保教黨之大敵”,受到康有爲的嚴厲批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中國應該實行什麼樣的*體制?是共和制,還是立憲制?當時的人們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表達出各自的觀點。此時的梁啓超和康有爲一樣,堅持中國應實行“虛君共和”,但不久,隨着*的發展,梁啓超便把自己的主張改爲“和袁慰革,*滿服漢”。而康有爲依然固執己見,不願與時俱進,康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在致康有爲的信中,梁啓超說,數月來,和您議論起時事,總是出現矛盾,很難領會您的意思,最後只能在表面上答應,回到家後,頭痛目眩。“大抵與師論事,無論何人決不能自申其說……師平昔事無大小,舉措乖方之處,不一而足,*亦不能心悅誠服,無如何也。”不過,這段時間,梁啓超對康有爲雖有不滿,但矛盾沒有公開,只在很小的範圍內爲人所知。此後,因對共和與帝制的政見不同,二人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梁啓超甚至公開發表文章,批駁老師康有爲,二人關係嚴重惡化。

公開辯難1912年元旦,*成立。對於*成立後出現的許多問題,康有爲“觸目傷心”,非常看不慣。爲了恢復封建教化與倫理綱紀,他繼續鼓吹尊孔崇儒的老調子,將孔子看做國粹和國魂,四處活動,組織孔教會,甚至要尊孔子爲教父。在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下,全國上下,尊孔讀經,甚囂塵上。袁世凱支持康有爲尊孔讀經,目的是爲其復辟帝*務,但康有爲卻以爲只有溥儀才能做皇帝,故早在1914年3月間,康有爲就同張勳暗中謀劃,欲復辟清朝。袁世凱復闢帝制,不僅沒讓溥儀做皇帝,而且公然自稱洪憲皇帝,康有爲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毅然參加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

袁世凱的皇帝美夢僅做了83天,便在全國一片叫罵聲中,嗚呼哀哉了。康有爲並沒有從袁世凱的復辟失敗中汲取教訓,相反,他卻加快了讓溥儀復辟的步伐。1917年7月,他聯同統率辮子軍的張勳,利用時任國務總理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之間發生府院之爭的機會,請溥儀重新登基做皇帝,史稱張勳復辟。因復辟有功,康有爲被任命爲弼德院副院長,並戴上頭品頂戴,沒想到12天后,復辟失敗,名列通緝令中。康有爲只得躲在外國使館和租界裏做詩品畫,直到1918年,在得到北洋政府的特赦之後,纔敢走出租界。

與康有爲積極復辟相反,梁啓超堅決維護民主共和。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後,梁啓超組織進步黨,一方面欲與國民黨相抗衡,另一方面則欲監督和引導袁世凱走上政黨*的道路。袁世凱做了大總統之後,覺得不過癮,還想嚐嚐做皇帝的滋味。一班無恥文人摸到主子的旨意後,立即組織籌安會,借討論國體問題,爲袁世凱復闢帝制搖旗吶喊。針對社會上的這股復辟逆流,梁啓超以他那酣暢淋漓的文筆,揮毫寫下《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世凱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拿着20萬元的銀票,勸他不要發表這篇文章。梁啓超卻不爲利誘,毅然發表。

同時,他還聯合蔡鍔等人,組織護*,以武力討伐袁世凱。

1915年12月25日,雲南正式宣佈獨立,拉開了護國戰爭的序幕。在此前後所發表的許多通電,均爲梁啓超預先草擬。爲了推動廣西軍閥陸榮廷獨立,梁啓超又隻身前往廣西,歷盡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迫使陸榮廷於1916年3月15日宣佈獨立,所有重要電文,均爲梁啓超草擬。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護國戰爭很快便取得了勝利。

與其師康有爲不同,梁啓超不僅反對袁世凱稱帝,而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復辟,他深信世界潮流不可阻擋,任何復辟陰謀都不能得逞。當康有爲在《上海週報》上發表《爲國家籌安定策者》,公開主張清帝復辟時,梁啓超立即發表《闢復辟論》,將矛頭直指康有爲,明確指出此文的實質是“黨袁論”、“附逆論”、“籌安新派”。張勳復辟一發生,梁啓超立即隨段祺瑞誓師馬廠,參加武力討伐。他不僅代段祺瑞起草了討逆宣言,而且以個人名義發表反對通電,斥責其師爲“大言不慚之書生,於政局甘苦,毫無所知”。據說通電寫好之後,有人擔心會破壞師生友誼,梁啓超卻理直氣壯地回答道:“師弟自師弟,*主張則不妨各異,吾不能與吾師共爲國家罪人也。”

康有爲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不僅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將怨氣發泄在梁啓超身上,咒罵他爲“樑賊啓超”,將他比喻爲專食父母的梟獍,並做詩斥責:“鴟梟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關。逢蒙彎弓專射羿,坐看日落淚潸潸。”(逢蒙曾向後羿學習過射箭技術,後來卻害死後羿。)康有爲通過這首詩表達對*梁啓超的憤怒。

貌合神離康梁公開辯難及交惡之後,劉海粟等人積極從中斡旋,二人關係有所緩和。1922年,康有爲原配夫人在上海逝世,梁啓超曾親往弔喪,但這不過僅維持着師弟之誼而已。1927年,康有爲70歲生日,康門*齊集上海祝壽,梁啓超雖然因事未來,但卻託人送來壽聯和壽文。在壽聯裏,梁啓超暗將康有爲比做孔子,極得以“聖人”自居的康有爲的喜好。在壽文裏,梁啓超深情地回憶起早年在萬木草堂學習的經歷及師弟之間真摯的情感,感謝先生的教誨之恩,並高度評價了康有爲對當時及以後的影響。

祝壽的喜慶氣氛尚未散盡,3月31日,康有爲便逝世於青島。梁啓超聞訊之後好生傷感,因見他身後蕭條得萬分可憐,趕緊電匯去幾百塊錢,作爲賻禮。4月17日,梁啓超聯合康門*,在北京設靈公祭,含淚宣讀悼文。在這篇情深義濃的悼文裏,梁啓超肯定了康有爲早年的歷史貢獻,但也委婉地批評了他在復辟帝制上的錯誤。

晚年的康有爲和*梁啓超之間關係有所緩和,但表面上誠摯的師生友誼並不能掩蓋二人*立場上的分歧。晚年的康有爲依然沒有從溥儀復辟失敗中汲取教訓,繼續鼓吹尊孔復辟。1924年10月23日,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康有爲則指責道:“挾兵搜宮,何以立國?”並不顧年邁體弱,由上海趕往溥儀在天津的住所張園,“覲見聖躬”。溥儀生日時,康有爲再赴張園祝壽。康有爲70壽辰的前一日,溥儀遣人送來“嶽峙淵清”匾和一柄玉如意,以示祝賀。康有爲受寵若驚,“當即恭設香案,望北叩謝天恩”。

對於當時蓬勃發展的大*運動,他則稱之爲*,“俄化”,甚至在他去世前夕,還致電反動軍閥張宗昌,要他先發制人,“用重兵”,對抗已*近上海的北伐軍。

與康有爲相比,梁啓超卻反對復辟倒退,維護共和,追求立憲,他認爲歷史是在不斷進步的,封建帝制再也不可能在中國復現,自從清帝退位以後,“我敢說,已經掛上的*招牌,從今以後千千萬萬年再也不會卸下,任憑你像堯舜那麼賢聖,像秦始皇、明太祖那麼*,像曹操、司馬懿那麼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儘管*還存在種種黑暗,並不是真正的*,但總比封建帝制要好,他堅信社會潮流浩浩蕩蕩,一往無前,*比封建進步,這種觀點比起康有爲的復辟論調,要進步得多。

康梁之間的恩恩怨怨,原因何在?

梁啓超曾從思想、性格及思維方式上找原因,認爲康有爲“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應該說,梁啓超的這種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梁啓超是什麼年代的人?

他出生於清朝光緒年間,到四十歲時進入*元年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標籤:梁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