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普洱熟茶的由來

普洱熟茶的由來

普洱熟茶的由來:答案是1975年及以後。

普洱熟茶的由來:答案是1975年及以後。

1975年及以後才有的普洱熟茶。1973年,中國茶葉總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根據市場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在昆明茶廠試製,最後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術,加速茶葉陳化,大大縮短髮醇時間,1975年普洱熟茶渥堆技術成型,並開始生產、流通普洱熟茶,真正意義上的普洱熟茶由此誕生。

普洱熟茶起源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思茅地區。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茶質低劣和市場需求下降,當地的茶農開始嘗試將陳年的普洱生茶進行發酵處理,以提高茶葉的品質和保質期。這種發酵處理後的茶葉就成了普洱熟茶。最初的發酵過程是通過將茶葉堆積在一起然後覆蓋濕布,在潮濕的環境中自然發酵。後來發展出了更先進的堆堆果、壓餅等工藝。普洱熟茶經過一定時間的陳放,口感更加濃郁、醇厚,香氣獨特,有助於調節腸胃,受到廣泛歡迎。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經過生茶毛茶、濕水、反覆翻堆、出堆、解塊、乾燥、分級、蒸壓、乾燥攤涼的流程生產出來的。

普洱茶以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普洱熟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的茶,色澤褐紅,滋味純和,具有獨特的陳香。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養胃、護胃、暖胃、降血脂、減肥等保健功能。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下面由茶能成事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普洱茶的歷名淵源。

“普洱”(Pu-er 或 Pu-er h)為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石碑記載,茶樹種植始於傣歷五十七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餘年。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道出了普洱茶最大的特點---“越陳越香”。在普洱茶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洱茶,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普洱茶傳説,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民間有“武侯遺種”(諸葛孔明)的説法,以致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傳説,至今有許多少數民族奉諸葛孔明為茶祖,深信武侯植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相傳基諾族祖先隨孔明南征,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而相傳附會為“攸樂”的來源。

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蹟》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

普茶一詞,首次出現在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謝肇淛的《滇略》中:“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從明末謝肇淛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普茶雖已是蒸壓成團的緊茶,但製作工藝粗糙,青氣重,茶並不好喝。此“普茶”是否是普洱茶?似乎難以定論。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寫道:“普雨茶,蒸之成團,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

雖然到了期間,普洱茶貢隨着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但是,從期間普洱茶的製作,還是能夠窺見前朝工藝的影子與傳承。曹清明講的“尖梭蓋面”,基本與範和鈞講的“梭邊”的外形與功能近似。

普洱茶熟茶從那年開始出現的

正式出現熟茶是普洱茶採用“渥堆”發酵技術,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的新篇章。

普洱茶有其獨特的加工工序 , 一般都要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堆捂等幾道工序。鮮採的茶葉 , 經殺青、揉捻、乾燥之後 , 成為普洱毛青。這時的毛青 , 韻味濃峻、鋭烈而欠章理。毛茶製作後 , 因其後續工序的不同分為 " 熟茶 " 和 " 生茶 " 。經過渥堆轉熟的 , 就成為 " 熟茶 "。

擴展資料

主要功效:

熟普洱茶(生茶自然發酵也同)主要的活性作用成分是紅茶素(TR)、黃茶素(TF)、茶褐素(TB)、沒食子酸和維生素C等。發酵熟制的普洱茶由於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類物質的轉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單糖和寡糖,發酵中,維生素C也成倍增加,這些物質對提高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酵過程使普洱茶中所含的黃酮類物質以黃酮苷形式存在,黃酮苷具有維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體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質。

含有豐富有益菌羣的發酵熟普洱茶,在進入人體後不會對胃產生刺激作為,而且能夠在胃的表層形成附着膜,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經常飲用可以起到養胃和護胃的功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熟茶

普洱茶的熟茶工藝是何時形成的?

究竟何時開始有了普洱熟茶?

很多人一定會説——1973年。因為在因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磚”, 被譽為第一批人工後發酵普洱熟茶茶磚。

但真的是這樣嗎?普洱熟茶直到1973年才橫空出世嗎?熟茶自己的演變歷程又是什麼呢?

我們分5個步驟為大家詳解:前身、記載、工藝、誕生、今世。

普洱熟茶的前身

——紅湯生普

讓我們沿着歷史往前追溯,在龍馬同慶號的內票上有一段話:

“葉色金黃而厚,水味紅濃而芬香”。

“水味紅濃”這個詞,明顯不是用來形容生茶的。但是如果它是熟茶,那麼“湯色紅濃”就説得清了。

而龍馬同慶號始創於雍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35)年。

但這個內票也被許多人質疑:

“萬一這餅茶是存了10年以上的普洱老茶(生茶)呢?湯色紅濃的普洱不一定只有熟茶啊。”

好的,那我們接着往下看。

我們回到1948年,昆明市茶商業同業的一個文件,可以作為它的佐證資料——

文件中寫道七子圓茶(即七子餅茶)的湯色標準為紅湯。它對應的是哪種茶我們如今很難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紅湯的七子餅茶有着一定的發酵度。

如果你覺得,光看湯色標準不夠嚴謹的話,那我們來看看它在製茶工藝方面的紀錄。

熟茶的工藝記載

——渥堆發酵

瞭解普洱生茶、熟茶的茶友應該都知道,熟茶比生茶多了一個渥堆發酵的工藝,所以才能一次定性,發酵出“紅濃”的茶湯。

而生茶的製作技藝中,是沒有“渥堆發酵”的步驟的。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但我們翻遍了很多關於雲南普洱的紀錄,卻發現,在1939年,就有記載着“渥堆發酵”。

1939年,範和鈞先生來到佛海(今勐海),考察西雙版納茶廠實力。在他的調查結果《佛海茶業》文中清楚的記載了當時的製茶工藝,有渥堆發酵的步驟。

“丙、潮茶一盤灶須高品、梭邊各百五十斤,概須潮水,使其發酵,生香,且柔軟便於揉制。潮時將揀好茶三四藍(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厚以十寸為度,成團着則搓散之。取水三噴壺勻灑葉上…..潮畢則堆積一隅,使其發酵,熱度高時中心達106度,近邊約92度”。

——範和鈞《佛海茶業》

同樣譚方之(1944)也有很詳細地記載:

“茶葉揉制前,僱漢夷婦女,將茶中枝梗老葉用手工揀出。粗老茶片經剁碎後,用作底茶,撿好之“高品”、“梭邊”,需分別濕以百分之三十水,堆於屋隅,使其發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則揉成曬乾後,內部發黑,不堪食用。”

——譚方之

範和鈞和佛海茶廠創始團隊

而1957年,西雙版納茶廠(勐海茶廠)的負責人唐慶陽先生也説過:

“解放以來,西雙版納茶廠打破過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產僑(銷)圓茶。經過一定温濕度人為技術管理,不但控制黴菌生長,而且依然能保存圓茶後發酵滋味醇厚的特點。”

可見,當時的圓茶是做成成品後進行“一定温濕度人為技術管理”的,也意味着它有一個輕度的後發酵。

而且口感是“後發酵、滋味醇厚”,從各種特徵上來説,都和現在的熟茶非常接近。

熟茶的工藝嘗試

——接近熟茶

1958年,下關茶廠試驗成功緊茶蒸汽高温快速發酵,全程翻堆兩次,最多15天。

雖然這種發酵的緊茶缺陷較大味道比較奇怪,但仍然為1975年後下關茶廠研製自己的渥堆發酵打下了基礎。

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廣州成為重要通商口岸。雲南的普洱茶需要調動到廣州才能出口。

同時,由於運輸條件比以往更加便利,發到廣州,香港的雲南青茶老味不夠,於是當時以盧鑄勛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辦法用雲南普洱茶進行潑水發酵,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蓋使其發熱到75度,翻堆數次,茶約七成干時,裝入麪粉包,吊在倉庫裏。如果茶包太熱,倒出來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這時候盧鑄勛的茶無論是發酵時間、還是發酵温度都已經很接近熟茶的要求。但他發酵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老茶口感,所以發酵度不夠深。

嚴格意義上來説,盧鑄勛的茶還不算真正的熟茶。熟茶的真正誕生,還是得説回1973年。

熟茶的正式起源

——熟茶誕生

到了1973年,省茶司接到了一份來自港商的訂單。

港商想要“紅湯”的發酵普洱茶。並拿出了他們想要的樣品——在廣東發酵過的普洱熟茶。

但省茶司的當時並沒有製作過真正的熟茶。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想了個法子,派人去樣品生產地學習。

於是,由昆明茶廠吳啟英、勐海茶廠鄒炳良為首的七個技術人員,就來到了廣州學習發酵技術。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茶廠裏的老技術人員陳佩仁因故沒能去成廣州,所以較上勁了,向茶廠申請了1噸的粗老茶葉,要自己搞實驗,做出發酵普洱。

去廣州的學習小組回來後,開始在昆明茶廠大規模實驗,照搬廣州的工藝。失敗了好幾次。

因為廣州發酵時是撒熱水,且廣州空氣本身就更濕潤一些,而昆明的氣候條件和廣州不同。

在廣州小組失敗時,陳培仁已經用傳統的方法發酵成功了一批茶,率先生產出當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而廣州考察小組也反應了過來,把廣州用的冷水替換成冷水,調整工藝後,很快也獲得了成功。

兩個小組的成品拼配在一起,組成了1973年第一批出口到香港的、正式的普洱熟茶。這也是1973年被認定為普洱熟茶元年的始末。

普洱熟茶的今世

——批量生產

後來,1974年,勐海茶廠、下關茶廠的技術員回廠後分別試驗,各自改進後,勐海有了勐海自己的工藝,下關則結合了前面所説的緊茶蒸汽熱發酵工藝,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品。

同年1974年,勐海渥堆熟茶試製後開始出口,由於湯色沒有達到預期要求,被稱為雲南青;

1975年,勐海茶廠的普洱熟茶基本定型,普洱熟茶園茶7452,7572開始批量生產;下關茶廠則推出出由渥堆熟茶製作的7663。

該茶在1976年後大量出口法國,這就是後面的銷法沱。而昆明茶廠推出7581熟茶磚。

也就是説盡管普洱熟茶1973年是指製作成功,而產品大規模上市是從1975年開始。1973年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口的,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款壓制成磚的嘜頭茶7581。

所以,普洱茶熟茶的產生經歷了潮茶工藝,緊茶的潑水工藝,再到香港泰國的仿製老茶工藝,最終才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普洱茶熟茶工藝。

經過幾十年的完善,這才誕生了我們現有的普洱熟茶的渥堆技術。形成了各式各樣、 優良品質、口感豐富、温和順滑的普洱熟茶。

總結:

——普洱生熟區別

劃重點,熟茶誕生的年份—1973年,誕生地—昆明茶廠;熟茶也不是煮熟、炒熟、燒熟,而是人工渥堆發酵,堆熟的。

為避免上當受騙,請牢記,在1973年之前沒有真正的人工渥堆熟茶。(之前的普洱茶,於今天的標準來看,都是普洱生茶。)

也就是説,普洱熟茶從誕生到現在只有48的時間,如果你聽到茶店老闆賣着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了。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區別,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來談論,但簡單來説,可以記住3點:

# 普洱生熟區別 #

1、工藝不同。

生茶的主要步驟是“殺青-揉捻-乾燥”。而熟茶的工藝主要步驟是“殺青-揉捻-渥堆-乾燥”,多了一個渥堆工藝,發酵度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湯色、口感不同。

生茶茶湯黃亮透明,而熟茶的湯色則是紅濃明亮。生茶清香,熟茶醇厚。

3、性質不同。

生茶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生陳化(後發酵),而熟茶是在渥堆的時候已經初步定性。雖然也會“越陳越香”,但變化遠沒有生茶明顯。

還想知道更多的普洱熟茶知識,請關注我們“學茶研習社”。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説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為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鋭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為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熟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普洱茶熟茶是1973年出現的。

熟茶是經過渥堆發酵使茶性趨向温和,普洱茶(熟茶)的茶質温和,茶水絲滑柔順、醇厚,適合日常飲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普洱茶(熟茶)的香氣會變得越來越柔和和豐富。普洱茶(熟茶)以1973年為分界點,1973年之前沒有熟茶。

擴展資料:

普洱茶熟茶的發展

普洱茶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普洱茶採用“渥堆”發酵技術,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的新篇章。人工發酵技術研製的原因是為了解決普洱茶自然後發酵時間過長(往往十幾數十年)的問題,所以人工模仿自然發酵的過程以達快速陳化普洱茶的目的。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的大規模生產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熟普洱是怎麼生成的呢

普洱熟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的茶。渥堆,是普洱茶熟茶製作過程中的發酵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的關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後灑水,上覆麻布,促進茶葉酵素作用的進行,使之在濕熱作用下發酵24小時左右,待茶葉轉化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攤開來晾乾。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命名的,元朝時被稱為“普茶”,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定為“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產於普洱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傳統名茶。千百年來,由於普洱茶產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優良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加工工藝、獨具匠心的造型、越陳越香的品質、多姿多彩的飲茶方式、悠久的產製歷史和對人體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為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飲料。

普洱茶,源於清朝設普洱府而列為貢茶,並在此後有更大發展。《普洱建置歷史沿革》載,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設府也無“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為名。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改稱“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設元江分府,管轄思茅、普洱等13個版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實施“改土歸流”後設置普洱府(府台駐今普洱縣城)。  那麼,哪些地方屬於古普洱府轄地呢?據《新編雲南地州市縣情》中記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領1縣3廳1司,即寧洱縣(今普洱縣)、思茅廳(今翠雲區)、威遠廳(今景谷)、他郎廳(今墨江縣)、車裏宣慰司(今西雙版納州);乾隆、道光、光緒先後設景東、鎮沅、鎮邊3個直隸廳,其中鎮邊直隸廳轄今瀾滄、西盟、孟連3縣及雙江、滄源部分地區”。

雲南普洱茶是普洱茶區各族人民創造的巨大財富,其產生具有特定的區域,特定的自然條件,特定的傳統生產工藝,特定的品種品質,是原產地域產品。其絕妙之處,幾在於經過較長的歷史發展,在多民族的瀾滄江流域和茶馬古道都使普洱茶融入了多民族的古樸民風,帶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普洱茶文化體現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收幷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和諧性,民族性和本源性。

讓普洱茶文化與現代文化精神相契合,讓普洱茶成為日常的一種生活方式。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

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顏、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皮膚的有效保護劑。

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水份含量。

茶多酚還可以使皮膚增白,消除皮膚色斑。

普洱產地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

生於海拔1200~1400米帶、熱帶山地森林中。

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佈。

稀有種。

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佈。

其中雲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

海南隨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採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歷史淵源 茶馬古道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 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 *** 和歐洲等地。

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 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

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

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概念區分生茶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

其品質特徵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加工步驟: 雲南大葉種茶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乾—蒸壓—乾燥: 採摘:手工採摘一芽兩葉為上。

萎凋:攤涼於無直射陽光通風乾燥處三十水分,置於竹編竹篾上方。

時間視鮮葉含水量及當時氣温濕度。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一部分水分,炒制後利於揉捻成形。

揉捻:有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

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於茶湯,提高浸出率。

使茶 普洱茶製作 葉成條。

曬乾: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乾,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曬青易於保留茶葉的本質原味。

蒸壓:把曬乾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裏壓成形。

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於壓制成型和有別於散茶的獨特香味。

乾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儲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熟茶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渥堆工藝,經後發酵(人為加水提温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淳化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品質特徵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

加工步驟: 生茶毛茶—濕水—反覆翻堆—出堆—解塊—乾燥—分級—蒸壓(類似生茶蒸制過程)——乾燥攤涼。

渥堆發酵:將濕水後的茶葉按一定厚度堆積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風味、品質。

編輯本段普洱分類依製法分類 生茶:採摘後以自然方式發酵,茶性較 *** ,放多年後茶性會轉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製法。

熟茶:以科學方法人為發酵使茶性温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

以1973年後為分界點。

生茶所沖泡出來的水是青綠色,熟茶沖泡出來才是金紅色 依存放方式分類 幹倉普洱:指存放於通風、乾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於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

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黴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幹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黴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依外型分類 滿清帝王七子餅茶 貢級野生喬木古樹茶 生餅 1、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淨重357克,就是老的計量單位:七兩,每七個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孫的含義,故名七子餅。

2、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淨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淨重2克~5克。

3、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送。

4、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5、千兩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條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兩茶 6、散茶:製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製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編輯本段等級區分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檔分等級。

高檔次茶如:金瓜貢茶、宮廷、禮茶、特級;中檔次茶如:一級、磚茶,沱茶、一級到五級散茶;低等級是六到十級的散茶。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分級時,級別高的芽多,級別低的葉多梗多。

加工工藝 普洱茶 傳統制作工藝:採茶、殺青(生曬、鍋炒)、揉捻(手工揉團)、曬乾、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曬乾、陰乾)。

現代製作工藝(人工熟化):採茶、殺青(鍋炒、滾筒)、揉捻(機器加工)、乾燥(烘乾)、增濕渥堆(灑水、茶菌)、晾乾、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烘乾)。

普洱熟茶才具藥理作用,生茶沒有,老生茶(生普)可以有。

所以品藏普洱應以品老茶、喝熟茶、存生茶為準則。

懂製茶、懂陳化的人,都瞭解生茶的陳化是要避免三個製程高温:殺青、毛茶乾燥、緊壓茶乾燥。

以下就談談生普製作工藝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好生普 = 炒鍋適度殺青 + 毛茶自然太陽曬乾 + 成品室內自然通風陰乾 壞生普 = 滾筒殺青 + 烘青機毛茶乾燥 + 烘房高温成品乾燥 滇青與滇綠: 雲南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也就是滇青,與雲南烘青綠茶最主要的製程差異是在殺青温度與乾燥方式為日曬或烘乾,也就是温度與時間掌控。

當然,滇青特殊的“太陽味”是無可取代的特色。

1,殺青:傳統“滇青”普洱茶製作過程是茶葉從雲南大葉種茶樹上採摘下來,先經過短暫的風乾或日光萎凋,然後進行炒制殺青。

現代“滇青”普洱茶炒青鍋温度在180度上下,全程六分鐘左右。

殺青之後葉片顏色由鮮綠轉成深綠或墨綠。

現代“滇綠”普洱茶製作過程,是將鮮葉放入滾筒或鍋炒進行殺青。

2,揉捻:傳統工藝是通過手工揉捻,現代是通過機械揉捻,傳統揉捻出來的普洱茶湯純淨,機械揉捻導致顆粒粗大,茶湯往往顯得渾濁。

3,乾燥:傳統的滇青通常在上午10點左右完成採摘、殺青、揉捻等工序,到10點開始把毛料均攤在竹蓆上晾曬到下午4點左右,在此期間還要翻動一兩次。

滇綠的乾燥通常使用烘乾機,温度在100-130度左右。

4,蒸壓制型:通過蒸壓機械使茶料緊壓成餅型、沱型、磚型等。

5,最終乾燥:滇青蒸壓後自然陰乾2-3天,或者正反日曬2小時後再陰乾1天,自然存放一個月出廠。

滇綠蒸壓後進烘乾房,通過45度熱風烘乾後立即出廠。

記得采納啊

普洱茶歷史的熟茶發酵的起源

傳統上,普洱茶被加工成茶餅的具體重量是357克整, 7個地用筍殼捆成一筒所以也叫七子餅。這樣包裝的一提茶被放在馬背上的背籮裏用馬幫從雲南,途經四川運輸到拉薩甚至到印度和西亞,也上貢給北京的皇帝。而運輸茶葉的貿易通道後來被稱為茶馬古道。

茶葉在馬背上有時候要經歷100多天或者更長的時間,經過風吹雨淋日曬,甚至是馬背的温度和汗水使得茶葉在這樣的温度濕度下慢慢發酵,等到了目的地馬鍋頭意外的發現茶已經變味,但是經過發酵,生茶強烈刺激的茶性變得圓潤內斂,別有一翻風味。於是發酵茶贏得了慢慢的茶馬古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的青睞。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工廠裏控制普洱茶發酵的時間、温度和濕度,使得我們能在更短時間內就品嚐到普洱熟茶的滋味。

標籤:普洱 由來 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