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老人老房子老伴》劉梅平

老人今年90歲了。

《老人老房子老伴》劉梅平

三年前老伴以88歲高齡去世。只剩下老人孤零零一個人居住在老房子裏。他除了耳朵有些背,眼睛有白內障看不清之外,日常生活完全能夠自理。只是耳朵背,眼睛花日甚一日,越來越影響到生活。

想起老伴在世的日子,兩位老人相依為命,獨自居住在老房子裏。雖然兒女都勸他們走出來,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是兩位老人始終沒有答應。

他們一直居住在自己的房子裏,土胚壘砌的三間老屋,低矮,窄小,一看就是上個世紀的農村建築,到現在不知已經多少年。即使在農村,這樣的房子也很少有人居住了。

但是,他們兩位老人一直居住在這裏,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這樣的老屋已經與兩位老人的生命融為一體。

老屋坐北朝南,長方形的院子,土門樓,大門朝東。

圓拱形的門樓,下面兩扇木製街門。進入院內,東面有小東屋,與門樓連在一起。小東屋一般是廚房,門樓下面的牆上掛滿了種地用的農具、荊條編制的筐、籃、眼蔞等等。牆上還扯了繩子,有時候繩子上還搭着陰乾的綠色的小白菜。

院子是黃土地,鋪着碎石頭做引路。屋子有石頭門墩,有高高的門檻,有吱呀作響的兩扇木門,有門環,有鐵褡褳,有鐵鎖。

邁過門檻,進入屋內,眼前一下子黑暗下來,眼睛要停一會兒才會適應屋內的昏暗。這是屋子的外間,正對着門的是水泥製成的桌子,與門口之間有個很小的客廳。

水泥桌子靠在北牆。實際上是兩個大水泥櫃子。六七十年代幾乎家家都有這樣的水泥櫃子,存放糧食。

一般是兩個連在一起的,一個裏面存放小麥,一個裏面存放玉米,這兩樣糧食是那時候的主糧。

水泥櫃子從桌面上留下兩個小口,糧食就是從那裏倒進去,吃的時候再從那裏裝上來。

小口上裝個木蓋子,正好蓋嚴實。

木蓋子上鑽個孔,安個大鐵釘,鐵釘帽剛好大過小孔,掉不下去,將下面有尖的部分彎折回去,這個能夠上下活動的大鐵釘就成了木頭蓋子的把手。

想掀開蓋子,就將鐵釘子上半部分摳上來,抓着鐵釘子就提開了蓋子。如果蓋上了蓋子,就將鐵釘子放下去,只留下那個小小的鐵帽子還在蓋子上,不仔細看,一般看不出來。

桌子上方懸掛着陳舊的年畫,不知道是幾年前的,都發黃髮暗了。

桌子左邊靠着裏間的外牆,牆上掛着一本掛曆,掛曆下面貼着灶王爺的木版年畫。旁邊的地上放着一把舊紅木椅子,有靠背的那種硬木椅子,油漆已經剝落,上面放着自制的坐墊,舊布拼接成的那種。

桌子拐角有個玻璃瓶子,裏面插着一把雞毛撣子。估計已經很久沒有用過,雞毛上覆蓋着灰塵,曾經鮮豔的雞毛已經暗淡無光。

桌子正前方,有財神爺、觀音娘娘瓷像,都靜靜地端坐在桌子上,旁邊放着供奉他們的小香爐,裏面落滿了灰色的香灰。

桌子東邊放着一台18寸的彩色電視機,八九十年代的產物,上面蒙着一塊白色的紗巾。算是屋裏的貴重電器。

撩起通往裏間的布門簾,布門簾也是自己製作的,碎步拼成的,有簡單的圖案。

進入到裏間,南北各有一個土炕,中間壘砌一個水泥灶台。灶台中間是煤球火爐,上面放着鋁製的茶壺,壺裏温着水。

鍋碗瓢盆放在西牆上鑿出來的格窯裏,筷子插在木製的筷籠裏,掛在牆上。

裏間除了土炕,灶台,只剩很小的地方。人們進入裏間,要分別坐在兩邊的炕沿上説話。

屋頂是水泥預製板,正中間懸掛下來一截電線,頂端掛着一個小燈泡。

炕是土胚炕,炕沿是木頭,窄窄的黃白色的木頭已經被磨得光滑明亮。炕上鋪着席子、氈子、褥子,靠牆放着疊的高高的被子,炕頭放着枕頭,枕頭邊有手電筒和從屋頂上引下來的電燈繩。

北炕靠北牆,南炕靠在南窗下。窗户只有兩扇,木格子窗扇上鑲着玻璃。玻璃不是整塊的,是幾個小塊拼成的。

窗台是泥砌的,窄窄的,上面放着一個鐵茶缸。外面的白瓷已經掉了好幾塊,露出裏面發鏽的鐵皮。

走出裏間,外間與小客廳相通還有一間,其實是雜物間。

雜物間頭頂上沒有預製板,直接裸露着人字形的屋頂,木樑、木椽、屋瓦下面的泥土,都清晰地呈現在頭上,只是顏色都已經變成黑紅色。

在木樑與木椽上,有一些多年積成黑色的灰

條,從上面垂下來。

北牆,緊挨着水泥桌子,擺放着紅漆的木櫃子,是四五十年代時興的那種。分上下兩層,上層是一個近乎方形的大櫃子,蓋子從上面打開,中間安裝有老式黃色的銅鎖,裏面能放衣服、被褥等。

下層是一個櫥櫃,有四個短短的木腿立在地上,前面正中間有兩扇極小的門,門上各有一個小拉環,一般沒有鎖。櫥櫃裏一般放一些鞋襪、破衣碎布之類。

轉過東牆,靠牆放着一個厚重的木製大面板,下面有兩個木凳子支撐,一頭安裝着手搖壓面機,一頭放着和麪的瓷盆,瓷盆裏放着盛面的白鐵皮升子,旁邊還放着掃面板的草刷子。

頂着大面板,放着半人高的棕色粗瓷缸,就是我們以前常見的麪缸。從麪粉廠取來成袋的麪粉,一般都要倒到缸裏存放,不容易受潮變質,也防止老鼠破壞。

麪缸上一般還放着一個高粱杆編制的圓形蓋子,蓋在缸上正合適。

南牆上有窗户,窗下有個木板牀。很久以前也許老人未成年的子女曾經住在這裏,躺在上面。後來年齡小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經來這裏住過。再後來偶爾老人病了,子女們為了照顧他們,就在這張牀上歇息。

老人年輕的時候是個鐵匠。

院子西邊有一個草棚,下面有泥火爐、風箱、鐵砧子、鐵錘、火鉗等等打鐵的用具。以前老人開爐的時候,都是老伴為他揮鐵錘打下手。

火光噴濺中,叮叮噹噹,火鉗夾着通紅的鐵器焠入水中,紅彤彤彷彿透明的鐵器伴隨着一陣煙霧一下子變成了青黑色,像大變魔術一樣。

老人手藝很好,鐵鐮刀、鐵杴、鐵鋤頭、鐵钁頭等等農具,做出來都很好看,又結實又耐用。拿到集市上,很快就被買走了。

老人都是利用農閒時間打些鐵農具,貼補家用。

一直到七十多歲,老人幹不動了,老伴也揮不動鐵錘,兩個人才停下來。

老伴比他大一歲,是個性格温柔,性情恬淡,安靜的老人。一輩子聽他的話,從來沒有違拗過他。也曾經因為他的固執、過分的節儉,而心有怨言,但是仍然遷就他的習慣,按照他的吩咐做事。

他一輩子節儉,只在冬天燒煤,一過冬天,就在廚房旁邊支起小泥火爐,撿來莊稼杆、木柴來燒。

他到莊稼地裏,看到別人丟棄的棉花杆,他拔回家來;走在路上,看到乾枯的樹枝樹根,他撿回來;別人裝修房子扔出來的廢舊木頭,他也拾回來。

春夏秋三季,他們一直都是燒柴做飯。

他出去幹他所謂的"正事",老伴就在家裏收拾家務做飯。

冬天天氣寒冷,他們就分別坐在灶台旁邊,老伴把腿盤在灶台上,他坐在對面,或者向火,或者説話。

夏天飯後,外面天氣太熱,他們也一起坐在屋子裏,説話乘涼或者看看電視。

有時候也有鄰居老太太來串門,坐在裏間的炕上,輕聲地説話,或者默默地相對而坐。

時間就這樣靜靜地流淌,歲月就這樣緩慢地更替。

直到有一天,老伴突然走了,他驚惶地發現,屋子這麼靜,原來窄小的空間現在突然變大了。習慣了吩咐事情,話語説出來,才猛然想起,沒有人在聽。想問問有些東西在哪裏,轉身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只能蹣跚走去,笨手笨腳動手翻找。

眼神越來越不濟,看東西越來越模糊。

老房子也要拆遷。

兒女們聚在一起商議,把老人接走,輪流照顧。

老人聽到這個消息,沒有表示反對,只是一個勁兒地流眼淚。

要離開生活一輩子的地方,心裏難過。看看這裏,摸摸那裏,所有的東西都不捨得丟棄。

心裏明白,一旦走出了這裏,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清理,房子也會消失。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作者簡介】:劉梅平,女,林州市人,人民警察,愛好寫作、朗誦。作者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