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生活站

位置:首页 > 综合知识 > 

早期佛像制作中心包括哪些

早期佛像制作中心包括哪些

早期佛像制作中心包括秣菟罗与犍陀罗。在早期王朝时代,秣菟罗的佛教雕刻一直墨守巴尔胡特、桑奇等地的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成规。贵霜时代,迦腻色迦提倡佛教,胡维什卡也曾在秣菟罗建造佛寺,秣菟罗的佛教雕刻大为兴盛,开始出现了人形的佛像,取代了早期的象征符号。

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早期佛教造像的制作中心包括哪些

制作的最早佛造像(三国时期)是以魂瓶的形式 出现,多以瓷塑佛像为主。

十六国时期的佛造像多为铜鎏金或混杂于道教的画像之中,或塑刻在原来神仙的位置上。

后来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末佛教摩崖造像。

哪里有加工铜打造佛像

加工铜打造佛像的地方在福建。

佛像即佛之形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广义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两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佛像雕刻开始盛行是在大乘佛教兴起时,故诸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的记载。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佛像艺术的介绍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文化的产物,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

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在阿育王时代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那里做佛像最好

尼泊尔造像,目前公认是最好的.

尼泊尔造像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溶进本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公元12世纪左右是其艺术发展和艺术风格成熟的重要时期。

尼泊尔造像艺术从7世纪开始影响我国,12世纪末随着东印度王朝及其佛教,佛教艺术的终结,更成为影响我国造像艺术的主流。历史上尼泊尔造像不断大量输入,同时有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翻山越岭入藏帮助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宽,是印巴次其它艺术流派无与伦比的。可以这样断言:不研究尼泊尔造像艺术,就根本无法认清造像艺术的来龙去脉。因此,研究尼泊尔造像艺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探明造像艺术的源流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尼泊尔造像艺术产生于尼泊尔特定的地区和这一地区独特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堪称印巴次的一枝独秀。研究这一地区的造像艺术,对其艺术的独特之处首先应是我们特别注意的。其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1)民族特色,历史证明,尼泊尔造像艺术是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以纽瓦尔人为主要造像者而发生发展的,这种特定的造像场地和造像者是其艺术形式朝着地区化,民族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加德满都谷地位于尼泊尔南部,是这个高山王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片重要绿州。史料证明,纽瓦尔人是谷地最早的民族,而且世代定居于此。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是公认的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历史功绩写进了尼泊尔今天的教科书中。13世纪初入仕我国元朝的艺术家阿尼哥便是出自纽瓦尔族,来自谷地具有“良工之萃”的古老都市——帕坦。纽瓦尔人在制作佛像时,大胆渗入本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制作的佛像,面带喜色,头大肩宽,胸阔腰圆,工艺精湛,从体型到装饰皆具有典型的纽瓦尔人的人体和审美特色。

(2)宗教特色,表现为以密教题材为主,造型复杂,装饰繁褥,女性特征明显。尼泊尔是一个神灵的世界,寺庙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宗教派系林立,而以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公元前6世纪时佛祖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里,为今天尼泊尔西北蓝毗尼。但佛教在尼泊尔的正式传播是在公元前3世纪时,为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推行的结果。尼泊尔佛教的发展在12世纪前同印度的情形大体一致,那就是先期为显教,后期为密教,7世纪是二者的分界线;12世纪后主要就是密教。从历史的整体而言,密教在尼泊尔的影响比显教明显要长,它从7世纪开始便占居尼泊尔佛教主流,这种优势一直保持至今。密教的这一优势,导致了尼泊尔造像的全面密教化。

(3)用材独特,表现为以金铜造像为主。金铜造像又称鎏金铜造像,它是先用铜铸或鍱打成像,然后鎏上黄金。金光闪闪,超凡脱俗。所用铜一般皆为上等的红铜,质软细腻。尼泊尔人对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境内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喜好。尼泊尔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铜技术,用铜制作各种器具。我国《旧唐书》里就有“尼婆罗国,其器皆铜”的记载。唐僧玄奘在其西行游记中对尼泊尔的制铜业也有提及。可见,尼泊尔人用铜造像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风尚,同时也可看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12世纪后,尼泊尔金铜造像主要满足我国、青海、内蒙等地需求。这些民族具有游移不定,尊奉藏传佛教,注重“即事而真”的本尊修法的共同特点,金铜造像以其庄严神圣,轻便光洁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特点。供需往来,千古不绝。这也是尼泊尔金铜造像艺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名的佛像制造厂家

河北妙相缘佛像厂是一家佛教、道教相关雕塑为主的佛像工艺品雕刻铸造厂家,可采用石雕、铜雕(铸铜铜铸)、玻璃钢树脂等材质生产制作各种大中型佛像、菩萨像、神像及法器、神兽等铜器艺术品及印度尊者、莲花、众生等建筑浮雕背景壁画。包括但不限于景观大佛像(弥勒佛、阿弥陀佛、佛陀释迦牟尼、如来佛、药师佛等)、菩萨像(千手观音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画像)、神像(关公韦陀、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哼哈二将、二十四诸天等塑像)、道教神像(三清神像、五老君、六御天帝、三官大帝、十方天尊、十殿阎王、财神、土地等铜像)、器物(铜钟、宝鼎、舍利塔、出食台、供桌等)、神兽(龙龟、狮子、大象、貔貅、麒麟、金蟾、铜马等)
保定妙相缘佛像铜雕厂在材质工艺方面可采用石材(汉白玉)、铜(铸铜)、玻璃钢(树脂)等材质来加工制作大佛造像,可加工定制成庄严的青铜佛像、鎏金/贴金佛像、仿铜佛像、文化文明仿古佛像等。
曲阳妙相缘雕塑厂家十数年的佛像加工经验让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及佛像图片、知识大全,如果您想免费下载查阅更多高清佛像大图片,或者想了解具体佛像的价格,或者想知道佛像的安放摆放、朝向、方位、位置等风水知识及中国桌面菩萨工艺品、吊坠等的功效作用、鉴别、佩戴方法等,欢迎咨询或来厂参观考察!结缘电话:150-3114-4680

石雕佛像厂家

石雕佛像厂家有惠安县禅和石雕佛像厂。

惠安县禅和石雕佛像厂是一家专注于佛像、神像、高僧雕像之设计、加工、销售、安装的石雕企业。工厂始建于2003年,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山霞镇石雕工业园区,在14年间从一个小作坊起步,不断摸索、沉淀,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所雕刻具体产品分为四个大类:诸佛、诸菩萨、罗汉沙弥、高僧,其中各个大类又含有多个小类别,截至2017年,已累计承建多个宗教寺院佛像工程,包括大理崇圣寺九龙浴佛、台湾南屏山十八罗汉及观音菩萨、台湾空无宫殿四大金刚、宁波心安禅寺四面观音、台州阿弥陀佛雕像等。

石雕佛像的意义

中国古代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的观念,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石雕佛像是供人们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经久不衰,不易风化,耐腐蚀,保存时间长等特点。

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观佛,观佛不仅仅是看石雕佛像,还要沉思默想,通过观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缩短与佛的距离,观佛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中国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佛像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制作佛像常用来放在寺庙中供奉,中国各尊佛像的形态,容貌都属于那种宁静,祥和,庄严的,中国是佛教大国,中国的佛像一般都是金铜色的,预示着真诚的信仰,材质一般都是石材,如天下闻名的龙门石窟,因此也叫做石雕佛像。

以上内容参考:惠安县禅和石雕佛像厂官网-关于我们

六和塔的史料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俶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如今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 六和塔木檐十三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厚达4.12米,故而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龛的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艳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2007年被列为西湖三十景之一。 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五十九点米 占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兵燹,几乎片瓦无存,塔院也被破坏殆尽。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赵构因见钱塘江潮捣堤坏屋,侵毁良田,为患甚烈,便命有关预算费用,决计重建六和塔。这时,僧人智昙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他不但将自己的财物倾囊奉献,还历经艰辛,四方募化筹集资金,当地官吏 富户和众多善男信女为智昙的精诚所感动,纷纷尽力支持,百姓“虽远在他路,亦荷担而来”,出资出力。如此前后历时十余年,至隆兴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层告成,岁末全部完工。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层 规模上虽然比塔初建时略有收缩,但依然庞大富丽,而精整、坚固则超过旧构,在浙江佛塔中规制、造型和功能都堪称首屈一指。同时,塔院亦告建成,隆兴二年(1164)赐额“慈恩开化教寺”,因该寺依塔而建,故又名六和寺,因位于月轮山,亦称月轮寺。第一任住持即是重建六和塔的功臣智昙。该寺的建筑反映了中国早期寺庙中的风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为中心而建,而不是象后期寺庙建筑那样,以塔为附属物。如今寺虽已不存,但从残余的建筑还可窥见当时格局之一斑。

元朝元统间(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腾腾烽烟劫火中,寺与塔均遭破坏 明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描绘了塔受损的状况,有“今光砖巍然 四围损败,中木燋痕尚存,唯内可盘旋而上也”的描述,可见,那时六和塔的木结构外檐已完全烧毁,只余砖构塔身,这和西湖另一著名古塔雷峰塔的遭遇如出一辙。可庆幸的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还调换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认为这座古塔关系到国计民生,下诏特拨国库帑金,命浙江巡抚李卫再作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写诗章数篇。对钱塘江、月轮山一带的山河风光,这位以风雅自命的当朝皇上大加赞赏,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学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层上各赏赐御书四字匾额,而且一至五层还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题额,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前供地藏菩萨塑像,后置明万历刻北极真武像;二层是“二谛俱融”,供东海龙王像;三层写作“三明净域”,供弥陀、观音、势至像;四层书题“四天宝纲”,供鲁智深像--这是根据《水浒》故事中武艺高强的鲁智深圆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的传说,后人因而还为之在此塑像;五层题的是“五云扶盖”,供毘卢观世音像;六层四字为“六鳌负戴”,七层留题了“七宝庄严”。其中,明线刻真武像至今犹存,其余所供奉的佛道偶像都已毁损无存。当时,六和塔的各项设施,不但都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所增益。开化寺香火的规模当然也今非昔比,一时间,香火鼎盛,人声喧沸,可以说是六和塔历史上又一中兴盛大时期。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更以余财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

1961年3月4日,公布六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后,六和塔又经过多次维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在1953年,当时塔顶屋面漏水严重,修缮时对塔内原有的古式彩绘全部更新,同时调换了底层木柱,代以砖柱。并于57年在塔顶安装避雷针。第二次在1971年,解决了木结构霉烂、白蚁危害等问题 并加设铁栏杆,将部分木窗台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在1986年,针对六和塔木架构出现不同程度残损等现象,在进行全面勘察之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组按照《威尼斯宪章》精神,以加固、维护为主,确定了维修方案。1991年5月,维修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工程主要是调整塔顶屋面坡度,加固地柎钢结构,同时更换各层屋面全部屋瓦一万余张。是年十二月竣工。

最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是将佛像雕刻在什么地方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经》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骗取,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雕版印刷也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清稿。然后将清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或写上的清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普通工匠负责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不太重要的部分。然后在雕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清稿的复制品。一般来讲,雕版印刷优于活字印刷。像中文方块汉字这样密集型的书写符号,雕版印刷的初期投入会便宜一些。这种工艺有利于绘画和图表的制作。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损坏很快,需要不断更换,这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藏式佛像的四个特征及其典型佛像

藏传佛教佛像的基本特征:

1、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时代特征不甚明显藏传佛教的匠师们,造像必须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格制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复的制作,难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创作灵感只有体现在佛像的工艺与技巧上。

所以造像在形式上变化的比较慢,一种样式它也可能延续几个世纪,但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所以在辨别佛像的年代时,看不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2、无字像多,有字像少见。藏传佛教佛像,几乎没有纪年与题款,即使有也大多为六字真言、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在元、明、清时期,内地塑造的佛像中,偶尔可见汉文题款。

现存于世的佛像大多数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较为珍贵的早期佛像大多数只有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于保存和携带。

3、汉地佛像断代的依据是时代特征,藏传佛像断代依据是区域风格。国外的工匠们长期在造佛像,同时把技术传授给藏族工匠。不同地区的佛像,都吸收了外来的各种艺术的风格,佛像的风格非常的复杂纷繁,面目多样化。

扩展资料:

汉地造像与藏地造像对比。

除地区外,北京也是藏传佛像的制作中心,京工造像多带有汉藏结合的元素。早在元代,宫廷就邀请尼泊尔工匠来汉地制作佛像,明洪武时期有短暂的中断,永宣大为盛行,直至清代。

乾隆执政时期为清朝盛世,乾隆帝利用佛教怀柔蒙藏等边疆民族的和宗教上层人物,加之本人也崇信藏传佛教,因此广建佛寺,精工制作了大量佛像。

应该说,汉地造像和藏地造像是两种不同艺术的美。宫廷造像法度更严谨,而藏地造像艺术感染力更强,更有个性。借用体操的术语来讲,宫廷造像是规定动作,如何造像那是有一定法度的,只不过看谁做得更精细;

而藏地造像是自选动作,带着工匠自己对佛的理解,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创造性、艺术性,每一个佛像都让你有新鲜感。

从具体的风格上来说,藏地造像鎏金的很少,会比较喜欢用一些代表藏地民族风格的饰品,比如松石、珊瑚来装饰佛像;而汉地造像不太喜欢镶嵌,喜欢鎏金,特别是宫廷造像,金水非常饱满,金碧辉煌的富贵感很强。

参考资料:凤凰网- 价值高过

最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是将佛像雕刻在哪个地方?

是将佛像雕刻在木板上,以前都是雕版印刷,最早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犍陀罗详细资料大全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其国名为梵文गन्धार(拉丁文转音:Gandhara、Gandhāra、Gandha-vati等)的音译,其他音译还有:乾陀罗(简体字:乾陀罗)、犍陀卫国(《佛国记》)、健驮逻国(《大唐西域记》)、健驼逻、健陀罗、乾陀卫、乾陀等;意译为香行、香遍、香风国等。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这里不仅是印度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连线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犍陀罗 外文名 :Gandhara, Gandhāra, Gandha-vati 别称 :健驼逻、乾陀卫 地址 :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 历史沿革,文字,佛教历史,犍陀罗艺术,新闻报导,

历史沿革

犍陀罗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有很大不同,核心区——都城也不相同,现结合该国简史分述如下: 都城是怛叉始罗(梵文天城体:तक्षशिला;拉丁转音:Takṣaśilā;巴利文:Takkasilā;英文:Taksla)城,为印度半岛当时八大商业城市之一,现今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Taxila,乌尔都语、旁遮普语:ٹیکسلا;),海拔高度549米,地理坐标:北纬33.4445度;东经72.4715度。该城,音译又作:狄始罗,《佛国记》记为竺刹尸罗国,《大唐西域记》卷三记为呾叉始罗国,二者均可理解为城邦国家。《大唐西域记》记述“国大都城周十余里”,“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公元前5世纪,塔克西拉古城所在地区成为兴起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4世纪,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征服中亚之后,来到犍陀罗地区,此时的都城为布色羯逻伐底,略称弗迦罗城,为梵文Puskaravati的音译,希腊文称 Peukalaotis,巴利语:Pukkusāti,现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市(Charsadda,GOOGLE地图上所标中文为贾尔瑟达,地理坐标:北纬34.1453度;东经71.7308度,恰尔萨达也为县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布色羯逻伐底城,周十四五里。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将塔克西拉城归至摩揭陀国的版图。后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法显、玄奘等中土高僧都曾到此朝拜,他们所记录的法益太子(音译拘浪孥、拘那罗、鸠那罗等)塔遗迹当代犹存,该城周边还有诸多佛教遗迹。 公元1世纪,由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渐次扩张版图。到迦腻色迦王一世(英文:Kanishka I,梵文天城体:कनिष्क(拉丁文转音Kaniṣka),大夏语:Κανηϸκι,在位期公元127年-151年)即位后,定都布路沙布逻城(Purusapura),即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省会——白沙瓦市。法显《佛国记》作弗楼沙国,《魏书》作弗楼沙城,均为梵文的不同音译,意译则为丈夫土、丈夫城,《续高僧传》卷二作丈夫宫。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布路沙布逻城周四十余里。此时期,犍陀罗国国势强盛,其领土北到花剌子模(中亚),南至温德亚山,大致包含今阿富汗国全境、巴基斯坦国全境、克什米尔全境、我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和田、莎车等地,以及印度瓦拉纳西市以西的广大区域。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皈依了佛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筑,为犍陀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并襄赞了佛教第四次结集。 贵霜王朝时期,由于疆域太大,为了统治的需要,犍陀罗国王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住在不同的城市,公元2世纪兴建夏都——迦毕试城(梵文:कापिश,转音:Kāpiśa、Kapici、Kapisaya等,汉语音译还作:迦臂施、迦毗尸、迦卑试、迦比沙、劫比舍也等),今为阿富汗国喀布尔国际机场所在地,存有贝格拉姆(Begram)古城遗址。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公元7世纪时,都城周十余里,出产善马、郁金香等。 贵霜王朝时期,以华氏城为都城的摩揭陀国依然还有抵抗力,为巩固对印度半岛中部的控制,犍陀罗国王在亚穆纳河流域修建了第3个国都(音译为摩头罗(法显)、秣菟罗(玄奘)、摩偷罗等),今为印度国北方邦马图拉市(Mathura,印地语:मथुरा,梵文:mathurā),地理坐标:北纬27.2700度;东经77.4312度,从而完全掌控了公元2世纪的世界香料贸易。马图拉很快发展成为与犍陀罗齐名的佛像制作中心,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公元5-7世纪,比较法显与玄奘的记述,该城变化不大,十分繁盛,《大唐西域记》卷四描述更为详尽,都城周二十余里,出产黄金、细布和芒果等,佛寺20余所,僧徒2千余人。公元1018年,马茂德(Mahmud)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掠夺这座城达20天,毁灭了城里所有印度教、佛教庙宇和典籍。 公元5世纪,印度半岛进入以华氏城为都城的笈多王朝黄金时代,健陀罗国势力式微。根据法显法师的记录,此时健陀罗国疆域已经龟缩到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狭小范围内,以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县为核心区域。 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到达印度半岛时,犍陀罗国已经市井空荒,人烟稀少,王族绝嗣,成为迦毕试国的属地。

文字

犍陀罗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3世纪创制了佉卢文(Kharoṣṭhī,意为“驴唇”),佉卢文可证实的最早使用记录为公元前251年的阿育王碑刻《法敕刻文》。佉卢文这是一种来源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的格式是从右向左,上下转行。佉卢文早于婆罗米文(梵文属于其一支)在印度使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最早期的佛经书写文本,可能来自佉卢文。 贵霜王朝时期,佉卢文在其统治疆域得到普遍使用和发展,并传入新疆南部,成为古代于阗、鄯善国的通用文字。随着贵霜、于阗、鄯善国的衰落,佉卢文在公元7世纪停止使用。 佉卢文在印度半岛早已失传。在阿富汗国,发现了公元1世纪,书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文佛教。在中国新疆,则发现了书写于钱币、木牍、木简、丝绸、羊皮、石头上的各种佉卢文实物,总计一千多件,同时于阗国、鄯善国的佉卢文的书写也自成体系。经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佉卢文已成为可以译读的古代文字。

佛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犍陀罗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 迦腻色迦王统辖广大的领土,当时犍陀罗是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国王后来皈依佛教,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启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 大致来说,犍陀罗是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中心,世友、法救、胁尊者等,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公元四、五世纪,世亲造《俱舍论》三十卷,这部论书将有部繁琐的教义予以整理、统一、批判,历来被视为有部学说集大成的论著。 后来世亲之兄无著,出家于犍陀罗国,先在化地部修学,后转赴东方,受教于一位罗汉,研习小乘空观,但仍不能满意,于是前往中印度学大乘空论,在阿逾阇国入禅定三昧,上升兜率天,会见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大乘经义,回到人间后,为大众广说妙理,又教化其弟世亲皈依大乘。世亲回小向大后,专研大乘教法,遍历憍赏弥国等中印之地,宣扬大乘教,又作大乘论书百部,亲炙受教的弟子约有一千多人,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趋势。 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虽已开始渐行大乘,但小乘仍是主流。东晋的法显、宋云等人都曾到过此国,称道该国国民崇敬佛教,好读经典。宋云曾把在犍陀罗等地的见闻撰成《宋云行纪》。在宋云返回洛阳三十多年后,有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来到长安,在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二卷、《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见,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间,犍陀罗佛教与中国佛教间的来往交流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自公元六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而到第十世纪,又为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 来自犍陀罗地区的传教僧人,从2世纪开始到中国内地传教,尤其是他们翻译的佛经,对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包括:支娄迦谶、支曜、支谦、竺法护、阇那崛多、般若三藏等。

犍陀罗艺术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因此不利于佛教在民间的流传。公元1—2世纪,在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之后扩展到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这些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三种元素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称为犍陀罗艺术。典型塑像如现今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健驮逻艺术对中国隋唐美术影响很大,成就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公元十世纪末,犍陀罗艺术伴随佛教从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区)后,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闻报导

重走玄奘路特稿:健陀罗国赏石雕 2006-11-9 9:16:47 来源:洛阳日报 本报记者寇兴耀巴基斯坦白沙瓦讯 公元628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内,也就是当代的印度河流域。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印度有多种叫法,如“身毒”、“天竺”等。玄奘根据古印度语,在《大唐西域记》中主张应称之为“印度”,这一名称遂成为印巴次的通称。 玄奘从那揭罗喝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健陀罗东临印度河,其佛教属于“一切有部”,流传至中亚和中国,称为“北传佛教”。玄奘赴印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瑜伽师地论》,而其作者无著就诞生于健陀罗。 健陀罗国创始者,原为公元1世纪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因疆域扩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西北。这里曾为希腊人长期占领,留下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健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 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表现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和焕发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 白沙瓦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健陀罗艺术珍品。6日上午,考察队员们来到这个艺术宝库,一饱眼福。博物馆有两层楼,展厅平面为十字形。玻璃橱窗里面展示小型石雕作品,最小的仅指头长短;橱窗之间摆放大的雕像,最大的两人高。 健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极其深远。云冈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带有健陀罗刚硬的风格。到龙门石窟时,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雕刻艺术有了中国的民族气质。 作为一个洛阳人,不可避免地会把健陀罗雕像和龙门石窟进行比较。二者都太伟大了,看了都会让人震撼, 仅仅是以我这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健陀罗的雕像更写实些,人体结构更精准些;龙门石窟的雕像更写意些,人体结构更夸张些。早期佛教以菩提树、佛陀的足印等象征符号代替佛陀,健陀罗艺术使其有了人格化的形象。我想,最初健陀罗的艺术家更注意希腊艺术的结构准确,想像的翅膀还没有彻底张开;而到了洛阳造像艺人那里,造的就是想像中的神佛,于是更传神,更有教化的震撼力。 但我不得不佩服健陀罗许多小的造像(如图),精美至极,而龙门的小雕像相比稍有欠缺。也许,这与当时造像者的财力、胸怀有关:健陀罗仅仅是个北印度小国,屡受外来民族侵扰,而北魏、大唐,号令天下,倾皇室、王公之力,自不会同等爱好、同等追求。 健陀罗与洛阳,在佛教造像艺术上树起两座里程碑,遥相呼应,在世界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标签:早期 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