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解說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解說

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通稱:江東門紀念館),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鑑賞!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1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長達6周的血腥大屠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集體槍殺,刀劈、活埋、火燒等種.種滅絕人性的手段,殺害了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達30多萬人。他們還大肆搶劫、放火,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房屋被焚燬,昔日繁華的南京城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頓時間成了人間的地獄,魔鬼的天堂,那模糊的只有黑白色彩的圖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麼聲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出一點聲響,像水滴的聲音。隨著這聲音的發源的方向,我漸漸地看見了三個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走了進去。裡面比較黑暗,牆上也後很多很小的照片,總是一閃一閃的,還散發著微弱的亮光,看了註釋後才明白——牆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應該是被殺者的照片吧,而每隔12秒,一個照片就將在牆上消失—落下,併發出像水滴落下的聲音,這樣就代表這個人從人時間結束了寶貴的生命。因為——如果用日本親羅這殺人總數數億殺人用的總時間,那麼,每個十二秒他們就會殺死一個人。我看完後,給我的震撼非常大,這是太殘忍了!它們彷彿像一道閃電從我的心頭劃過,把我的心劃痛,並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再繼續往前走,我看到了那些被殺過的人和他們那些被槍決過的家,這些雖然都是道具,可是卻表現得很逼真,我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屋子裡被弄得狼狽不堪,盆子、罐子、桌子都被親裸著翻到了、打碎了,床前地上還有幾個衣著破爛的死人,再仔細點,還能看見地上的大片血跡。而另一個屋子裡,我看見了一位婦女在把自己的兒子藏進水缸裡,唯恐他們自己的孩子也從人間帶走,噢!~偉大的母愛。我站在那兒,眼眶溼潤了,鼻子也酸了,忽然傳來一陣孩子的哭聲,可能是揹著可怕的情景嚇哭了吧,那哭聲也把我驚醒了,我又繼續向前走去,一直走出了這個主展廳……

我又迷茫地走向了“萬人坑遺址”,這裡面顯得很冷清,有很多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參觀完紀念館,我的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悲涼的感受。

但由現在看來,我們的祖國日漸強大起來,已經不再害怕任何國家在侵略我們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同時,我也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記住這一段慘痛的歷史,齊心協力,振興中華,是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強大!!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2

景區概況各位同學,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位於南京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侵佔南京後,在長達六週的時間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頁。為了永遠銘記這血的歷史教訓,反對戰爭,維護和平,1985年南京市就在原日軍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的江東門建起了這座紀念館。該館由兩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擔任總體建築設計,後經1994年至 1995年,2005至 2007年兩次擴建,現在佔地面積約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達9800平方米,新館於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週年之際建成開放,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4個功能性區域,是一座紀念性的遺址型歷史博物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西班牙《趣味》週刊評選世界十大“黑色旅遊”景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成為中國唯一入選的景點。

各景點詳細介紹

一:〔館前廣場〕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紀念館新館的外面,該館整體設計形狀為“和平之舟”,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高的船頭造型。新館的建築設計是由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 ●[主題雕塑:《家破人亡》]請大家隨我向前,在館前我們可以看到一組雕塑,這是著名

雕塑家吳為山所作,我們今天的參觀就從這裡開始。東端我們看到的這座就是題為《家破人亡》的主題雕塑,像高11.3米,一個被獸兵侮辱的母親橫抱著剛被鬼子殺害的幼子,絕望地向蒼天呼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不知有多少家庭在日軍的鐵蹄下家破人亡。● [主題雕塑:《市民逃難》]繼續向前,這是一組共八座銅雕,題為《市民逃難》,每個雕

像都略大於真人,形象再現當年大屠殺開始後,無辜百姓逃難求生的場景。

● [主題雕塑:《冤魂吶喊》]進入大門,在我們正前方,迎面這座巨大的銅質主題雕塑名

叫《冤魂吶喊》,高12米,長19.9米,以劈成兩塊的三角形為造型。請看右手的這半邊,表現的是無辜百姓被屠殺的場面;另半邊,山頂上一隻巨手直指蒼穹,那是千千萬萬冤魂在不屈的吶喊。整個雕塑所產生的巨大張力隱寓著正義的力量,並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反抗。

二:[集會廣場]我們眼前的就是集會廣場。廣場上面以灰色的脊背石鋪地,空曠的廣場營造了一個沒有生命的空間,對面是由一級級臺階組成的“和平之船”的船頭。每年的 12月13日,南京市民都會在這裡集會,悼念遇難同胞,發出和平的誓言。

● [災難之牆]集會廣場北邊的牆叫做災難之牆,在黑色的花崗岩石上刻著中、英、日等 12

國文字的“遇難者 300000”。

● [標誌碑]災難之牆的東側是一座十字架形狀的標誌碑,上面刻著一排阿拉伯數字—

“1937.12.13—1938.1”,這是南京大屠殺的六週時間。該碑下面鋪著一層層碎石,意味著這裡是建立在“萬人坑”遺址之上的。

● [和平大鐘]災難之牆的右側是一個寓意為“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鍾架。它

用三根黑色的三稜柱和五個褐紅色的圓圈,組成了“300000”的數字,中間的三根黑色橫樑為一個倒下的“人”字。鍾架上掛的是和平大鐘,它是由旅日華僑捐資鑄造的,鐘面上刻著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圖文,鐘體正面是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書寫的鐘名。每年的12月13日,和平大鐘都會被撞響。

2 〔展陳區(史料陳列廳)〕

● [《人類的浩劫——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沿著集會廣場的這條小路,我們來到的是史

料陳列廳,請大家進入大廳內參觀。紀念館展覽陳列分兩部分:一樓基本陳列為《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主要分《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從上海攻向南京》、《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等十一個部分,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陳列面積約4200平方米。● [《勝利1945》專題展]二樓專題展覽為《勝利1945》,陳列面積約1700平方米,主

要分《日軍侵華暴行》、《14年的艱苦抗戰》、等五個部分,展示1874至1945年間日本70年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禮和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以及華北、華南及臺灣受降典禮等史料。展覽共展出了3500多幅歷史照片、3000多件文物、100多部影視資料、近20個日本老兵的證詞,1.4萬名遇難者和倖存者等歷史證人的個性化檔案,並根據歷史記錄和照片搭建了10多處實景。豐富的文物資料、先進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了展覽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遺址區〕 [“古城的災難”組合雕塑]下面我們將參觀的是遺址區,首先我們看到

的是名為“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它是由殘破的“城牆”、殘缺的“軍刀”、“歷史的橋樑”、“遇難者的頭顱”和“手臂”、“長明火”等一個個雕塑,以及象徵著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的。它們表達的主題為悲與憤。請看,象徵古城南京的高大城牆上彈痕累累,牆體的左上角雖然被炮火震開了裂口,但仍然剛強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為中國人民在侵略勢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把折斷的“日本軍刀”後半截,刀的截面好像仍殘留著遇難者的血跡,刀面上刻著“300000”的數字,寓意30多萬遇難同胞。這尊象徵著遇難者的頭顱高2.7米,直徑為 2.5米,重達2噸,是用青銅澆鑄而成的。它圓睜著不屈的雙眼,張開著含冤的嘴巴,臉頰因被刀砍開一條深深的缺口而痙攣的抽搐著。那座用青銅鑄造的手臂長 7米、高

2.75米、重5噸,意為被活埋的遇難者從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隻掙扎著的大手仍緊緊地抓住南京的土地。這兩尊青銅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吳顯林設計,整座雕塑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樑上,回眸20世紀 30年代發生在古城南京的特大慘案。

● [“歷史證人的腳印”]我們腳下的這條路就是“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長 40米,

寬1.6米。200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65週年紀念,222位倖存者在銅版上留下腳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記憶,這裡的兩尊雕像是倖存者的代表倪翠珍與彭玉珍。● [銅版牆長詩《狂雪》]在北面的黑色花崗岩石牆上有銅版牆長詩《狂雪》,是中國軍

旅詩人王久辛的作品,記述和譴責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

● [張純如銅像]請各位隨我繼續向前,這尊是著名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女士的青銅雕

像,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華日軍施暴南京城的罪惡,引起西方世界對這段黑暗歷史的普遍關注。

● [石壁牆與館名]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塊巨大的紀念碑,上面刻著由鄧小_同志親筆題

寫的館名。石壁前有三排鬱鬱蔥蔥的松柏,是對紀念碑的點綴和襯托。登上臺階,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著一排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

● [墓地廣場]在平臺上,我們眼前是一片空曠的廣場,這就是墓地廣場。地上鵝卵石

鋪地,寸草不生,象徵著白骨累累,象徵著死亡;而兩邊翠綠的草坪和院牆外的常青樹又象徵著生命力和抗爭精神;生與死在這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與死的主題展示在一線之間。那幾株枯樹既代表著南京城當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被燒燬,又點綴了悽慘的氛圍。

● [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遠處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用青灰色花崗岩貼面,外形如同

棺槨,室內陳列著從“萬人坑”挖出來的部分遇難同胞的遺骨。四周圍牆呈斷垣殘壁形狀,標誌著南京城當時受到嚴重的毀壞,到處是一片廢墟。圍牆上鑲嵌著三組大型浮雕。它是根據歷史的照片,用藝術的手法,向人們再現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前後的情景。院內小道兩旁,安放著17塊小型碑雕,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縮影和集中陳列。

● [魚雷營碑前]魚雷營位於南京長江大橋下面的金陵造船廠內,當年是一個海軍小碼

頭,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殺害我同胞30000餘人。遇難者暴屍數月,直至次年2月才被紅十字會掩埋。

● [中山碼頭碑前]中山碼頭是南京人橫渡長江的主要碼頭。在這裡遇難的 10000多名

同胞,主要是日軍從國際安全區內搜捕的,並沿著中山北路押送於此後,用輕重機槍射殺。他們的屍體被拋入了長江。

● [第一組浮雕]:這組浮雕名叫“劫難”。它反映了南京城淪陷前後的情景:有母親

用孱弱的身體護衛著4個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門;有被繩索捆綁著押往屠殺地點的人們。

● [燕子磯碑前]燕子礬是南京的一處名勝,又是一處渡江的小碼頭。然而,在 1937年

12月,這裡卻成為侵華日軍殺人的屠場。先後有10萬人聚集在這裡準備渡江,其中的5萬多人被日軍圍捕並慘遭殺害,屍體大部分拋入長江。到了第二年春天,江水落下去後,江灘上屍體成堆,被全部埋在江邊。電影《屠城血證》江邊屠殺的幾個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 [草鞋峽碑前]草鞋峽位於下關江邊,因其峽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年12月,共

有57000多人被日軍用機槍射殺在這裡,南京大屠殺中集體屠殺人數最多的地點之一。

● [第二組浮雕]:這組大型浮雕名叫“屠殺”,它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侵華日軍燒、

殺、淫、掠的暴行。畫面上,有被砍頭刀劈的;有被火燒的;有被槍殺;有被活埋的;有被拋屍長江的;有遭姦淫痛不欲生的婦女。

● [主題雕塑“母親的呼喚”]我們面前的座立雕高4米,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名叫“母

親的呼喚”,是位中國30年代母親的形象。她神情悲憤,左手向前伸著,為死難兒女而悲愴,右手攥緊拳頭,表示她內心的不屈。這座長43米、高3.5米的花崗岩石牆,名叫遇難同胞名單牆,老百姓稱之為“哭牆”。名單牆有遇難同胞的名單6000多個,牆體上有不規則的石洞,透出綠色與光亮,寓意對生命的期盼。現在來到的是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這些遺骨是1985年紀念館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它們是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

● [第三組浮雕]:這組浮雕名叫“祭奠”。他用焚香跪拜等中國傳統的方式,來祭奠

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遇難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國人手挽手,肩並肩,堅持抗戰,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 [“萬人坑”遺址]現在我們進入的是“萬人坑”遺址,這是於1998年4月至1999年

12月,發掘的遇難者遺骨,遺骨分7層,共208具,足可見當時屠殺是如此的慘烈。

● [祭場]下面我們來到的是祭場、在黑色上的花崗岩石碑前。燃燒的長明火焰,圍合

祭場兩邊的是一塊塊被折斷的無字紀念碑,象徵著遇難者的軀體。在這裡人們表達哀思與祭奠。

● [冥思廳]這座大廳叫冥思廳,入口處黑色巨碑上寫著“讓白骨得以入殮、讓冤魂能

夠安眠、讓屠刀化為警鐘、讓逝名刻做史鑑、讓母親不再悲嘆、讓戰爭遠離和平、讓

和平主導未來”。

〔和平公園區〕:

● [景觀平臺]走出冥思廳,來到景觀平臺,眼前豁然開朗,彷彿一下從黑暗中來到光

明。左側是和平公園,中間一片靜靜地水面,水中三個泉眼不斷冒出清泉,右側是勝利之牆,不遠處聳立著高大的《和平》雕塑。眼前的水池長160米,由黑色花崗岩鋪面,平靜安寧的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將冥思廳、勝利之牆投影在水面上,讓人牢記“以史為鑑,昭示未來”的警示。

● [勝利之牆]右側長達120米的“勝利之牆”。它也是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教授主持創

作。在8米高的牆上,一個大大的“V ”字象徵著勝利。

● [和平公園、《和平》雕塑]左側的這片綠地就是和平公園。正前方是漢白玉製成的

主題雕塑《和平》,雕像是一位手託和平鴿的母親,懷抱自己的孩子,藝術的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於戰爭,以及戰爭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苦難的痛恨以及對於和平與發展,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像高30米,以示對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 30萬同胞永恆的紀念。出口處是由學術報告廳,圖書館等組成的綜合功能區。各位遊客朋友,我的講解就到這裡,謝謝!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3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該館座落在南京市江東門,這裡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南京同胞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為悼念遇難同胞,南京人民於1985年修建了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了擴建。紀念館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它由兩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擔任總體建築設計,打破了中國紀念性建築常用勻稱堡壘式的傳統風格,整座建築採用灰白色花崗岩壘砌而成,氣勢恢巨集,莊嚴肅穆,別具一格,被譽為是一部用石頭築成的史書,先後獲得“中國八十年代十大優秀建築設計”和“中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十佳”等殊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和人民犯下了一系列侵略和屠殺的暴行,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就是日軍在短短的六個星期內,在南京一座城市便殺害了無辜平民和俘虜30萬人以上,製造了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紀念館就是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它是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外宣傳和平友好的重要陣地,先後被國家教委等六部委和中宣部分別命名為“全國百家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門左側,鐫刻著用中英兩種文字書寫的館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門中間的立柱上,鑲嵌著___親筆題寫的“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銅牌。

紀念館的陳列內容共分為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個部分。下面先介紹廣場及遺骨陳列。

[紀念館大門內]

走進大門,門西側的牆上鑲嵌著奉獻碑。碑上刻著為紀念館二期工程建設捐款的單位和個人名單。

[指標誌碑提問]

請哪位觀眾說一說,這座碑的外形像什麼?上面刻著的一排阿拉伯數字說明了什麼?下面的方坑內為什麼放著許多大小不一的鵝卵石?

(停頓片刻)它叫標誌碑,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徵著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淪陷的。碑的上端刻著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碑的下方是一個方形的坑,坑內鋪滿了象徵遇難者白骨的鵝卵石,寓意著紀念館是建立在江東門“萬人坑”遺址之上的。

[“300000人”雕塑前]請觀眾朋友們猜猜看,這座雕塑的構思是什麼?

(停頓片刻)這是一座名為“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它用三個黑色的三稜柱和五個褐紅色的圓圈,組成“300000”的字樣,中間的三根黑色橫樑為一個倒下的“人”字。

[悼念廣場前]請觀眾們看一看地面上刻著什麼字?

(停頓片刻)對!這是“祭奠”的祭字。因為每年的12月13日,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都耍在這裡舉行悼念儀式,祭奠遭侵華日軍屠殺的遇難同胞。這個廣場因此取名為悼念廣場。

[砂池、草坪及和平鴿]

砂子沒有生命,用它們來代表死亡;綠色象徵生命,用小草表示渴望新生;和平鴿象徵和平,用它們來寄託人們反對戰爭、祈求和平的美好願望。

[碑牆前]這座用黑色花崗岩壘砌而成的石牆上,鐫刻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和“以史為鑑、開拓未來”八個大字,分別是周恩來和為發展中日關係所作的精闢性概括。

[“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前]

這是一座大型組合雕塑。請觀眾朋友們想想看,它們各象徵著什麼?

(停頓片刻)這座雕塑取名為“古城的災難”。它是由殘破的“城牆”、殘缺的“軍刀”、“歷史的橋樑”、“遇難者的頭顱”和“手臂”、“長明火”等一個個雕塑,以及象徵著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的。它們表達的主題為悲與憤。

請看,象徵古城南京的高大城牆上彈痕累累,牆體的左上角雖然被炮火震開了裂口,但仍然剛強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為中國人民在侵略勢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把折斷的“日本軍刀”後半截,刀的截面處作了顏色處理,好像仍殘留著遇難者的血跡,刀面上刻著“300000”的數字,寓意為侵華日軍曾經在南京殺害了30多萬人。這尊象徵著遇難者的頭顱高2.7米,直徑為2.5米,重達2噸,是用青銅澆鑄而成的。它圓睜著不屈的雙眼,張開著含冤的嘴巴,臉頰因被刀砍開一條深深的缺口而痙攣的抽搐著。那座用青銅鑄造的手臂長7米、高2.75米、重5噸,意為被活埋的遇難者從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隻掙扎著的大手仍緊緊地抓住南京的土地。這兩尊青銅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吳顯林設計,南京晨光機械廠澆鑄的。整座雕塑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樑上,回眸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間特大慘案。

[祭奠廣場上]

走過歷史的橋樑,來到祭奠廣場上。請觀眾朋友們根據筆跡看,碑上的題字是哪位偉人題寫的?

(稍停片刻)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塊巨大的紀念碑,上面刻著由___同志親筆題寫的館名。石壁前有三排鬱鬱蔥蔥的松柏,是對紀念碑的點綴和襯托。在這裡,每年都有許多中外觀眾敬獻花圈,向遇難者致哀。所以,這個小廣場取名為祭奠廣場。

登上臺階,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著一排黑色大字:

“遇難者300000”,把紀念館陳列的主題顯示出來,使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屋頂平臺前]

江東門一帶是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遺址之一,也是“萬人坑”遺址之一。據史料記載和倖存者的回憶,當年侵華日軍曾在這裡屠殺100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平民百姓,後經南京慈善團體收屍掩埋於兩大土坑內。因此,紀念館主體建築呈紀念性墓地的風格。墓地廣場上鵝卵石鋪地,寸草不生,象徵著白骨累累,象徵著死亡;而兩邊翠綠的草坪和院牆外的常青樹又象徵著生命力和抗爭精神;生與死在這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與死的主題展示在一線之間。那幾株枯樹既代表著南京城當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被燒燬,又點綴了悽慘的氛圍。請觀眾朋友們猜猜看,遠處的小房子外形象徵什麼?

(稍停片刻)遠處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用青灰色花崗岩貼面,外形如同棺槨,室內陳列著從“萬人坑”挖出來的部分遇難同胞的遺骨。

院內小道兩旁,安放著17塊小型碑雕,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縮影和集中陳列。

四周圍牆呈斷垣殘壁形狀,標誌著南京城當時受到嚴重的毀壞,到處是一片廢墟。

圍牆上鑲嵌著三組大型浮雕。它是根據歷史的照片,用藝術的手法,向人們再現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前後的情景。

[魚雷營碑前]

魚雷營位於南京長江大橋下面的金陵造船廠內,當年是一個海軍小碼頭,也是南京大屠殺歷史遺址之一。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殺害我同胞30000餘人。遇難者暴屍數月,直至次年2月才被紅十字會掩埋。

[中山碼頭碑前]

中山碼頭是南京人橫渡長江的主要碼頭。在這裡遇難的10000多名同胞,主要是日軍從國際安全區內搜捕的,並沿著中山北路押送於此後,用輕重機槍射殺。他們的屍體被拋入了長江。

[第一組浮雕前]

這組浮雕名叫“劫難”。它反映了南京城淪陷前後的情景:有母親用孱弱的身體護衛著4個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門;有被繩索捆綁著押往屠殺地點的人們。

[燕子磯碑前]

燕子磯是南京的一處名勝,又是一處渡江的小碼頭。然而,在1937年12月,這裡卻成為侵華日軍殺人的屠場。先後有10萬人聚集在這裡準備渡江,其中的5萬多人被日軍圍捕並慘遭殺害,屍體大部分拋入長江。到了第二年春天,江水落下去後,江灘上屍體成堆,被全部埋在江邊。電影《屠城血證》江邊屠殺的幾個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草鞋峽碑前]

草鞋峽位於下關江邊,因其峽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年12月,共有57000多人被日軍用機槍射殺在這裡。草鞋峽是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集體屠殺人數最多的地點之一。

[第二組浮雕前]

這組大型浮雕名叫“屠殺”,它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侵華日軍燒、殺、淫、掠的暴行。畫面上,有被砍頭刀劈的;有被火燒的;有被槍殺;有被活埋的;有被拋屍長江的;有遭姦淫痛不欲生的婦女。

[“母親的呼喚”立雕前]

那座立雕高4米,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名叫“母親的呼喚”,是位中國30年代母親的形象。這是根據當年留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先生,現場拍攝錄影中的一位手柱竹棍、正在尋找親人的老媽媽原型設計製作的。她神情悲憤,左手向前伸著,似乎在尋找和呼喚失去的親人,右手攥緊拳頭,表示她內心的憤怒。

[遇難同胞名單牆前]

這座長43米、高3.5米的花崗岩石牆,名叫遇難同胞名單牆,老百姓稱之為“哭牆”。上面刻著3000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名單,代表著30萬遇難者。

[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內]

這些遺骨是1985年紀念館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它們是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

[史料陳列廳外]

這座遺骨陳列室外形如同棺槨,而那座建築物(指史料陳列廳)的外形象什麼呢?

(稍停片刻)紀念館主體建築除遺骨陳列室外,還有鵝卵石廣場對面的史料陳列廳。它的造型宛如一座古代墳墓,有墓牆、墓室、墓道,觀眾可以循著墓道走入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

[遇難者遺骨現場]

這是於1998年4月30日以後,新發掘的遇難者遺骨。它們按現場原樣展示,說明當時屠殺是如此的慘烈。

[青少年紀念林]

這是南京的一些大學、中學和國小,在“萬人坑”邊上以種一棵樹、立一塊碑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遇難同胞。

[第三組浮雕前]

這組浮雕名叫“祭奠”。他用焚香跪拜等中國傳統的方式,來祭奠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遇難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國人手挽手,肩並肩,堅持抗戰,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人植樹及立碑]

日中友協從1986年起,每年春天都要組織日本國民來南京植樹。這是他們於1986年春天在紀念館種植的兩棵樹,以後每年春天都要來澆水、除草。由於紀念館地方較小,南京市有關部門把這活動安排在江北浦口珍珠泉公園內植樹,已經成活了5~6萬株。他們稱這種活動為“綠色的贖罪”。在這裡植樹的,還有“日本社會黨訪中團”、“日本鹿兒島教職員訪中團”、“日本‘銘心會’”等。

這塊用漢白玉大理石製作的贖罪碑,是日本一位80多歲的老人橫山誠出資建成的。橫山誠當年在上海開了杉山書店。正因為他耳聞目睹了日軍在上海和南京的暴行,回日本後,他一直感到對不起中國人,覺得應該代表他的民族向中國人民贖罪。經過多方的努力,老人終於實現了多年的的願望。

各位朋友,下面我們進入大廳,聽館裡的講解員解說史料陳列內容並觀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4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於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於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佈局巨集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鉅製,國之瑰寶。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x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總統府、雨花臺烈士陵園、侵x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盪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悽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雲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為南京旅遊商品的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現文明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築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多彩畫卷,展現出“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獨特魅力。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導遊詞5

“大家好!現在我們去南京景點的第二站——大屠殺紀念館。”

“大家看,我們現在來到了紀念館的外面,那些豎立的石雕是根據當年大屠殺時中國人逃跑的樣子雕刻成的,有的是爸爸揹著孩子、拉著媽媽逃跑的,有的是年輕人揹著老人或小孩逃跑的,有的是老人抱著小孩逃跑的,你們看他們臉上滿是痛苦的表情。大家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進入了紀念館內,看!對面牆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簾‘遇難者300000’,這個數字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旁邊的小字刻的是部分遇難者的名字。大家看,這裡有幅畫,上面畫的是日本人殺害中國人的情景,他們把中國人放進一個桶裡,桶裡全是釘子,然後把桶來回轉動,把中國人活活給扎死了,這是多麼殘忍啊!大家再看這幅,上面畫著日本人把中國人的屍體堆成了山。”

“我們進入下一個展廳,這個展廳裡面是日本人殺害中國人所用的武器,有槍、刀、手榴彈等,還有上個展廳畫上的桶,那個桶裡面可是鋒利的釘子,大家跟我來,這裡是檔案廳,牆上這些檔案都是遇難者的檔案,大家可以拿出來看看。這個展廳還有一個體驗室,叫做‘十二秒’,就是在大屠殺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日本人殺害了30萬中國同胞,就相當於每隔十二秒就有一箇中國人死在日本的屠刀下,大家聽這水滴的滴答聲,每滴答一下,就有一人被殺害。”

“最後一個展廳是勝利廳,日本投降了,中國勝利了!大螢幕中放映的就是日本投降的畫面,牆上滿是勝利的旗幟,一片歡欣的場面,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