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中醫學報

中醫學報

中醫學報是中國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綜合性中醫藥類學術刊物,創刊於1986年,月刊。雜誌為全國統一刊號:CN 11-2654/R,國內外公開發行。中醫學報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醫學文化,推廣現代中醫藥學科學,反映中醫藥學術發展趨勢,介紹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進展,並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以服務中醫藥事業為宗旨。雜誌主要欄目有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臨床研究、中藥學研究、鍼灸推拿學研究、中醫藥文化交流、醫案文獻研究等。同時,雜誌還設有中醫藥資訊、文化沙龍等板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學報的增刊收錄在哪個資料庫中

中國學術期刊。中醫學報是統計源科技核心期刊,其中中醫學報的增刊收錄在中國學術期刊中。收錄,是指編輯採用;收納任用;收音和錄音。

中醫學報收稿審查就是錄取了嗎

中醫學報收稿審查就是錄取了。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收稿審查就代表著報社已經同意用之間的稿子,若不是,會打電話通知沒被錄用了,既然收到收稿審查通知就代表了已經被錄取了,中醫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中醫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適應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

中醫學報專家複審好過嗎

中醫學專業報專家職稱,材料必需達到規要求,就很好通過。否則,複審時難通過。

中醫學報論文投稿第二作者註冊會收到郵件嗎

不會

中醫學報論文投稿第二作者註冊不會收到郵件

1.《中醫學報》基本要求來稿要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名詞術語規範,標點符號正確。凡涉及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的文稿,均應由單位簽章以證明內容屬實;臨床研究類論文需提供倫理學審查相關檔案。

2.《中醫學報》題目應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一般不超過20個字。題名應儘量避免使用字元、代號、簡稱、俗稱以及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也不應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

3.《中醫學報》署名每位作者姓名後要有工作單位及所在地郵政編碼。文末請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簡介,內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學歷,學位,職稱,專業學會任職,從事專業或研究方向,同時在稿件上註明電子信箱和電話等聯絡方式。論文署名由全體作者在投稿前共同商定,投稿後原則上不得變更,確需變更時須提交該論文產出單位以及全部作者同意署名變更的書面檔案。

4.摘要來稿應附中英文摘要,以200~500字為宜,其中理論稿或綜述類稿件為指示性摘要,臨床及實驗研究類稿件為結構式摘要(按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項表述)。摘要應具有性和自含性,不應出現圖表、冗長的數學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號。

5.統計學符號 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中位數用大寫M;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t檢驗統計值用英文小寫t;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寫F;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相關係數用英文小寫r;自由度用希文小寫ν;概率用英文大寫P。

《中醫學報》是一本什麼級別的期刊,和《河南中醫》是一本期刊嗎?

《中醫學報》是一本統計源科技核心期刊,是有中國中醫藥學會主辦的期刊,主要是中醫相關的文章。《中醫學報》原名是《河南中醫學院學報》,和《河南中醫》不是同一本期刊,有任何關於《中醫學報》和《河南中醫》相關的問題,可以聯絡信源醫學論文網,他們提供相關的服務。

北中醫學報官網登入不上

院校本身的系統正在升級。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考試網站的系統正在進行維修或者系統升級,此時會出現網頁打不開的現象,考生可以稍等一下再進行嘗試。

中醫學報是核心期刊麼?

不是。

通常所說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北京各高校圖書館評比出來的一類高水平的期刊,在《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中被列出。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也被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網上搜索一下《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就知道了。

凡是不在目錄裡的,哪怕名字起得再響亮也不是。

健康術語-氣納三焦

“氣納三焦”、“血歸包絡”,是子午流注納甲法中陽日陽時開陽經穴,陰日陰時開陰經穴的開穴規律。三焦為陽氣之父,包絡為陰血之母,十二經脈配屬十個天干,此二經則寄屬於壬癸二幹。陽幹注腑,甲、丙、戊、庚、壬為陽幹,在井、榮、俞、經、合開完之後,“重見”陽幹,必須氣納三焦,在三焦經必開一穴;陰乾注髒,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在井、榮、俞、經,合開完之後,“重見”陰乾,必須血歸包絡,在包絡經必開一穴,這樣才符合十二經脈氣血流注規律。

例如甲日戌時開膽經井穴竅陰,經丙子、戊寅、庚辰、壬午到甲申時,即為“重見甲”,因甲乃陽日,則氣納三焦,必開液門穴,甲屬陽木,液門屬水,即水生木(他生我)的意思。乙日酉時開肝經井穴大敦,經丁亥、己丑、辛卯、癸巳到乙未時,即為“重見乙”,因乙乃陰日,則血歸包絡,必開勞宮穴,乙屬陰木,勞宮屬火,即木生火(我生他)的意思。其餘各經依此類推。

推算納甲法的關鍵是掌握天干記日、地支記時。首先推算當天的天干,根據天干與經脈的配合關係確定值日經,再按經生經、穴生穴規律,推出開取的其他五輸穴;取穴時辰用地支推算。許多書籍為了全面完善,常常介紹年、月、日、時干支的推算,這些方法有的類似,有的重複,造成讀者抓不住主要問題,產生思維的混亂。“經生經、穴生穴”這一規律的體現,如例,在開取脾(土)經的井(木)穴之後,取肺(金)經的滎(火)穴,脾土生肺金,井木生滎火;同樣開下一經五輸穴腎(水)經輸(土)穴太溪,為肺金生腎水,滎火生輸土。在取輸穴時要“返本還原”,取值日經上的原穴。

“氣納三焦”為子午流注納甲法陽日陽時開陽經穴的開穴規律,納甲法開穴的推演算法,雖很周密,但在臨床運用時,決不能脫離具體病症,固定不移的在某時只取某穴治療,而應在逐日按時開穴的基礎上,根據病情及開穴的主治功能,適當運用。這樣才能發揮流注針法的特點而獲最佳療效。正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所說;“必適其用為貴……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因此在納加法的臨床運用上,必須注意按時開穴、定時開穴、配穴與手法等問題,茲分述於次:

1、按時開穴

凡病人前來就診的時日,其開穴恰與病情相適合,當即在此時辰及時取穴治療,如牙痛病人,於戊日庚申時來診。即可取二間穴配合谷穴治療。

2、定時開穴

選擇與病情相適應的開穴,預約病人按開穴時辰前來就診,叫做定時開穴,一般慢性病人就診時之開穴,不適合病情,即可用定時開穴的方法。例如慢性咽炎病人可約定在己日辛未時取魚際穴治之。運用此法可參看按穴尋時。

3、配穴治療

不論是按時開穴或定時開穴,都應適當配穴,可先鍼灸開穴,後鍼灸配穴。但配穴不宜過多。

4、補瀉手法

子午流注針法,由於注重經脈氣血盛衰開闔的週期性逐日按時定穴進行鍼治,以調和氣血,補虛瀉實,所以在手法應用上,主要強調使用迎隨補瀉手法,必要對加用提插、捻轉補瀉手法。

1、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峰、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2、李劍,曾召.中國中醫藥學術語整合·治則治法與鍼灸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

3、曹欣榮.古典時間治療學——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4、高希言,陳巖,佘悅,推運算元午流注納甲法的技巧,中醫學報,2012年5月1日,第5期,第27卷,總第168期

理性認知三魂與七魄的實際意義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身心觀的重要構成部分,魂魄的概念一直伴隨著中醫中藥及傳統修行學而存在,這也給很多初接觸黃老之學、中醫學的學生及愛好者造成困擾,究竟何為三魂?哪個又是七魄呢?

其實三魂七魄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視野下的人體生長、發育、疾病發生相關資訊統合而成的運轉模型,其中又以陰陽二分法作出對比性認知,三魂屬於陽,七魄屬於陰。

從概念分類來說,陽指的是三魂屬於意識認知等能量範疇,而陰則說明七魄屬於氣血迴圈、新陳代謝等物質範疇。三魂七魄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基於人的魂神魄意志資訊構建而成的系統模型。

一、起源

魂魄的概念早在春秋末年的《左傳》中既有記載: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廣泛存在較為系統的魂魄認知觀念,而且也存在基於魂魄認知觀念而衍生的使“魂魄強”“有精爽”“至於神明”的魂魄鍛鍊認知。

在經典《黃帝內經》中,對於魂魄甚至拓展更多的魂神魄意志體系,則有著更為豐富的闡述。

《靈樞·本神》言:“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靈樞·天年》曰:“血氣已知,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這一段從人之生身的角度對神魂的產生進行了描述,父母兩“精”相互動而生神,而後神又生魂,精又生魄。

葛洪在《抱朴子》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

所以魂魄不僅是生身之根,也是養命之本。

在道家經典《雲笈七籤》中,對魂魄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明確劃分:“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若陰氣制陽,則人心不清淨;陰雜之氣,則人心昏暗,神氣闕少,腎氣不續,脾胃五脈不通,四大疾病系體,大期至焉。旦夕常為,屍臥之形將奄忽而謝,得不傷哉?”

“樂人之死,皆魄之性;欲人之敗,皆魄之病。……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濁鬼也。”

在道家的認知中,對魂魄體系進行了細化,也更進一步描述了魂魄與五臟之間的的互動關係。

如果僅僅是這些記載的話,人看起來還是比較迷糊,難以明確三魂七魄到底是什麼,因為真正的關於三魂的認知還是在傳承的心傳口授和自身的修證之中。

二、三魂、七魄的分類模式

唐《孔穎達疏》:“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汪蘊谷《雜症會心錄》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聰慧靈通,神也。分而言之,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於心,聰明知覺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漸昏。”

由以上內容可見,“三魂七魄”都可以認為是人先天之“神”的一部分,而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意識與肉身互動的“運轉系統”,其中肉身形骸由精而生,屬陰,為魄,精神意識因氣而生,屬陽,為魂。(汪蘊谷對魂的定義中涵蓋的實際上是爽靈與幽精,將胎光劃分到了“神”的部分。)

"神"從產生順序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後直接產生,與意識、感覺、反射等有關,為"神之靈";第二層次為意、志、思、慮、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萬物"基礎上,不斷記憶、強化、忖度、思慮、謀劃,不斷認知事物及思維深化的過程,為"神之用";第三層次為情、欲、好、願,是萬物、社會、文化的認知上"心性之動"的產物,是情緒、情感、需求範疇,為"神之別用"。"神"系統活動是以"神"為基礎演變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識、認知等多個內容。【1】

三魂屬於陽,七魄屬於陰,從概念分類來說,這樣的陽指的是三魂屬於意識認知等能量範疇,而陰則說明七魄屬於氣血迴圈、新陳代謝等物質範疇。三魂七魄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基於人的魂神魄意志資訊構建而成的系統模型。

這個模型中的資訊只覆蓋精神資訊也有肉體的資訊——七魄。

在《雜症會心錄》中提到的精氣魂魄交聚而“神”現,神現則“聰明知覺”,聽著是不是有點熟悉,這其實也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丹道修行中“性光萌發”“元神清明”的狀態。

三魂中胎光、爽靈、幽精又可以陰陽化而為三。

胎光是其中陽性的部分,也是傳統道家丹道煉為純陽的體現。胎光其實也可以認為是元始祖炁,為萬物之中都具備的介於能量和意識之間的本源屬性,生命意識產生的源頭,三魂對應三光,這裡對應的是天罡。

幽精三魂中陰氣最駁雜的部分,也就是道家丹道中講到通陰的陰神。意識的坤戶其實也是幽精為主導的狀態,幽精主睡夢和情慾,睡夢時幽精常常離身,不斷地溝通自身記憶和外界資訊,所以能加工出各種光怪陸離但是又異常真實的夢境。通靈常用的也是幽精,所以經常會有感覺有外界資訊進入自己的大腦,其實就是幽精在不斷地溝通,幽精對應的是三光中的太陰。

爽靈則是陰陽交變的部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認知的自我,爽靈對應的是耳目思辨,爽靈在陽氣支配的時候,就會體現出神清氣爽,思維敏捷的狀態,而如果陰氣反制陽氣,則會情緒用事,內心煩躁,甚至神昏瘋癲,爽靈對應的是三光中的太陽。

道經中有三魂屬於肝神的說法,這實際是肝在天人感應中對應的是生氣的轉化,肝氣屬陽,輕清上升,雖然三魂中也分出陰陽,但是總體是趨向陽,三魂得陽就會壯大。

《靈樞·本神》亦言:“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而七魄則對應人體的系統和七情,臭肺是肺部呼吸系統的功能縮影,同時對應悲的情緒;除穢對應人體的泌尿系統,也是驚的情緒縮影;雀陰對應人體的生殖系統,同時也對應恐的情緒;伏矢對應人體的大腸系統,也是思的情緒體現;吞賊對應人體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也是憂的情緒體現;非毒對應人體的肝膽排毒系統,對應的情緒是怒;屍狗對應人體的心與腦血管迴圈,對應的情緒是喜。

這個關於魂魄系統也與中醫中的“五神”學說相對應,中醫“五神”學說認為,個體的本能、潛意識是疾病發生的本源。本能產生了機體的認知與個性,認知與個性又影響了個體的心理狀態,不同的心理精神狀 態導致疾病按著不同的方向發展。【2】

三、魂魄作用與修行

人之所以能出現一些預知和預判的能力,包括做預知夢等等,其實是幽精的溝通作用和爽靈的思辨作用在胎光的控制之下得到平衡,因為幽精只是不斷溝通,每個人晚上都會做很多個夢,但是記住的是經過爽靈思辨過的有印象的,如果胎光的平衡能力很強,爽靈就會體現出很強的對事物因果發展的推斷能力,幽精也會出現對較可能因果資訊成像的能力,兩者一相加,就可以產生所謂的預知等特異能力,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訓練這種方式。

因為同屬於陰,七魄與三魂中的幽精最容易相互作用,因為幽精是意識中陰氣駁雜的部分,七魄又是臟腑氣血陰氣駁雜的表現,所以七魄經常顯化成七情,擾亂三魂,這樣就形成道門經常說的三尸蟲或者三尸神,其實也就是七魄本來沒有自主的運作規律,但是一旦跟幽精配合,就好像身體的臟腑氣血產生了意識,要慢慢剝掉人的陽氣,同時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夢境產生。

在生理方面認為常夢(生理性質的夢)的發生與氣(魂魄)、津血、心神有關;在病理方面,認為壞夢(病理性質的夢)的發生與外邪擾亂營衛和內裡氣虛不充有關。根據壞夢產生的不同原因,將壞夢進一步分為由外因引起的盛夢和不足夢,由內因引起的妄夢和迷夢,根據壞夢的兩個臨證特點即外邪侵淫臟腑、擾動營衛形成營衛不和之證及五臟內裡不充、少氣氣虛、津血難生形成氣陰兩虛之證,總結出"調和營衛""補氣生陰"基本治則。【3】

隨著魂魄不安不合,人身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載: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有人臥則有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用人蔘、……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硃砂末一錢,睡時服,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

清代鮑相敖《重訂驗方新編》中也有離魂症的記載:“忽有人影,與己隨行作臥,多則成形,與己無異。用黨蔘五錢(脈有力者用人蔘一錢,或用高麗蔘三錢亦可),……各三錢,煎服數劑,形影不見。”

而道門的修行,就是要從三魂入手,反制七魄,一旦掌握了三魂的控制權,就可以用三魂去煉七魄,這叫做以魂索魄,以魂煉魄,而進入到煉魄的狀態,就是不斷地獲得身體的主導權,比如可以控制心跳、控制排洩、控制腸胃蠕動、控制身體癒合速度等等。這個階段就屬於殺三蟲,除三尸,煉化形體。這是道門獨有的身心一體觀念,獨有的系統,而不是像現在與佛門甚至靈脩差別不大的出元神躲因果的方式。

呂祖《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參考文獻:

[1]莫慧,周躍芳,王挺,何苗.論《黃帝內經》“神”的三層次[J].中醫學報,2021,36(05):952-955.

[2]王靜, 滕晶. 基於中醫"五神"學說探析鬱悶不舒狀態之病機[J]. 吉林中醫藥, 2014, 34(8):763-764.

[3]王秋月,牟宗毅,張茂雲.基於《黃帝內經》探究“夢”的發生機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21,27(02):195-198+214.

轉自知乎

熟地黃炮製古今談_熟地黃怎麼炮製的

2007年8月河南中醫Au鼬st

2007

塑:!查簦!塑紐鹽!壘盟:!曼!旦!:!!£型壘二盟!!塑;望!!!旦!!!盥!!型::!№:!

原則,採用“甘溫除熱”法米處理。從補中箍氣湯的藥物組成可以看出,內傷l;足,應用補法。肺為氣之本,故重用黃芪以補』j1|j氣,益皮毛耐同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輔肌人蔘、甘草補脾胃之氣;脾溼F流能生溼熱.故以白朮、當歸除溼和陰;胃中清氣鬱遏在卜.戰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陽之氣,並引黃芪、甘草等甘溫之性上升,以補睥胃而實肌表。練觀爭方,補氣昇陽,陽氣升發則陰火下潛而熱自退。

(編輯:蔣士卿)

熟地黃炮製古今談

李紅婭

(許昌市建安醫院,河南許昌4610()())

關鍵詞:熟地黃;中藥炮製;輔料中圖分類號:R28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lt)3

5028(2007)08—0076—01

熟地黃是由甘苦寒涼的生地黃經加工炮製而成,其性味甘而微溫,原來涼血清熱的功效一變而為養血滋陰,但是熟地黃昧甘而膩,易丁助溼生滿,有礙脾胃之消化吸收,用之常有胃納欠佳、腹脹、便搪等反應,對脾虛而溼痰盛者尤為不利。因此,熟地黃在加工炮製時對“膩滯”的處理成了不可忽視的一環。

考熟地黃《本草》未記載,及唐宋以後才有“生地黃九蒸九晒”的記載。唐高宗年間蘇敬、李勳所著的《本草圖經》有載“及昆生地黃過丁寒冷而傷胃,故以蒸用”。但它仍稱“幹

地黃”。宋代蘇頌的《圖經本草》就比較詳細地載有“取地黃三,二十斤淨洗,別以揀下短瘦者三、二十斤搗汁,投石器中浸漉,甄t蒸三、四小時浸濾轉蒸汽叉曝,使鬥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的炮製法。宋以後,地黃才開始以生、熟分別立名。

中藥的炮製到明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把地黃的性寒而膩提到r加上炮製的重要位置上來。李時珍提出必須用“好砂氣歸縮丹田故也”。李中梓則主張用“姜酒浸用”。他認為“姜酒浸則不泥”,用樣是為寒膩處理的方法不一。言酒制者,取灑性溫熱,走而不守能中和地黃這寒涼泥膩,取灑調和地黃之氣味,酒有殺菌防腐作用,有利貯存和保管。似此本是較為理想的輔料。但時珍卻提出“一味制者不可用”。為

・76・

萬 

方資料覺察到其成品質量對“胃虛痰多氣鬱之人能窒礙胸”,告誡人們用宜斟酌。既然如此,此法就不宜堅持,但是吳氏始終堅持,後人還沿襲繼承,甚至在工字上還略去了烈與陽光頻頻交煉,只要蒸熟即可,他們認為加輔料與否,在藥理藥化E無甚差異,甚至加老酒砂仁者亦不過是葡萄糖濃度高些而已;然而筆者發觀此種炮製成品對胃虛姨多之人確有窀礙或反胃現象,藥用效果辦明顯不佳。

炮製的差異自然會反映到成品的質量上,清末的陳修園認為熟地黃“膠粘膩滯”,而對明代張景宗大加評論。而張氏卻對熟地黃信任無比,幾乎方有熟地黃,症要熟地黃,凶而被譽為“張熟地”。我竹J相信張氏對熟地黃的酷愛並非毫丁根據,而陳氏之說亦非妄言,那麼誰是誰非?筆者認為問題之關鍵就在於“炮製質量”。因為“膠粘膩滯”首先就是炮製不

臺格的表現。

張氏用熟地黃是如何炮製可以詳加考證,然而今人能依

古法炮製者已不多了,在輔料及工藝上多有創新。有如陳皮製、生薑、陳皮、砂仁、白酒制,或有的不用生薑,有的不用陳

皮,個別地區也用梨汁或人乳制,工序上九蒸九晒者少,多數必蒸熟即可,多者也不過蒸晒了3~4狄。,

生薑制不是剖新,遠在明代即有之,取其性溫能調和地黃之寒涼,其姜醇、姜烯、薑辣素等幾種微量元素有醒脾暖胃

祛痰之功效。故言有“姜制不泥膈”的說法,但生薑含有揮發油,有興奮發散作用,與熟地黃的陰柔靜守格格不入,吳儀洛甚至說“姜制更不合法。”

陳皮製:陳皮味苦性溫,有理氣、調中、消痰之功。其用少則行氣.多則耗氣且加重了苦昧,若蒸煮時間不夠,其成品雖有一般松香氣味,但滋膩之性依然存在。故只能取之長處,若獨擋一面則有負眾望。

砂仁制:砂仁性溫,為理氣醒脾要藥,有寬中、下氣、消脹之功.若配合陳皮以消除膩滯確為理想輔料。

古今炮製熟地黃不乏用姜酒為輔料者。姜酒之性已知如前述,然而白酒與黃酒又有區別,如高梁大麴乃屬白酒,酒味醇香微帶苦澀,含乙醇多性烈,溶解性好,此酒宜配製藥酒,如雞酒、傷風藥酒等。中藥炮製用酒宜黃灑、老酒,即所謂無灰酒。

在熟地黃炮製目的和基本原理指導下,筆者進行了多種

探索,證明李時珍的製法較為合理。在“好酒砂仁的基礎上再加少量陳皮,箍於九蒸九晒之繁瑣,應當先煮後蒸,通過煮促使輔料充分滲透,然後再蒸24h,取出晒7~8成千,再加

10%老酒浸泡,待其吸收後,再蒸24h,晒乾以陶瓷罐貯存。

本法並非折衷古今之舉,而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簡化了工序。筆者對“火力與陽光”的重要性深有體會,在成品的成色上可充分體現出來。取蒸24h與蒸48h者相比較,雖都光黑甘甜,但其程度上前就大為遜色,若是未經暴晒的熟

地黃其昧甚至不甜,就這麼個環節都是不可忽視的。臨床實

踐證明,此成品膩滯胸膈的現象基本消失,就是僅蒸24h成品也是如此,就應當處於炮製輔料配用合理所起的作用。

總之,搞好熟地黃的加工炮製需要合理的輔料,同時還須充分發揮火力與陽光的作用,也要儲存中藥中有效的微量

元素存在,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編輯:蔣士坤}

仁拌蒜”。他說“蓋地黃性泥得砂之香衙竄,臺和五臟沖和之什麼李時珍沒有闡明原委?筆者以為一昧酒制,有不夠完善

之嫌吧。清代人多崇拜時珍之說,如汪昂、張潞、劉若金皆

是。而吳儀洛卻反對加輔料,他認為烈與陽光頻頻交煉可以

轉地黃寒為微溫,輔料多影響地黃之本性。雲“地黃乃純陰靜重之品,不應以砂仁老酒散動香燥亂其性也。”但是,吳也

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簡介:李缸婭(1961一),女,河南舞陽人,主管中藥師。

熟地黃炮製古今談

作者:作者單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數:

李紅婭

許昌市建安醫院,河南,許昌,461000河南中醫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7(8)3次

本文讀者也讀過(10條)

1. 鄧寒霜.王新軍.DENG Han-shuang.WANG Xin-Jun 熟地黃加工炮製方法研究[期刊論文]-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19(3)

2. 李龍宣.趙斌.許志恩.茹立強.唐榮華 熟地黃對去勢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期刊論文]-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5(6)

3. 史建國.馬耀巨集.楊俊慧.楊豔.孟慶軍.張利群.蔣紅彬.SHI Jian-guo.MA Yao-hong.YANG Jun-hui.YANG Yan.MEN Qing-jun.ZHANG Li-qun.JIANG Hong-bin 熟地黃炮製過程中還原糖的快速測定[期刊論文]-山東科學2005,18(2)

4. 李衛先 用不同方法炮製的熟地黃還原糖含量的比較[期刊論文]-中醫藥導報2008,14(11)

5. 李軍.張麗萍.張振凌.白雁.王磊.王曉閣 熟地黃清蒸和酒燉不同時間還原糖含量測定[會議論文]-20056. 崔瑛.榮春蕾 熟地黃多糖對MSG大鼠焦慮行為的影響[會議論文]-2009

7. 王小平.王進.陳建章 建昌幫與樟樹幫、中國藥典法炮製的熟地黃中還原糖含量比較[期刊論文]-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

8. 李軍.張麗萍.張振凌.白雁.王磊.王曉閣 熟地黃清蒸和酒燉不同時間還原糖含量測定[期刊論文]-中成藥2006,28(4)

9. 劉偉.陳志紅.李軍.王東.LIU Wei.CHEN Zhi-hong.LI Jun.WANG Dong 全自動還原糖測定儀測定熟地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期刊論文]-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

10. 雷鵬.劉韶.李新中.唐翎.袁靈素.LEI Peng.LUI Shao.LI Xin-zhong.TANG Ling.YUAN Ling-su 正交試驗優選熟地黃提取工藝[期刊論文]-中國醫院藥學雜誌2006,26(12)

引證文獻(3條)

1.王勤.郭花玲.蔣士卿.王正益 論中醫離不開中藥炮製法[期刊論文]-中醫學報 2011(2)2.王勤.郭花玲.程延安.田聖志.崔瑛.王正益 芻探中藥藥性炮製[期刊論文]-中醫學報 2011(4)

3.李軍.俞桂新.張麗萍.王曉閣 不同產地清蒸熟地黃飲片高效液相指紋圖譜研究[期刊論文]-中醫學報 2011(11)

本文連結:.cn/Periodical_hnzy200708053.aspx

標籤: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