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淺談會計原理在家庭理財中的應用

淺談會計原理在家庭理財中的應用

淺談會計原理在家庭理財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居民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越來越豐富,個人投資渠道也越來越寬敞,家庭理財也正在由簡單走向複雜,一些家庭已經開始注意把會計原理運用到家庭理財的活動中來。

建賬製表立檔

“建賬”,是指建立一本家庭消費明細賬,將日常一切消費開支情況都詳細記入賬中,使每個月的收入、開支情況能夠一目瞭然。這樣既可以加強對家庭財務的計劃管理,又可以積累歷史資料,便於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理財的水平。

“製表”,是指每個年度編制一張“家庭資產負債表”。根據家庭實際情況,該表可簡可繁,內容應分為三個部分:資產、負債、資產淨值。

資產應該包括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兩大類。金融資產主要指現金、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等,其中存款和有價證券應包括利息金額。實物資產主要是指房產、交通工具、家用電器、貴重首飾等價值500元以上的物品。實物資產應該以淨值計算,即用購買時的售價減去按預期使用年限分攤的折舊。負債應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個人借款和應付未付的各種費用等。用資產總額減去負債總額,就可以明確地計算出你目前所真正擁有的家庭淨資產。

“立檔”,是指建立一本“家庭財務憑證檔案”。一是將家庭存款單和有價證券的姓名、賬號、金額、日期、密碼等記錄在案。二是將保險單、股票買賣情況記錄、個人之間的借款憑證等主要資料存入檔案。三是可以把購買耐用消費品的發貨票、保修卡妥為保管。這樣做可以避免憑證丟失,也便於隨時查詢。

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

通過建立資產負債表,在對自己家庭的資產狀況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之後,還應該看一下家庭資產的結構是不是合理。因為當今的社會已經由物質短缺時代過渡到了投資時代,投資已經成為家庭理財的一個重要內容,唯有通過合理的投資才能提高家庭的積累能力。因此,這就要求必須對家庭資產進行合理配置,讓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實現雙贏,以求資產投資能創造最大的效益。

比如說,你手裡有50萬元的現金,如果全部把它存在銀行裡,你只能享受很低的利息收益,卻無法分享市場上投資增長的機會。別人的錢通過投資在不斷增值,而你的錢卻只能躺在銀行裡睡大覺,這說明你對資產沒有進行合理的運用。如何使自己的家庭資產保持合理的結構呢?不妨舉例說明:

王先生夫婦二人均為教師,家庭每月固定收入6000元,王先生的家庭資產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有一套價值60萬元的房產,二是有市值12萬元的股票,三是有8萬元的儲蓄存款。三者之和雖然達到80萬元,但其中房產佔到了75%,而且房產是利用按揭貸款方式購買的,貸款金額為40萬元,每月須還貸2000元。40萬元的貸款屬負債,只有20萬元可以計入淨資產,而且變現能力很差。所以王先生可以用於投資的資產實際上只有20萬元,在這20萬元中,股票12萬元,佔60%;存款8萬元,佔40%,顯然投資品種太單一,風險也比較大。

理財專家認為:從王先生的家庭資產情況看,將理財目標定為5%至10%的投資年收益,應該說還是比較合理的。王先生對股票投資已具備一定經驗,而且目前手頭的12萬元股票也可以保持10%左右的投資收益,所以不須急於從股市撤出,而是應該著力盤活8萬元存款中的部分資產。理財專家建議王先生可以增加開放式基金和債券兩種投資方式,從而獲得高於存款利息的.受益。對開放式基金可採取長期投資的方式,將基金分紅不斷轉為基金單位再投資,以求產生類似複利的投資效果。在債券投資方面,可以購買一些利率高的企業債券。

學會使用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是指用於某種用途的生產要素在其它可供選擇的用途中,最好用途的收益。只有懂得如何計算和使用機會成本,才能更合理的進行家庭理財。

例如,李老伯有一套臨街的門面房,退休之後開了一家雜貨店,生意雖比較清淡,但用銷售收入減去進貨成本及稅費後,每月平均能有1000元的收入。李老伯原本對此十分知足,但有一天,一位在銀行工作的遠房侄兒來看望他,詢問了李老伯小店的經營情況後,卻對老伯說:“你開小店並未賺錢,而且還有虧損。”在老伯的驚詫之中,侄兒為老伯算了這樣一筆賬:老伯開店所用流動資金3萬元,如果前幾年購買國債如今可穩拿10%的利息,此項收入每月可得300元。這間門面房如果不開小店而是出租給別人,按區域位置每月可收租金400元。最後又計算老伯夫婦二人的勞動報酬,兩位老人起早貪黑十分辛苦,按當地最低勞動收入來計算,每人每月最少也應拿到260元。如此計算下來,李老伯小店的經營成本每月應為1260元,與每月1000元的收入相抵,不但沒有賺錢而且還有所虧損。

李老伯聽後恍然大悟,遠房侄兒又進一步向李老伯講了什麼是會計成本,什麼是經濟成本,什麼是機會成本。李老伯計算盈虧用的是會計成本計算方法,即用銷售收入減去進貨成本及稅費。而老伯的遠房侄兒用的是經濟成本計算方法,即用銷售收入減去會計成本後,再減去內含成本(內含成本是指對經營者自己勞動、自有資本及房產等應付的報酬)。經濟成本遠遠大於會計成本,按會計成本計算出的利潤很可能就是經濟成本中的內含成本。計算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會不相同。

家庭理財在成本收益比較中,不僅應該用經濟成本代替會計成本,而且應該更多地使用機會成本,使家庭資產能夠獲得最好的投資收益。李老伯聽了遠房侄兒的一番話之後,經過深思熟慮,果斷地關掉了小店,把用作小店流動資金的3萬元購買了基金、債券,開小店的門面房出租給了別人,他和老伴辦起了專為雙職工子女服務的“小飯桌”,這幾項收入加起來每月可以達到2300元,比原先開小店的收入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