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大一地質學礎地質圖室內實驗目的

大一地質學礎地質圖室內實驗目的

1、學會從地質圖上確定岩層產狀要素的方法。

2、瞭解水平、直立、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

3、學習水平、直立、傾斜岩層分佈區地質剖面圖的作法。

4、瞭解褶皺、斷裂、不整合構造和侵入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示方法。

5、掌握真、視傾角的換算方法及應用。

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過程,研習地質調查、資源開發和管理等地質基本工作技能,主要進行地礦、石油、煤田、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勘測地形、地質構造,監測地震等地質災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

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的瞭解對於實習起著重要的意義大家清楚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

(一)野外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是一門與自然和社會密切想關的科學,資源專業所涉及到的內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的,所以,不論是地理專業還是資源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實地考察與研究。

從學科的角度,要求學生能將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應用於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區域考察與研究的技能和技巧。

因此,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加深對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綜合分析能力,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獲取科學研究資料的重要途徑

所謂科學研究,簡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發現的事實修正現有結論為目的而進行的大量調查和實驗。

因此,收集和佔有資料、特別是第一手科學資料的豐富程度,直接關係到研究者學術水平的提高,只有資料豐富才能提高科學的生產能力。

地理資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資料外,地圖、航空照片、衛星照片(tm磁帶)、幻燈片、錄影磁帶等也是地理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蒐集資料有很多方面,諸如教師講課、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文獻閱讀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既要收集室內文字圖件資料,博覽群書,選讀文獻,尤其是外國文獻原著,經常做筆記、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作為我們從事研究的基礎,又要有拓寬和縱深,學會從實踐中獲得資料的基本技能。

因此,堅持做科學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實習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環節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學廣闊而富有生機的實驗室,是內容最為生動最為豐富的教育環節之一。

野外實習是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的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諸多地學和現實問題,將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

地理學野外實習,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峽谷,或是寒風凜冽的高山冰川,在這種嚴酷環境下要測量準確的地理資料,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需要經歷艱苦的勞動,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無論是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還是綜合素能的提高,均會起到非凡的作用。

總之,野外實習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為以後獨立工作奠定基礎。

參加實習的教師和同學必須認真對待,高度重視。  第二篇: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

20XX年6月11日—6月22日,我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進行了為期兩週的自然地理學實習。

分別在桂林市區及其周邊區域的十四個地點進行。

本次實習是一次自然地理認識性實習,是在完成了《自然地理學》和《普通地質學》課程的學習後進行的。

旨在通過本次實習各個抽象知識的訓練,使我們鞏固掌握課堂的理論知識,同時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

認識內地質作用和外地質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瞭解部分植被的相關知識;認識土壤剖面分層和劃分標誌;掌握各種地質構造的觀察描述等基本工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  第三篇:地質學基礎實習目的

野外實習是《地質學與地貌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長途野外實習則是在短途野外實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求對野外現象和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並在此認識上進行綜合分析,在培養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地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本次野外實習要求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 繼續學會利用地形圖進行野外定點;學會野外讀地質圖、地形圖;進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羅盤測量方位、產狀、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點的技能。

2. 學會掌握野外地質和地貌剖面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方法;能夠識別基本的岩石型別,對地層進行分層劃代;觀測褶皺、斷層等基本地質構造,並學會進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計工作;能識別基本的地貌型別,並根據地形圖和野外測量對地貌體進行定量量計。

在此過程中應將野外實習內容和課堂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又達到延伸和擴大的效果。

3. 在野外觀測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地層層序、接觸關係、構造特徵等分析區域地質演化歷史;根據地貌形態、沉積物特徵、侵蝕與切割的關係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歷史。

4. 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據野外觀測資料和收集的前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精神。

附:地質學基礎實習報告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通過觀察辨別出岩石的種類 結構 礦物組成 顏色 以及特性 2、瞭解岩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岩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 3、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

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瞭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

為學習後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實習時間: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三、實習地點:

1、土木工程學院樓(室內)

2、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室外)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

四、實習活動: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高於莊組地層,其主要岩石為頁岩和白雲岩,還認識了瘤狀結構、岩層產狀、錳方硼石礦等。

瘤狀構造瘤狀構造 岩層中出現如瘤的團塊,以半球形,糖餅狀形態的透鏡狀岩石為主,其物質成分與上下岩層略有區分。

以含瀝青質,泥質白雲岩為主。

由於沉積時水動力及靜壓力等因素改變而成,在高於莊組中,上部出現較多。

高於莊組地層:高於莊組原稱“高於莊灰巖”,屬中元古代長城系頂部,分佈於中國冀北一帶,最初命名地點在天津薊縣高於莊,故名。

淺海相碳酸鹽沉積。

主要為灰色、黑色白雲岩,含燧石團塊或條帶,底部燧石條帶尤多,且呈網狀。

本組特點:下部含疊層石豐富,中部普遍含錳較高,上部含各種形狀的結核,頂部多含鈣質和瀝青質。

厚405—1963米。

重要的疊層石分子有:錐疊層石及微古生物霧迷山粗麵球形藻。

在冀北一帶,下部常夾有含錳頁岩(菱錳礦)。

傾斜頁岩,走向東西,傾向南,傾角50°,組成部分主要為多頁岩、白雲岩。

頁岩是由黏土經脫水固結而形成,大部分有明顯的薄層理,能沿層理分成薄片,這種特徵也稱頁理,風化後多成碎片狀或泥土狀。

根據混入物的成分或岩石的 顏色可分為:鈣質頁岩、鐵質頁岩、矽質頁岩、黑色頁岩及碳質頁岩。

錳方硼石礦 錳方硼石是一種很少見的無水氯硼酸鹽礦物。

形態一般為不規則粒狀, 集合體呈變鮞狀、變豆狀, 光澤為油脂 - 玻璃光澤; 無解理、裂紋發育;貝殼狀 - 不平坦狀斷口; 白色或灰白色, 硬度 7。

薊縣錳方硼石礦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結構: 即下部是火山岩 ( 大紅峪組鉀質粗面岩) , 上部為含硼的蒸發巖。

由於大紅峪組海底火山活動頻繁, 延續時間長, 致使熔岩分佈廣泛, 並以含硼為特徵,火山活動後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 導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質,為硼礦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對高於莊組的劃分從下而上分為官地亞組、桑樹庵亞組。

桑樹庵亞組為含錳方硼石亞組。

主要巖性為含錳白雲質粉砂岩和厚層灰白色、淡紅色微粒含灰白雲岩, 中上部為厚層至塊層狀微粒含灰白雲岩, 略含錳, 風化面呈白色或褐色, 斷口呈貝殼狀, 層理平直, 層面上有波痕, 常成陡崖。

下部為主要含砂層含錳白 雲質粉砂岩和砂質白雲岩, 多風化為黑褐色, 易受剝離成薄片, 俗稱“含錳頁岩”。

高於莊組之官地亞組, 即錳硼礦層之下疊層石發育, 形態常為錐狀或柱狀。

兩個亞組之間是整合過渡關係。

塊莖狀高於莊層疊石:疊層石是前寒武紀未變質的碳酸鹽沉積中最常見的一種“準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機沉積結構。

由於藍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所引起的週期性礦物沉澱、沉積物的捕獲和膠結作用,從而形成了疊層狀的生物沉積構造。

因縱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錐形疊層狀。

由塊莖體或少數粗短的次圓柱體(柱體形態主要受基本層形態的控制,同時受環境影響。

根據柱體自上而下直徑的變化,柱體形態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型別。

由塊莖狀或少數粗短的次圓柱體組成,柱體間通常為碎屑白雲岩所充填。

基本層層平緩到凸起較高的穹形,帶狀,地質年齡約為15億年。

藻席或藻屑 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常見到能反映有機生物的的藻架結構或藻席結構。

它們通常由亮、暗紋層交疊佈置而成,如果早期(準同生)被矽化,有時還可以儲存藻絲體化石。

通常形成紋層狀碳酸鹽巖,有時則形成典型疊層石,在形成過程中若藻架結構的沉積物若遭沖刷二再次沉積則會形成藻屑構造。

此處遺蹟尤為重要,因為世界上的其他的中上元古界地貌中,沒有發現含有藻席和藻屑構造的遺蹟。

大紅峪組和高於莊組分界 此兩組地層在此處屬於平行不整合的接觸關係高於莊組底部為一層石英狀砂岩,層面有波痕,砂岩之下為大紅峪組,含錐層燧石白雲岩,其錐頂處切,表示受到了侵蝕的作用,代表了一次沉積間斷,地質年齡約為16億年。

大紅峪組 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岩漿岩噴出時,壓力降低,氣體揮發析出,聚整合氣泡開向表面浮動,同時又隨岩漿浮動。

當岩漿凝固時,氣泡的孔壁固化,內部的氣體或散失或凝為液體大部分流失,只保留空洞,即為氣孔構造。

若這些氣孔被後期礦物所充填,即為杏仁構造。

根據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可以判斷和恢復當時岩漿的流動。

火山角礫岩:火山爆發時,隨著深部岩漿的噴出,由於通道附近圍巖的加入,加上噴發強度及諸多因素,可形成火山熔岩、火山角礫岩、火山凝灰岩等。

大紅峪組的火上角礫岩十分發育,分佈廣泛,角礪成分由白雲岩、玄武岩、碎石等組成。

角礪大者稱為角礪集塊巖。

斷層:巖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巖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

斷層幾乎在地殼上處處都有,特別是在山脈強烈變形的岩石中。

此處兩層堅硬的石英砂岩沿著溝被錯開,它位於斷層面上盤。

斷層會出現很多危害,斷層快速活動形成地震。

地震災害主要表現為地表破裂、崩塌、滑坡、砂土液化等。

斷層緩慢活動造成地表變形。

最典型的斷層緩慢活動(斷層蠕滑)的例子是美國西部的聖安德烈斯斷層。

而在我國,斷層緩慢活動造成地表變形現象中最常見的為地裂縫。

雖然地裂縫的成因複雜,但其與構造的相關性不可忽視。

之後我們來到了大紅峪組與團山子組的分界處。

此兩個地層單元界線為整合過渡關係,以大紅峪組底部厚度較大的石英岩為界線,其下為團山子組頂部夾薄層砂岩的含粉砂白雲岩。

團山子組系高振西等原稱的“串嶺溝頁岩”上部的碳酸鹽巖系。

1957年地質部221隊在河北省龐家堡鐵礦區命名為“龐家堡灰巖”。

1960年河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在薊縣團山子村一帶的相當層位也見到相似的碳酸鹽巖地層,遂建議改稱為團山子組,1964年被《薊縣震旦系現場學術討論會》接受,沿用至今。

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徵,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

波痕是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

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

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

出現於岩層的頂面.並可在上覆岩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泥裂 當未固結的沉積物露出水面時,會受到暴晒而乾涸,併發生收縮和裂開,這時所形成的裂縫成為泥裂。

泥裂的裂片多為多角形,裂縫上寬下窄、大致與層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積物的成分,泥裂多見於湖或海洋的濱岸地帶或者河漫灘沉積環境中。

最後是格魯納疊層石。

格魯納疊層石為一種柱狀疊層石,其柱體部分多由矽泥質組成,常彼此間密集共生,柱體橫斷面為次圓形到橢圓形。

基本層呈薄而平緩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突起變化,地質年齡約為16.8億年。

國家地質公園的野外實習就到此結束,來到石碑處我們合影留念。

吃過午飯,我們向著另一個目的地---府君山公園出發。

來到府君山公園,看到由地層運動形成的山峰我們感嘆不已,在攀爬的過程中,飛來峰帶給我們的震撼最大。

府君山組屬於早寒武世地層。

巖性穩定,見於中國冀北及冀西北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山區。

主要為厚至巨厚層豹。

底部普遍有砂礫岩或角礫層巖,平行不整合或超覆於青白口系各組之上,一般厚數十米。

我們看到了逆掩斷層形成的景象。

斷層面平緩彎曲。

上部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狀白雲崗(12億年)逆掩於府君山組角礫狀巖(5.6億年)之上。

斷層是岩層或巖體中的一個或一組破裂面,沿破裂面兩側的岩層或巖體發生有顯著的位移。

斷層的位移量有小有大,小者僅幾釐米,大者可達數公里乃至數十公里。

斷層是巖塊間的一種不連續面,巖塊在平行於不連續面的方向上發生相對位移。

我們還看到了岩石兩億年的跨越,井兒峪組疊層狀泥晶灰巖(8億年)與府君山組角礫狀灰巖(5.6億年)之間,有一套紫紅色黃白色相間含礫砂頁岩,它是古風化殼面上的沉積物,中間缺失2.4億年的地層。

最後我們看到了飛來峰地貌。

在逆掩斷層或輾掩構造中,常見老岩層覆蓋在新岩層上,這樣的老岩層稱推覆體。

當推覆體遭受強烈剝蝕,周圍地區露出原來的新岩層,而殘留一部分老岩層,孤零零地蓋在新岩層上,叫飛來峰。

到此為止,我們結束了一天的野外實習任務。

通過這次實習,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地質學的含義。

短短的一天,讓我對野外地質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對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個最直接的瞭解。

並且直接影響了我的學習觀念,將實踐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將對我今後的學習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寫實習報告的時候,我又將那一天的經歷回憶了一遍,並總結出有意義的結論,讓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我相信在我以後的歷練中,這次實習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地質實習目的

地質實習目的及意義(1)

實地實習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暫的幾天的實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只能到此為止,我們希望學校學院能夠儘量提供更多的鍛鍊平臺,真正意義上達到更好的學習目的!

每位大學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然而光從理論上認識只能讓大學生紙上談兵,因而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同時,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找出自身知識的不足與缺陷的實踐機會。在今年的十一月份,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礦資班到廣西XX市XX縣大廠鎮銅坑礦區進行了認識實習。

地質實習目的及意義(2)

(一)實習目的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鍊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二)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採集3~5塊有代表性的岩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後,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目的及意義(3)

實習目的 :

(1) 深化與加強對工程地質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方法的瞭解和掌握,為進一步學習土木工程地質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奠定感性知識基礎。

(2)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實習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專業的熱情和興趣。建立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與各類土木工程建設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協調關係的思想意

認知實習要求:

(1) 對於與土木和交通建築工程有密切關係的地址作用,地質現象及地質環境條件有較深刻印象。

(2) 對於與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築工程的設計,施工有密切的工程地質工作的內容,過程與步驟有較清晰的感性認識

地質學畫地層柱狀圖實驗目的和要求

地質學畫地層柱狀圖的實驗目的是為了通過觀察地層柱狀圖的不同層位、厚度、巖性等資訊,瞭解地質歷史和地質事件的演化過程,進一步掌握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時,實驗還可以讓學生掌握繪製地層柱狀圖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其繪圖能力和地質解釋能力。

實驗要求首先是對實驗材料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包括不同層位的厚度、顏色、巖性等資訊,在此基礎上繪製地層柱狀圖。其次,要求學生按照規範要求,正確繪製地層柱狀圖的各種符號、標註和比例尺等,保證圖形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最後,對繪製出的地層柱狀圖進行地質解釋,深入分析地質歷史和地質事件的演化過程,提高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

跪求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一、 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工程地質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一的能力。 實習任務: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和直接感觀的體會和認識,如通過對實物標本、模型、圖件等的觀察與分析,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蒐集瞭解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築材料等資料後,學生通過野外的實地勘察,進一步瞭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等。 實習時間:一週 實習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實驗室,廣州番禺蓮花山

二、實習內容成果

(一)、時間: 10月22日 星期一 晴 地點: 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 內容: 實習動員,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 今天是我們班工程實習的第一天,一開始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簡短的實習動員講座,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情緒。稍後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地質圖的閱讀分析,學習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可以大概地從地質圖上分析各類的地質現象。在講解工程地質勘察的時候,老師以《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為例,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如何制定工程地質勘探的佈置,如何閱讀已有的勘察報告和完成自己的勘察報告。 由於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班的同學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大家在剩餘的時間裡積極到圖書館查詢相關實習資料,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為我們以後的工作關於地質這一塊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時間:: 10月23日 星期二 晴 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圖書館。 內容:閱讀收集整理資料,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 今天老師安排我們在課室觀看影象資料—不良地質現象,基本上不良地質現象都是地殼上部岩土體受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在21世紀這個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的影響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老師的播放的影片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類的不良地質現象。通過影片的觀看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瞭解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過程和結果,聆聽專家是如何勘察地質現象和如果制定防治措施,這樣的教學比光坐在教室裡看課本形象易懂。 (三)、時間: 10月24日 星期三 晴 地點: 廣州番禺蓮花山 內容: 蓮花山礦巖、構造及地貌參觀。 今天我們的安排是進行野外實習:蓮花山踏勘,礦巖、構造及地貌參觀。早上8:30在學校出發,由於包車有延誤,時間推遲了一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情。大約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早在很久前我就聽說過這座名山,這次終於一睹其風采,出發前我在網上找了些蓮花山的介紹: 蓮花山佔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一個溶古代粗獷和現代秀美於一體的國家4旅遊景區,廣東省風景名勝區。“蓮峰觀海”2002年被廣州市列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它是一位歷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曆史的見證者。番禺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蹟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蹟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00多年曆史和儲存得最完好的古採石場遺址,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 到達蓮花山映入眼簾的風景簡直讓人如痴如醉,從停車場向東南方向走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座寶相莊嚴、慈顏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觀音寶像屹立在廣場。舉目瞻仰,湛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白雲飄浮天際,襯托著觀音菩薩好像騰雲駕霧,彩霞披身。觀音像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觀音寶像面向東南,遙望浩瀚的獅子洋,“望海觀音”因而得名。 再繼續向前走,走過約一百米由花崗岩鋪設成的臺階,花崗岩:深成侵入岩。多呈灰白色、灰色、肉紅色;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向飛鷹古道走去,古道是建在峭壁上的人工開鑿的隧道。古隧道的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用小鐵錘可以敲出一塊岩石標本。由於它的分佈很廣,易於加工開採,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繼續前進可以見到由四塊相連的大岩石組成,兩側聳起的兩塊片岩如同飛鷹的兩翼,後部高聳的片岩如同飛鷹的翹起的尾巴,平鋪向外延伸的岩石如同飛鷹的頭部和嘴巴,岩石組的形狀如一隻遨遊天空的飛鷹,神威懍懍的飛鷹巖! 再往回走就可以看見獅子巖。獅子巖位於蓮花山的東麓,一石酷似雄獅,盤踞山崖,面向東方,狀似向著珠江口吼叫,所以蓮花山也被稱“獅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稱為獅子洋。據考古學家分析,蓮花山原只是海面上的一個小島,千萬年過去,滄海桑田,海水退去,陸地抬升,蓮花山成為陸地的丘陵,海底也變成了陸地。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的一座岩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風化而成今天的形狀。它像蓮花山的忠實守護者,日夜守護著蓮花山。它也是蓮花山滄海桑田變化的最佳見證。獅子巖的岩層組成也是蓮花山典型的沉積岩中的砂岩和礫岩。

在獅子石後面有一個人工開鑿出來的巖洞叫作觀音巖,經人工開鑿後呈現水平層理。再往前走我們一路經過了八仙岩、浴仙池、劍門、百福圖、燕子巖、南天門、神仙橋。 值得一提的是燕子巖。燕子巖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區內峭壁嵯峨,巨石橫空,或形成一線鳥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偉壯觀,氣勢巍然。從崖下向上仰望,只見四面崖壁連環對峙,奇峰突屹,廣闊的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搖搖欲墜,令人驚心動魂,神搖目眩。在燕子巖景區,細聽巖上滴水聲,看著盤旋飛舞的燕子。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綠色的牆壁,每當春夏之交,花開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這裡風景秀麗,山水相襯,成為許多電影、電視導演們首選的外景拍攝地。 在蓮花山上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類的花草樹木,有松樹、榕樹、菩提樹、熏衣草……全都是因為蓮花山是處於三角洲沖積地帶,在陸地上升的過程中,將海底肥沃的土地帶上,所以在山上能夠栽種各種類的花草樹木。也正是由於其地出珠江入海口,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山腳的桑基魚塘也有很好的收益。 此次野外實習—蓮花山之行,到此告一段落。這是一此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從煩喧的環境和沉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當然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親臨野外環境,與山裡的岩石有了一個面對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運用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去對一個沉積岩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進行分析。特別是蓮花山上最常見的棕紅色的砂岩,對它的層理、節理和工程地質性質都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很多是在書本上所沒有的。由於蓮花山是一個古代的採石場遺蹟,很多的岩層都經過了人工開鑿,破壞了原有的岩層地貌,會出現不良的地質現象,所以在開鑿的過程中注意防止不良地質現象的出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四)、 時間: 10月25日 星期四 晴 地點:廣工大地質實驗室 內容:室內造岩礦物、岩石的認識,老師再次幫助重溫地質圖的閱讀,在給出的《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工程場地勘察資料,完成勘察報告的其它部分。

(五)、 時間: 10月26日 星期五 晴 地點:學校 內容:完成實習報告。

三、實習收穫、體會 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絡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對以後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 希望能幫你完成你自己需要的報告~!!

現場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麼

1、選址勘察工作目的在於從總體上判定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能否適宜工程建設專案。任務是通過取得幾個候選場址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對擬選場址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

2、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對場地內建築地段的穩定性作出評價;為確定建築總平面佈置、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方案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質論證。根據選址報告書瞭解建設專案型別、規模、建設物高度、基礎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裝置等情況。

3、詳細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設計所需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各項技術引數,對建築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評價,為基礎設計、地基處理和加固、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等具體方案作出論證和結論。

擴充套件資料

觀測的主要內容有:

巖、土體位移範圍、速度、方向;巖、土體內地下水位變化;巖體內破壞面上的壓力;爆破引起的質點速度;峰值質點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統的載荷變化等。此項工作主要是在論證建築物的施工設計的詳細勘察階段進行,工程地質作用的觀測則往往在施工和建築物使用期間進行。

長期觀測取得的資料經整理分析,可直接用於工程地質評價,檢驗工程地質預測的準確性,對不良地質作用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工程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工程地質勘察

第五章地質編圖——第一節 基礎地質圖

廣州市的地質編圖工作始於60 年代初。

1960年為滿足總體規劃及廠址選擇需要,市建設委員會勘測處編制了廣州市工程地質分割槽圖,並於1964年及1976年作了補充修改。

1965~1966 年該處又完成廣州市淤泥分佈圖、硬塑層頂板埋深圖等。由於編圖所依據的勘察資料精度不高,故僅供參考之用。

1985~1986 年,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廣州市都市計畫勘測設計研究院應用遙感技術,通過航空、衛星照片解譯和收集常規地質資料,經野外實地調查驗證以及採集一定數量的測試樣品分析研究,編制了廣州市航空遙感地質系列圖,並在這些圖體基礎上編制了1∶ 25000 的廣州市航空遙感工程地質分割槽圖,為都市計畫建設提供了有關區域地質與工程地質評價等較系統、科學的基礎資料。

第一節 基礎地質圖

一、1∶5000 廣州市淤泥分佈圖

該圖範圍南起海中村、小洲,北至上元崗,西起承平村、水口村,東至黃埔港。由市城建委勘測處在1965~1966 年利用1965 年前完成的勘察資料編制完成,共96 幅。

編繪原則為:

假設淤泥分佈是均勻連續分佈的,在分割槽時遇有明顯的地貌變化時,分界線以特徵劃分;

如無明顯的地形地貌則按插入法定出分界線,在圖上只表示第一層淤泥埋深和層厚;

個別地區或鑽孔有幾層淤泥的則在鑽孔旁加註記說明,埋深用不同顏色的雙虛線為等深線表示,層厚用實線為等厚線表示。

淤泥埋深一般小於2 米,基本分佈在沖積地帶以及剝蝕地區的沖溝、低窪地帶,巖性一般為淤泥質砂或粉砂質淤泥。市區淤泥分佈較複雜,埋深和厚度變化較大。

二、遙感地質系列圖

基礎地質系列圖的編制是《廣州市航空遙感綜合調查》專案中的地質地貌系列課題,1985 年初至1986 年底由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承擔並完成。

編圖範圍東經113°10′~113°34′,北緯23°02′30 ″~23°13′40″,面積約820 平方公里。目的是通過航空遙感手段,提高地質研究精度,為廣州市工農業建設發展及都市計畫佈局提供新一代的基礎資料。

(一)、1∶50000 廣州市航空遙感地質圖與基岩地質圖

這是各項地質研究的基礎圖,較全面地反映區內的地層與地質構造。

編制中均採用了航片解譯與地面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並綜合了大量地面地質、物探、鑽探資料。一般在岩漿岩及變質岩分佈的山區,以遙感資訊為主配合野外驗證;在大片第四系掩蓋區,則先收集不同比例尺的文字報告和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及鑽孔資料等,經鑑別篩選,按1∶50000 比例尺縮繪嵌接成圖,再以航片判讀,野外檢查驗證,最後編製成圖。

解譯出140 條線性構造,經實地抽檢45 條,其中41 條獲得了斷層證據,尚有4 條因無地表露頭和其他資料,故難以證實。航片解譯判對率達到了91.2 %。此外,對以往未曾發現過的隱伏斷層的解釋,多數得到物探資料的驗證。

基本查清區內地質構造格架,調查確認近EW 向的瘦狗嶺斷裂、廣三斷裂與北東向的廣從斷裂是構成本區的主幹構造。

這些斷層長期活動切割較深,控制了本區地質構造、岩漿活動與沉積歷史乃至現代新構造活動的分割槽。

晚近期的NW 向文沖斷裂、化龍-黃閣斷裂、南崗太平斷裂等的活動亦構成區內骨幹構造的一部分。

通過圖象解譯與實地驗證,新發現了嶺頭、摩星嶺、化龍、鄒屋、文衝等10 條規模不小的顯露斷裂和南崗太平、石榴崗、廣三等隱伏斷裂。

查明瞭區內各類岩石、地層的展布,其中岩漿岩佔31.19 %, 下古生界變質岩佔11.27 %。在綜合上千個鑽孔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遙感圖象資訊,將基岩地質圖覆蓋區岩漿岩、變質岩作了比較詳細的進一步劃分;將沉積地層詳細劃分為20 個單元(不包括第四系)。並圈出了基岩頂板埋深等深線。

(二)、1∶50000 廣州市航空遙感第四紀地質圖

該圖利用航片結合地面近2000 個鑽孔資料編制而成。較為詳細地劃分了第四紀沉積地層,並結合C14 同位素年齡測定資料,確定了相應的沉積時代。

對各層沉積物的性質、物質組成、成因型別、空間分佈、厚度變化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的研究,通過25 條第四紀地質剖面的編制和第四紀地層分層等厚線的研究,對第四紀地層劃分對比、新構造運動的特點等有新的認識。

重點反映了對構成城市建設不良因素淤泥層的發育、厚度及分佈狀況。區內全新統中期三角洲相淤泥層天然含水量大,呈流塑狀態,在厚度較大時對工程建設有很大的影響,會造成建築物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和地下管道扭曲形變乃至斷裂,亦可造成斷樁等現象。

隱伏岩溶發育區,第四系明顯增厚,也是不良的工程地質環境。

在北部衝洪積層與低丘上殘積層分佈區,上更新統的花斑狀粘土層分佈區發現有膨脹土的存在,是區內工程建設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另外兩組斷裂構造交匯地段是新構造活躍區,工程建設應儘量避開這些地區,或者應採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其中廣從斷裂和一組NWW 向斷裂交匯的廣州市西部-珠江鐵橋一帶應特別注意。

在天河-石牌-員村一帶及河南赤崗一帶地區,第四紀沉積厚度不大,新構造相對穩定,淤泥僅在區域性分佈,基岩多為紅色砂岩等較堅硬岩石,是廣州市城市建設的理想地區,故廣州市向東發展比較有利。

(三)、利用陸地衛星數字圖象處理研究廣州市及其外圍地質構造

研究範圍是廣州市及其外圍約9000 平方公里,北起從化神崗,南至鶴山縣城,東起東莞市石龍,西到高要縣金利。利用陸地衛星多光譜(MSS )CCT 磁帶,通過計算機數字影象處理,取得一系列增強圖象,在此基礎上研究廣州市及其外圍的地質構造背景。

圖象處理以研究地質構造為重點,將彩色合成線性擴充套件和模擬真彩色圖象放大至1∶250000 作為解譯成圖的基礎。加上原有的地質物探資料的綜合和地面查證, 新發現了一批顯露的和隱伏的斷裂及環狀構造。區內斷裂以NNE 、NW 、EW 、NEE 向四組斷裂為主,具有區域控制意義的斷裂帶是廣從斷裂帶、北江斷裂帶、廣三斷裂帶、西江斷裂帶、赤坭-焦門斷裂帶、東莞斷裂帶等。通過衛星圖象分析,本區主幹斷裂具有一定的活動性,但不強烈,由於主幹斷裂的繼承性活動,造成各區動力地質作用的差異,使各構造區具有不同的地貌與水系特徵。

該成果為廣州市區域地質構造研究、區域穩定性評價、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調查提供了參考資料,亦為地熱、地下水尋找和礦產普查提供了依據。

(四)、1∶50000 廣州市航空遙感水文地質圖

該圖利用大量常規地質資料輔以航空遙感圖象解譯編制而成,反映區內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質型別、分佈規律、不同地段的富水性,以及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洩、動態變化和地下水汙染及防治等。

遙感圖象主要解譯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地貌、水系、植被、斷裂裂隙帶、岩層走向等間接標誌及判別地下水溢位帶造成的沼澤地、爛泥田和部分泉點等直接標誌。

結果表明,第四紀鬆散沉積層中的孔隙水僅有區域性供水價值,因為該層無論是在山區或平原區含水層均不厚,水量受季節的影響,且受地表汙染水影響,在珠江下游受鹹水倒灌影響呈大面積鹹水區。

基岩地下水分為碳酸鹽類岩溶水、層狀砂頁岩裂隙水、紅色裂隙水及塊狀岩石裂隙水等四個型別。

除了分佈在區內西北部的岩溶水水量豐富,具有小區域供水價值外,其他型別水量貧乏或中等,特別是市區到黃埔的紅層地帶基本上為缺水區;

塊狀岩石分佈的丘陵山區多為中等含水區,在這些地段裂隙水水質好,可作為分散性區域性供水水源,並有希望找到礦泉水。

在活動性斷裂帶,特別是活動斷裂的交匯處有尋找地下熱水的前景。

(五)、1∶50000 廣州市航空遙感環境地質圖

該圖把廣州地區多種與城市建設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地質要素進行綜合表示,為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環境綜合治理提供環境地質背景資料。

應用1957 年的1∶25000 地形圖,1976 年的1∶35000 黑白航片, 1984 年的1∶20000 彩紅外航片、1∶10000 天然彩色航片、1∶250000 廣州幅衛片。

進行多時相、多片種的對照解譯,配合收集有關常規地質資料和野外實地調查驗證的方法編制完成。

查明水土流失24處(面積29.1 平方公里),採石場86 處,採土場11 處,汙染河湧18 條,溶洞發育區5 處,侵佔河道12 處, 河道淤泥積12 處,廢石堆5 個。

此外在圖上還反映了區域地質、地貌景觀、岩石組合、礦產資源、化探高異常區、基岩天然放射性狀況、人工汙染點等。

上述環境地質要素以不同線條、顏色、花紋及部分文字代號表示。

在此基礎上,以地質背景為基礎,劃分了環境地質分割槽。

學習任務一 瞭解地質製圖與數字地質圖

一、地質製圖

地質圖件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地質製圖貫穿於地質工作的全過程。據統計,地質工作的製圖作業佔全部工作時間的1/3以上。利用計算機自動製圖能減輕地質工作者的製圖負擔,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地質分析工作。傳統的地質製圖過程工藝繁瑣複雜,成圖週期長,勞動強度大,不便及時進行動態編輯修改。利用計算機實現地質製圖過程的自動化,形成現代化數字製圖流程,可實現地質圖件的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資料相結合的資料庫,實現地質圖資料分層管理;可靈活對地質圖資訊進行查詢、編輯、統計和分析。藉助相關的計算機製圖軟體,縮短了地質製圖的修編週期,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地質製圖是現代地質工作者必備的基本技能。

二、數字地質製圖的優點

數字地質圖具有以下一些優越性:

◎質量優,精度高。可以根據製圖要求對圖件的質量、精度和精確性進行隨時監測、處理和修訂,以使其符合圖件精度和質量要求。

◎工藝流程簡單。計算機地質製圖技術簡化了復照、晒藍、清繪、刻圖、翻版分塗、撕膜、晒網線等常規復雜的製圖工藝。由編稿原圖輸入到計算機,經過在螢幕上編輯加工後,就可以在螢幕上進行檢查和校對,無誤後即可出圖。

◎加快了成圖速度,縮短了製圖週期。過去手工製作一幅1∶20萬正規地質圖,從編稿到清繪,需要兩名製圖者用近一年的時間,現在通過計算機製圖只需一名製圖者三個月即可完成,縮短了製圖週期,加快了成圖速度。

◎降低了製圖成本,提高了製圖效率。計算機地質製圖一方面節約了時間、精力、紙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圖件資料庫,使資料可以再利用或永久儲存;再一方面可以將圖件資料庫變成資訊,進行遠距離快速傳送。據統計,計算機地質製圖與手工地質製圖相比,製圖成本降低了60%左右,製圖效率提高了5~8倍,大大地節約了資金和現有資源。

◎建立圖件資料庫,且數字地質圖資料的使用很容易實現資源共享。一張地質圖件製成後即有了一個圖件資料庫。圖件資料庫,特別是基礎圖件資料庫,其資料可以無地重複利用,使資料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作用。

◎操作容易、修改方便。現在計算機地質製圖技術已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應用軟體種類也比較多,操作十分容易。對於圖件內容的修訂、更改、刪除、調換、旋轉、扭動、增加、添補、移動等均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實現,以達到更加完美無缺。即使校樣圖出現了問題,也可以進行修改。

◎圖件更新方便。只要有新的資料和資訊,就可以隨時對原圖件進行修改和更新。只需採集和新增新的資料和資訊,而無須採集老的資料和資訊,這也大大提高了圖件更新的速度,節約了成本。

◎數字地質圖可以很方便地檢視各要素的屬性和進行地質問題的研究,並且隨著數字高程(DTM)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地質學家有可能足不出戶就可研究某些地質問題,實現了地質製圖技術的重大突破。

◎簡化了地質圖件的評審程式。一是可以在計算機螢幕前進行審查;二是可以通過區域網或公共網進行遠距離審查。而原來在評審地質圖件時需要把一大堆圖件“捧”到評審現場,請專家進行審查和評審。現在評審地質報告帶上磁碟就可以了。

◎有利於保密。圖件資料所賦存的資訊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保密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有些保密性強的圖件,一方面可以不用印刷;另一方面只需印刷少量圖件供核心決策和研究利用即可,無須多量印刷。

三、數字化地質製圖

數字化地質製圖,是指利用計算機圖數轉換技術、互動式圖形技術將圖件數字化,對其進行編輯修改,然後通過高精度圖形裝置,直接製圖或生成製版膠片,同時生成可反覆使用、任意個性的數字圖件。實現地質圖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兩類地學資料相結合的資料庫,將地質資訊全部儲存於計算機中,實現對地圖資料分層資訊成片儲存,這樣易於管理和查詢,併為分析應用開拓了新領域。GIS與多媒體、網際網路等結合,可實現地質製圖的資訊共享及多途徑顯示、輸出、分析,實現動態化製圖。地學資訊總是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地學圖件內容的變更,會引起修改再版時注入新資料,利用GIS可方便地將資訊調出,作必要修改,重新輸入,大大縮短修編週期,生成的地質圖件精度高、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

用於數字化地質製圖的軟體有很多種,本課程以目前地質工作中應用比較普遍的MAPGIS系統作為主要工作平臺,學習數字化製圖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原理,其他地質製圖工作平臺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

地質地貌專業實習總結三篇

【 #實習報告# 導語】通過實習,既參觀瀏覽了美麗的山河風景又增長了專業知識。所以我希望學校能多組織幾次這樣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實習活動。今後,我將充分利用這次實習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爭取做到學有所成! 為大家整理的《地質地貌專業實習總結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峰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祕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巨集大、險峻、神祕”的鮮明特色,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佈廣泛,岩溶面積92%。岩溶極為發育,形態型別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單位:

  (3)實習時間: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指導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衛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第一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峰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

  二、實習內容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臺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佈廣泛,巖性以碳酸岩層為主,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礎。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各種奇觀,如溶洞、奇石等,這些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大峽谷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佈廣泛,岩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帶岩溶景觀博物館。岩溶極為發育,形態型別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岩石內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不能及時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成為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淨水溶解能力是比較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加強。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來自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層中各種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岩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

  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進行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狀,結合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進行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佈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係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就是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自己,進行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同時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標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之一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進行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什麼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什麼方向,與前者比較這是因為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影響測物與測者的相對位置。

  為了避免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岩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岩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岩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岩層走向的測定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

  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岩層之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假若在岩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岩層傾角的測定

  岩層傾角是岩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岩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就是說岩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著岩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層面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讀數,即為岩層之真傾角。

  岩層產狀的記錄方式通常採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岩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需要在岩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岩層面的產狀時,如果岩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岩層上當作層面以便進行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佈,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迴圈,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形成1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XX年,較非岩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出現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儲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介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響。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佔4o)和夏季(佔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於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岩溶山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人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充套件一經濟貧困的惡性迴圈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方式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剷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發生,對土地掠奪式經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採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層厚度;二是採取林農混種的方式,實行以耕代撫;三是採取興修蓄水池方式,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採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四、多部門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關係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群眾的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部門一家的努力難以達到效果。因此,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實現多部門聯動治理。一是積極開展林下種草。結合當地重點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開展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增加了農戶收入,調動了廣大群眾石漠化綜合治理積極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較大力度。三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岩溶區群眾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難點之一。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篇二

  1、實習概況:

20xx年x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2、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絡。

  3、實習內容:

  昌樂火山口

  昌樂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稜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岩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髮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為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約1800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介值。一色的紅褐圓稜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於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為壯觀的遠古火山群。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1800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岩層(科學上劃分為山旺組地層——-矽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岩、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岩(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xx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岩流動特徵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岩柱狀節理,直徑近於80cm,規模巨集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為"石樓"。

  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於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10幾個門類7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矽藻、苔蘚、蕨類、*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儲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儲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於中新世山旺組矽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儲存之完整為世界罕見,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儲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鑑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遠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儲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為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山東地下大峽谷

  高峽深澗,鬼斧神工。飛瀑流泉,濺玉噴珠。天賦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驚險刺激。管軌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東地下大峽谷位於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龍崗山下,是一座風貌奇特的溶洞王國,洞體長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長洞,中國特大型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形成於約0、65億年至2、3億年前。

  特點:

  一、氣勢雄偉壯麗,峽谷深切近百米、兩壁如削、寬處百餘米、窄處僅可容身,成具體而微之地下三峽。洞內有一河、九泉、九宮、十二瀑、十二峽等景觀100餘處,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巨集的洞中峽谷雄奇畫卷,令人歎為觀止。

  二、地下暗河漫長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長流,實習相關大全地下河瀑布十分壯觀,在我國北方溶洞內實屬罕見。

  三、利用暗河水勢開發的1000米漂流專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總部認證為“中國最長的溶洞漂流”專案。漂流道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溶洞內的幽深莫測,起伏高下,波激浪湧,抑揚頓挫的特點。將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驚險刺激演繹的淋漓盡致。

  4、實習總結:

  短短一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察到各種地理特徵。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性認訓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瞭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裡深深的感謝老師在的認真指導。在實習中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物件做一定的瞭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細節,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同時,懂得和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後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篇三

  一、實習的性質和任務

1、性質:

  煤礦地質學課程的認識實習是有關地質科學的野外實習,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能力,也是加深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次實習時該課程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該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

  2、這次地質認識實習的任務是:

  1)讓學生了解有關煤礦地質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點。2)觀察和認識常見的一些岩石。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層層序。4)認識常見的地質構造現象。

  二、時間安排

  實習2周(1月15至一月25),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編寫實習報告1-2天。

  三、組織狀況

  由地當煤礦技術部門技術員殷明光老師指導,xx屆煤礦工程高本班聶濤對孫家灣煤礦地區的地質情況進行了實地勘察並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分類的講解,沒有缺勤人員。

  四、工作量

  在兩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別對1#、2#井,運輸巷,迴風巷進行了實地勘察,通過實地體驗、感悟加深了對煤礦地質學習興趣,將課本與實際結合,更好、更真切的獲得知識。

  五、結束語

  通過本次煤礦地質學的礦井地質實習,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也加深了課堂所學的重要內容。野外實習是理論教學的有力補充和繼續,通過自己的實地觀察與課本的聯絡,加深了對某些岩石的認識,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學有所用。而對地質構造的觀察,不僅更好的瞭解地層的形成,也將當時課堂上的立體想象給實際化,不再對某些地層感到模糊,大腦裡已經有了地層的畫面,這樣也更好的去和課本枯燥的知識和圖片相聯絡。

  為期兩天的礦井地質實習結束了,自己從中學習到的知識卻是很多的。單從這兩天野外實習就發現,地質工作者是多麼的不容易。而作為採礦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將來在煤礦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現在我們必須做好吃苦受累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適應工作環境,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在這裡,我要感謝殷明光老師,感謝他在實習過程中的耐心講解與辛勤付出。希望今後的還能有這種形式的實習,這對我們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須的。

  在這次實習中我們在快樂中學習,既參觀瀏覽了美麗的山河風景元又增長了專業知識。所以我希望學校能多組織幾次這樣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實習活動。今後,我將充分利用這次實習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爭取做到學有所成!

請問各位地理學的高手,幫手分析一下這幅地質圖?

地質圖是客觀地質條件的科學反映,它按一定比例、利用一定的圖例符號描繪一個地區的地質現象,包括地層、岩石、地質構造等,反映它們的形成時代、分佈和相互關係等。

一、不同岩層產狀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水平岩層

2、直立岩層

3、傾斜岩層

“V”字型法則

二、褶曲和斷層等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一)褶曲

1、背斜和向斜的區分

兩翼岩層對稱重複出現,從核部到兩翼,岩層越

來越新的為背斜,反之為向斜。

2、褶皺型別的判讀

1)根據兩翼產狀

2)根據褶曲軸的長短

褶曲軸用平面上各岩層轉折端的頂點連線

3)根據樞紐產狀

3、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

主要是根據地層的角度不整合關係來確定,即根

據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的相時代來確定。

二)、斷層

1、縱斷層或走向斷層

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大體一致

•上升盤和下降盤判斷方法:

斷層線上任一點,老岩層一側為上升盤,較新 岩層一側為下降盤;當斷層面傾向與岩層傾向一致而斷層面傾角小於岩層傾角時,較老岩層一側為下降盤,較新岩層一側為上升盤

2、橫斷層或斜向斷層

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垂直或斜交

•上升盤和下降盤判斷方法:

橫向或斜向斷層切過褶皺時,使褶皺核部(或軸部)在斷層兩側發生寬窄變化,背斜核部變寬或向斜核部變窄的為上升盤,反之為下降盤;

橫向或斜向斷層切割褶皺時,斷層兩盤核部只

有位置的錯移而無寬窄變化,則為平移斷層。

3、斷層時代的確定

1)、根據角度不整合關係

2)、根據斷層的相互切割關係或斷層與巖體的相

互關係來判定

三、岩層接觸關係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整合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岩層時代延續,產

狀一致,岩層界線劈刺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觸:表現為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平行排列,期間有地

層缺失,岩層時代不連續。

3、角度不整合接觸: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不同,地層時代不延續,期間有地層缺失,在圖上

表現為較老的一套岩層界線被不整合線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層的界線則與不整合線大致平行延伸。

四、火成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岩基或巖株-巖體界線常穿過不同的圍巖界線,

規模較大為岩基,規模較小為巖株;

2、巖盤-巖體界線與圍巖界線一致,且規則;

3、岩床-巖體為長條狀,延伸方向與圍巖走向一致;

4、巖牆-巖體為長條狀,穿過不同的岩層。

五、地質圖的比例尺與圖例

比例尺:1:1萬~1:2千為大比例尺地質圖,1:10萬~1:400萬,或更小的為小比例尺地質圖。

圖例:常用各種花紋和符號來表示岩石和地質構造。

六、讀圖步驟與分析

①地層順序、產狀及其分佈,

②地質構造(斷層、褶皺)的規模與展布規律,

③地質界限與地層接觸關係(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④侵入岩產狀及其與圍巖的的關係,

⑤水文地質狀況,

⑥ 礦點與礦田, ⑦災害地質現象。

• XX地區地質圖讀圖報告(提綱)

一、緒言

1、該區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經緯度、大地構造位置、交通、地貌、水文、氣候概況等;

2、地質圖的比例尺,實習的目的、要求、日期及組織形式等。

二、地層

區域地層概述:按地層的新老時代,自老至新進行描述,包

括時代、地方性名稱、巖性、厚度、分佈,與下伏地層的接觸

關係(必要時附素描圖)。

三、地質構造

1、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及兩

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展布情況;

2、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下盤地層時代、斷層走向;

必要時附斷層素描圖。

3、闡述褶皺與斷層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4、研究區內地質構造的成因分析。

四、地層接觸關係與地質發展階段

1、根據地層順序和地層產狀,判斷地層接觸關係(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2、侵入岩產狀及其與圍巖的的關係;

3、根據地層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

明研究區地質歷史上有哪些大的構造運動事件。

五、其他方面

1、水文地質狀況;

2、礦點與礦田;

3、災害地質現象。

地質學的室內實驗是什麼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成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衝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介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成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衝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介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區域地質調查中剖面測制的目的和要求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地質工作,其任務是將各種地質體及其界線按1:5萬比例尺精度填繪成地質圖,以查明區內地層、岩石(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構造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特徵,並研究其屬性、形成環境和發展歷史等基礎地質問題,為國土規劃、礦產普查、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地質教學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D2006—××)對在不同岩石區測制各類地質剖面的目的、要求,做出以下明確規定。

(1)沉積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沉積岩地層剖面的目的是瞭解沉積序列的岩石組成、結構和接觸關係,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元。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進行巖性觀察與描述記錄,並對重要地質現象(地層界線、沉積構造)進行素描和照相,系統採取巖礦、巖相、岩石地球化學樣品,逐層尋找和採集大化石及微體化石樣品,必要時採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樣品,用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地層中的各種地質特徵,視具體情況進行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事件地層、層序地層、化學地層和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為路線地質調查打下基礎。

(2)火山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劃分火山地層,在研究劃分火山岩和沉積夾層的基礎上,結合火山岩地層的結構型別,劃分岩石地層單位和火山噴發韻律、旋迴,建立地層層序,確定火山噴發時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岩石型別、結構構造、產狀、厚度、接觸關係、空間分佈及其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劃分火山岩相類別。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特徵,研究古火山機構,重點研究的火山機構必須測制巖性火山岩相剖面。在剖面上應系統採集巖礦、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樣品,在沉積夾層中要注意尋找大化石或採集有關微體化石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3)侵入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對巖體(岩基)進行解體,劃分侵入體,確定侵入體間相互關係、侵位順序、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係,研究就位機制;對同源岩漿演化系列的侵入體,可進一步歸併單元、序列;對岩漿混合作用(簡稱漿混)演化的侵入體,要在岩漿混合、分異、演化、就位機制研究基礎上,合理地劃分填圖單元。在侵入岩剖面上應詳細研究侵入體的各種基本特徵並系統採集巖礦、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4)變質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變質巖剖面的目的是確立變質岩構造-地(巖)層或構造-岩石填圖單元,劃分變質帶、變質相,歸納變質系和區分不同的構造變形域。低階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沉積岩原則上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和未變質火山岩地層進行,但應注意研究變質-變形作用的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中高階變質岩,要在查明岩層構造疊置序列,並研究其新老關係基礎上測制剖面,確定變質岩石(包括變質構造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岩石型別及主要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以及變形特徵,恢復原巖;研究變質岩的原巖建造型別、探討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以及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係;查明不同變質岩型別的空間分佈以及它們之間的接觸關係並建立序次關係;查明變質變形作用特徵型別、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時代及其相互關係,探討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建立地(巖)層序列和熱動力事件演化序列。

(5)第四紀地質體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第四紀地質體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紀地質體種類、物質成分、厚度、成因型別、接觸關係和分佈範圍。研究第四紀地質體與地貌型別的關係,根據物質成分及其所處的地貌部位劃分填圖單位,建立堆積層序;調查第四系可能賦存的礦產、古風化殼、古土壤和古文化層;研究各類第四紀地質體形成時期及其與年代地層的對應關係;研究對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物、地貌、新構造運動和現代動力作用。對第四紀和現代氣候敏感帶,不同氣候-生物組合交界帶、地殼活動帶、外動力高強度作用帶(江、河、湖、海岸帶與邊坡)、人為活動頻繁地帶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區都應進行重點綜合調查。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描述並系統採集各類樣品,如孢粉樣、微體化石樣、古地磁樣、地球化學樣、熱釋光、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14C等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6)混雜巖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製造山帶區混雜巖剖面的目的是進行基質和外來巖片(塊)的劃分、對比研究。對基質的劃分研究可根據基質的變質程度不同,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未變質火山岩地層和變質岩剖面進行。在剖面上特別要注意巖片(塊)與基質之間、巖片(塊)與巖片(塊)之間接觸關係特徵的調查,分別按巖片(塊)和基質,對混雜巖內部物質組成逐層詳細描述,採集巖礦、古生物、巖相、構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學、粒度分析、同位素測年等樣品,進行時代、巖相、變形和變質歷程研究。

(7)構造地質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剖面上的各種地質構造要素、構造形跡、構造疊加改造和交切關係均應詳實記錄,並附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種產狀要素和所需引數要齊全,判別運動學特徵的現象和必要的資料要清楚,所述現象定性亦要基本準確。必要時在剖面上需進行地質構造野外統計測量,測量資料必須系統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其屬性和期次關係清楚。對重要接觸關係,均應有專門的控制點,記錄內容應包括介面產狀、性質、介面特徵、介面上下地層的巖性、產狀、變質變形差異等。其時代應有資料依據。附必要的素描圖或照片,採集必要的標本。對區域性的斷裂帶和韌性剪下帶,必須有較系統的構造巖標本和有關樣品控制(如定向標本,巖組分析樣等)。對於構造剖面位置的選取,不僅要選取構造位置的強變形帶,還需要選取其遞進變形帶,以測全其遞進變形的過程。

簡而言之,剖面測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和掌握各種地質體的特徵、屬性、相互關係及區域變化,為合理劃分填圖單位和填繪地質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