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陸羽茶經

陸羽茶經

陸羽茶經中論水的章節,主要是關於泡茶的水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首先,要使用清潔、優質的水,避免使用有異味、汙濁或含有過多雜質的水。如果水質不好,會影響茶湯的口感和品質。

其次,水的溫度也非常重要。不同種類的茶葉需要不同溫度的水來泡製。對於輕茶(如綠茶、黃茶)應該使用溫度較低的水進行沖泡,而對於重茶(如紅茶、黑茶)應該使用溫度較高的水進行沖泡。一般來說,水的溫度也應該先倒入茶杯中,再將茶葉加入。

此外,也需要注意不能用太熱的水直接燙泡茶器。最好先將熱水倒入茶器中,再倒掉,以此來預熱茶器。這樣不僅可以讓茶湯更為鮮美,還可以保護茶具,避免受到水溫的損壞。

總之,泡茶的水質和溫度對於茶的品質和口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羽《茶經》全文及翻譯

茶經》

文|陸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ō)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jiǎ)疾。

譯文:“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有的從“木”部,有的“草”“木”兼從。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huì)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yíng),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譯文: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是茶農揹著採茶用的。

灶,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譯文: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脣邊的。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譯文: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繫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裡;等到熟了,從箅裡倒出。鍋裡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譯文:杵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譯文: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併成一定的形狀),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譯文: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簷,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簷置承上,又以規置簷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譯文:簷,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簷"放在"承"上,"簷"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bì lì),一曰羸子,一曰篣筤(páng làng)。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譯文: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有詩云:筤篣曉攜去,驀個山桑塢。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歇把傍雲泉,歸將掛煙樹。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棨(qǐ),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譯文: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譯文: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譯文: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譯文: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譯文: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乾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乾,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譯文: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育,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溼。

《茶經》是怎麼煉出來的?為什麼是陸羽寫出了這部震鑠古今的著作?

《茶經》是陸羽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又經過陸羽多年的研究,歷經五年成初稿,後五年再經過陸羽的修訂,才最終成為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茶經》一書,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二十六年的時間,最終才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因為陸羽出生在唐代,唐朝以前,茶不是用來飲用的,大多茶都作藥用,而不是飲品。

首先,陸羽這個人很喜歡喝茶,而且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看準一件事就朝著一件事情上走,陸羽從幼年的時候住在佛寺中,自小受到佛寺文化氣息的薰陶,而且敏而好學,擅長寫詩文,為人淡泊名利,學問淵博,為人清高,這位陸羽寫《茶經》打下了基礎,因為和時人追求科舉功名相比,他更喜歡個人的修行。

其次,他有平靜的心態和隱居的住所,陸羽早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決心寫《茶經》一書,早早地就開始了他的遊學生涯,他不怕吃苦,一路風餐露宿,飲食上也只有乾硬的乾糧,渴了就飲一些茶水,他平易近人,每到一個地方,常與村中老人討論關於茶的事情,他不僅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而且還將途中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就為《茶經》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在隱居中他不斷打磨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茶葉的種類以及各種做茶的方法,最終到他四十七歲的時候,才寫成了《茶經》一書。

他在旅行的途中觀察茶葉的生長規律,茶農怎麼做茶,還有怎麼區分茶葉的好壞優劣等級,而且通過學習民間的烹茶技巧他還總結了一套規律,在旅行途中不僅關注茶葉,還關注泡茶煮茶的器具,製造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所以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當時的陸羽憑藉《茶經》聞名於世,然而確鮮少有人知道他青年的不易艱難。而且在他聞名於世之後,他推辭厚祿,依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氣節,是個人才。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什麼道德?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一個觀點: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意思是茶葉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在《茶經·五之煮》也提到: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意思是茶的性質比較節儉,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

一、觀點提出的背景

陸羽所提出的觀點,是在唐宮的人喜歡用金銀茶具來煮茶的情況下,所以陸羽所表達的觀點我覺得是更偏向於他覺得任何人都可以飲茶,無論是貴族,還是下到貧賤的農民,他覺得茶這個玩意適合有節儉美德的人來品嚐,重點不在於一定要用什麼高貴的茶具來煮茶,即使是最簡單的茶具也是可以煮茶的。茶在陸羽看來是個大眾化的飲品。

二、借茶表明儉德

陸羽借了茶的特性,那就是水加多了茶味就淡了,水少了茶味就濃了,說明茶與水的關係必須是恰恰正好才能好喝,也就是說水是沒必要多的。陸羽藉著茶的特性表明了對節儉美德的讚美,這也說明陸羽本人也是個崇尚節儉的人,這是他要借茶經表達出來的。

三、茶經的意義

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把茶的製作工藝,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和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等等抒寫的很清楚的一部關於茶的書籍,是茶如命的陸羽把他一生所瞭解的關於茶的知識匯聚在這本書裡。將普通的茶升格為一種美妙的藝術,把茶文化發揚光大,時至今日,當人們需要查閱和茶有關的資料時,還是會用到《茶經》,這部古書的知識時至今日也時常可以用到,這本書也展示了陸羽非凡的寫作能力,為人們展示出一個新的世界。

《茶經》的作者是?

《茶經》的作者是唐代的陸羽。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陸羽與茶經的故事

陸羽被稱為中國的茶聖,陸羽與茶經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的小 故事 的,陸羽與茶經之間還有什麼故事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陸羽與茶經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陸羽與茶經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 總結 、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 經驗 ,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一千多年前,復州竟陵西塔寺。一個深秋的早晨。離古寺不遠的湖畔蘆葦叢裡,雁聲大作,聲音悽楚而悲愴。顯然,大群鴻雁的聲音,驚動了早起灑掃庭院的智積住持。原來,一個被棄的嬰兒佔據了鴻雁的巢,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陸羽,字鴻漸。陸為姓,羽為名,鴻漸為字,先生的名號。

  陸羽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為“茶聖”。他的《茶經》凡三卷,闡述茶的本源,採製和飲用的 方法 ,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詳盡,使天下人都知道 飲茶 了。前倫敦醫藥協會傑鮑勒爵士曾著文稱“茶是偉大之慰藉物”,他認為“茶無疑為東方贈與西方最有利之禮物”。而陸羽先生的《茶經》卻是全面系統地闡明瞭茶的意義及作用。

  茶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緻講究體悟的境界。陸羽的《茶經》,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章節。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質在於悉心呵護倍加珍惜。按《茶經》的步驟飲茶,也許會更加接近茶道吧。

  陸羽之前,“荼”“茶”不分,一個“荼”字,兩家共用。一種是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稱“荼”。再一種木本植物,葉作飲料的“木字旁加賈字”,也稱作“荼”。名同實異,難免混淆不清。是先生為“茶”正了字,陸羽先生在著《茶經》時,把“荼”字減去一畫作“茶”,其價值遠遠超出了文字學的範圍,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義。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 百科 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 文化 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聖的故事告訴我們,陸羽先生對茶的貢獻具有世界意義,當我們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時候,除了緬懷陸羽先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量功德外,還當效法“茶聖”的那種艱苦勤學謙遜認真虛心的人生態度。

  武則天對飲茶的見解

  武則天是否雅好飲茶,正史從無記載。我曾屢去陝西乾陵,參加唐代文化旅遊研討會時,遊覽那氣勢巨集偉的女皇與李治的合葬墓時,曾向該博物館提出,是否能夠承辦一次唐代茶文化研討會……他們回答說:在乾陵出土文物和有關的文獻資料中,還沒有發現這兩位皇帝與茶有關的史料,這就讓我不好強求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日,偶爾翻閱閒書,據明代屠隆《考槃餘事》中說,武則天博學有著述之才,但是對茶卻生性討厭,曾說:“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收功茶力,貽患則不為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研讀此話,意為茶在短時間內對調理人體有益,但長期飲茶,可能導致耗損體質,不可享用。

  飲茶利多弊少是毫無疑問的。在唐代,茶已是藥品、飲品、供品、禮品、禪食、商品,茶更是。武則天生前非常注重養生,她認為茶的弊大於利,這是她以茶養生的侷限性。但從飲茶利弊之論引申到對禍福隱匿的理解,比喻福易見而禍難見,從而成為像武則天這樣的帝王者在手段上的鑑戒,讓人領略到了一個家的思辨與策略。

  武則天是國人茶餘飯後百議不厭的人物,時下熒屏中氾濫成災的帝王戲,更是把她炒得很熱。武則天是山西幷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彠的女兒。唐太宗貞觀11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髮,獻給高宗,封為宸妃。翌年生長子李弘,晉為昭儀。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后,開始對王皇后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后,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為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后打下去。654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后到昭儀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后來時,故意避開,及王皇后離去,將小公主弄死被下,嫁禍於王皇后。655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為皇后。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武氏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高宗死後,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中,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害王后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也是事實。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天,武氏死於東都上陽宮,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則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乾陵的無字碑,是遵照武則天遺囑所立。站此碑下,眾說女皇功與過已無關緊要了。沖茶不過有兩種姿態:浮與沉;喝茶人不過有兩種姿勢:拿起、放下。人生就是一杯茶,茶道不遠人,這位女皇就充滿了陰柔與血腥的兩面性啊!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陸羽是什麼聖?

  茶聖陸羽

  陸羽的著作《茶經》,是歷史上將茶介紹的最全面的一本著作,出現時間最早,記錄內容最完整。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茶經的主要內容是記錄茶的一系列資訊,包括茶葉的歷史,現狀,生產製作工藝,如何品茶,如何飲茶都有詳細的綜合論述,茶經的面世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具有劃時代的決定性作用。   茶經中都是陸羽的親身實踐總結經驗之作,共有10個章節,第一個章節主要講述的是茶起源,包括茶有哪些功效,如何辨認茶,茶名有哪些。第二個章節講述的是工具,採茶,製茶,飲茶工具有哪些。第三個章節是講述茶的所有種類和如何採製。第四個章節是煮茶和飲茶的器皿介紹,包括24種飲茶器具的介紹及用法等。第五章節介紹的是如何煮茶,用什麼水,哪裡的水好都有介紹。第六個章節是飲茶歷史,因為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感濃厚。第七個章節是介紹茶的故事及存在的療效。第八個章節介紹茶的區域分佈。第九個章節是採茶過程,好茶需要採摘製作,這個過程就很重要了。最後一個章節是教人將品茶等內容用畫的形勢展現,增加品茶之韻味。   關於茶聖陸羽的故事,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我們已經介紹完畢了,陸羽是著名的茶學家,一生精於茶道,《茶經》是其對茶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對茶業的一大貢獻。

  陸羽是什麼聖

  陸羽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茶上面的貢獻,茶聖是人們對於陸羽的稱呼。這是一種榮耀,這是一種對於陸羽的肯定。茶經共有三卷,字數達7千多個字,陸羽親身實踐並將其經驗總結編纂成書,整部茶經是陸羽的一生成就,書中包括如何採茶,採製等流程。   茶經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和珍藏。陸羽用一生研究,茶區主要分佈地點,茶葉的生長趨勢,對茶葉的種植,如何採摘,如何製作,及如何品茶都有著一些列的記載。   正式陸羽對於茶的一絲不苟,長期調查研究最終奠定了其在茶文化的重要地位,茶聖這個頭銜非陸羽莫屬。

陸羽茶經經典句子 七句

陸羽茶經經典句子如下:

1、茶者,南方之嘉禾也。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2、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4、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陸羽的《茶經》是何時寫的?

陸羽的《茶經》是公元780年創作的。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

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

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白話釋義: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

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

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

葉綠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

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

《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

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

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絡,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

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文章簡介: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作者簡介: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

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的《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著作?茶客們是如何評價這本著作的?

《茶經》是國內乃至全球現有最開始、最詳細、最全方位介紹茶的第一部著作,被稱作茶百科辭典。該書是關於茶葉生產製造的歷史時間、流源、現況、生產技術及其喝茶手藝、茶藝基本原理的綜合型著作,是性的茶學專業著作,精闢的農學專業作品。是一部論述茶道文化的書,它將一般的茶事升為為奇妙的文化藝術藝術,促進了中國茶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化。

《茶經》的發生極大地提高了茶道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地促進了社會發展喝茶時尚的演變。為後人的茶道文化開闢了空前絕後的楷模,為後人的茶道文化做出了永不磨滅的奉獻。是中國茶道的人文藏寶。它敘述了有關茶的歷史、茶的種類、炒茶和喝茶的方式 、器材,及其喝茶的傳統式專業知識。時至今日,對於陸羽的研究依然懸宕未決,足以證明《茶經》自問世以來對於世界的影響力。說茶文化是哲學一點兒都不為過,而且讓世人覺著更淺顯易懂!

《茶經》的面世,使我們對茶葉文化,茶生產製造,茶器與品飲造型藝術,逐漸關注和日益注重下去。生煮羹飲的喝茶方法慢慢改以茶粉末泡茶的煎茶法。 《茶經》的面世,開闢了為茶筆耕的例子,為後人茶書的撰寫擬訂了大致的範疇。《茶經》內容全方位,範疇普遍,凡與茶相關的各行業都是有闡述,可以說《茶經》是茶文化書的總目。

《茶經》的面世,使“天地茶藝大行”,對中國茶文化的構建和發展趨勢有無法比擬的奉獻。《茶經》的成冊,對茶藝的發揚和散播具備關鍵性的危害,日本、韓等也視陸羽《茶經》為茶藝知識的最關鍵傳統。《茶經》已翻譯成日、韓、英、法等多個國家文字,對我國飲茶文化的提高和散播,奉獻極大。

《茶經》中陸羽設計了多少種茶器?

《茶經》中陸羽設計了24種茶器。

在《茶經》中陸羽共設計了二十四種茶器。《茶經》第四章節講述了茶器,有碗、風爐、火夾等。陸羽認為碗作為喝茶用具,越州出產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對於專業喝茶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茶經茶器有:

1、風爐:又名炭承,以銅鐵鑄成,形如三足鼎,為煮茶用的炭火爐。古人認為煎湯烹茶必須用炭火有焰為活火。

2、筥(ju):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圓眼。是以盛木炭的專用器具。

3、炭撾:用六稜形的鐵棒製成。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那頭可以套一個小環作為裝飾。

4、火筴:又稱著,就是平常使用的火鉗,圓且直,長一尺三寸。火筴頂端平齊。通常用鐵或熟銅製成。

5、釜:即小口鍋,用生鐵製成。生鐵,即現在以冶鐵為生的人所說的“急鐵”,這種鐵是用壞了的耕刀煉鑄的。煎茶用的小鐵鍋。

6、交床:十字交叉的木架,中間被挖空用來支釜。

標籤:茶經 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