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日曆的歷怎麼寫

1. 歷史的歷怎麼寫

1.經過:經~。來~。閱~。~盡甘苦。

日曆的歷怎麼寫

2.經過了的:~程。~代。~史。~來。

3.遍、完全:~覽。~數(shǔ)。

4.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法。

百科釋義

歷,讀音:lì,繁體字:歴。詞組:(1)從廠,從秝(li),從止,謂歷史;(2)從廠,從秝,從日,謂日曆。1、從廠從秝從止。廠,山石之厓巖,人可居;秝,一行一行的禾苗,謂之農業、農耕;止,一隻腳,腳趾朝上,腳後跟朝下,停止。我們的歷史,是在一個穩固的山石之下,止於農業社會,周而復始。2、從廠,從秝,從日。以日爲單位,記錄我們農耕社會的歷史。

2. 日曆有什麼歷

分陰曆和陽曆 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爲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週)爲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爲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爲十二個歷月的積累的一種曆法。

以太陽視運動爲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月亮爲“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爲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爲“太陰曆”,簡稱“陰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爲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爲月球公轉一週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朔望月較之迴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曆;但陰曆無法正確表現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季節變化,故現存的歷法中幾乎已無陰曆,“碩果僅存”的只有伊斯蘭曆一種(且伊斯蘭曆中另設一種陽曆指導世俗生活,陰曆主要指導宗教節日等) 中國舊曆俗稱“陰曆”,但其實質爲一種陰陽曆。

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曆”。 農曆的作用主要是運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作物的收種管理。

長天雲涌,日出東方。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人民概括總結出的一套天文氣象曆法。

它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爲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因此 二十四節氣是一部反映太陽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太陽曆。

它被列入農曆中,成爲農曆這一古老的陰陽合曆的一個重要部分。日月如梭,時光回溯。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漸確定和完整起來的,在周代,人們已經知道用土圭測量日影的方法,來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個節氣,《呂氏春秋》中記載的節氣增加到八個,西漢時期,出現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錄。千百年來,二十四節氣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響和指導着我們的生活,二十四節氣與時光相伴時刻關照着我們,關照着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衍。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爲一年,爲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

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爲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

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曆,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爲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銷去10天。

同時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 地球繞太陽一週實際爲365.24219天(太陽年),按一年365天計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則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個閏年。

閏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這樣經過3333年纔有一天的誤差。

年有三種:地球繞日一週,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九分九秒,謂之“恆星年”;太陽過近地點循黃道東行一週,復過近地點,歷三百六十五日六時十三分四十八秒,謂之“近點年”;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一週,復過春分點,歷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謂之“迴歸年”,亦稱“歲實”。 因二分點(春分點秋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五十秒,故迴歸年較恆星年之時間爲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謂之“歲差”。

此三種年之時間不同,欲使每年之節氣寒暑不變,故取回歸年爲制歷之年。 對於迴歸年之時間,有記住之必要,爲便於記憶,編一歌訣如下: 地球繞日一週年,要知時間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爲一年,每年餘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爲閏日,謂之“閏年”。 無閏日這年,謂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閏餘,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今閏一日,未免過多,超過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爲十七時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每四百年減三閏,計超過二小時五十三分二十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三千二百年後,始補足此一日之差。

3. 日曆的歷的成語

歷歷在目

歷世摩鈍

歷世磨鈍

捫參歷井

蓬頭歷齒

頭髮蓬亂,牙齒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崎嶔歷落

形容性行卓異磊落。

身歷其境

欹嶔歷落

形容品格獨特,心地光明。

無冬歷夏

指一年到頭。

再接再歷

歷歷在耳

歷日曠久

經歷的時間非常久。

多歷年所

多歷年稔

指歷時久長。

歷精更始

振奮精神,從事革新。

歷精爲治

振奮精神,治理好國家。

歷井捫天

井:星宿名。手能觸天,形容極高。

歷久彌堅

歷歷可辨

歷歷:分明,清楚。可以清晰地辨別清楚。

歷歷可見

歷歷: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

歷歷可考

指可以清清楚楚的找到依據所在。

歷兵粟馬

磨快兵器餵飽馬。指準備作戰。

歷歷落落

清清楚楚。指零亂不堪、參差不齊的樣子。

歷兵秣馬

磨利兵器,餵飽馬匹。指作好戰鬥準備。

來歷不明

來歷:由來。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久歷風塵

經歷過很多艱苦的日子。

交臂歷指

過都歷塊

隔年皇曆

歷精圖治

歷歷可數

4. 日曆的歷史

日曆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1.曆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月曆常會配以圖像作爲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曆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掛曆和檯曆就是由日曆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曆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

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着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曆把一年分爲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爲國史。以後,由於日曆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曆。

再往後,隨着日曆向大衆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

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爲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如今通行的日曆,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手機應用、電子檯曆,通常都會載有公曆、農曆和干支歷這三種曆法。農曆的由來日曆會以大字顯示當日日期,並有當日的節氣、運情等預測。

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爲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着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着古老日曆的格局。干支歷的由來其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

干支紀日早在中國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地支紀月,而十二地支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

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地支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干支歷日趨完整。 干支歷以立春爲歲首,年長即迴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即寅月、卯月、辰月等),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

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爲中國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用於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學科上,併爲歷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

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爲例,書中的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爲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

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裏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而農曆和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

由於民國後使用了公曆,不少民衆包括極個別所謂專家在曆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兩者常被混淆。實際上不能因爲曆書中同時記載這兩種曆法就認爲農曆就是干支歷,倘若再過數百年,豈不公曆都包括農曆?只因社會都以公曆爲主導。

公曆的由來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我們今天用的日曆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曆法是一種太陽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爲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爲12個月,每四年加一天爲閏日,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

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Julia Ceasar),,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曆法叫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公元元年在凱撒建立新的歷法時,還沒有耶穌基督,所以那時候的年號與現如今是不同的,採用羅馬建城紀年。

現如今日曆上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Dionysius Exiguus)開始,迪奧爲了能夠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於是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爲公元元年。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來源於中世紀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義是“主的生年”。

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爲“耶穌之前”(Before Christ)。格里高利曆(Gregorian Calendar)格里高利曆,是國際通用的歷法,即公曆。

由羅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13)於公元1582年10月15日啓用。格里高利曆是在儒略曆的基礎上,對閏年設置做了一些調整,按儒略曆,每四百年中有。

5. 日曆是如何編寫出來的

中國曆法:

我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爲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爲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西曆: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週期爲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爲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曆(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曆法。在 Julian 日曆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曆法。

在羅馬曆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於羅馬曆法,大約要 3300 年,纔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曆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後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願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後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6. 日曆分爲哪兩個歷

分爲陰曆和陽曆,其中,陰曆又稱古歷、漢歷。

陰曆,在天文學中是按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爲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爲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爲十二個歷月。

陽曆,是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裏,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擴展資料:

我國舊曆發展的經過:

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曆的。

古代國家農業慢慢地發展以後,就發現純粹用陰曆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爲了解決這陰、陽曆的矛盾,古代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放棄陰曆月亮盈虧作爲計算月份方法,把年分爲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羅馬所採取的辦法。另一辦法是找出陽曆年的日數和陰曆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

以上兩種辦法雖可以調和陰陽曆,不至於冬夏倒置,但一年中節氣仍然可以相差一個月,對於農業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夠精密。所以到了戰國末年又建立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相輔而行。到了東漢時代,才又創立一年七十二候,這便是我們舊曆發展的經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陰曆

標籤: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