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重慶最後的小腳女人,和丈夫未分開過一天

作家木心說:往前數,一代比一代深情。

重慶最後的小腳女人:和丈夫未分開過一天

今年,吳喜安和老伴是雙雙滿百歲,兩人相愛相伴81年,從未分開過一天。吳喜安3歲纏足,在重慶雙雙健在的百歲夫妻中,她算是最後的小腳女人了。

昨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結束連續兩天這對夫妻生活的記錄,發現這一對愛情的活化石,滋養愛情和維繫婚姻的方式是:待人和善、永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彼此分隔絕不超過1天。

牽過81年的手,來生也要陪你一起走

她是文盲,81年畫情書

奉節縣天坑地縫景區的那段公路,盡頭和周邊都是青山,清澈河水從公路邊流過。開車順連接公路的那段土路上行,二三分鐘後,可見一處坪壩,分佈着一片農家。

吳家住處山腰之下。房前是院壩,清爽整潔;房後種樹,棵棵蔥鬱;屋左養雞堆柴,鳴聲偶起;屋右是牲畜圈舍,豬牛茁壯。天很藍,空氣也幹靜,吳喜安和老伴向永山,坐在陽光裏,兩人的椅子並排着。

百歲老人慈祥的笑容

她的手搭在他手上,神情自然;他閉眼打盹,任由陽光曬一臉。這樣一幅畫上,時間停了。

我們站的地方叫奉節縣馮坪鄉皁角村一社。100年前,這裏山連着山,山腳的河水依舊,半山腰上,羊腸小道若隱若現地連接着一處獨門獨戶的農舍,向永山出生在那裏。從他爺爺輩起,世代養騾,專事運鹽、糧食等雜貨,生活不太富足,但有水田十塊;河的那邊,翻過山再走半天路,是吳喜安的家。吳家做販賣糧食小買賣,勉強能吃飽飯。向家有運輸工具、吳家有貨,一來二往,兩家熟悉起來。

五世同堂

吳喜安3歲時,纏足痛得她撕心裂肺,哭喊無用。她6歲時,雙方父母敲定她與向永山的婚姻--向家較其他家庭水田多些,嫁過去不會捱餓。她沒上過學堂,迄今,除了認得自己和老伴的姓名外,再不認識其他字,更寫不來一個字。

不會寫字,用毛筆畫,一幅連一幅,連成一生的情書。

19歲那年的臘月,送親花轎上午離開吳家,天將黑時擡到向家院壩。陪嫁物品中,蚊帳帳簾和枕套尤其讓向永山側目:刺繡的牡丹花綻放、蝴蝶及鳳凰栩栩如生,似要從布料上蹦出來。丈夫的嘖嘖稱奇聲,讓吳喜安羞紅的臉垂得更低。

“這是那個年代我畫給他的情書。”說往當年,吳喜安講出刺繡的特殊含義,未過門前,丈夫長啥樣沒見過,只曉得是牽騾的,女人都想嫁給好男人,生活得美滿幸福。

她媽告訴她,她可以是文盲但必須精通刺繡活兒。由此,她把對幸福美滿的家庭期盼,寄託在針尖,藉助意寓美好的牡丹花、蝴蝶及鳳凰,投射一顆質樸的少女心。

67歲兒子向良貴手託菜盤,忙碌着爲老人張羅一座好菜

“她當年的心思?我曉得。”向永山講,他懂吳喜安,差不多每隔十天半月,她就會在白布、藍布等色彩布料上,一手持毛筆蘸墨,一手扶布料,畫牡丹,畫蝴蝶,畫花草,他在一旁磨墨,不時說說暖心話。

這樣畫出的情書,除常出現在刺繡精美的帳簾和枕套上外,也出現在布鞋上。

陽光下,院壩一角有根長板凳,一排鞋子任春風沐浴,色澤如新。另一角,吳喜安向我們展示她刺繡的帳簾,述說其中寓意。

向永山聽到只有他和妻子才懂的細節時,發出爽朗的笑聲。老爺爺目光撫過老奶奶的臉,黏黏的。

熱鬧的一家

81年來,這樣的情書有多少?吳喜安的兒子向良貴67歲,他說自他記事起,母親在布上畫出的圖案,分“私享版”和“大衆版”。

父親收藏的,毫無疑問是“私享版”,曬在陽光下的只是一部分,到底有多少在父親那裏?子女不過問。“大衆版”是這樣,持續四五十年來,周邊十里八鄉嫁女的家庭來討畫圖吉祥,回家按圖刺繡。

家宴

儘管百歲,吳喜安仍耳聰目明,兒子話音剛落,她就來了興致,喚兒拿來紙和毛筆,現場畫了一幅蝴蝶在牡丹花旁起舞的圖案。向永山眼角始終有藏不住的笑。

她是繫鈴人,丈夫81年沒離開她1天

向家住的是一樓一底,說起父母愛情,向良貴似乎想起什麼,快步跑上樓。

少傾,他裹着一陣鈴聲來到院壩說,愛情是有信物的,父母的信物是銅鈴。

習慣了給丈夫夾菜的吳喜安在飯桌上細心照顧老伴

他把捧在懷裏的兩副牲口籠套小心展開。套繩變色老化得有點發脆,連接作用的鐵鉤更是鏽得厲害,生怕丟在地上就摔成兩截。

順他手緩緩梳理的走向看,鈴聲來自曾經用於栓騾脖子上的那根繩,繩上吊大小如鴿子蛋大小的銅鈴,銅鈴竟無明顯老化痕跡,輕搖,聲脆悠揚。

“它是當年我媽陪嫁過來的,也是現在他們唯一的愛情信物。”向良貴說這話時,望着吳喜安。她點頭講,81年前,陪嫁銅鈴有8對。她把鈴系在丈夫的3頭騾子脖上。向永山接話,那時,他牽騾子討生活,早上出門走到很遠了,回頭都還能看到吳喜安站家門,依依不捨目送他。

下午或天快黑時,騾子翻過山,鈴聲在寂靜的山裏傳得遠也清晰。這個時候,吳喜安知道丈夫在平安回家的路上了,懸着的心得以落下,張羅做飯間隙快速備妥騾吃的草料。

當年吳喜安陪嫁過來的銅鈴,向永山向寶貝一樣保存着

1個多小時後,丈夫回家,坐餐桌邊,向妻子聊一天的見聞或趣事,吃熱騰騰的飯菜。牲口棚內,騾子吹鼻蹬蹄撒歡。

黑夜中,山腰這家獨門獨戶的農家小院,就這樣簡單地延續着日復一日的幸福。這對夫妻一共生了9個子女。

向良貴說,母親用銅鈴系騾子,更繫牢了父親靈魂及她自己。成年前,他不止一次聽父親說,有時貨多路險,牽騾就變成跟騾走,他必須肩扛一些貨,走最後。騾行鈴響,讓他感覺母親就在身邊,他無論如何都會在天黑前平安回家。母親的信息是,每天早晨,她聽騾子把鈴聲越帶越遠,直至消失後纔回家掩院門,餵豬、繡花……她主內,手上活路兒不停,心卻跟鈴聲早走向遠方。有時,她感覺鈴聲傳來,慌出院門眺望,山谷空空。返回,閉院門後,她似被鈴聲掏走魂魄般失落。當幻聽變成現實,她和家重新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