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看法各有不同

南懷瑾大師曾說過: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看法各有不同

不只是學佛。其他行業領域的“求學”過程,也是如此。從初入門積累知識到成爲行業領域領軍人物一般都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隨着人對行業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對行業的態度往往都會發生比較大的轉變。

正所謂是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只有真正經歷挫折,才能真正成長。   

創業三天

創業,聽起來簡單,卻也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敢去做的事。

最初打算創業時,不管是出於不想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想做點事,或者其他目的。首先敢去選擇創業,是值得讚賞的。

尤其是現在創業環境能寬鬆,創業者的羣體越來越呈現年輕化。

在創業之初,很多創業者和創業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出於高度亢奮的狀態,尤其是那些手無餘錢、沒有高科技背景、又渴望擺脫貧窮的人,這種羣體中出現這麼一個現象:

1、創業的每個環節都力圖親力親爲

這種創業者狀態就像是第一次做父親的男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心情格外激動,感覺嬰兒的哭、笑、拉屎、撒尿都是特別精彩。

創業者對前線、後線所有業務環節都抱着極大的好奇心,每個環節都嘗試,一來是我是創業者(是老闆)這小小的成就感作祟,二來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2、對個人未來無限看好

創業初期,創業者,會認爲眼下這個項目就是自己的畢生事業了。自己會盡最大的耐心、付出最大精力來做事, 每一天荷爾蒙都分泌好幾斤,人就跟打了興奮劑一樣,自帶小馬達,忙個不停。

並且感覺走上人生巔峯、贏取白富美的日子就在明天。

3、對項目發展無限樂觀

很多創業者,會認爲自己已經掌握了自己項目所在行業的一切信息。對比之後,發現自己家的項目最好,認爲行業內自己的團隊最賣命,不可能不成功。自己的醜孩子是越看越俊。

另外,一些創業者口頭上講故事時,也能剖析利害,闡明自己項目比較客觀的市場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但是,這些創業者總能找到替自己找到一個絕佳的契機,一個能讓自己的項目快速生根發芽的機會。

並且會把這種觀點強化,傳播給團隊中的每一個人。

樂觀,這本來是一種激勵機制,一定程度上對創業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一過火,就成盲目了,極大地威脅創業項目的生存。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風光,也都有每個行業的艱難,事實卻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功的。  

創業三年

隨着時間不斷累積,創業者對行業、對自己、對項目的認知都不斷深入,很多創業者都會對創業產生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對於那些,喜歡掙錢,希望早日上市的創業者,更是會發現創業之路,實在不輕鬆,認識到創業不僅不是遊戲,三年都還沒“成功”,再不“玩命”就死了:

1、專人做專事效率才高

好奇心會隨着時間變淡,創業者會發現創業不是做實驗,不是鬧着玩,這是打仗。

打仗的時候,騎兵一定得會騎馬的才行,炮兵一定得會打炮才行,不能誰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把自己手下的兵,攻擊力和防禦力發揮到最大價值,纔是領袖應該去做的,而不是一味地圖個好玩,胡亂搭配。

當初按照自己的喜好,憑空增加的部門,因爲自己討厭而裁掉的部門,也都得改變一下。創業不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有些事不是自己說了就算的。

2、成功人士沒有速成的

凡是不以掙錢爲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情懷、夢想要有,但是眼下不掙錢的話,是會被餓死的。

創業者作爲“頭兒”,不僅要保證自己不被餓死,還要爲周圍人擔起責任。能擔起多大責任,才能做出多大成就。

作爲創業者慢慢會明白,最終不是個人成就團隊,而是團隊成就個人。

人無橫財不富,粗淺點說創業就是奔着“橫財”去的,起碼跟你一起創業小夥伴有不少都是這麼想的。一個人可以憑藉運氣、打個擦邊球發點財。但是要想讓一路跟着自己的小夥伴,一起發大財,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創業是自己的事業,但絕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對誰都適用,不會因爲別人打工,你創業命運就對你更多眷顧。做事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

3、產品沒有最好的

百年來,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生活、生產資料更新迭代的速度甚至超過我們的記憶能力。有很多東西,我們來不及記住就已經被淘汰了。

在這種狀態下,市場上不會有長期存在的最好的產品。也幾乎不會存在“藍海”,等你大把大把撿金子。

無論你是多牛的創業者,多前衛的科技,要賣給消費者的產品,始終是從當下的社會需求出發而研發生產出來的。

面對同質化嚴重的現狀,從你研發到正式投入使用,多少都會存在滯後性。

存在危機意識是很必要的,把自己的產品當做二流甚至三流產品,不斷進行否定、重建、更新,纔不會輕易地被“喜新厭舊”的市場淘汰。要時刻想着,自己再不努力明天就死了,而不再事事期待明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創業第三天和第三年的區別,大概就是:把創業的每一天都當做是第一天的去做,還是把創業的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去做。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