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中國歷史上作爲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作爲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

(選修3:旅遊地理)材料:西安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西安是繼北京、上海之後我國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西安的城市定位爲“漢唐風格的國際化都市”。爲與古城的整體環境色彩相協調,經西安規劃部門深入調查摸底後,將城市建築主體色調定位灰色、土黃色、赭石色(偏紅棕色)爲主的色彩體系。作爲十三朝古都,西安鐘鼓樓、城牆等大量代表性古建築均以灰色爲基調,而土黃色則與陝西代表性景觀黃土高原、黃河色彩一致,赭石色則是漢唐建築木作色彩的主色,意在重現漢唐盛世風貌。說明西安城市主體色調的構建在旅遊開發中的意義。: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是哪個?

是洛陽。原因如下:

一、當夏商周三代建都洛陽的時候,此時西安還是茹毛飲血的化外之地,司馬遷《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中華文明首誕於以洛陽爲中心的河洛地區。

二、洛陽是13朝正統王朝首都,其合法性大多來自王朝禪讓。而西安充其量也只是6朝古都(排除名不副實濫竽充數的王朝,比如東漢、西晉,至於前秦、後秦等五胡政權根本就不能算是王朝)。

三、西安作爲首都的時候洛陽是東都,而洛陽是首都的時候西安什麼也不是,這說明洛陽不可或缺。

四、洛陽是華夏聖城,中華神都。河圖洛書淵藪於此,儒學光大於此,道學淵源於此,經學濫觴於此;理學肇始於此,玄學發源於此,佛學首傳於此。

五、洛陽有着比西安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更豐富的歷史形態,這裏既有大一統王朝(如東漢、西晉、隋唐),又有但思想文化異常絢爛璀璨的時期(如春秋和魏晉),二者相得益彰,漢晉隋唐提供穩定的社會根基,維持社會秩序,而春秋和魏晉則解答人心、安撫靈魂,他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文明的大框架,使得洛陽的歷史更加多元化,更加厚重。

六、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大運河中心,在冷兵器時代是全國的南北東西交通大動脈,且依託廣袤的中原腹地,經濟繁榮,歷來乃國家糧倉,易守難攻,維繫全國的安穩。地理位置絕佳,歷來有“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八關擁戴,天下之最中”的說法。

七、洛陽曆來是中華道統所在地,古代王朝以據有洛陽爲政權合法性的標誌,洛陽是立都的首選,即使不是首都,也是以東都(如唐)或西京(如宋)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說洛陽是必須的選項。

中國古代哪個城市做首都時間最長?

洛陽。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爲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爲雒陽。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爲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爲都,稱東都。

唐天祐四年(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爲陪都。

擴展資料: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亞歐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

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是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候會孟津。

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爲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洛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歷史文化名城洛陽

我國哪一座城市作爲國都的時間最長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中國歷史上充當首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是?

洛陽

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自夏、商、東周、京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共計12個朝代,94位帝王,歷時1337年,在洛陽建都。公元前約21世紀,夏帝太康曾建都斟潯(今洛陽東二里頭)。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內,史書載桀所居"左河、濟,右太華,前伊闕(龍門),後太行",這正是洛陽所處的位置。經考古發掘,在洛陽近郊"二里頭遺址"和洛南"銼李遺址"發現並經測定,在商代堆積層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遺存。公元前約17 世紀,商湯滅夏桀,爲了鎮服夏朝的"頑民"和擴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陽市東)。公元770年(東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爲避西戎的侵擾從鎬京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滅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陽,並改洛陽爲雒陽。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12月,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改國號魏,建都洛陽,以漢都爲基礎,改雒爲洛,修復洛陽宮。

公元264年(魏鹹熙元年),司馬炎殺魏元帝曹奐自立,改國號晉,仍以洛陽爲國都,史稱"西晉"。北魏和年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漢姓元),自山西平城遷都洛陽。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殺父即位,建都洛陽,備極豪華。公元 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后廢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自立則天皇帝,改東都洛陽爲"神都"。公元909年(後梁開平三年),梁太祖修葺洛陽,築南北二城,定洛陽 爲"京都"。公元923年(後粱龍德三年),河東晉王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後粱,統一北方,即位稱帝,改國號後唐,建都洛陽。公元936年(後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奪取了後唐天下,石敬瑭在洛陽登基稱帝,改國號爲後晉,建都洛陽,一年零十一個月後遷都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