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口述歷史文稿怎麼寫,有誰可以告訴我,口述史要怎麼寫

1.有誰可以告訴我,口述史要怎麼寫

口述史側重於一種方法論上的改革,和此前的史學研究方法的區別首先在於更注重通過訪談來蒐集被訪者“口述”的信息,作爲歷史研究的資料,彌補或者修正書面文獻材料因種種原因而導致的缺失、歪曲或錯誤。

口述歷史文稿怎麼寫 有誰可以告訴我,口述史要怎麼寫

這樣得到的信息更具個人色彩,通常也更細緻。1948年的美國是現代口述史的開端。

從方法論上,口述史還要求研究者做到: 將收集到的證據放到社會語境中考察分辨其真僞及價值,然後按一定邏輯關係重組,構建起某種歷史。 要把自己變成目擊者,去衡量被訪者的可靠性;考慮信息的連貫性,真實性,例如當受訪者的敘述總是很籠統概括、表達觀點而難以給出細節,可能就不那麼真實;綜合考慮社會變遷的動態過程,敘述者價值觀的影響;並用交互分析的方法,參照其他資料來檢驗。

闡釋時要注意如何與更廣泛的模式相連,如何在考慮到社會語境、政治經濟等宏觀結構的情況下,用瑣碎的細節建構歷史的意義。 當口頭與書面證據衝突時,無法確證,仍需判斷。

口頭或書面誰也不具備天然的優先正確性。 研究的兩種思路:可以先收集信息,再找研究模式;或者先有某種預設,再進行信息收集。

其中也要借用社會學的一些方法。 意義在於,口述史既是個人化的,“將歷史交還給人民”;也是社會化的,幫助人們認清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將走向何方;也是民主化的,“讓人民來書寫歷史”。

口述史首先是作爲歷史學研究中的概念被提出的,但是現在也被廣泛使用於社會學研究領域。小沙龍上,從事新聞史研究的兩個人也拿出了自己正在進行的學位論文來進行討論,都涉及到口述史的方法,大家提了一些操作細節上的建議。

口述史所採用的這種方法,以及其中的思想根源,在很多學科領域都是互相聯繫的。籠統來說,是對“宏大敘事”的拒斥和對個體獨特性的肯定,對理性自律的書寫方式的懷疑和對個人感性經驗的關注,其中自有後現代主義的意蘊。

將這種方法用於歷史學,有了口述史;將這種方法用於社會學,類似的是人類學田野志;用於文學,出來的是林白的《婦女閒聊錄》這樣的作品,還捧得當年中國的文學大獎;在新聞實踐領域,訪談就是最根本的工作方式之一,最嚴肅最成功的新聞報道亦奠基其上——同時這也不妨礙一批類似《絕對隱私》之類的所謂紀實文學的走紅;電視作爲當時的新媒體與這種方法的結合,誕生的是多種報道形式以及紀錄片……因不同的目的而有了各自的側重,也就呈現出不同領域內對“訪談”應用的差異。 之所以重視“訪談”,將“口述”作爲有別於書面文獻的信息形式提出來,我想是因爲書面歷史文獻一度只由受過良好教育、有特定職位身份的人來書寫;私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書寫往往難以留存於世,僅有名人的書信日記等還有機會公諸天下。

所以“口述”便分外顯得不同而有價值。 無論如何,如果“五四運動”在明天發生,它一定不會像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那一場遊行一樣,讓今天的人只記得宏大敘事爲它安排的種種意義,而難以知曉種種細節。

普通人的目擊、寫作、影像、傳播會讓這個時代裏的重大事件或平常一天有機會以更加多元、更加詳細的面目呈現在歷史之中。

2.歷史的稿子要怎麼寫

給個提綱你吧,寫完給他們政審科看,體檢過了他們還會叫你改的,網上抄的很難通過,自傳我寫了幾天,後來又改了一個下午!

首先·

我來自一個什麼家庭(幹部,工人或農民)

父母的工作單位,政治面貌

再·

小學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個人的先進思想和進步之處。老師的教導如何讓你認識黨和人民軍隊

初中如何進一步發展學習先進思想,學習社會主義,有沒有事情讓你堅定什麼思想,有沒什麼先進理想的形成

高中怎麼樣更加的瞭解社會主義和人民軍隊。現在又什麼理想。嚮往什麼生活。

最後寫·

我會爲國家的航天(或國防)事業的發展盡最大的努力。

主要是心要放下去!把自己對航空事業的嚮往寫進去,把自己對飛行的渴望寫進去。在中間點到主要缺點 有無戀愛對象(有也寫沒有) 何時何地何原因受過各種獎勵和處分(如實去寫,不要隱瞞)。興趣愛好,抱負志向別太幼稚的,要大體。

飛行員的認識,按自己的認識去寫吧,之後再點到即止的說飛行員的飛行訓練是很危險的自己是如何克服恐懼的。

FLG問題要如實認真的回答還有JD,ZD,TD,問題也要如實認真回答(這個問題很重要)

3.口述歷史2000字作業

口述歷史2000字作業

秦朝末年,在“天下苦秦久已”的口號下,六國遺族紛紛揭竿而起,秦始皇一心想要傳世萬代的大秦帝國,在他死後數年,就已風雨飄零。

大秦帝國幾乎完全喪失對“新”秦之地的控制,之前滅掉的六國,紛紛重新建國,其中最強勢的莫過於楚國的項家,其家主項羽勇猛過人。

在鉅鹿上演破釜成舟的奇蹟,大破秦軍40萬主力,秦軍至此喪失收拾天下亂世的有生力量,只能龜縮於秦國故地防禦。

項羽一戰成名,被六國諸侯共推爲反秦盟主,項羽開始走上人生巔峯,但也是在這個時候,項羽做了件非常“蠢”的事,他做的時候,可謂大快人心,各國諸侯王紛紛拍手叫好,也確實解決了當時頭痛的問題。

但從長遠來看,項羽無疑是將自己推向了失敗的深淵,鉅鹿之戰結束時,秦軍其實並沒有被全殲,而是過半數的部隊,不忍秦王的不仁,跟着主將投降了。

所以哪個時候,項羽手中有着跟自己軍隊同數量級的俘虜,俘虜也是人,要吃飯,而當時的項羽連自己軍隊的糧食問題都頭痛,顯然是養不起這麼多俘虜。

而將他們放了,項羽又怕他們跑回去後,又被秦國重新武裝,繼續跟自己作戰,得不償失,加上當時六國遺族,心中報復秦軍的情緒很大。

項羽於是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效仿秦國名將白起,將俘虜全部坑殺了,這樣不光解決了糧草問題,也收了六國遺族的心。

但是項羽這麼做,雖在當時,將自己的聲望推到了巔峯,但也將關中到巴蜀的老百姓徹底得罪了,而項羽後來的對手劉邦,在這種事情的處理上,顯然要比他高明很多。

其打入關中後,跟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嚴令自己的士兵守軍紀,做到對關中百姓秋毫不犯,後來楚漢爭霸,關中百姓力挺劉邦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當時的關中,經過秦國幾百年的經營,已是當時全天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加上秦末的戰火,並沒有過多踐踏這裏,劉邦入關,關內秦軍大多都是選擇直接投降,所以那時的關中,是秦末時期生產力保存最好的地方。

打仗除了殺敵要勇猛外,後勤也是必不可缺的,破釜沉舟的奇蹟,不會天天有,項羽失去了關中這塊富饒地的民心,等於就是丟掉了一個大大的後勤大補包,而這又被對手劉邦撿去了,此消彼長,項羽註明了輸。

至於有人說,項羽要是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就好了,這顯然是沒有深入瞭解那段歷史的表現,項羽的輸,是在於他失了“民心”,不是在於他殺沒殺那個人,若劉邦被殺了,此後肯定會有張邦、李邦出現。

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 貝絲 羅伯森

(澳)貝絲·羅伯森(Beth M. Robertson)著 黃煜文譯《如何做好口述歷史》,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

[美]唐納德·裏奇 《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王芝芝 / 姚力 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英)保爾·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等譯《過去的聲音:口述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張廣智、陳恆《口述史學》,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公司,2003年。

[英]肯·霍爾斯:《口述歷史》,陳瑛譯,臺灣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 。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進階研習營學員手冊》,2000年。 陳旭清《口述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周新國《中國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楊祥銀《口述史研究》(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陳墨《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

定宜莊《口述歷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向平等《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樑妃儀等 《協助社羣認同發展的口述歷史實踐 : 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3 年 。

邱源媛《找尋京郊旗人社會-口述與文獻雙重視角下的城市邊緣羣體》,北京出版社,2014年。

邢肅芝(洛桑珍珠)口述;張健飛,楊念羣筆述《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三聯書店,2008年。

齊小新《 口述歷史分析 ———中國近代史上的美國傳教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小萌著《中國知青口述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定宜莊《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年。 楊恩洪《藏族婦女口述史》,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5.口述歷史的徵集途徑

口述史學是發端於海外的一種記錄歷史的形式,其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中國史家司馬遷等皆廣泛應用口述歷史,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古及近代。例如,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米什萊(Jules Michelet)在書寫《法國革命史》時就援引了大量來自大衆的口頭證據。但是到了近現代,口述歷史的應用卻漸漸衰落。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口述歷史在海外一直是歷史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國際著名史學大家唐德剛先生多年堅持口述史,最具影響的就是《胡適口述自傳》。這種體例近些年在國內也處於方興未艾之勢。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後成立口述史學的專門研究機構,一批口述史學之作也相繼問世。但是作爲國家記憶工程的一個重要部門的檔案部門,對於口述檔案的採集製作以及整理鑑定都還是一個空白,這不得不說是我們檔案工作的一個缺憾。積極開展口述歷史工作和研究,不僅彌補不足,豐富內涵,也能以更具鮮活的史料形式留存記憶和開展國際之間交流。

口述歷史何以在2l世紀初的中國變得如此風行?一些歷史學家認爲,這是因爲人們漸漸意識到:當一個世紀過去之後,單憑文獻研究20世紀的中國歷史,已經頗感侷限。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和蒐集20世紀中國歷史的資料,難度甚至大於研究19世紀以前的中國歷史。而尋找歷史當事人進行口述採訪,便成爲拓展史學空間,廓清歷史謎團的一條可行之路。此外,口述歷史也給了普通老百姓一個講述和回憶的渠道,如果沒有口述歷史.許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難以提供他們所見所聞的重要歷史情節,一些歷史情節只能通過推理和假設來完成。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口述歷史在傳統的以文字檔案寫史的主流外,成功開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雖然口述記錄也有缺陷和不足,如:蒐集耗時,受限於口述者記憶的好壞,多少都帶有個人觀點等等,但口述資料仍不失是一項珍貴的一手資料(其中的偏見與主觀正好反映敘述者的歷史立場)。其實,口述歷史的應用增加了敘述歷史者的數目,擴寬了歷史敘述的視線,亦直接打破了歷史敘述可能出現的一元性及壟斷性。口述歷史把歷史敘述權擴展。把歷史自上而下的敘述方法改變,轉移了歷史研究的重心,爲歷史研究開拓出新的探索空間,同時也對曾被忽略的階層及羣體加以重新認識。口述歷史的應用在近年來變得廣泛,也令歷史研究變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歷史其實不僅僅只是一門歷史技法,它還是一種理解人類歷史的新立場和態度,並可與文獻歷史互補長短,增加歷史知識的豐富度。

口述史首先是聲音的歷史,是由口述收集者提問,口述者回答而產生的對於口述者親歷親聞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回憶;其次,在現代意義的口述史中,這些聲音是藉助於錄音機或攝像機記錄下來的;第三,由口述工作者將這些聲音的資料整理成文字資料,供研究使用,對此著名史學家戴逸先生曾高度概括爲:現代口述歷史“是應用錄音錄像設備,把原始資料完整保存下來,再整理成稿”。由此可見,日記、自傳和回憶錄雖然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但不屬於口述歷史的範疇。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及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是一位準備充分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且以錄音或錄影記錄彼此的問與答。因爲親身經歷者所述說的環境,所講出的細節、所體驗的感情、所刻畫的心理往往是別人不易領會到的,比從許多間接材料蒐集拼湊的傳說更加真實、具體、生動。口述歷史正是沾了口述人親歷、親見、親聞、大多爲第一手資料,便更加具體、細膩、生動.當事人口述所經歷的過程富有現實性鮮活性和權威性。

6.歷史感想作文怎麼寫

今天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是感慨,雖然以往也曾有此種感慨,但一直沒有把這種感慨行諸文字,現在覺得有必要寫一些文字來表述我的感想。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瞭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瞭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侷限性和物質條件的侷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爲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爲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瞭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爲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既然重構的歷史只能是相對的,有侷限性的的真實,那麼這樣的歷史真實是否仍然是真實的?就象真理一樣

7.口述歷史如何整理呢,有什麼套路嗎,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怎樣

需要明確的是,口述歷史是近幾年走入大衆視野的。所以早已存在的一些書籍並不具有參考價值。

不知道你說的口述歷史的整理,是不是指把採訪視頻或錄音轉化爲文字的過程。口述歷史整理最重要的是真實性。第一,儘量對錄音進行完整的文字轉寫;第二;校對口述歷史文本,與文獻資料相互佐證,並添加註釋;第三,根據主題進行整合,但對內容不要大改。可以把受訪者談到的相同主題整合爲一個體系,如經濟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此外,地區口述史的工作已有相關成果,可購買書籍進行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

8.口述歷史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口述歷史是一種記錄歷史的方法。人類對歷史的記錄,在語言出現以前,只能是物傳,從遺物看歷史。語言發明以後,增加了言傳,從口耳相傳中獲得歷史知識。文字發明以後,增加了文傳,以文字記錄歷史。錄音、錄影設備發明以後,記載歷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傳、像傳。也就是說,從物傳—言傳—文傳—音傳—像傳,人類記載歷史的手段不斷演進。現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是在錄音設備發明以後,運用音傳、進而運用像傳手段記述歷史的方法。因此,從工具運用角度而言,口述歷史的出現,由記文到錄音、錄像,是歷史學領域的一大飛躍。從歷史記錄的廣度而言,口述歷史提供了相當廣闊的空間。人類活動無比繁富,即使再詳細的文獻、檔案,也只能記錄下極爲微小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所見、所歷、所聞、所傳聞的種種活動、認知,不一定都能載入史冊。以往的檔案、文獻,比較偏重於記錄統治階層的活動,偏重於社會精英的活動,偏重於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普通民衆的生活,對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婦女生活記錄較少。即使有,也多爲枯燥的統計數據,缺少有血有肉的個案記錄。在普通民衆史、社會生活史、婦女史、少數民族史、城市史、社區史、災難史等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口述歷史可以馳騁的空間很大,它可以給那些原來在歷史上沒有聲音的普通人留下記錄,可以給那些在傳統史學中沒有位置的事件開拓空間。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傳統史學主要是統治階級、精英人物的領地,口述歷史則向民衆敞開了大門,有一種史學向下的趨勢。隨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人預測,口述史學將成爲未來治史的主要方法。

口述史學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稱History by Word of mouth。這個術語最初是由美國人喬·古爾德於1942年提出來的,之後被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的奠基人、哥倫比亞大學的阿蘭·內文斯教授加以運用並推廣。

所謂口述歷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傳統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口述史並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樣,就是一人說,一人記。而是一種將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後與文字檔案覈實,整理成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