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下雪要達到什麼條件

下雪要達到什麼條件

1、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爲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溼度不小於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相對溼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因此,在高空低溫環境裏,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2、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纔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裏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和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下雪要達到以下條件:

1. 適當的溫度:雪是在氣溫低於0攝氏度(通常是在-3至2攝氏度之間)的情況下形成的。當氣溫下降到冰點以下時,水分會冷卻並凝結成雪花。

2. 溼度:下雪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適當的溼度。當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狀態時,就有可能形成雪。如果溼度很低,水分會以蒸發的形式從空氣中消失,而不會形成雪。

3. 上升氣流:上升氣流是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溫暖的溼空氣上升時,空氣會冷卻,並且水蒸氣凝結成雪晶。這通常發生在冷鋒或暖鋒通過時,或者在山脈等地形障礙物上升空氣時。

4. 凝結核:凝結核是雪晶形成的種子,可以是微小的塵埃、顆粒或其他微粒。水蒸氣在凝結核上聚集並結晶,形成雪晶。

當這些條件同時滿足時,就會出現下雪的可能性。然而,下雪的具體情況還會受到地理位置、氣候和季節等因素的影響。

下雪的條件是什麼?

下雪的條件是水汽飽和、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

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爲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纔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裏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

雪的形成:  

雪花的形狀極多,而且十分美麗。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鏡下,可以發現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極其精美的圖案,連許多藝術家都讚歎不止。  

雪花大都是六角形的,這是因爲雪花屬於六方晶系,雲中雪花"胚胎"的小冰晶,主要有兩種形狀。一種呈六棱體狀,長而細,叫柱晶,但有時它的兩端是尖的,樣子像一根針,叫針晶。另一種則呈六角形的薄片狀,就像從六棱鉛筆上切下來的薄片那樣,叫片晶。

下雪要具備什麼條件纔會下雪呢?

條件:

1、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點)以下。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並帶着溼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

大氣中的水蒸汽直接凝華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說是雲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時會吸熱,所以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

擴展資料

雨水與部分融化的雪混合並同時降落:雨夾雪

與冰雹、凍雨不同的是,雨夾雪硬度相對較低,且更爲透明,但其中會帶有些許冰晶的痕跡,這些冰晶是由一些已融化的雪花重新凝結形成的。在任何一個地方,這種天氣現象的發生過程是比較短暫的,其常處於由雨轉變爲雪的階段,或者是相反的階段。

雨夾雪的特殊凝結現象對溫度有要求,其主要發生在大氣層最接近地面的部分的氣溫略高於水的冰點(0℃或32℉)時。

對於在凍結高度(freezing level)之下的低層暖空氣,爲了能夠使從高處雲層落下的雪融化爲雨水,暖空氣的空氣層的厚度(depth)會在230m到460m之間變動,而這種變動是由雪花的質量與融解層(melting layer)大氣的垂直溫度梯度產生的。

當融解層大氣的厚度進入這一範圍時,雨和部分融化雪將會自然地混合在一起,降落到地面時便會形成雨夾雪。

對於低層暖空氣,其溫度梯度會對融解層的厚度產生影響。當溫度梯度較大時,雪在降落過程中融化所需融化層的高度會較小,反之會較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

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形成降雪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空氣中含有較冷的冰晶核、水汽飽和、氣溫低。雪是從混合雲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的固體水,其主要成分是冰晶,顏色一般呈白色,不透明。

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在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一般不會下雪,因爲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及溫帶氣旋的影響下才會出現。

雪其實是降水的一種形式,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組成的降水。

在地球上,雪主要是降落的氣候區屬於中緯度至高緯度的地方,即大約在南迴歸線以南/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

下雪的條件有哪些?

下雪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水汽飽和,飽和水汽量是指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當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

二、空氣中有凝結核,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若沒有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纔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擴展資料:

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

許多學者用顯微鏡觀測過成千上萬朵雪花,這些研究最後表明,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和各部分完全對稱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無法形成的。

在已經被人們觀測過的這些雪花中,再規則勻稱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爲什麼雪花會有畸形呢?因爲雪花周圍大氣裏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樣的,只要稍有差異,水汽含量多的一面總是要增長得快一些。

下雪要具備什麼條件?

條件:

1、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點)以下。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並帶着溼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

大氣中的水蒸汽直接凝華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說是雲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時會吸熱,所以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

擴展資料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樣之所以繁多,是因爲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爲最多,對於六角形片狀冰晶來說,由於它面上、邊上和角上 的曲率不同,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飽和水汽壓,其中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最大,邊上次之,平面上最小。

在實有水汽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冰晶各部分飽和水汽壓不同,其凝華增長的情況也不相同。例如當實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時,水汽只在面上凝華,形成的是柱狀雪花。當實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時,邊上和麪上都會發生凝華。

下雪的條件是什麼?

下雪的條件有兩個,分別是水汽飽和,以及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

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飽和水汽量,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通過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才能凝聚成水滴,從而形成降雪。

下雪是一種自然現象,空中的水汽凝華後,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過程,水是地球上各種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變化和運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在地球上,水是不斷循環運動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熱蒸發到天空中,這些水汽又隨着風運動到別的地方,當它們遇到冷空氣,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這種降水分爲兩種:一種是液態降水,這就是下雨;另一種是固態降水,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下雪條件是什麼呢?

下雪的條件有兩個分別是水汽飽和以及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

1、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爲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溼度不小於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呢,往往相對溼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例如,空氣溫度爲-20℃時,相對溼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長了。氣溫越低,冰晶增長所需要的溼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溫環境裏,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2、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通過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才能凝聚成水滴,從而形成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

氣候區屬中緯度至高緯度(即大約於南迴歸線以南/北迴歸線以北地區)的地方就會有降雪的機會,如果於低緯度地方中有些地勢高於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樣的機會。

海洋氣流也能間接影響該區下雪的機會率,如果在高緯度地區一帶有較多暖流支配,會減低該區下雪的機會(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帶)。

下雪的條件是什麼?

下雪的條件如下:

1、水汽飽和

飽和水汽量是指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當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爲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所以在高空低溫環境裏,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2、空氣中有凝結核

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大氣凝結核由固態物質、溶液滴或兩者的混合物組成,其化學成分很複雜,最常見的是氯、氮、碳、鎂、鈉、鈣等化合物。大氣中的水汽能在其上凝結而成小水滴的懸浮微粒,通常稱凝結核。

若沒有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纔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裏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

雪花的形成:

雪都是從天空中降落下來的,怎麼會有不是在天空裏凝結的雪花呢?

1773年冬天,彼得堡的一家報紙,報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聞。這則新聞說,在一個舞會上,由於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蠟燭的燃燒,使得舞廳裏又熱又悶,那些身體欠佳的夫人、小姐們幾乎要在歡樂之神面前昏倒了。

這時,有一個年輕男子跳上窗臺,一拳打破了玻璃。於是,舞廳裏意想不到地出現了奇蹟,一朵朵美麗的雪花隨着窗外寒冷的氣流在大廳裏翩翩起舞,飄落在悶熱得發昏的人們的頭髮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衝出舞廳,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驚奇的是天空星光燦爛,新月銀光如水。

那麼,大廳裏的雪花是從哪兒飛來的呢?這真是一個使人百思不解的問題。莫非有人在耍什麼魔術?可是再高明的魔術師,也不可能在大廳裏耍出雪花來。

後來,科學家才解開了這個迷。原來,舞廳裏由於許多人的呼吸飽含了大量水汽,蠟燭的燃燒,又散佈了很多凝結核。當窗外的冷空氣破窗而入的時候,迫使大廳裏的飽和水汽立即凝華結晶,變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備下雪的條件,屋子裏也會下雪的。

下雪的條件有哪些呢?

下雪需要水汽飽和和凝結核兩個條件。

1、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飽和的空氣冷卻到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裏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爲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2、另一個條件是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裏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纔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裏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

江雪等級劃分

以24小時降水量爲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爲小雪,1.3~3.7毫米爲小到中雪,2.5~4.9毫米爲中雪,3.8~7.4毫米爲中到大雪,達到5.0~9.9毫米爲大雪,7.5~14.9毫米爲大到暴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爲暴雪。

以12小時降水量爲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爲小雪,0.5~1.9毫米爲小到中雪,1.0~2.9毫米爲中雪,2.0~4.4毫米爲中到大雪,達到3.0~5.9毫米爲大雪,4.5~7.4毫米爲大到暴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爲暴雪。

什麼溫度才能下雪?

看水汽多少;水汽多,0度左右就會下雪;水汽少,要到零下10度左右。

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條件是水汽飽和。另一個條件是空氣裏必須有凝結核。

雪花晶體的大小,與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密切相關。天氣越冷,氣溫越低,雪花晶體越xiao, 在天氣十分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其直徑往往不到0.05毫米。氣象科學家做過這樣的觀察:當空中溫度–8℃至–5℃時,形成棱柱狀冰晶;

當–5℃至–3℃時,形成針狀冰晶;當溫度爲–3℃至0℃時,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狀冰晶,可見,在溫度爲–3℃至0℃時,雪花形狀最大、最完整。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反而很小,幾乎肉眼看不見,只有在陽光下閃爍時,人們才能發現它們像細粉狀,這種雪被稱之爲幹雪。

擴展資料:

關於雪的歷史故事

1,蘇武的齧雪嘗冰

蘇武出使匈奴,因爲部下的反叛惹怒了單于,於是就扣押了蘇武。單于一心想收了蘇武,但是蘇武很忠誠,於是單于就將他關在大窖裏,不給他吃喝。於是孫武就就吃雪和氈毛,後來蘇武又被流放到了北海放牧。蘇武在匈奴不屈了十九年,成爲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

2,程門立雪

在北宋的時候,楊時與好友去向程頤求學。到了的時候恰巧程頤在睡覺,看到半掩着的門,楊時沒有直接進去,而是恭候在門外。當時還下了很大的雪,楊時就一直在外面凍着。最後程頤看到了十分感動,好好教導他,楊時也不負厚望,從此這個故事也廣爲流傳。告訴我們要尊師重道。

3,孫康映雪

說有一個十分刻苦學習的書生叫孫康,家徒四壁十分貧寒,但是他卻很熱愛學習。但是他卻沒有錢去買油燈,感覺很多時間就被浪費了,後來他發現下雪的夜裏很明亮,於是他拿着書映着雪反射的夜光來讀書。

冷了,他就去跑一跑熱身。正是他的努力讓他成爲天下學士的榜樣,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

標籤: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