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什麼鳥兒是飛行家

什麼鳥兒是飛行家

什麼鳥兒是飛行家:答案是軍艦鳥。

什麼鳥兒是飛行家:答案是軍艦鳥。

什麼鳥兒是飛行家:答案是軍艦鳥。

鳥兒中的飛行家是軍艦鳥。它胸肌非常發達,善於飛翔。它的體重只有1500克,但是翅展可以達到2米。捕食的時候,飛行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400公里。並且它還可以在12級的狂風中飛行。

軍艦鳥是鳥兒中的飛行家。雖然其體重僅1500克左右,但翅展可達2米,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還能不停地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並且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也臨危不懼,能夠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鳥兒中有許多是出色的飛行家,其中一種最著名的是燕子。燕子是一類小型鳥類,它們以其快速、靈巧的飛行而聞名。燕子的翅膀長而尖,有助於它們在空中飛行時保持穩定和敏捷。它們可以迅速改變飛行方向,甚至在飛行中捕捉昆蟲。燕子在春天和夏天會從溫暖的地區遷徙到更寒冷的地方,在那裏它們繁殖並尋找食物。燕子是真正的飛行家,它們能夠在天空中自如地舞動,是人們常常能夠看到的一種會飛的鳥兒。

軍艦鳥是飛行家。軍艦鳥是鵜形目軍艦鳥科5種大型海鳥的通比教核臨稱。具極細長的翅及長而深的叉形尾各辦缺翻侵單爲,翅展長約可達片靜絲修提慶差少2.3米,一般雄性成鳥的體羽全黑,雌性成鳥的下部則爲明顯白色。兩性皆具一個裸露皮膚的喉囊,求偶的雄鳥爲了展始示,其喉囊會呈鮮紅色並鼓起。其他明顯特徵包括4趾,具蹼,以及長的鉤狀嘴,可以用來攻擊其他海鳥,並搶奪其魚。

軍艦鳥名字的由來要從它們的生活習性談起。軍艦鳥有對長來自而尖的翅膀,極善飛翔食踐局術常行。當它兩翼展開時,兩個翼尖間的距離可達2.3米。白天,軍艦鳥幾乎總是在空中翱翔的。它們能在高空翻轉盤旋,也能飛速地直異留廣觀免線俯衝,高超的飛行本領着實令人驚歎。

軍艦鳥正是憑藉這身絕技,在錯空中襲擊那些叼着魚的其他海鳥。它們常兇猛地衝向目標,使被攻擊者嚇得驚慌失措,丟下口中的魚倉惶而逃。這時,軍艦鳥馬上急衝而下,凌空叼住正在下落的魚,並馬上吞吃下去。

軍艦鳥還會通過騷擾其他帶着獵物歸來的海鳥獲得食物。通過對其他正在飛行的鳥兒進行干擾,它們經常會得到從其他海鳥嘴家腳植糧踐裏掉落下來的食物。來自如果它看到鄰居紅腳鰹鳥捕魚歸來時,便對龍要鋼它們突然發起空襲,迫使紅腳鰹鳥放棄口中的魚蝦,然後急速俯衝,攫取下墜的魚蝦,佔爲己有。

有飛行冠軍之美稱的是什麼鳥

有飛行冠軍的鳥是軍艦鳥,軍艦鳥因爲飛行能力超強,飛行速度極快而著稱,是一種專門依靠飛行的速度與技巧搶奪別的鳥的獵物的鳥類。

軍艦鳥(學名:Fregata)是鵜形目軍艦鳥科5種大型海鳥的通稱。胸肌發達,善於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雖然體重僅1500克左右,但翅展可達2米。它飛行時猶如閃電,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它不但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又能在空中靈活翻轉,而且還能不停的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也會臨危不懼,能夠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什麼鳥最善於飛行?

軍艦鳥。

胸肌發達,善於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雖然體重僅1500克左右,但翅展可達2米。它飛行時猶如閃電,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它不但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又能在空中靈活翻轉,而且還能不停的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也會臨危不懼,能夠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複製自百度百科軍艦鳥詞條

世界上飛的最快的鳥是什麼鳥

01

軍艦鳥

軍艦鳥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速度達到每小時418公里,軍艦鳥胸肌發達,善於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雖然體重僅1500克左右,但翅展可達2米。

如果說世界上飛的最快的鳥比布加迪威龍速度更快,大家一定不相信,但確實真的有,它就是鳥類的飛行冠軍——軍艦鳥,飛行時猶如閃電,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布加迪也就407公里每小時),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但也是鳥類中的強盜。

軍艦鳥時短距離衝刺最快的鳥,他在俯衝住區獵物時,時速可達到418公里每小時,它是一種海鳥,具極細長的翅及長而深的叉形尾,翅展長約可達2.3米,一般雄性成鳥的體羽全黑,雌性成鳥的下部則爲明顯白色。具有4趾,具蹼,以及長的鉤狀嘴,可以用來攻擊。善於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在12級的狂風中也會臨危不懼,能夠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軍艦鳥遍佈於全球的熱帶和帶海濱和島嶼。在中國,只在西沙羣島有這種鳥。由於必須回陸地宿夜,故在海上通常與陸地保持160公里以內的距離。軍艦鳥一般棲息在海岸邊樹林中,主要以魚、軟體動物和水母爲生。白天常在海面上巡飛遨遊,窺伺水中食物。軍艦鳥羽毛沒有油,不能沾水,否則就會淹死,因此它們親自動手捕捉食物,只能是少量捕一些靠近水面的魚,大部分是憑着高超的飛行技能,從空中截奪其它鳥捕的魚,因此人們貶稱它爲“強盜鳥”。

飛行最快的鳥

短距離飛行速度最快的鳥——軍艦鳥

軍艦鳥體長0.75到1.12米,擁有細長的翅膀,翅展長可達2.3米,是一種大型的海鳥。軍艦鳥在鳥類中素有“飛行冠軍”之稱,是世界上短距離飛行最快的鳥。它飛行時猶如閃電,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它不但飛得快,也飛得很高,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並且能在空中靈活翻轉,面對狂風也能保持安全的飛行和降落,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

軍艦鳥的分佈範圍很廣,遍佈於全球的熱帶和帶海濱和島嶼。它們一般棲息在海岸邊樹林中,主要以魚、軟體動物和水母爲食。但是因爲它們的羽毛不能沾水,所以很難捕到水下的大魚,只能吃漂在水面上的小魚或死魚。取食能力的缺陷讓它們經常掠奪食物,在空中襲擊那些叼着魚的其他海鳥。鑑於軍艦鳥的“搶食”行爲,人們貶稱它們爲“強盜鳥”。

長距離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

要說長距離飛行速度最快的鳥,當屬尖尾雨燕。它是雨燕的一種,身長9至23釐米,長着一對剪刀尾,可以避開空氣所帶來的阻力。在空中飛行時,尖尾雨燕像一支箭一樣快,它平時飛行的速度爲170千米/小時,最快速度可達352.5千米/小時,是長途飛行的冠軍。

尖尾雨燕喜歡在北半球生活,從東亞洲至北極圈都有分佈。它們主要捕食魚類,但是對魚的選擇很講究,絕對不吃淺海魚,因此每年至少有100~500只尖尾雨燕爲此死去。上個世紀末,尖尾雨燕被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列爲世界四級保護動物。

蜂鳥是飛得最快的鳥嗎

最精製的小鳥——蜂鳥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世上竟有黃蜂大小的鳥。然而,早在17世紀中葉,人們就發現了這種鳥,它就是蜂鳥。

自第一個蜂鳥標本公諸於世至今,300多年過去了,鳥類學家已經先後發現大約320種蜂鳥。這些鳥大小,體型最大的巨蜂鳥體長也不過20釐米,體重不足20克。所以,除了那些專門研究蜂鳥的學者和不畏艱險的探險者外,很少有人看到過野生蜂鳥。

蜂鳥體型纖小,而且大部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所以,對觀察者來說,它們像一顆顆轉瞬即逝的流星,只有耐心地等待,並且用高倍望遠鏡才能看到它們。有些學者說過,蜂鳥的美是無法形容的,它們的美超過人們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種鳥。它們從頭到腳着閃爍異彩的羽毛,頭部有細如髮絲、閃爍着金屬光澤的絲狀發羽,頸部有七彩鱗羽,腿上有閃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線優美的尾羽。因此,儘管它們行蹤不定,仍能吸引無數獵奇者。當然,鳥類學家不僅被蜂鳥美麗的羽飾所吸引,他們還發現蜂鳥不僅體小如蜂,而且它們的取食對象和取食方式也跟蜂相似。

自然界中很多蜂類以採食花蜜爲生,它們憑藉小巧的身體、發達的口器和高超的飛行本領在花叢中穿梭採食。而蜂鳥在進化中是怎樣適應蜂類的生活方式,而成了“鳥中之蜂”的呢?

經過幾代鳥類學家的研究,蜂鳥演化的祕密漸漸地被揭開了。人們發現,蜂鳥跟現存的雨燕類有很近的親緣關係,它們有共同的祖先。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它們的祖先產生兩種不同的適應:一部分鳥飛行速度大大提高,它們的後代成了現代鳥類中飛行最快的雨燕;另一部分逐漸具備在空中懸停的本領,它們的後代就是當今的蜂鳥。

蜂鳥是怎樣飛行和在空中懸停的呢?鳥類學家在野外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大量蜂鳥飛行時的影片,這些影片用正常速度放映,蜂鳥的飛行動作就被放慢了。從這些影片中看到,在飛行時,蜂鳥的翅膀是在身體兩側垂直上下飛速扇動的。懸停在空中時,蜂鳥的翅膀,每秒扇動54次,在垂直上升、下降或前進時每秒扇動75次。蜂鳥就是靠翅膀的快速扇動飛行和懸停的。蜂鳥在快速扇動翅膀時,發出很像蜜蜂的“嗡、嗡”聲。因而,蜂鳥的英文名字叫hummingbird,意思是嗡嗡鳥。

每到繁殖季節,蜂鳥在林中作U字形炫耀飛行。它們不停地盤旋上升又盤旋下降。這時,它們翅膀每秒扇動達200次。在這種飛行中,蜂鳥的尾不停地前後左右擺動。這時尾是控制平衡的重要工具。因爲,當翅膀快速扇動時,蜂鳥的身體會受到氣流衝擊而偏斜;尾部的擺動能改變扇翅產生的氣流,使蜂鳥能平穩地飛行。蜂鳥可以說是技藝高超的飛行家。

蜂鳥的嘴又尖又細,相對很長,很容易插入花中採食。有一種劍嘴蜂鳥,它的頭和身體加在一起,還趕不上它的嘴長。如果人嘴的長度在身體中佔的比例跟蜂鳥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移動身體而吃到2米以外的食物。蜂鳥的舌頭要比嘴還長4~5倍。它們的舌呈管狀,像我們喝汽水時用的吸管。當它們懸停在花朵前,把嘴插進花朵時,舌頭使從嘴中伸出。它們長長的舌頭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後像喝汽水一樣吸取花蜜。還有些蜂鳥,它們的舌頭尖尖的像一根針,這位它們能吸食花蜜,還能從樹皮下挑出昆蟲吃掉。

雄蜂鳥在繁殖季節中極富攻擊性。每到繁殖季節,雄蜂鳥都佔據一定的領域,它們在自己的領域內不停地做炫耀飛行。如果其他動物闖入這一領域,雄鳥會對它們發起攻擊。有人曾看到,當一隻以捕食蝙蝠而聞名的蝙蝠隼侵入蜂鳥的領地時,雄蜂鳥毫不猶豫地對它發起猛烈的攻擊。但是,蜂鳥遇到大型入侵動物,一般只在它們身後噪叫,而很少發生“肉搏戰”。

對飛臨領域的雌蜂鳥,雄蜂鳥會殷勤相待。蜂鳥是“一夫多妻制”,雌鳥在跟雄鳥交配後,就飛出雄蜂鳥的領域,單獨建巢、產卵、孵化和育雛。雄蜂鳥在領域內繼續它的炫耀飛行,等待其他雌蜂鳥光臨。很多雌蜂鳥在一個繁殖季節裏可以交配兩次,建造兩個巢。它們第一窩幼雛可能已經出世,而它們又正在孵第二窩卵。因此,這些雌蜂鳥常常穿梭、在兩個巢之間,一邊喂雛,一邊孵卵,異常忙碌。

蜂鳥的巢很小巧,一般呈杯狀。它們的巢一般建在細軟的樹枝上,有的甚至建在蜘蛛網上。另外有一些蜂鳥的巢呈籃子狀,用一根細絲垂吊在半空中。

蜂鳥的食量大得驚人,它們每天要吃進相當於它們體重兩倍的食物。這是因爲蜂鳥飛行時高速扇翅要消耗非常大的體力。蜂鳥是世界上拍翅最快的鳥類,每秒達50~75次。另外它們的新陳代謝率極高,大約相當於人的50倍。動物學裏有一個規律,即個體愈小,相對散熱面積愈大。由於蜂鳥是世界上個體最小的鳥,因而,它就成了鳥類中散熱最快,新陳代謝最強的種類。因此,食物對蜂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過去,人們一直認爲,當食物缺乏時,蜂鳥要遷徙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去。50年代初期,鳥類學家皮爾森在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巖洞裏發現,一種蜂鳥在缺乏食物的季節裏會休眠。休眠時,它的體溫從38 ℃降到14 ℃。即使在食物充足的季節裏,這種蜂鳥白天活躍在花叢中採食,到了夜晚它們的體溫同樣會降到14 ℃。這一絕妙的適應能力,在鳥類中是罕見的

鵜鶘那特別巨大的喉囊,對它究竟有什麼作用?

鵜鶘(學名:Pelecanus):鵜鶘屬8種水禽的統稱。身長約150釐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爲白色、桃紅色或淺灰褐色。有些種類的鵜鶘體形較大,其翼展寬3米,能以超過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長距離飛行。嘴長30多釐米,具有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縮。尾羽根部有個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來塗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軟,便於避水。

在鵜鶘(tí hú)嘴部下方,有一個巨大的可以自由伸縮的喉囊。鵜鶘捕魚時,先是連魚帶水裝進“大口袋”似的喉囊,隨後再收縮“大口袋”擠出多餘的水分,最後將魚全部吞下。

如果鵜鶘寶寶也需要吃飯,成年鵜鶘會把小魚儲存在“大口袋”中,帶回到巢裏,這樣鵜鶘寶寶就可以從媽媽的“大口袋”中飽餐一頓了。收穫頗豐的鵜鶘浮出水面時,總是尾巴先露出水面,然後纔是身子和大嘴。這是因爲它們裝滿食物的大嘴實在太沉了,連起飛都會很吃力。

嘴大的好處

鵜鶘在野外常成羣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鵜鶘的目光十分銳利,善於游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 逃不過它們的眼睛。如果成羣的鵜鶘發現魚羣,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羣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頓。

鵜鶘體型粗大,成年鵜鶘體長約1.7米左右,翅展可達3米,它的翅膀強壯有力,能夠把龐大的身軀輕易送上天空。體重可達13千克,是現存鳥類中個體最大者之一。嘴形寬大直長,長30多釐米,上嘴尖端朝下彎曲,呈鉤狀;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間有一巨大而能擴縮的皮膚喉囊;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使鵜鶘顯得頭重腳輕。當鵜鶘在地上走路的時候總是搖搖擺擺步履蹣跚。這是因爲鵜鶘的大嘴十分礙事。尤其是當它捕到獵物的時候,大嘴和喉囊裏裝滿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時候很困難。鼻孔小,而位於嘴基。眼前部裸出。頸長而較細小。翅寬闊,但形不長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網眼狀細鱗。大嘴的煩惱

嘴大,當然是有煩惱的!如果可以親自接觸到鵜鶘,你會發現它們走路總是搖搖擺擺的。沒錯,就因爲那張大嘴礙事,不利於身體的平衡。

另外,在捕獵的時候,大嘴雖然看起來很威武,但有時也難免尷尬。鵜鶘喜歡吃魚,可當它在水裏捕到魚時,有時卻因爲嘴巴和喉囊裏面裝滿了水,而無法浮出水面~~~

鵜鶘的繁殖生活也是很有趣的。配對後終生不換對象。雌鳥在選擇雄鳥時,還要進行一系列求偶動作。雄鳥在接近配偶時,常常揮翼起舞,並且不斷用嘴廝磨和梳理撫弄雌鳥羽毛,以討得伴侶的歡心。從此,便開始過儷影雙雙的共宿同飛的生活了。

天空中優雅的“飛行家” 發冠卷尾善於鳴叫的鳥類

發冠卷尾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鳥類,其身體長度能夠達到二十八到三十五釐米,這種鳥類的全身都是黑色以及藍綠色的金屬色澤,額頭部位則具有一個髮絲形狀的羽冠,而發冠卷尾的外側尾部的羽毛末端位置也是向上捲曲的。

發冠卷尾

發冠卷尾主要居住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下的山上或者是丘陵地區,發冠卷尾有時候也居住在山腳的溝谷地區,通常情況下一般是居住在綠色闊葉林區,以及次生林區以及人工種植的松林地區,並且在這這區域活動。當然有時候發冠卷尾還會在農舍以及田野地區進行活動。發冠卷尾很少羣體活動,一般情況下都是單獨行動或者是成對的活動。

發冠卷尾的食物來源

發冠卷尾主要的覓食地方通常是在樹冠或者是灌木叢當中,其主要的捕食對象爲蝗蟲,竹節蟲,瓢蟲,蜻蜓,知了,蛇,蜜蜂,馬蜂,螞蟻,螞蚱,金龜子等昆蟲類爲主。發冠卷尾主要分佈的地區有中國地區,緬甸地區,泰國地區,老撾地區,印度地區,菲律賓,還有馬來西亞等等。

發冠卷尾的生活習性

發冠卷尾在我國屬於夏侯鳥,每年4月的時候就會遷移到我國來繁殖,到了4-5月的時候就會來到北方進行大規模的繁殖,9月到10月的時候開始進行南遷,通常在北京地區的5月左右,發冠卷尾就會開啓它們的旅途,來到北京開啓它們的繁衍行動。

發冠卷尾的習性也與衆多的鳥類一樣,很少結羣活動,通常都是單獨或者是成對的進行覓食活,飛行的姿態也顯得非常的優雅,並且通常還會向上飛行,在空中進行短暫的停頓之後會迅速的下降到樹梢上。如果發冠卷尾發現到了獵物會立刻進行捕食,會立刻採用極快的速度追擊自己的獵物。

發冠卷尾的聲音單調但是卻非常尖銳而多變,並且我們經常還能夠看到發冠卷尾之間會進行相互的追逐。特別是雄鳥善於鳴叫,特別是發怒的時候會產生嘈雜的聲音。但是如果清晨的時候,發冠卷尾的叫聲則顯得非常的悅耳。

海燕是什麼鳥?

海燕是鸌形目海燕科約20種海鳥的統稱。體長約13∼25釐米,體暗灰或褐色,有時色淡,腰白色。較大多數鸌形目種類翅短,翅尖呈圓形;嘴長適中;鼻管和上嘴的表面融合一起;除後趾外,均具蹼,後趾小而高位;尾長或中長,方形、叉形或楔形。

南部海洋繁殖的大多數種類,短翅,方形尾,長腳,短趾。捕食小型海洋生物時兩翅張開,劈拍地飛過水麪,例如黃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在沿南極和南極圈附近小島上繁殖,6~9月在北大西洋越冬。   北方的大多數種類翅較長,尾叉形或楔形,腳短而趾長;覓食時,像小海鷗一樣自水面掠過,偶爾降落水面。例如白腰叉尾海燕(Oceanodroma leucorhoa),在北大西洋繁殖,也繁殖於太平洋島上南至北緯28°左右。其他幾種叉尾燕見於太平洋北部。

英國海燕(Hydrobates pelagicus)繁殖於歐洲沿岸的陡崖和海島上。海燕成羣繁殖,營巢於軟土上自掘的洞穴或岩石裂縫中。在南、北美沿岸,以及大西洋東部和南部及整個太平洋海島上繁殖。每窩產白色卵1枚,雙親共同抱卵,夜間進出巢洞,因此難以被發現。結羣的叉尾海燕叫聲很大。如大多數鸌形目的幼雛一樣,在羽毛完全長出前一週,雙親就離開幼雛。雙親在海上換羽時,幼雛發育成熟,即離洞穴,自行出海覓食。

海燕科動物與信天翁的體型差不多,但是個頭較小。它們有堅硬的鉤嘴和管狀的鼻孔。海燕是傑出的飛行家,人們常常讚美威爾遜海燕迎接暴風雨的挑戰。海燕分佈在世界各大洋,在南極地區海燕的數量較多。海燕每次只產一個卵。幼鳥由海燕父母照料,分工協作。   海燕家族中最美麗的要數雪海燕了。雪海燕一身潔白,只有眼睛的前面的羽毛和嘴是黑色的。它們以小魚、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爲食。在白雪皚皚的南極邊緣,常常能夠看到海燕在距離岸邊不遠的海面上空盤旋。其實,那是雪海燕在尋找海浪從海底翻起的的小動物。雪海燕分佈在南極邊緣,雪海燕在每年的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產卵。暴風海燕又叫威爾遜暴風海燕。暴風海燕的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長。在飛行的時候,暴風海燕可以展現出強壯的翅膀。暴風海燕經常在海面上空翱翔。伸展的翅膀可以使暴風海燕几乎垂直地上升。它的尾巴在控制飛行方向的時候,可以象扇子一樣展開。它甚至還能用兩條腿來幫助掌握平衡。它們以鯨油和海洋小動物爲食。每到繁殖季節,成羣的海燕遍部南極海灘。進入發情期的暴風海燕開始重複它們枯燥而嘈雜的叫聲,雖然人們聽起來感到很不舒服,但是對暴風海燕來說,那是最優美的情歌。一對對情侶經常在一起互相梳洗打扮羽毛。十二月到一月間,暴風海燕在岩石海岸的裂縫中築巢。雌鳥每次只產下一枚卵。經過39天到48天的孵化。小鳥纔會破殼而出。在父母的精心照料和哺育下,小鳥成活的機率會很大。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說到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當然就老鷹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世界上可還有比老鷹更快的鳥呢,那麼,在所有鳥中,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是哪種呢?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1

1、軍艦鳥,時速418千米

在地球已知的所有鳥中,速度最快的無疑是軍艦鳥,它最快飛行速度可達418千米/小時!這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動車常速級別是160-250千米/小時,高速級別是250-380千米/小時,也就是說軍艦鳥和動車同時出發,軍艦鳥更快到達目的地!

軍艦鳥飛行速度極快,時速418公里,比起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陸地動物(獵豹時速120公里),要快3倍不止!不僅如此,軍艦鳥由於翅膀展開可達2.3米,所以即使是在高空飛行,也非常的穩定,正因爲如此,軍艦鳥即使是在12級的颱風中,也能夠安全落地。

2、尖尾雨燕,時速352.5千米

排除掉軍艦鳥,那世界上飛得最快的動物無疑是尖尾雨燕,它平時飛行的速度爲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而尖尾雨燕之所以飛的快,是因爲它有一對剪刀尾,這可以爲它避開空氣所帶來的阻力,它在空中飛行時,像一支箭一樣快。

3、遊隼,俯衝時速300多千米

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動物排行中,有些會將遊隼排在第一位,因爲它飛行速度變化是最大的'!平時,遊隼平飛速度只有50-100千米/小時,但是它俯衝速度極快,最快可達到300多千米/小時。捕獵時,遊隼佔據制高點,發現獵物後迅速俯衝而下,捕捉成功率高達90%以上!

目前最快的是軍艦鳥,它時速418千米,次之的是尖尾雨燕和遊隼,它們的最快時速都可以超過300千米,如此速度真的太驚人了,就算是開跑車都追不上!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世界上游的最快的鳥。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2

1、短距離衝刺,飛得最快的鳥是軍艦鳥

最高時速:418公里

飛得快分兩種情況,長途飛行很快和短距離衝刺速度很快。長途飛行速度最快的鳥是雨燕,文章後面會講到,短距離衝刺很多人說是遊隼,查詢了很多資料,遊隼在俯衝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公里/小時,的確很快,不過跟軍艦鳥相比,就差得遠了。軍艦鳥在俯衝抓取獵物時,速度可達418公里每小時,絕對是世界上飛的最快的鳥。

軍艦鳥,具極細長的翅、及長而深的叉形尾,體長750~1120毫米;翅長而強,翅展長約可達2.3米(世界上最大的鳥,翼展達7.3米),善於飛翔,素鳥類的“飛行冠軍”之稱,是極其出色的飛行家,它飛行時猶如閃電,捕食時的飛行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它不但飛得快,也飛的很高,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又能在空中靈活翻轉,而且還能不停的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也會臨危不懼,能夠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更多關於軍艦鳥的資料可以參考百度百科:http://ke。。com/view/36645。htm。

2、長距離飛行,飛得最快的鳥是雨燕

最高時速:352公里

如果說起長距離快速飛行,軍艦鳥就不如另個鳥類中的“長途飛行冠軍”了,它就是雨燕,特別是尖尾雨燕,它在季節遷徙時能以速度平均爲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公里/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關於這種飛得最快的鳥的有幾次報道,1942年前蘇聯報道時速爲170.98公里;而1934年,在印度東北卡查山地區的一次3.22公里的飛行中,用秒錶測出這種褐雨燕的時速高達276.47 - 353.23公里。

尖尾雨燕是中型空中鳥,有鐮刀般的翅膀,羽毛短,分佈在英國東部和南部地區。尖尾雨燕有一對剪刀尾。這可以爲它避開空氣所帶來的阻力,它的頭圓圓的,活像一個乒乓球(如上圖)。身子長長的,在空中飛行時,像一支箭一樣快。它的速度可達180km/小時。雨燕爲小型攀禽,最大的特點是4個腳趾全部都朝前。雨燕的種類繁多,中國共有7種。每年3月,它們都會從非洲或東南亞跋涉而來。

尖尾雨燕以食魚爲生,但它“人爲挑食”,絕不吃淺海魚!據人們統計,一年至少有100~500只尖尾雨燕爲此死去!尖尾雨燕喜歡在北半球生活,在美國,經常可以發現它那輕巧、美麗的身影。 1999年10月,尖尾雨燕被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列爲:世界四級保護動物。

最小二總結:跟人類賽跑一樣,分100米世界紀錄和長跑世界記錄,鳥類也這樣分,毫無疑問雨燕是世界上飛的最快的鳥,而短途衝刺,軍艦鳥絕對是冠軍,至於大家都說的遊隼,充其量就是短途衝刺亞軍而已。

3、關於鳥類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體型最大),漂泊信天翁(翼展最寬)。

翼展最寬的鳥:漂泊漂泊信天翁,3.63米。

體形最大的鳥: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15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釐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

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

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

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漂泊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爲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爲鳥“老壽星”。

老鷹的簡介

老鷹 ,猛禽類,嘴藍黑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吃蛇、鼠和其他鳥類。也叫鳶。老鷹是一種肉食性的類 鳥通常在峽谷內覓食,一次生1到3顆蛋,則小老鷹會驅趕同伴, 或者吃掉同伴。 老鷹的種類有很多,例如:大斑鷲、禿鷹、黑鳶等 老鷹和一般鳥類有點不同,老鷹屬於禽獸類, 一般鳥類屬於雜食類的動物,不太相同, 這就是老成鳥身長約56公分、翼長約417-465公分、體重約630-1030公克 、蛋2-5個,白底有紅棕色斑點、孵卵期約38天,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它們的巢穴很高,鷹和一般鳥類的不同 。老鷹爲黑鳶在臺灣的俗稱,臺語稱來葉或厲翼。全身大致爲褐色,翼下初級飛羽基部的白斑及如魚尾狀的尾羽特徵,幼鳥有明顯淡色羽斑與成鳥明顯不同。往昔農業社會大凡聚落、鄉村有人煙的平原,都可以看見老鷹在天空翱翔,民間也流傳著一些有關老鷹的童謠。如今,在臺灣的天空已愈來愈少見到黑鳶,基隆港爲全臺最佳賞鳶點,少數猶存的鳶只長在基隆港上空巡弋、盤旋、滑翔很是美麗,目前,全臺有記錄的僅剩五大族羣,分隔在南、北兩端,總數不到兩百隻,基隆港每年秋冬季可看到十隻以上近距離覓食,還是空中之王,爲本市最具代表性鳥類。

鷹的類別很多,隼、鷹、鵟、鷲、雕等等,都屬於鷹類,在每個類別裏又包括很多種。

我國的鷹主要分佈在、新疆和蒙古。

鷹(ying)脊椎動物,鳥綱,鷹科部分種類的通稱。

Phylum: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SubPhylum: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Class: 鳥綱

AvesOrder: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鸛亞目

鷹科(Accipitridae)是一個成員非常複雜的科,我們所熟悉的猛禽如鷹、雕、鷂、鵟和舊兀鷲都是鷹科的成員。鷹科成員大小,習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兇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種兀鷲,有的食鳥類,如雀鷹,有的食獸類,如角雕,有的食魚,如漁雕,有的食爬蟲,如蛇雕,有的食昆蟲,如蜂鷹,還有些適應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櫚鷲和專食蝸牛的蝸鳶。鷹科可進一步劃分爲9亞科,有64屬209種,其中我國有鳶亞科、鷹亞科、雕亞科、鵟亞科和禿鷲亞科,共20屬46種

鷹一般指鷹屬的各種鳥類。視覺敏銳,能在高空飛翔時看到地面上的獵物。由於鷹眼的視網膜的黃斑處有2個凹,不僅比一般動物多1個,而且凹的感光細胞每平方毫米多達100萬個(人眼僅約有15萬個)。上喙尖銳彎曲,下喙較短。4趾具有銳利的鉤爪,適於抓捕獵物。性情兇猛,肉食性,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爲食;有些種類喜食屍體,如禿鷲(Aegypiusmonachas)。兩翼發達,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或平原地帶,如蒼鷹(Accipitergentilis)、雀鷹(鷂子)(Accipi-ternisus)、鳶(老鷹)(Milvusmilvus)等。

雕是大型猛禽,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也嗜食鼠類。我國常見的種類有金雕和烏雕。

金雕(Aguilachrysaetos)俗稱潔白雕,體較大,全身爲黑褐色,體色爲雕類與鷹類中最發黑的一種。成鳥頭頸部金。幼鳥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飛羽的基部爲白色,成長後白色部分消失。飛翔時翼長而寬,尾端稍圓形。在我國也有分佈的白尾海雕與虎頭海雕的幼鳥,全身也爲褐色,與金雕很相似,但尾形爲楔形,是與金雕相區別的重要標誌。棲於山地,常高踞山崖巔頂或飛翔於高空中。性兇猛,喜食野兔、雉、鶉以至大形哺乳動物幼麝等。巢營於高山懸巖上或峭壁的樹上,遷徙時在我國東北常能見到。幼鳥馴養作獵鷹;飛羽及尾羽可供製扇,有重要經濟價值。

烏雕(Aguilaclanga)俗稱皁雕或花雕,體形比蒼鷹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長。幼鳥翼的復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級飛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棲於沼澤、河川、水邊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鳥類、鷗、鴉以及鼠類,也常食動物屍體。終年留居我國東北和長江下游一帶,冬時常見於福建、廣東等地。

隼是小型猛禽,一般比鴿子稍大一些,翅狹而尖,尾長,飛行敏捷,以小型動物及昆蟲等爲主食。我國常見種類有遊隼,燕隼及紅隼等。

遊隼(Falco peregrinus)是隼類中體型較大,翼較寬的一種,成鳥上體濃青黑色,發白,有細的橫紋。幼鳥上體暗褐色,有縱紋,幼鳥及成鳥頰部有鮮明的須狀黑斑。性甚兇猛,飛行迅速,常棲於沿海地區,在河湖上空疾飛,掠捕野鴨等鳥類爲食,爲我國北方的旅鳥,南方爲冬候鳥。

燕隼(Farco subbuteo)體形似遊隼但較小,翼先端尖銳,棲止時翼與尾等長,與其他鷹類不同。上體黑褐色,成鳥從胸到腹有黑色縱斑,從脛到下尾赤褐色。幼鳥縱斑粗,褐色較濃,頰部有須狀紋。翼下面淡灰色,飛翔時看起來似爲黑色鳥類。棲於林區農耕地、平原、草原等地,飛翔輕捷迅速,常在飛翔中捕食昆蟲及小形禽鳥。遍佈我國東部,在黃河長江流域,爲夏候鳥,爲廣東省留鳥。

紅隼(Falco tinunculus)雄性背褐色,頭尾青灰色,尾先端有黑帶。雌體爲赤褐色,上面有橫斑,有縱斑,飛翔時飛羽黑褐色、復羽褐色很顯明,翼較遊隼爲尖銳。常棲於農耕地、田圃附近以及開闊的山麓草原等地。常常停翔在空中,見到餌物即直下掠之,嗜食昆蟲、小鳥及小型齧齒類。終年留居於華北一帶,冬時見於我國東南部及臺灣。

就拿雕來說,在我國有7種,其中有一種叫“草原雕”的,是唯一棲息在內蒙中部開闊草原地帶的鷹類。它能大量獵食齧齒類有害動物,如野兔、黃鼠、跳鼠及田鼠等,在保護牧草的茁壯生長、提供牲畜足夠的飼料方面,起着積極作用,從而是發展畜牧業生產上的“有功之臣”。另外,由於它們捕食了那些帶有傳染疾病的和體弱的鼠類,因此,在控制疾病的蔓延、保持生態平衡上起着“清道夫”的作用。

草原雕的雄鳥體形較小,體長約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鳥較大,體長約780毫米,羽毛的顏色較深。它們遍佈我國西部,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東達內蒙中部、東部及河北省。秋後遷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見於低山和開闊的草原地帶,平時飛行較低,多見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時在地面上尋找獵獲物,站在鼠類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時間,與鼠類的活動規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點以及傍晚時候進行覓食,故此是鼠類的有力天故。營巢在樹上、巖壁上或在旱獺洞裏。樹上的巢,主要以樹枝、蘆葦等爲材料,內鋪草或羊毛等物。4-5月間產卵,每次產2-3枚,卵上有紅褐和蒼灰色斑點。孵卵期45天,育雛期55天,8月底幼鳥即可出飛。

鷹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鳥。千百年來,鷹一直被人類所神化,成爲勇敢、威武的象徵,但鷹和人類的關係不只於此。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酒酣胸膽尚開張。”這是蘇東坡在《密州出獵》一詞中描繪他率人出獵時的情景。其中“右擎蒼”就是說右臂上站着蒼鷹。當然,這隻蒼鷹是被人馴化專門用來打獵的獵鷹。

馴養野鷹用於狩獵活動,在蘇東坡那個時代以前就已開始了。我們的祖先很早發現鷹善於捕捉野雞、野兔和野鴨等動物,於是他們開始探索馴鷹狩獵的方法。歷史上,用鷹狩獵被稱爲鷹獵。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秦朝宰相李斯被處死前仍想着“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的生活。可見,當時鷹獵已是貴族的主要遊樂活動之一。據考證,鷹獵最早起源於東方,公元前721~705年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王國,在今伊拉克北部)國王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便有鷹獵活動。後來,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和東征的十字軍士兵在東方學會了鷹獵術,並將此術傳入歐洲。起先,鷹獵是特權階級專有的消遣活動,到17世紀,鷹獵便在大衆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個鷹獵者協會在英格蘭成立。鷹獵所使用的鷹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是蒼鷹。這種鷹體形修長,雄鷹體長0.5米,雌鷹比雄鷹大,約0.56米。野生蒼鷹喜歡棲息在森林中。它們翅膀短圓,飛行時,蒼鷹可振翅疾飛,亦可在高空悠閒地翱翔,還能懸停在空中發出“滴—利利利……”的鳴叫。蒼鷹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衝而下,鷹獵者正是利用蒼鷹這種捕食習性。蒼鷹捕獵的成功率很高,因爲它有獵人和獵犬幫助驚動獵物,當獵物驚慌失措時,蒼鷹便迅速出擊,一舉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爲蒼鷹的美食。據說雌鷹的捕獵本領比雄鷹高,因而馴鷹人喜歡誘捕雌鷹馴養。

馴鷹主要是馴化幼鷹。不過,一般蒼鷹都在高大樹木的頂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鷹巢中掏雛鷹。如果那樣,偷竊者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由於近幾十年來大量使用農藥,森林被過度開發,蒼鷹已不多見了。鷹獵活動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蒼鷹的存活數量,這一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遊隼也是常用的獵鷹。中世紀時,在英國,只有伯爵以上的貴族纔有擁有遊隼的權力,一般貧民百姓只能馴其他的鷹。嚴格他說,遊隼不是鷹而是隼。隼的體型一般比鷹小,它翅膀尖長,善於疾飛,有鳥中殲擊機的美稱。

我國古代稱隼爲鷙,是疾飛之鳥的意思。隼跟鷹的重要區別在嘴上,隼上頜邊緣有一個銳利的齒突,而鷹沒有。

遊隼在它同類中算較大的一種,它體長約0.5米,雙翅展開可達0.7米左右。遊隼主要在開闊的原野上活動,農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們大顯身手的地方。遊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千米。遊隼主要以鳥類爲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獵物受傷後直落到地上,有時遊隼不等獵物落地,便在空中將它們截獲。然而,有時遊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遊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爲止。捕獵時,遊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獵物的頸椎骨,再用嘴啄破獵物頸部血管,有時甚至啄斷獵物的脖子。然後,它撕掉鳥的羽毛,撕食獵物的肌肉。這種本領即使是剛出窩的小遊隼也運用自如。一窩遊隼在一個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鳥。它們的食譜中包括針尾鴨、赤頸鴨、綠頭鴨、銀鷗、斑鳩、野雞、野兔、鼠和昆蟲等。正因如此,遊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

遊隼分佈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馴養大批遊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於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約國的情報系統。但是,遊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停止使用遊隼。我國也有遊隼,但主要是冬候鳥,而且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遊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量正在急劇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範圍的濫用農藥。遊隼捕食體內積存農藥的獵物後,它們的生殖系統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嚴重的是,在包括遊隼在內的許多猛禽腦部血液中檢測出微量的農藥,這對遊隼高度發達的運動調節系統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一旦腦部的農藥量達到中毒水平,遊隼不僅不再是捕獵能手。而且很可能連飛翔都困難了。在美國,遊隼被認爲已瀕臨絕跡,許多科學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這種風靡一時的獵鷹還能重振雄風嗎?人們拭目以待。

鷹絕不僅僅是供人類狩獵用的獵禽。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國兔子成患。爲了控制兔子的數量,保護農牧場,法國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這樣,法國確實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數量,但歐洲其他國家卻因此遭殃。因爲這些國家兔子的數量維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馬裏馬斯生活的兔卻一直保持相當的數量,這是爲什麼呢?原來,馬裏馬斯地區捕食猛禽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較易被猛禽捕殺,染病的兔子不斷被淘汰,於是粘液瘤病並沒在馬裏馬斯兔羣中流行。如果沒有猛禽,誰又能使馬裏馬斯兔羣兔於瘟疫之災呢!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說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鷹這種捕食鳥類能對它捕食對象的羣體起控制或保護作用。實際上,它們是在幫助捕食對象的羣體淘汰體弱多病、無生存競爭能力的個體,從而保證獵物羣體的健康及競爭能力。當然,它們也在一定範圍內控制獵物的數量,如一隻雀鷹每年要吃290只老鼠,這相當於16對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數。可想而知,雀鷹對鼠類的數量具有強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鷹類是生態平衡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讓我們努力保護這些猛禽吧。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爲王權的象徵。在我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金雕捕狼。時至今日,金雕還成了科學家的助手,它們被馴養後用於捕捉狼崽,對深入研究狼的生態習性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在放飛前要套住它們的利爪,不至於把狼崽抓死。據說,有隻金雕曾捕獲14只狼,它的兇悍程度可見一斑。

金雕並非金色的雕,儘管它源於希臘語的名字直譯是金色的鷹。這裏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頭和頸後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屬光澤而言,因爲它全身的羽毛呈慄褐色,跟金色相距甚遠。金雕體長近1米,體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種,它們的腿除腳趾外全被羽毛覆蓋,看上去確實儀表堂堂。

金雕翼展達1.5米,飛行很快,在追擊獵物時,它的速度不亞於猛禽中的隼。正是因爲這一點,分類學家最初將它們列爲隼的一種。金雕飛行快捷,它有機智靈活的捕獵方式。在搜索獵物時,金雕是不會快速飛行的,它們在空中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們便直衝而下,抓住獵物後便扇動雙翅,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剛剛出窩的狼崽常常遭到這種襲擊,待母狼趕來營救已爲時過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隨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記述過金雕從地面衝上天空,捕食飛過的野雞的情形:金雕衝上天空,當飛到野雞下方時,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野雞受傷後直線下落,金雕又翻身俯衝而下,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這簡直是一位卓越的飛行家在表演。

金雕的巢都建在高處,如高大樹木的頂部、懸崖峭壁背風的凸巖上,因爲這些地方人和其他動物很難接近。一對金雕佔據的領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對接近它們巢的任何動物,它們都會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項冒險的活動。然而,一位瑞典女鳥類學家卻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冒險活動。她發現了一個金雕巢,並想接近它。由於她的冒犯,金雕立刻發起攻擊,在“嘰—嘰—”的尖利叫聲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衝,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開金雕的攻擊。最後,金雕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攻擊,盤旋着飛走了。於是,她在金雕巢對面的懸崖上建起觀察點。她發現她所觀察的巢中已經有兩隻渾身長滿白色絨羽的幼雛,金雕每天都要飛出很遠爲幼雛尋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換了一頂帽子,沒想到此舉又招來金雕的輪番攻擊。她只好又換上原來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飛去。金雕的這一舉動引起她的興趣,於是,她製做了一個假人,併爲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來。金雕立刻又發現了這個攻擊目標。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飛到離巢不遠的一片空地上,丟下假人便飛走了。原來,這片空地是金雕的“糧庫”,那裏還貯存着一些金雕沒吃完的動物屍骨。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金雕漸漸長大了。一天,一隻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來,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鳥類學家趕忙前去搭救,捕食歸來的金雕見狀尾隨而來。也許是由於女鳥類學家懷中抱着它們的“愛子”,這次金雕並沒有發起攻擊。待女鳥類學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離去後,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裏。

我國是盛產海雕的國家,產地集中在西部和東北部。玉帶海雕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我國西部高原的海雕,它們體型巨大,翼展達2米。它們特別愛吃旱獺幼崽和鼠兔。它們常靜棲在距旱獺洞和鼠兔洞十幾米的地方,當獵物探頭出洞四處張望時,碩大的玉帶海雕便猛撲過去。它們起飛時的聲響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蘇聯外貝加爾地區生活的玉帶海雕主要以魚爲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鴻雁。玉帶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還有一條白色的寬帶。玉帶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貴的羽飾,因此它常遭到人們捕殺。白尾海雕跟玉帶海雕大小相近,它尾羽是純白色的,非常顯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區,繁殖時它們遷徙到東北及長江下游一帶,冬季在長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魚外,還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們還偶爾捕食狗和貓,甚至能以屍體腐肉和漁場附近的垃圾爲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們也很耐飢餓,它們可以45天不吃東西而安然無恙。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幾乎都有經濟價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裝飾羽。白尾海雕和玉帶海雕在我國都很稀少,已列爲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頭海雕是最著名的一種海雕,它們只生活在北美。18世紀,美國國會將白頭海雕定爲國鳥。從那時起,美國的國徽和軍服上全都印有白頭海雕腳握橄欖枝的圖案。在這個圖案中,橄欖枝象徵着和平,白頭海雕則意味着戰爭,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徵着集和平和戰爭兩大權利於一身的美國國會。

白頭海雕最突出的特點是頭和尾都潔白如雪,身體其餘部分爲棕色。它們的幼鳥跟成鳥不同,出生時全身羽毛都是慄褐色,跟金雕相似。隨着年齡的增長,小白頭海雕頭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漸變白。一般幼鳥需要7年才完全成熟,那時頭尾才變得跟父母完全一樣。白頭海雕以捕食魚類和其他一些小動物爲生,它們也食腐肉。它們還常常倚仗武力奪他人口中之食。有時它們着鷗等弱小的捕魚鳥吐出獵物;有時則強行搶食,弱小的鳥迫於它們的強大而讓出食物。甚至體型較大的美洲鷲也得在它們的威下,乖乖地吐出已吞入嗉囊中的腐肉,否則美洲鷲就會遭到白頭海雕的猛烈攻擊,輕則受傷,重則喪命。但是,就是這樣一種強悍的猛禽也沒能逃脫被人類捕殺的厄運。即使在它們被推崇爲國鳥的美國,從1922年到1940年就有103454只白頭海雕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仍有1000餘隻白頭海雕喪生於獵人的口下。但白頭海雕的厄運不止於此,近來,科學家們發現,白頭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猛禽,許多白頭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腦組織都因而受到損傷。更爲嚴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常死於體內過量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毒害。白頭海雕的數量因此而急劇減少。目前,美國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拯救瀕危的白頭海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提起老鷹,大概無人不曉,因爲無論在城鎮郊區還是鄉村山野,幾乎處處可見它們的蹤跡。它們時而振翅直飛,時而高空盤旋,飛行姿態之輕盈,令人羨佩。清代詩人高鼎有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裏紙鳶就是風箏,而鳶是老鷹在分類學上的稱謂。古人把風箏稱作紙鳶,說明人們對鳶那種輕盈優美的飛行姿態多麼熟悉。在英語中,鳶也被稱作kite,而kite的中文意思就是鳳箏。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對鳶的認識是非常相似的。

鳶是鷹的一種,辨認它們很容易:它們全身羽毛呈暗褐色,在飛翔時,翅上左右各顯露出一塊白斑,尾是中間凹的叉形,跟其他鷹中間凸的圓形尾截然不同。

“老鷹抓小雞”盡人皆知,甚至成了小朋友們常玩的一種遊戲。那麼,鳶是不是嗜雞成性呢?實際上,鳶的食性很雜,它們常在田野間捕食兔、鼠等小哺乳動物,也吃小鳥、蛇、蛙、魚、蝗蟲、螞蟻和蚯蚓,有時它們甚至吃一些五穀雜糧。在海濱,鳶時常以垃圾、腐魚、小動物屍體爲食,因此被人稱作清道夫。相對來說,小雞在鳶的食譜中只佔很小一部分。

赤鳶是廣泛分佈於歐洲、北美和中東的一種鳶。它跟我國常見的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羽毛呈紅褐色,因而得名“赤鳶”。赤鳶體長0.6米左右,雙翅展開達1.6米,尾也是叉形。每到繁殖季節,雌雄赤鳶在天空中比翼齊飛,萬里晴空像一個巨大的“舞場”,雄赤鳶盡情地上下翻飛,向雌赤鳶展示自己的飛行本領。“互訂終身”之後,雌雄赤鳶便一同“嘰嘰嘰嘰嘰……”地歡叫着飛到它們中意的巢址,“安家立業”。赤鳶的巢大部分是舊巢,很大的可能是它們這一對前一年用過的。巢一般建在接近森林邊緣的高大樹木上,這使巢不僅成爲它們的孵卵“場”,還成了它們的瞭望塔,非常便於搜索獵物。當然,舊巢必須經過修理才能使用,於是“夫妻”雙雙忙碌起來,它們用嘴叼來小樹枝、苔鮮、各種各樣的紙條、獸毛、爛布頭,甚至還從附近人家晾衣繩上叼來衣服,真是“不拘一格選巢材”。

當舒適的巢修好後,雌赤鳶便產下2~4枚卵。4月中旬,渾身長滿灰色絨羽的小雛便出殼了,它們張開大嘴,不停地鳴叫討食。雄赤鳶便急忙外出爲雛鳶捕食,這時,雄赤鳶每天出獵多達6次,每次行程至少也有20多千米。

赤鳶的食譜跟鳶一樣龐雜,它們吃田鼠、家鼠、旱獺、蛇、蠕蟲、動物屍體及腐肉等等。在食物緊缺時,赤鴦還會爲“孩子們”去“討飯”。當然,嚴格他說它們並非真正地“討飯”,它們只是悄悄地站在正在撕食食物的大型猛禽或猛獸身邊。如果食物的主人“大發慈悲”,就會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食物,赤鳶便把這些剩食“收拾回家”。

在幼雛孵出的第一個星期裏,雄赤鳶總要單獨外出,爲“全家”捕食。一個星期之後,雌赤鳶纔跟“丈夫”一同出獵。

小赤鳶出世後45天左右開始“鍛鍊”翅膀,它們站在巢邊,不斷地扇動翅膀,但不能起飛。“父母”對小赤鳶的練習漠不關心,每天仍不斷出獵,全憑小赤鳶自己不斷摸索。練習4~5天之後,強壯的小赤鳶就試着做第一次飛行了。在小赤鳶練飛的這段時間內,“父母”格外地忙碌,因爲練飛的小赤鳶總是吃不飽。赤鳶“父母”一次次出獵,回到巢中把食物往巢裏一放,便又急忙飛向狩獵場”。而巢內,隨着它們一次次地飛回,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搶食鬥爭”。飢腸轆轆的小赤鳶們互不相讓,爭先搶食。當然,強壯的小赤鳶總是佔上風,生存競爭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間也無例外!幾個月後,翅膀練硬了的小赤鳶們離開了“家”,開始了生活。

標籤:鳥兒 飛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