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炒茶手法

炒茶手法

1、生鍋,鍋溫控制在180~200℃,用炒茶帚在鍋中快速旋轉炒拌1~2分鐘;

2、二青鍋,鍋溫要比生鍋低,需讓茶葉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

3、熟鍋,鍋溫需控制在130~150℃,讓茶葉吞吐於竹帚內外,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

1、生鍋,鍋溫控制在180~200℃,用炒茶帚在鍋中快速旋轉炒拌1~2分鐘;

2、二青鍋,鍋溫要比生鍋低,需讓茶葉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

3、熟鍋,鍋溫需控制在130~150℃,讓茶葉吞吐於竹帚內外,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

炒茶手法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 熱鍋預熱:先將鍋燒熱,待鍋內微微冒煙時,加入適量的茶葉。

2. 搖動鍋身:用手持鍋抖動鍋身,讓茶葉均勻地散落在炒鍋中。

3. 控制火候:炒鍋內的火候要控制在適當的溫度範圍內,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茶葉來進行調整。

4. 翻炒茶葉:用炒鏟將茶葉翻動,讓茶葉均勻受熱。

5. 水汽散發:隨着炒制時間的推移,茶葉內的水分會逐漸散發出來,這是茶葉的香氣變濃的時候,需要繼續翻炒。

6. 即時出鍋:在茶葉散發出水汽的時候,火候要稍微降低一些,等到茶葉散發的水汽停止後,即可出鍋,避免茶葉過炒。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怎麼炒茶葉?

1、將茶葉攤開,讓裏面的水分蒸發掉。

2、晾一兩個小時後,放入鍋裏,開最小火,慢慢翻炒。

3、炒至一個小時,不停翻炒,炒到發黑,略感鬆脆。攤開晾在紙盒上或者竹篩上放置一晚,第二天就很脆了;

拓展資料: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參考資料:

炒茶—百度百科

手工炒茶葉的步驟 手工炒茶的步驟方法是什麼

1、把採來的新鮮茶葉用簸箕晾乾水分。

2、專用炒茶鍋清洗乾淨加熱。

3、抓一把茶葉放在熱鍋中,炒茶師傅右手戴上專用帆布手套,開始進行翻炒。

4、翻炒地時候需要不停地將茶葉向上拋撒,使茶葉能夠均勻地受熱。直至茶葉出香變色後纔可出鍋。

5、把炒好的茶葉撒在簸箕裏,待茶葉冷卻後用右手順時針或者逆,只能往一個方向的揉搓。

6、揉搓至茶葉變成幹茶葉的樣子,之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進行晾乾。

家庭手工炒茶方法

家庭手工炒茶方法如下:

步驟一、攤青

新茶採摘回來後,需將其攤開放在蔑曬墊上。手工挑選老葉、餘葉,中途均勻翻動3~4次,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散發出來。

步驟二、除溼

手工炒製茶葉,茶葉需薄攤自然除溼5~6小時。除溼茶葉的工藝保留了較多的葉綠素,蛋白質、氨基酸等內含物。形成了“三綠一爽”的品質特徵即幹茶翠綠、茶湯淺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甘醇。

步驟三、殺青

殺青在電炒鍋內進行,鍋溫180-200℃,投葉量爲250g左右。殺青要翻得快,揚得高,撒得開,撈得淨。必須殺透、殺勻,以殺青葉外表失去光澤,變軟且有黏性,茶香溢出爲適度。出鍋後快速散熱,排除水悶氣,並簸出焦末、碎片。

步驟四、回潮

殺青炒好後的茶葉稱爲“二青葉”。用清潔布蓋好“回潮”,目的在使芽、葉、莖各部分水分重新均勻分佈以便做形,減少斷碎,保持芽鋒有利於成品茶色澤和幹度一致。

步驟五、煇(huī)鍋

煇(huī)鍋的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幹。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爲一鍋煇,含水量達5~6%爲適度

即可起鍋,攤涼後簸去黃葉,篩去茶末即成。

家庭如何手工炒茶 家庭手工炒茶方法

1、將採摘來的荼葉清除一遍,把躲到裏邊的蟲子、碎渣清除乾淨。採摘荼葉時最好是挑選這類“一芯一葉”的,味兒更強,更芳香。

2、洗乾淨鍋,燒開後,就可以把荼葉倒入。大鐵鍋遇熱總面積大,荼葉不容易堆起來一堆,此外,柴火竈好控制熟度。

3、隨後文火,不斷地用力煸炒。姿勢要略微快些,要不然荼葉會燒糊。用力炒更靈便,並且不可以戴一次性手套,在炒茶前一定要門把洗乾淨。控制熟度,就是這樣不斷地煸炒。留意不必燙傷手。

4、十多分鐘以後,能夠一邊煸炒,一邊用力搓揉 ,那樣能夠使葉片的儘快捲縮。

5、一個小時上下炒至這一色調時,就需要加速煸炒的速率。

6、再過四十分鐘上下,當荼葉炒至這一色調時,就類似能夠起鍋了。起鍋時,用報刊墊個盛在器皿裏。攤涼。第二天就可以泡着喝過。

紅茶炒茶的步驟 怎樣炒紅茶

1、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乾淨,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一芯一葉”。

2、味道更好,更清香,把鍋燒熱後,即可把茶葉倒進去,控制好火候,用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

3、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用手炒更靈活,在炒茶之前把手洗乾淨,控制火候,不停翻炒。

4、十多分鐘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可使葉子更好的捲縮,一小時左右要加快翻炒的速度,四十分鐘即可出鍋。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

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

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

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

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

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如下:

1、炒茶葉的時候一定要準備無油無水的鐵鍋,平時家中炒菜口經沾過油的鍋是不能用來炒茶葉的,因爲如果鍋中有油脂殘留,就會影響茶葉的質量。把鍋放在火上,火開到最大,把鍋加熱到200度左右,再把準備好的茶葉放到鍋中快速的翻炒。

2、新鮮茶葉入鍋後能聽到呲呲啦啦的聲音,在翻炒過程中要讓每一個茶葉都用高溫煸炒一下,翻炒時可以用木製的鍋鏟,也可以在手上帶上棉線的手套,用手快速翻動,這樣炒出的茶葉口感纔會好。

3、茶葉在鍋中翻炒2-3分鐘以後就要直接出鍋,這時茶葉就會變軟,而且茶香十分濃郁,出鍋後的茶葉要儘快攤量,防止因高溫把茶葉燜到變色。出鍋以後的茶葉還要儘快用手揉捏,只有這樣才能把茶葉中的汁液揉捏出來。

4、揉臉完成以後要讓茶葉重新入過,這時鐵鍋的溫度要控制在80-90度之間,然後把茶葉入鍋慢慢翻炒,大約三四十分鐘就能把茶葉炒幹這時鮮嫩的茶葉就已經炒出鍋以後降溫就能用來泡水喝。

製茶的禁忌:

1、茶葉殺青後忌立即揉捻。因爲在殺青過後茶葉中的含水量明顯提高,如果馬上進行揉捻,茶葉中的茶汁很容易被擠出,讓成茶失去應有的色澤,使其變成暗黑色。

2、茶葉烘焙忌用炭火加籠烘形式。這種傳統的烘焙方式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適用,但它烤出的茶葉常常帶有木炭味的異味。如今製茶最好使用烘乾機烘茶,烘乾機不帶異味能夠有利於製出色香味較好的綠茶,同時還可以節約能源。

手工炒茶的步驟方法 手工炒茶怎麼做

1、茶葉採嫩葉,不能帶水。

2、炒茶主要是去除茶葉的水分,出香味,千萬不能炒焦了。炒茶要用乾淨的鍋,不能帶油。

3、直接上手,勤翻,小心別炒焦。

4、要多次炒、晾透,中途多次倒出鍋晾晾,慢慢會有碎屑。

5、前幾遍茶倒出都要搓揉,茶葉炒至完全變幹方可,涼透收納。

炒茶有什麼講究 炒茶的方法講解

1、炒茶講究火候。首先要有高超的炒制技術。經驗豐富的炒茶師,知道如何控制火候、時間,知道如何掌握炒制的手法與力度。炒茶能手製作出來的茶,無論外形、滋味,還是香氣,均能充分發揮出原料的優點

2、其次還要講究正確的沖泡方法。有了好茶,再用正確的沖泡方法,恰當地掌握好水溫、沖泡時間和投茶量,才能將茶本來的香氣、滋味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能巧妙地將茶的缺點避開。

炒製茶葉的步驟

製茶過程:

萎凋:置於竹編竹篾上方,攤涼於無直射陽光的通風乾燥處,鮮葉水分降到65%左右。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一部分水分,炒制後利於揉捻成形。

搖青:把茶葉置於搖青器具中,通過轉動,茶葉與機械摩擦,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香氣,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

揉捻:分爲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於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葉成條。 

烘焙:目的是蒸發葉內多餘水分,定型、產香。

乾燥: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乾,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燜黃:燜黃是使黃茶形成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鍵工序。溼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燜黃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製作過程中的獨特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的關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後灑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溼熱作用下發酵。

拓展資料:

製茶製造過程

製茶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爲似桂圓湯。

薰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鬆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纔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纔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纔有。

製茶青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纔有此種製法。

製茶白茶:

鮮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製茶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製茶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製茶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爲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爲毛茶(或初製茶),將毛茶加工成爲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製後得到的產品稱爲花茶。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爲緊壓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