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篆書志怎麼寫

1. 志的篆書怎麼寫

志的篆書:一、志的讀音:zhì二、漢字釋義:1. 意向。

篆書志怎麼寫

2. 記在心裏。 3. 記載的文字。

4. 記號。 5. 〈方〉稱輕重,量長短、多少。

6. 姓。三、漢字結構:上下結構四、部首:士五、相關詞組:宿志、縣誌、心志、墓誌、標誌擴展資料:一、漢字筆畫:橫、豎、橫、點、斜鉤、點、點二、詞語釋義:1、宿志素有的,向來的志願。

2、縣誌專門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志書。3、心志志氣;心意。

4、墓誌放在墓裏刻有死者生平事蹟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標題。

5、標誌表明特徵,用以識別的記號。

2. 鴻鵠之志篆書的寫法

[鴻鵠之志]的小篆和大篆寫法。

3. 什麼篆體字,謝謝

篆書漢字古代書體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爲:"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

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書變體,極爲繁夥,。古人認爲篆書爲蒼頡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爲'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爲'小篆','詳小篆'條。

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2大篆編輯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於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

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釐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籀文(籀書)[1]周代文字,一般認爲即'大篆'。或謂與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視爲'奇字'。

從廣義來說,'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從狹義說,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書。秦李斯據以制'小篆',遂以籀文爲'大篆'。

籀篆實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張懷瓘《書斷》捲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認爲'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

明趙宦光《寒山帚談》捲上《權與一》亦持此見,以爲篆書中'一曰《籀篆》,《詛楚文》,《鐘鼎識》、及《嘯堂錄》,以至楊氏《書統》所載及古篆諸韻,取其合於許氏所取作"籀書"者採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據此,則趙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敘》注中曾力辨其謬,認爲'籀篆'實即'大篆'也。

近時學者折中兩說,以爲從字體上說,'籀篆'與'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別。故如趙宦光等分列'籀篆'於'大篆'之外,其說亦通。

3古籀編輯'古文'、'籀文'的合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4蕭籀編輯漢丞相蕭何所作,一作'禿筆書'。元·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劉有定注:"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

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金文殷、周青銅器上銘文的統稱,舊稱'鐘鼎文'、'吉金文'、'款識文'。

屬大篆系統,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較爲完備,收可識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錄約一千二百餘字。

鐘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銅器一般可分爲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爲尊,樂器以鍾爲多,故以'鐘鼎'爲青銅器之代稱。

'鍾',經典多作'鍾'。青銅器上的銘文,統稱爲'鐘鼎文'。

《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書玉牒而刻鐘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盤盂,銘於鐘鼎,傳於後世。

款識文即"金文"。"款識"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

《史記·孝武本紀》:“鼎大異於衆鼎,文縷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異於衆鼎,文縷,無款識。

"注:"韋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

'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謂:'款'爲陰文,凹入;'識'爲陽文,凸出。《博古錄》謂:'款,在外;識,在內。

'凡石、磚、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稱爲款識,而狹義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元·吾邱衍《學古編》八《字源七辯》以之爲六國古文:"七曰款識。

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的特點。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草篆。可識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等字,其餘不可盡識,則以其恣意簡損之故耳。

"古篆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捲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金石款識。

"古文(古文篆)有三義:(1)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爲'古文'系統,與秦、漢後以隸、楷爲主的'今文'系統相對稱。(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

(3)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小篆篆書之一,與'大篆'對稱。

亦稱'秦篆',意指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筆劃圓轉流暢,較大篆整齊。

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琅琊臺》等,傳爲李斯所書,爲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玉筋篆筆劃豐腴如玉筋的篆書,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

'玉筋篆'的代表書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鐵線篆筆劃纖細如線而剛勁如鐵的小篆,如唐·李陽冰《謙卦碑》。

'鐵線'之名,一說取象於'鐵線草'。其葉柄細長而黑,有光澤,似鐵爲之。

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爲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爲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

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

4. 篆體的來歷

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鬥豔。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擴展資料: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爲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大篆又稱爲“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爲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石鼓既爲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爲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讚賞之至。石鼓文向爲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爲書家推重。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篆體

5. 高山流水覓知音陽春白雪傳雅趣篆書怎麼寫

掌握篆刻的傳統風格樣式,是學好篆刻技法的必要前提。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篆書下面的圖片可以參考一下,聯繫好篆書的方法有三種:

一、

練線條

篆書的線條在草書,尤其大草中會有大量運用,在白線的時候“鋒”不能讓它散,“鋒”一旦散了,整個草書的氣韻也就散了。爲了避免不散鋒而運用的線條——白線,就是篆書的線條。

二、

練中鋒

篆書筆劃簡單,但對用筆和力度要求很高,正如武功的站樁,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卻是很練內功的。篆書用筆全靠中鋒,是基礎中的基礎,中鋒行筆練好了,後期練習楷書隸書等各種側鋒用筆都能遊刃有餘。

三、

練氣息

不僅是中鋒用筆會得到訓練,書寫時的氣息狀態也能得到訓練,所謂“積學養氣”,可以影響你今後的書寫格局,以後再練其它書體,會奧妙無窮,受用不盡。

篆書作爲我國古文字階段發萌最早的文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篆的平衡、勻稱、虛實、對比、呼應,特別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

6. 學習篆書,有哪些碑帖可作爲範本

「中國曆代書法碑帖」

先秦: 西周散氏盤(20) 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1) 春秋吳王夫差矛(1)

西周金文毛公鼎(2) 金文迷盤(1) 金文衛盉(1)

西周(走金)鬲銘文(1)

秦代: 秦蘇解爲陶蓋文(1)

兩漢: 朝侯小子殘石(17)

魏晉: 鍾繇小楷薦季直表(5)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7)

朝隋: 張黑女墓誌(13) 姬夫人志(13) 北海王妃李元姜墓誌銘(12)

高猛妻元瑛墓誌(12) 故孝廉奚君墓誌銘(9) 江陽王次妃石夫人墓誌(9)

女尚書王僧男墓誌銘(9) 汝南王修治古塔銘(3) 司馬炳墓誌銘(8)

司馬顯姿墓誌銘(9) 鮮于仲兒墓誌(9) 顯祖嬪侯骨氏墓誌銘(5)

元懷墓誌(20)

唐代: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7) 顏真卿行書爭座位帖(14)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19)

張旭草書古詩四首(4) 鍾紹京小楷轉輪聖王經(11) 國銓小楷善見律經卷(4)

宋代: 米芾行書苕溪詩帖(10)

元代: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14)

明代: 董其昌行書琵琶行(16) 祝允明草書嵇康酒會詩(5) 祝允明草書雲江記(17)清代: 鄧石如篆書弟子職(20)

標籤: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