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以正月爲守歲的是哪個朝代

以正月爲守歲的是哪個朝代

以正月爲守歲的是漢朝。西漢太初元年,司馬遷等人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農曆,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曆》爲藍本。夏曆以春一月爲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寅之月;商曆以冬十二月爲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醜之月;周曆以冬十一月爲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子之月;秦歷以冬十月爲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亥之月。這便是夏曆建寅、商曆建醜、周曆建子、秦歷建亥說法的由來,其實它們分屬不同的歷法,是對應關係。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01

漢代武帝時期

我國曆史上正式確立以正月爲歲首的是漢代武帝時期。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

漢武帝時期,國家漸漸富強起來。漢武帝意氣風發,豪情萬丈。他決定改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頒佈了新的歷法《太初曆》,將一月再次定爲歲首。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古時改朝換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個月,以正月爲一年之首;商代夏,改曆法,以每年十二月爲歲首;周代商,又改曆法,以每年十一月爲歲首。司馬遷在《史記.曆書》裏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爲十月爲歲首,再改曆法,通行全國。到了漢朝,承襲秦制,漢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過去了,仍舊沒有改變曆法。漢朝初期這樣的原因:一個字,窮。

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佈太初曆的皇帝,以正月爲歲首這一點,一直沿用下來。中國漢初以前,主要採用“古六歷”(黃帝、顓頊、夏、殷、周、魯)中的《顓頊歷》。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曆,以正月爲歲首,色尚黃。《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

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爲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啓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01

漢代武帝時期

我國曆史上正式確立以正月爲歲首的是漢代武帝時期。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

漢武帝時期,國家漸漸富強起來。漢武帝意氣風發,豪情萬丈。他決定改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頒佈了新的歷法《太初曆》,將一月再次定爲歲首。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古時改朝換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個月,以正月爲一年之首;商代夏,改曆法,以每年十二月爲歲首;周代商,又改曆法,以每年十一月爲歲首。司馬遷在《史記.曆書》裏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爲十月爲歲首,再改曆法,通行全國。到了漢朝,承襲秦制,漢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過去了,仍舊沒有改變曆法。漢朝初期這樣的原因:一個字,窮。

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佈太初曆的皇帝,以正月爲歲首這一點,一直沿用下來。中國漢初以前,主要採用“古六歷”(黃帝、顓頊、夏、殷、周、魯)中的《顓頊歷》。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曆,以正月爲歲首,色尚黃。《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

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爲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啓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我國確立正月爲歲首的是哪個朝代

我國曆史上正式確立以正月爲歲首的是漢代(武帝)時期。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並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

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曆》爲藍本,以夏曆的孟春正月爲歲首,正月初一爲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守歲習俗興起於哪個朝代

除夕守歲形成風俗,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風土記》中,書中說:“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當時過年很重視閤家團圓,因此允許在押的犯人出獄與家人團聚。

守歲時,閤家歡聚一堂,飲花椒酒、屠蘇酒,吃五辛盤等。守歲時還常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例如,擲骰子、藏鉤、猜謎、下棋、打撲克、行酒令賦等。

藏鉤就是一方將戒指、頂針之類的東起來,讓另一方猜,反覆進行,以定勝負。守歲的重要特徵是點燈度夜,一直到黎明。因此守歲不能沒有火,屋內有爐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所以稱之爲“旺火”。

舊時守歲一般都是通宵達旦,據傳說,如果除夕能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人的精力充沛。新中國成立以後,守歲一般都是象徵性的,夜深以後各自安寢。近幾年來,看電視成了大家守歲的主要活動,一般大家看完電視春節聯歡晚會就睡了,沒了古人守歲時的虔誠。

除夕夜守歲的風俗是源於哪兒個朝代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現存文獻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

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

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爲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爲“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爲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守歲始於哪個朝代(守歲始於哪一個朝代)

守歲始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比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爲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閤家歡聚,迎接新年。

守歲風俗:

1、燃燈照歲:新年前的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燃燈照歲,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2、熬年夜:在我國北方,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3、踩歲: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娛樂:古時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等。現代的中國人們更多的是一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如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到來。

守歲來源於哪個朝代

守歲起源於西晉。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又稱爲照虛耗、熬年,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遍燃燈燭通宵不滅,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點起蠟燭或油燈,還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守歲來自於哪個朝代(守歲出自哪個朝代)

1、守歲習俗起源於南北朝。

2、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守歲、吃年夜飯的習俗。

3、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樑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守歲的習俗源於什麼朝代?爲什麼要守歲?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中國人在除夕夜裏,最隆重、的事莫不過守歲,守歲是除夕夜最有儀式感的事情了。守歲,俗名“熬年”。

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這是記載守歲風俗最早的文獻典籍。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守歲的習俗。由此可見,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除夕守歲的習俗就已風行大江南北。

除夕夜是舊年的最後時段,人們在這一晚徹夜不眠,以待天明。當時間的滴漏在圍爐夜話的溫馨氛圍中,在子夜鐘聲與爆竹的熱烈與喧囂中,在祝福與期盼的聲聲話語中,新年的第一縷晨光攜帶者春風的暖意灑向千家萬戶,這正是王安石筆下“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意境。

如南朝詩人徐君茜所作的《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就寫到了他和家人守歲的情景:“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糉裏覓楊梅。”

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的風俗,從西晉一直延續到唐代,而且在唐代稱爲舉國歡慶的一件盛事。唐朝民間通常在黃昏之後便開始燃燭守歲,燈火通明,通宵達旦,以迎新年。

唐朝是一個詩歌的朝代,對於這麼重要的節日,詩人肯定會在除夕夜競技詩歌,唐詩中有直接以除夕守歲爲題的詩歌。

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中寫道“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白居易《除夜》中寫道“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羅隱《除夜》詩中說“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這幾位詩人從不同的視角入手,寫出了他們在除夕夜的歡愉的感慨。

宮廷也不例外,李世民在宮廷中慶祝春節的到來,他和大臣們一起守歲,與民同樂,爲此他也寫了一首《守歲》的詩歌,詩中的“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描寫的正是除夕守歲的情景。

到宋代,守歲的風俗已經遍佈於城鄉各地,且出現了很多關於守歲的詩詩詞作品,蘇軾說:“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陸游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這樣的除夕夜註定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守歲從除夕夜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在年夜飯就像它本身的寓意——團圓、團聚一樣,成爲維繫一家人的情感的紐帶。

除夕夜也是一家人“全家總動員”的時刻。在除夕夜,一家人歡聚一堂,圍坐桌旁,共敘家常,宋代詩人毛滂在《元日》詩中寫下了“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的年夜飯盛景。

除夕夜守歲,是一個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時刻,這也是一個其樂融融、觥籌交錯的歡愉情景。王安石更是在欣喜地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欣喜地寫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名句。

家人在除夕歡聚一堂,一杯屠蘇酒,其樂融融,其情恰恰,這溫馨的時刻讓人們更多了一份對家的眷顧,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除夕夜守歲的風俗習慣,也被人們沿襲至今。現在的人們在除夕夜會有看春晚、吃年夜飯、放煙花爆竹等一系列娛樂活動,其實都是辭舊迎新,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的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樑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 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爲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過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在北方,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爲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守歲始於哪個朝代

1、西晉。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_問,謂之_歲;酒食相邀爲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2、註釋:四百川的風俗,晚年互相饋贈給他,對他送一年;酒飯相互邀請爲另一年;到除夕整夜不睡,對他堅守了一年。

3、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度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

4、《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內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

5、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容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

6、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

守歲作爲春節期間最重要的內容,這個習俗始於哪個朝代?

守歲的習俗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燃起燈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一、守歲

守歲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獨特的年俗活動。在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主要形式有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燈燭通宵不滅,俗稱爲“燃燈照歲”。有的還會在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吃完團圓飯以後,竈具要清洗乾淨,初一全天要吃素。總之,守歲的習俗寓意爲來年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睦,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嚮往。

二、守歲的來源

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之俗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想必在每一個人兒童時期都會期盼新年的到來,這一天,我們穿着新的衣服,吉祥的對聯高高懸掛,三五成羣幾個玩伴或放鞭炮或吃着糖葫蘆嬉戲打鬧。凍紅的臉頰依然提擋不住我們的熱情,當夜幕降臨,紅色的燈籠隨風搖曳,點點篝火如天上的星辰。母親竈堂前忙碌的身影,空氣中瀰漫的香燭味道,令人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

三、節日注意

春節是闔家歡樂的日子,大家齊聚一堂,歡聲笑語。但是最好建議不要娛樂過度,這樣不僅會危害我們的健康,更會因爲興奮過度,造成失眠。老人在春節期間,尤其要注意,長期的亢奮容易導致血壓上升以及誘發腦出血等病症。春節期間要適當飲酒,不要貪杯,節日固然高興,但是身體健康更值得重點關注。

標籤:朝代 正月 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