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高堂隆忠在哪

高堂隆忠在哪

高堂隆忠在盡心盡責、直言不諱、臨終猶諫。建安十八年,高堂隆被曹操任命爲丞相軍議掾,改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又轉任歷城國國相。曹操去世時,曹徽不但不哀痛,反而四處遊獵,高堂隆嚴厲勸諫,盡到了職責。後擔任堂陽縣縣長。太和元年,曹叡即位,任命高堂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曹叡登基伊始,羣臣認爲應該大擺筵宴。高堂隆說:唐堯、虞舜有極靜之癖,殷高宗有不言之癖,因此德行深厚,光被四海。認爲不宜大擺筵宴,曹叡敬納了他的意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高堂隆

歷史人物

高堂隆怎麼寫好看

字昇平,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曹操時爲丞相軍議掾。魏明帝時歷官給事中、侍中、光祿勳等。正直敢言,多次諫阻明帝大修宮室。精通經學,明帝曾下詔派人從其受業,傳其所學。

三國魏泰山平陽人,字昇平。少爲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爲督郵。漢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召爲丞相軍議掾。轉歷城侯相,甚得輔導之節。魏文帝黃初中,爲堂陽長,以選爲平原王(即明帝)傅。明帝即位,以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遷陳留太守。徵爲散騎常侍。遷侍中,猶領太史令。遷光祿勳。剛正忠直,數犯顏切諫,戒勿侈靡。

詞語分解高堂的解釋 1 ∶高大的廳堂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2 ∶指父母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隆的字典解釋 隆 lóng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歷史人物推薦:覺羅果科

【生卒】:?——1661滿洲鑲白旗人。歷官巴牙喇甲喇章京,刑部理事官,工部侍郎、尚書。累進世職至二等阿達哈哈番。順治元年1644入關,先後從軍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討伐叛將賀珍以及南明何騰蛟軍,轉

關注微信公衆號:詞典網,查詢回覆:高堂隆歷史

公衆號贊糾錯猜你喜歡趁心如意合乎心意。紅樓夢五七亦集乃又譯亦即納。西夏語,揚眉鎮在江西省崇義縣東部揚浪瀰州即浪彌州。在今四川瀘張鵬翮清四川遂寧人,字寬宇綱總見鹽總商。文翁風化同文翁化俗。宋柳永一帝太太后帝祖母稱帝太太后,又茶引批驗所大使官名。明朝始設於各府中立不倚中立正直。倚偏斜。中乙利汗·巴衣塔施哈喇汗朝哈森布格拉汗八面威風形容威勢很盛。明太祖王治道生卒明遼東錦州衛人,孔騰西漢魯人,字子襄。孔波水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尚左戶官署名。北魏置,隸度商星見心宿。杜牧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義憤填膺膺,胸。胸中充滿了由堪布僧官名。清代藏傳佛教相關推薦高義薄雲天 高家坊鎮 高平砦 高逸圖 高郵府 高戈莊 高平城 高誕 高臺傾 高延宗

高堂隆忠在盡心盡責、直言不諱、臨終猶諫。建安十八年,高堂隆被曹操任命爲丞相軍議掾,改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又轉任歷城國國相。曹操去世時,曹徽不但不哀痛,反而四處遊獵,高堂隆嚴厲勸諫,盡到了職責。後擔任堂陽縣縣長。太和元年,曹叡即位,任命高堂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曹叡登基伊始,羣臣認爲應該大擺筵宴。高堂隆說:唐堯、虞舜有極靜之癖,殷高宗有不言之癖,因此德行深厚,光被四海。認爲不宜大擺筵宴,曹叡敬納了他的意見。

高堂隆的人物生平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高堂隆被曹操任命爲丞相軍議掾,後來擔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任爲曹徽的國相。曹操去世時,曹徽不但不哀痛,反而四處遊獵,高堂隆嚴厲勸諫,盡到了職責。後爲堂陽長。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被任命爲平原王曹叡的王傅。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曹叡即位,任命高堂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登基伊始,羣臣認爲應該大擺筵宴。高堂隆說:“唐堯、虞舜有極靜之癖,殷高宗有不言之癖,因此德行深厚,光被四海。”認爲不宜大擺筵宴。明帝敬重地採納了他的意見。

後任陳留太守。陳留有一位牧民酉牧,七十多歲,有品行,高堂隆召其爲計曹掾,明帝賞識他,特別又任命爲郎中,以爲顯寵。後徵召高堂隆爲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

因善佔天象,博學多聞,而明帝命其推校太和歷,期間多次與太史爭論。意見雖然最終沒被採納,但其學識確從此被認可。 青龍年間,曹叡大興土木,取回長安大鐘。高堂隆上疏勸諫說:“從前周景王不沿遵文王和武王的德行,不理會周公旦的制度,既鑄造了大錢,又建造大鐘。單穆公勸諫也不聽,泠州鳩批評也不理會,迷途不返,周朝國運因此而衰弱,這些都記錄在史,作爲永久的借鑑。但是,今天一些小人,喜歡敘說秦漢的奢侈靡麗的生活,用以迷惑您,求取大鐘這樣的亡國之器,勞民費時,有傷於德政,這是自取亡國,並不是振興禮樂、確保神明美好的途徑。”

這天,明帝巡視上方,高堂隆與卞蘭從行。明帝把高堂隆表交給卞蘭,想爲難高堂隆,說:“興衰在於,跟音樂有什麼關係,之退化,怎麼能是鐘的罪過呢?”高堂隆說:“禮和樂是生活的大事。所以簫韶演奏九次以後,鳳凰飛來,擂鼓六遍,天神下降,所以穩定,刑法得以實施。這是和順的最好例證。新聲瀰漫,商辛隕命;大鐘鑄成,周景王衰敗,都起因於此,怎麼說與的興衰不相關聯呢?您的一舉一動都要記載在史書中,這是歷來的規則,如果您的行爲不合常道,怎麼向後人作出表率呢?聖王願意聽取下人批評他的缺點,這是勸規補過的正途;忠臣願意盡心盡職,所以才能爲了君王而奮不顧身地勸諫。”明帝認爲說得有理。

後來遷任侍中,兼領太史令。崇華殿遭火災,明帝下詔問高堂隆:“這是什麼災禍呢?按禮節,該有祈禳之義嗎?”高堂隆說:“所有的災禍,都是向人們展示誡告。只有修行禮義與品德,才能戰勝災禍。《易傳》說:‘上不節儉,下也不會節儉,所以會引來大火。’又說:‘如果君王大修高臺,天火作災。’這是因爲君長只知道修繕宮室,不知道百姓的困苦,所以上天應之以乾旱,火災從高殿而起。上天提出鑑誡,讓災異告訴陛下:陛下應該尊崇人道,愛惜民力,以順天意。從前,太戊時桑谷生在朝廷,武丁時,雉落在鼎器上。他們都視之爲災異,感到恐懼,進而修治德政。三年以後,遠方的部落也來朝貢,所以稱他們爲中宗、高宗。這是前代明鑑。今考古書,凡是災異發生,都通過燃燒宮室爲誡鑑。但今天所以要大興宮室,是因爲後宮人數太多啊!應當只留下那些有才德的人,按照周朝的制度,其餘的都應放出來。這也就是祖己之所以要訓導高宗,而高宗之所以流譽久遠的根本原因。”明帝又問高堂隆:“我聽說漢武帝時,柏梁臺發生火災,武帝大修宮殿來鎮災,這是爲什麼呢?”

高堂隆說:“我聽說西漢柏梁臺火災之後,越國有巫者出個主意,應修建宮室壓它,所以修建了建章宮,以壓火祥。這是夷越巫者的計謀,決不是出自聖賢的訓導。《五行志》有言:‘柏梁臺火災,其後有江充巫惑衛太子事發生。’如果按照《五行志》的記載,越國巫者勸漢武帝修建章宮以壓火災,並沒有起作用。孔子說:‘災異按類與人們的行爲相感應,人神相感,用以懲戒君主。’因此聖賢往往見災異就躬身自責,修養道德。當今應停止民役。宮室制度,應從儉約爲好,只要能抵禦風雨,能講求禮儀就行了。清掃一下災禍發生的地方,不再於此地建造宮殿,莆嘉禾一定會生長此地,用來報應陛下虔誠恭謹的品德。怎麼能讓百姓疲勞,讓國庫空竭呢?這樣做,並不能使天降祥瑞,也不會讓外人心服的啊!”明帝於是修復崇華殿,當時郡國出現了九龍,又改名九龍殿。

開始建造陵霄闕的時候,有喜鵲在上面築窩,明帝問高堂隆此爲何故。高堂隆說:“《詩經》說:‘喜鵲築窩,鳩鳥居住。’現在興建宮室,蓋陵霄闕,喜鵲築窩,這是宮室未蓋成,陛下不能居住的徵兆。天象像是在說,宮室未蓋成,將會有異姓人住進去,這是上天在勸誡您呢!天道是最無私的,只和善人相親,不能不有所防備,不能不深刻反思。夏、商末世,帝王都是繼位的,但他們不恭敬地聽取上天的明訓,只聽信諂言,隨心所欲,不修明德,所以很快亡國了。太戊、武丁,看見災異而感到恐懼,趕緊聽從上天的勸戒,所以迅速興盛壯大。當今如果停止各種勞役,崇尚節儉,廣施德政,處處遵循帝王的禮德,翦除天下大患爲民興利,那麼,你就可以成爲繼三皇五帝之後的偉大的帝王,殷王轉禍爲福又怎能與您相比呢?臣下做爲您的心腹,如果能輔佐皇帝,保全國家,即使身死族滅,在所不辭。我豈能懼怕惹禍招災,就不聞不問,讓陛下聽不到切至的忠勸呢?”聽了這話,明帝爲之動容。

同年,有彗星在房心尾三宿間顯得特別明亮。高堂隆上疏說:“凡是帝王遷都立城,都首先確定天地社稷的位置,並恭敬侍奉它。凡建宮室,首先應是宗廟,其次車馬庫和糧倉,最後纔是宮殿。而今,圜丘、方澤、南北郊、明堂、社稷、神位等都還未確定下來,宗廟的制度也沒有按禮儀實施,卻修繕殿堂,讓放棄日常業務,農民放棄農耕,後宮所需費用,與興兵軍費大體相對,民不堪命,都含怨怒。《尚書》說:‘天聰明,是因爲萬民聰明,天明畏,則因爲萬民也知道威儀。’轎伕作頌,上天賜予五種福事,百姓怨怒,則天降六種凶事威恐,是說上天的獎賞與懲罰,順應民心。因此,臨朝當政,首先應安撫民衆,然後遵從古代的教化,成爲帝王,百官以及廣大百姓共同遵從的準則,從古至今,無不如此。以不加斫削的柞木爲樑,建造低矮的宮室,唐堯、虞舜、大禹因此能垂青後世;修築玉臺瓊宮,夏癸、商辛因此冒犯上天。今天的宮室規格,早已違背禮儀制度,而且還要興建九華殿,華麗鋪張,前所不及。彗星在房心尾三宿間發光,進犯帝王星宿而旁及紫微星,這是上天寵愛陛下、向您發出勸戒的徵象,始終都滯留在尊位,殷勤鄭重,想要感動陛下,這是慈父般懇切備至的訓誡啊。應當按照孝子的禮節,明告天下,垂範後世,不應疏忽,冒犯天意。”

當時國家多有徵伐之事,刑法苛刻。高堂隆認爲當務之急應是推行禮樂,崇敘明堂,修三雍、大射、養老,營建郊廟,尊重儒士,推舉隱逸之人,制定各種禮儀,修改正朔,變換朝服顏色,提倡孝悌之道,崇尚節儉,然後準備禮儀,實行封禪,就可以不發生戰爭就一統天下。高堂隆還認爲,修改正朔,變換朝服顏色,改變徽號,變動器械,這是自古以來的帝王爲新人耳目、改弦易轍的基本辦法。所以要敦促修改舊服。明帝聽從他的建議,將公元237年(青龍五年)的春三月改爲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朝服改爲,宗廟祭品尚白,按地正建醜,以農曆十二月爲正月。後高堂隆遷升爲光祿勳。

明帝大肆修築宮殿,雕飾觀閣,鑿取太行山的石英,開採谷城的文石,在芳林園建起景陽山,在太極殿北築起昭陽殿。又鑄造黃龍、鳳凰等奇偉的野獸,用以裝飾金墉殿、陵雲臺和陵霄闕。大耗人力,又有天災人禍屢次出現。

高堂隆上疏勸諫,言辭急切道:“天地間最大的品德是生,聖人最大的寶物是位。如何才能守住權位呢?用仁。如何才能聚集天下之人呢?用財。士民是國家的寶物,穀物衣服,又乃士民的命根,沒有好的年成穀物不會豐收,沒有勞力投入其中,衣物也不可能製造完成。因此帝王常常親耕,用以勸導農民種莊稼,種桑養蠶,才能織衣服。因此要上告天庭,用來宣佈自己的虔誠和措施。伊唐時代,厄運四起,洪水滔天,派鯀去治水,沒有成效,於是又推大禹,隨山砍樹木,前後經歷了二十二年。災異之嚴重,空前絕後,而百姓勞作之勤苦的年月,也沒有比這更長久的了。而堯、舜君臣,和平統治而已。大禹治水,設顯九州,和平民,功臣和普通官吏都有不同等級,君子小人,各有服飾。而今並沒有大禹時那種危急,卻動用了各種人力大興土木,讓四邊鄰國都知道了,名聲實在不好。如果載入史冊,更不會流芳千古。因此,有國有家的人,近則取之於身邊,遠則取之於物,溫馨養育,所以說‘聖賢君子,乃民之父母’。而今上下勞苦,疾病流行,年成又不好,飢餓備至,連年關都過不去。應當撫卹下民,解救他們的困頓。

我察閱了古書的記載,天人之際,沒有不發生感應的。因此古代聖賢,都敬畏上天的神明,遵循陰陽的規律,兢兢業業,惟恐有所違失。然後國家才能興旺。德行與天神相符,發生災異後,應當有所警懼,趕緊修養德行,這樣才能昌延國運。至於末世,那些昏庸的君主,不遵守先王的法則,不採納良臣的忠告,隨心所欲,疏忽勸誡的作用,則很快就會招致亡國。

天道顯著,不必細說,再表人道。六情五性,人所共有,嗜慾、廉貞,各居其一。如果這些本性興動於內,必然相互矛盾。如果很強,而意志薄弱,則情性縱橫,禁而不止。精誠不能,就會放縱無極。情性的本願,必然是追求美好,而追求美好,沒有人力財力不行,沒有穀物綿帛也不能。如果情性過強,則人不堪其驅使,也無法滿足其物質方面的要求。勞苦、欲求同時發生,災禍也隨之來臨。因此不斬斷情慾,就無法供其需求。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由此來看,禮義的制定,並不是拘泥自己,而是遠離災害而振興國家的根本。

而今吳、蜀兩個敵國,決不是勢單力薄的小賊。他們佔據天險,擁兵衆多,各自稱帝,想和中國爭一高低。如果有人來報告說,孫權、劉禪都講究道德修養,主張節儉,減削租賦,不沉湎於玩好,尊重長老,遵守禮則。陛下聽後,難道不會對其警惕,並不希望他們如此嗎?因爲他們這樣做,就很難征伐,這不是國家的憂患嗎?如果有人說,孫權、劉禪窮兇極惡,勞民傷財,斂聚民命,百姓吁嗟,日甚一日。陛下聽後,難道不會勃然忿起,想要討逆伐賊,解救百姓嗎?再者,難道不會慶幸敵人疲敝而討伐容易嗎?如果是這樣,從別的角度來思考,這裏的道理實在不難明瞭。

秦始皇不修養道德的根基,卻修築阿房宮;不憂慮禍起蕭牆,卻修建萬里長城。當時的君臣所以這樣做,也都是想創立萬世功業,讓子子孫孫有天下。誰能想到在一個早晨,匹夫一呼應者如雲,天下頓時傾覆。所以我認爲,如果前代君王知道他們的所做所爲會導致敗亡,他們也就不會這樣做了。因此亡國之君絕不會料到自己會滅亡,但終究還是滅亡;聖賢的君主總怕亡國,但終究不會亡國。從前的漢文帝可謂賢主,躬行約儉,流惠下民,而賈誼卻以危言作比,說是天下即將傾覆,可爲痛哭的事有一,可爲流淚的事有二,可爲長嘆息的事有三。更何況天下凋弊,百姓沒有任何儲備,國家也沒有夠吃一年的積蓄。強敵在外,邊境大軍屯積,而國內卻大興土木,州郡不寧。如果出現敵人入侵的緊急情況,我擔心天下有變,結果不堪設想啊。

再說,將吏的俸祿已逐漸折減,與過去相比,不過五分之一而已。凡已去職者不再供給官糧,不應繳納的財物也比過去增加一半。這說明如今官府財政收入應比過去多,但還是每每不足,徵收牛肉這樣的小稅,前前後後也進行過多次。反而推之,這些費用,都出自何處呵。俸祿賞賜用的穀物和衣物,是君主用以讓官吏和人民盡忠盡節的基本手段,而今連這點手段都廢而不用,無異於不讓吏民出力效命了。既得到這些吏民,卻又失掉他們,人們怎能沒有怨言呢!《周禮》說:大府掌管九賦之財,以便分配使用,入有其分,出有其所,彼此不相矛盾,都能滿足其用。滿足各自的用費之後,多餘的財產便可供君王玩好。如天子用財,必須徵詢大臣。而今陛下與同在朝廷治理天下的人,不是三司九列,就是臺閣近臣,都是心腹之人,應當無所忌諱。如果看見財物的增減而不敢陳述,從命奔走,惟恐不及,這只是具體理事之臣,不是耿直之臣。從前李斯教導秦二世說:‘作爲皇帝而不敢放肆,天下就好像是監獄一樣。’二世遵循此言,結果亡國。李斯也遭滅族之災。因此司馬遷認爲李斯不能正直勸諫,所以告誡後世。”

明帝審閱奏書後,對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說:“看了高堂隆的奏書,使我感到畏懼不已。” 後來高堂隆得病很重,無法寫字,只能口述奏書,大致內容是:二十年代初上蒼曾發出警告宮裏燕子巢穴中發現有一雙怪鳥全身豔紅,這是帝國最大的奇聞趣事,應該嚴防猛鷹飛揚的官僚,以免禍起蕭牆。我個人建議,最好讓諸王在封地內建立軍隊,像棋子一樣在全國星羅棋佈,分佈在全國重鎮,拱衛皇室保護,維護首都所在的京畿。

明帝下詔安慰說:“高堂隆廉潔直追伯夷,其正直超過史魚,忠心耿耿,怎能小病未愈就歸回故里呢?從前邴吉有好的德性,結果病好,而且長壽。貢禹信守節義,雖然病很重,但還是得以痊癒。望注意飲食,專心養病,自珍自愛。”但不久後,高堂隆即病逝,家人遵照其遺囑,入殮時給他穿的只是一般的服裝,簡單地入葬。

當初中護軍蔣濟上言請求封禪,明帝不聽。後來重新議論此事,準備讓高堂隆撰定相關禮儀,但不久高堂隆就去世了。明帝聽聞高堂隆去世後,嘆息道:“上天不願讓我做成這件事,高堂生舍我而亡了!”

泰安籍的曹魏四大名臣是誰,有着哪樣的故事?

如今的山東省泰安市,由於其境內的泰山而得名。漢末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四位泰安市籍名臣。其中,一人來自於泰安市,一人來自泰安市下轄的寧陽縣,二人來自泰安市下轄的新泰市。

第一位:于禁。于禁,字文則,曹魏集團五子良將之一,今山東省泰安市人。于禁原是漢末諸侯鮑信帳下勇將,在鮑信戰死之後投靠了王朗,後被王朗舉薦給曹操,從此成了曹魏集團的一員勇將。于禁初任軍司馬,在追隨曹操征戰徐州時,率部攻克廣威,被晉升爲陷陳都尉。之後,于禁在跟隨曹操征討呂布、袁術、袁紹、張繡等人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深得曹操器重,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平定昌豨等人的叛亂後被晉升爲虎威將軍。

儘管戰功卓著,但于禁在軍中慣用嚴厲軍法治軍,不注重樹立威德,因此在其部將與士卒中的評價不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陽和樊城遭關羽圍攻,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軍前去解圍。但在此戰中,關羽“水淹七軍”,不僅全殲七軍,還將於禁活捉。爲了保命,于禁屈膝投降。曹操得知消息後,哀嘆不已,當着羣臣的面稱枉與于禁相識三十多年,誰知在關鍵時刻反倒不如龐德守義。

呂蒙佔據荊州後,將於禁送到東吳,遭到東吳名臣虞翻的多次羞辱。此後,孫權將於禁送還回到曹魏。魏文帝曹丕雖然當衆于禁進行了百般安慰,任命其爲安遠將軍,但卻命人作畫對於禁失節的行爲進行羞辱。最終,于禁羞憤而終。

第二位:劉楨。劉楨,字公幹,漢末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人。劉楨出身於世家名門,其祖父劉樑是東漢時期的尚書令。劉楨自幼聰慧敏捷,飽讀詩書,少年時以才學知名,後經曹操徵召加入了曹魏集團,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劉楨在曹魏的主要功績體現在文學上面,其在世時的多篇文學著作流傳於後世。劉楨後期因得罪了曹丕被罷官,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病逝。

第三位:鮑勳。鮑勳,字叔業,漢末諸侯鮑信之子,今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人。鮑信早年與曹操交好,在兗州之戰期間陣亡。爲了紀念這位在曹操集團草創時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臣,曹操封鮑信的兄長鮑邵爲騎都尉、新都亭侯,又讓鮑信的兒子鮑勳擔任丞相府掾屬。魏國建立後,曹操冊立曹丕爲太子,鮑勳進入太子府安仁中庶子,後歷任黃門侍郎、魏郡西部都尉等職。鮑勳性格剛烈,遇事更是直言不諱、秉公而斷,對曹魏集團忠心耿耿。但是,鮑勳這一耿直行爲卻沒有得到曹丕的欣賞。

早期在太子府任職期間,鮑勳曾因爲過於耿直惹得曹丕不悅,但由於曹操對其非常信任,曹丕不便發作。曹丕稱帝后,晉升鮑勳爲侍中。鮑勳在職期間,一如既往地直言相諫,時常惹得曹丕不高興,此後,曹丕就找了個藉口將鮑勳外放爲官但不久後司馬懿等人又把鮑勳舉薦爲御史中丞,鮑勳又回到朝中任職。鮑勳公正執法,得到羣臣一致稱頌。不過,鮑勳的結局非常悲慘,最終被曹丕找了個藉口處死。

第四位:高堂隆。高堂隆,字昇平,今山東省泰安市下轄新泰市人。高堂隆早年在泰山郡任督郵,於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加入了曹魏集團。高堂隆初任歷城侯文學,後又歷任歷城、堂陽兩地的國相及等職。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高堂隆轉任曹睿的王傅。高堂隆博學多才,遇事直言不諱,深得曹睿器重。曹睿繼位後,對高堂隆也百般信任,在仕途上對其屢有提拔。高堂隆在魏明帝執政時期,歷任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散騎常侍、太守、侍中、太史令、光祿勳等職,最終病逝於任上。

三國志11武將出現地點

184劇本:

在野武將

嚴白虎/吳 親越

公孫度/襄平 無

厳輿/吳 親越

笮融/下邳 強奪

區星/長沙 無

張魯/漢中 米道

袁胤/汝南 無

184年:

夏侯敦/陳留 騎將

夏侯淵/陳留 急襲

賈詡/武威 反計 

黃忠/宛 弓神 

于禁/濮陽 規律

審配/鄴 鐵壁 

麴義/北平 弓將 

呂岱/下邳 操舵 

華雄/天水 猛者 

顏良/南皮 威風 

嚴顏/江州 弓將 

紀靈/宛 無 

沮授/鄴 無 

陳宮/濮陽 犄角 

文丑/南皮 騎將 

蔡瑁/襄陽 操舵 

高覽/南皮 無 

張英/建業 無 

凌操/吳 掃討

黃祖/江夏 無 

周昂/會稽 無 

張醺/宛城 無 

蔣義渠/薊 無 

田豐/鄴 無 

鍾鷂/許昌 能吏 

程昱/濮陽 犄角 

韓皓/洛陽 屯田 

辛評/許昌 無 

程銀/安定 無 

樊能/會稽 無 

李豐/濮陽 無 

蒯良/襄陽 待伏 

方悅/晉陽 無 

武安國/北海 無 

陳蘭/汝南 無 

杜畿/長安 運搬 

楊奉/洛陽 無 

周昕/會稽 風水 

焦融/南皮 無 

橋 /宛 無 

陳橫/建業 無 

劉鰒/陳留 屯田 

季雍/南皮 無 

毛階/陳留 眼力 

郝萌/晉陽 無 

俞涉/宛 無

雷薄/汝南 無

劉鷂/北海 無

龐羲/梓潼 無

樑綱/宛 無

陳紀/柴桑 無

典韋/陳留 護衛

潘鳳/鄴 無

呂曠/鄴 無

曹性/晉陽 無

曹豹/下邳 無

呂翔/鄴 無

樂就/宛 無

郭圖/許昌 無

荀彧/許昌 眼力

眭元進/南皮 無

穆順/晉陽 無

楊醜/晉陽 無

婁圭/宛 築城

韓莒子/南皮 無

國淵/北海 屯田

蘇由/鄴 無

吳巨/薊 無

車胄/下邳 無

王朗/北海 無

蒯越/襄陽 能吏

劉勳/小沛 無

魏攸/北平 無

李粛/晉陽 無

許貢/吳 無

虞翻/會稽 風水

許攸/宛 無

孫乾/北海 論客

糜竺/下邳 富豪

李孚/南皮 無

袁渙/汝南 規律

逢紀/南皮 無

韓胤/宛 無

韓嵩/襄陽 無

戲志才/許昌 無

韓玄/洛陽 無

荀諶/許昌 無

董昭/濮陽 運搬

華歆/平原 無

崔琰/平原 眼力

楊弘/宛 無

陳珪/下邳 言毒

傅巽/長安 無

蔡琰/洛陽 詩想

桓階/長沙 無

蔡氏/襄陽 無

許靖/汝南 無

185年 :

吳懿/陳留 補佐

胡軫/安定 無

蔡和/襄陽 無

太史慈/北海 戟神

186年:

王門/北平 無

黃權/梓潼 規律

楊懷/梓潼 無

楊松/漢中 無

高順/晉陽 攻城

公孫康/襄平 待伏

徐榮/安定 長驅

陳羣/許昌 無

187年:

閻象/宛 無

袁潭/隨袁紹,汝南 無

閻圃/漢中 米道

王修/北海 無

/陳留 無

蔡中/襄陽 無

蔣欽/壽春 弓將

趙雲/鄴 洞察

曹仁/陳留 鐵壁

張允/襄陽 無

張南/南皮 無

趙範/鄴 無

董和/江陵 親蠻

樑習/陳留 繁殖

李通/汝南 將

劉度/零陵 無

擴展資料:

《三國志11》是日本光榮公司研發銷售的一款策略類單機遊戲,於2006年3月17日在日本發行。該遊戲爲三國志系列的第11作。音樂由池賴廣擔當。

PC版本發佈之後,又發佈了PS2和Wii的版本。與前10作使用羅馬數字的標記名稱不同,這一代遊戲使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與《三國志IX》、《三國志X》一樣,只使用了一張地圖來體現全中國的風貌。

《三國志11》以中國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爲總體背景,共配有8個風格迥異的劇本,從184年的“黃巾之亂”到225年的“討伐南蠻”之間,史實的劇本一共有7個,再加上武將匯萃的假想劇本“英雄集結”一共8個劇本。圍繞着爭奪霸權,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

並且,並且有一個可以選擇特定劇情和武將的“推薦劇本”的選項,即使不太瞭解三國曆史的玩家也可以輕鬆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劇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三國志11

橫山光輝三國志武將所在城市

【184劇本】

嚴白虎/吳 親越

公孫度/襄平 無

厳輿/吳 親越

笮融/下邳 強奪

區星/長沙 無

張魯/漢中 米道

袁胤/汝南 無

184年

夏侯敦/陳留 騎將

/陳留 急襲

賈詡/武威 反計

黃忠/宛 弓神

于禁/濮陽 規律

審配/鄴 鐵壁

麴義/北平 弓將

呂岱/下邳 操舵

華雄/天水 猛者

顏良/南皮 威風

嚴顏/江州 弓將

紀靈/宛 無

沮授/鄴 無

陳宮/濮陽 犄角

文丑/南皮 騎將

蔡瑁/襄陽 操舵

高覽/南皮 無

張英/建業 無

凌操/吳 掃討

黃祖/江夏 無

周昂/會稽 無

張醺/宛城 無

蔣義渠/薊 無

田豐/鄴 無

鍾鷂/許昌 能吏

程昱/濮陽 犄角

韓皓/洛陽 屯田

辛評/許昌 無

程銀/安定 無

樊能/會稽 無

李豐/濮陽 無

蒯良/襄陽 待伏

方悅/晉陽 無

武安國/北海 無

陳蘭/汝南 無

杜畿/長安 運搬

楊奉/洛陽 無

周昕/會稽 風水

焦融/南皮 無

橋 /宛 無

陳橫/建業 無

劉鰒/陳留 屯田

季雍/南皮 無

毛階/陳留 眼力

郝萌/晉陽 無

俞涉/宛 無

雷薄/汝南 無

劉鷂/北海 無

龐羲/梓潼 無

樑綱/宛 無

陳紀/柴桑 無

典韋/陳留 護衛

潘鳳/鄴 無

呂曠/鄴 無

曹性/晉陽 無

曹豹/下邳 無

呂翔/鄴 無

樂就/宛 無

郭圖/許昌 無

荀彧/許昌 眼力

眭元進/南皮 無

穆順/晉陽 無

楊醜/晉陽 無

婁圭/宛 築城

韓莒子/南皮 無

國淵/北海 屯田

蘇由/鄴 無

吳巨/薊 無

車胄/下邳 無

王朗/北海 無

蒯越/襄陽 能吏

劉勳/小沛 無

魏攸/北平 無

李粛/晉陽 無

許貢/吳 無

虞翻/會稽 風水

許攸/宛 無

孫乾/北海 論客

糜竺/下邳 富豪

李孚/南皮 無

袁渙/汝南 規律

逢紀/南皮 無

韓胤/宛 無

韓嵩/襄陽 無

戲志才/許昌 無

韓玄/洛陽 無

荀諶/許昌 無

董昭/濮陽 運搬

華歆/平原 無

崔琰/平原 眼力

楊弘/宛 無

陳珪/下邳 言毒

傅巽/長安 無

蔡琰/洛陽 詩想

桓階/長沙 無

蔡氏/襄陽 無

許靖/汝南 無

185年

吳懿/陳留 補佐

胡軫/安定 無

蔡和/襄陽 無

/北海 戟神

186年

王門/北平 無

黃權/梓潼 規律

楊懷/梓潼 無

楊松/漢中 無

高順/晉陽 攻城

公孫康/襄平 待伏

徐榮/安定 長驅

陳羣/許昌 無

187年

閻象/宛 無

袁潭/隨袁紹,汝南 無

閻圃/漢中 米道

王修/北海 無

/陳留 無

蔡中/襄陽 無

蔣欽/壽春 弓將

趙雲/鄴 洞察

曹仁/陳留 鐵壁

張允/襄陽 無

張南/南皮 無

趙範/鄴 無

董和/江陵 親蠻

樑習/陳留 繁殖

李通/汝南 將

劉度/零陵 無

188年

楽進/濮陽 攻城

厳畯/吳 無

公孫恭/襄平 無

/天水 強奪

曹洪/陳留 連戰

張遼/晉陽 威風

陳登/下邳 詭計

田疇/薊 風水

董襲/會稽 推進

糜芳/下邳 無

劉琦/隨劉表,濮陽 無

劉磐/濮陽 無

呂威璜/南皮 無

呂範/汝南 造船

樑興/武威 無

徐晃/洛陽 沈着

張任/成都 弓將

189年

周瑜/廬江 火神

周泰/廬江 水神

孫策/跟孫堅,吳 勇將

馬超/隨馬騰,武威 騎神

滿寵/陳留 補佐

伊籍/濮陽 眼力

閻柔/北平 親烏

郭嘉/許昌 鬼謀

賀齊/會稽 昂揚

許楮/許昌 金鋼

高沛/梓潼 無

朱靈/平原 無

辛毗/許昌 無

曹休/陳留 無

曹昂/陳留 隨曹操 陳留 血路

曹純/陳留 無

張既/長安 親羌

張送/成都 祕計

劉璝/成都 無

吳蘭/成都 無

陳震/宛 無

田豫/薊 親烏

成公英/武威 無

馬玩/武威 無

楊任/漢中 無

楊柏/漢中 無

李典/鄴 射程

【190劇本】

何儀/汝南 無

管亥/北海 無

韓暹/晉陽 無

龔都/汝南 無

韓嵩/襄陽 無

戲志才/許昌 無

裴元紹/汝南 無

劉闢/汝南 亂戰

鄒靖/薊 無

張燕/晉陽 長驅

程昱/濮陽 角

卞喜/晉陽 無

劉闢/汝南 亂戰

劉繇/壽春 無

盧植/洛陽 火攻

厳白虎/吳 親越

嚴興/吳 親越

廖化/汝南 血路

190年

王異/天水 怒發

王甫/成都 待伏

牽招/親烏 南皮

司馬朗/洛陽 無

徐邈/薊 親羌

191年

袁燿/宛 無

王淩/晉陽 無

郭援/南皮 無

蘇飛/江夏 無

孫瑜/吳郡 親越

張衛/漢中 無

程秉/汝南 無

孟達/安定 無

楊昂/漢中 無

楊秋/安定 無

雷銅/成都 無

魯肅/廬江 富豪

李嚴/宛 戟將

192年

王威/襄陽 無

王累/成都 無

秦宓/成都 無

馬休/武威 長驅

呂虔/濮陽 射手

193年

袁尚/南皮 無

王粲/濮陽 無

甘寧/宛 威風

邢道栄/零陵 無

高柔/陳留 無

馬鐵/武威 親羌

呂蒙/江夏 心攻

194年

貂禪/洛陽 傾國

其餘同194劇本

【194劇本】

桓階/長沙 無

金旋/長安 無

皇甫嵩/長安 火攻

何儀/汝南 無

龔都/汝南 無

周倉/汝南 推進

裴元紹/汝南 無

劉闢/汝南 亂戰

廖化/汝南 血路

張闓/壽春 強奪

韓暹/晉陽 無

張燕/晉陽 長驅

卞喜/晉陽 無

崔琰/平原

194年

魏延/汝南 連戰

侯選/天水 無

蔣幹/柴桑 無

小喬/廬江 樂奏

宋謙/廬江 無

大喬/廬江 樂奏

張紘/下邳 築城

張昭/下邳 無

陳矯/下邳 無

李恢/建寧 機略

陳到/汝南 無

糜氏/下邳 內助

楊修/洛陽 無

195年

賈華/廬江 無

諸葛瑾/吳郡 論客

陳武/廬江 戟將

典滿/隨典韋,陳留 無

費詩/天水 無

法正/安定 待伏

李堪/武威 無

196年

吳質/北海 無

朱桓/吳 將

朱然/吳 水將

徐盛/吳 鐵壁

孫權/吳 指導

潘璋/吳 捕縛

步騭/壽春 射程

/隨呂布 濮陽 疾走

向朗/襄陽 無

197年

溫恢/晉陽 能吏

夏侯德/隨

,陳留 無

霍峻/不屈 江陵

鞏志/武陵 無

金煒/長安 無

顧雍/吳 眼力

謝旌/建業 無

徐氏/吳郡 詭計

張橫/武威 無

張承/下邳 水將

/隨馬騰,武威 騎將

馬岱/隨馬騰,武威 沈着

楊阜/天水 無

文聘/宛 不屈

198年

胡班/濮陽 無

/洛陽 深謀

沮鵠/隨沮授,鄴 無

孫翊/隨孫策,吳 水將

劉循/隨劉璋,成都 無

199年

賈逵/洛陽, 築城

夏侯尚/隨夏侯敦,陳留 無

韓德/安定, 親羌

司馬孚/洛陽,無

200年

關平/隨關羽,洛陽 補佐

甄氏/鄴 傾國

曹丕/隨曹操 陳留 射手

孫匡/隨孫策 吳 無

孫皎/隨孫策 吳 運搬

樊氏/鄴 內助

廖立/武陵 無

【200年劇本】

在野武將

桓階/長沙 無

龔都/汝南 無

周倉/汝南 推進

張燕/晉陽 無

張闓/壽春 強奪

陳蘭/壽春 無

裴元紹/汝南 無

雷薄/壽春 無

劉闢/汝南 亂戰

廖化/汝南 血路

200年

關平/隨關羽,洛陽 補佐

樊氏/鄴 內助

廖立/武陵 無

201年

郭奕/隨郭嘉,許昌 無

闞澤/會稽 論客

魏諷/小沛 無

牛金/宛 連戰

孫朗/無 無

鄧芝/新野 論客

馮習/江陵 無

傅士仁/薊 無

202年

全琮/吳 強襲

陸遜/吳 鬼謀

趙累/江陵 補佐

鮑隆/桂陽 無

劉賢/零陵 無

留贊/會稽 推進

203年

王祥/廬江 無

孫氏/隨孫策,吳 祈願

/洛陽,祕計

陳應/桂陽,無

丁儀/小沛,無

淩統/隨凌操,吳,掃討

204年

郝昭/晉陽,不屈

曹彰/隨曹操,許昌 疾走

曹真/隨曹操,許昌 精妙

孫禮/薊,猛者

205年

辛憲英/鄴,規律

馬忠/柴桑,捕縛

馬忠/梓潼,踏破

劉巴/零陵,無

冷苞/成都,亂戰

206年

郭淮/晉陽,不屈

吾粲/柴桑,昂揚

/武陵,猛者

徐庶/襄陽,精妙

薛琮/零陵,無

曹植/隨曹操,許昌,詩想

馬良/襄陽,能吏

李異/武陵,無

陸績/吳,風水

劉封/長沙,將207年

王昶/晉陽 仁政

崔林/鄴 無

蔣琬/零陵 明鏡

蔣濟/小沛 無

申耽/上庸 無

曹衝/隨曹操,陳留 仁政

孫韶/隨孫策,吳, 推進

/隨孫策,吳,弓將

太史享/建鄴,無

譚雄/武陵,無

張翼/成都,親蠻

丁奉/廬江,急襲

傅彤/新野,連戰

雍闓/建寧,親蠻

駱統/會稽,強襲

劉琮/襄陽,隨劉表,無

【207年劇本】

王忠/濮陽 無

陳震/新野

田疇/北平 風水

207年

王昶/晉陽 仁政

崔林/鄴 無

申耽/上庸 無

曹衝/隨曹操,陳留 仁政

孫韶/隨孫策,吳, 推進

/隨孫策,吳,弓將

譚雄/武陵,無

張翼/成都,親蠻

傅彤/新野,連戰

雍闓/建寧,親蠻

208年

/新野 工神

諸葛均/新野 無

諸葛亮/新野 神算

鄧賢/武威 無

龐統/襄陽 連環

209年

王肅/下邳 無

何晏/宛 機略

高定/建寧 無

郭攸之/宛 無

朱拠/吳 操舵

朱褒/建寧 無

申儀/上庸 無

曹熊/鄴 無

張嶷/踏破 成都

張虎/隨張遼,晉陽 無

張南/武陵 無

馬謖/襄陽 百出

楊儀/襄陽 無

210年

楽綝/濮陽 無

高堂隆/陳留 無

張溫/吳 無

陳式/成都 踏破

呂拠/汝南 操舵

【211劇本】

211年

秦朗/鄴 無

費耀/天水 無

212年

尹黙/梓潼 發明

張苞/江陵 掃討

費禕/江州 能吏

孟獲/雲南 亂戰

劉劭/鄴 詩想

213年

尹賞/天水 無

関興/江夏 昂揚

高翔/梓潼 運搬

曹宇/鄴 隨曹操 無

楊鋒/雲南 無

呂凱/雲南 解毒

214年

關索/江夏 疾走

胡質/壽春 無

祝融/雲南 掃討

向寵/襄陽 金鋼

董允/江州 指導

215年

王伉/金鋼 成都

夏侯楙/隨夏侯敦 陳留 無

朱異/隨朱桓 無

張緝/長安 無

程武/隨程昱 濮陽 無

馬遵/天水 無

卑衍/襄平 無

孟優/雲南 親蠻

216年

王平/梓潼 沉着

夏侯霸/隨

陳留 長驅

孫桓/建業 鐵壁

孫魯班/隨孫權 建業 怒發

張紹/隨張飛 江陵 無

鄧艾/新野 強行

木鹿大王/雲南 妖術

倫直/襄平 無

217年

阿會喃/雲南 無

王惇/建業 無

金環三結/雲南 無

兀突骨/雲南 藤甲

諸葛恪/隨諸葛瑾 吳 百出

帶來洞主/雲南 親蠻

朵思大王/雲南 解毒

丁封/廬江 無

董荼那/雲南 無

忙牙長/雲南 無

文欽/陳留 無

陸凱/吳 無

樑緒/天水 無

218年

夏侯威/陳留 無

桓範/小沛 祕計

顧譚/隨顧雍 會稽 無

諸葛喬/隨諸葛瑾 吳 無

全端/隨全琮 吳 無

戴陵/安定 無

陳表/廬江 隨陳武 心攻

219年

王基/北海 將

王雙/天水 猛者

公孫淵/襄平 無

胡遵/安定 無

司馬望/洛陽 無

周魴/廬江 言毒

曹睿/鄴 隨曹丕 急襲

馬鈞/安定 發明

龐會/武威 無

220年

鄂煥/建寧 戟將

夏侯?#123;/陳留 隨夏侯淵 無

毌丘儉/鄴 無

譙周/成都 無

張球/壽春 急襲

鮑三娘/江陵 連戰

李勝/宛 無

李豐/成都 運搬

留略/會稽 築城

221年

霍弋/江陵 沉着

夏侯和/陳留 隨夏侯淵 無

夏侯令女/陳留 明鏡

賈範/襄平 無

曹爽/鄴 隨曹真 無

滕胤/吳 無

楊柞/襄平 無

劉禪/江陵 隨劉備 強運

222年

夏侯玄/陳留 隨夏侯尚 名聲

黃崇/梓潼 隨黃權 無

司馬師/洛陽 隨司馬懿 規律

張休/建鄴 隨張昭 無

223年

韋昭/吳 無

於詮/吳 金鋼

花鬘/雲南 隨孟獲 戟將

胡済/新野 無

孫登/建鄴 隨孫權 仁政

趙統/江陵 隨趙雲 無

董厥/新野 無

李豐/長安 無

224年

辛敞/洛陽 無

曹羲/鄴 隨曹真 無

趙廣/江陵 隨趙雲 無

陳泰/精妙 隨陳羣 無

樊建/新野 無

225年

王濬/洛陽 造船

毌丘秀/鄴 無

姜維/天水 反計

司馬昭/洛陽 沉着

諸葛誕/下邳 金鋼

唐諮/下邳 造船

【225劇本】

225年

王濬/洛陽 造船

226年

州泰/宛 無

荀顗/許昌 無

徐質/安定 無

全懌/吳 隨全琮 無

曹訓/洛陽 隨曹真 無

魯淑/廬江 隨魯肅 操舵

227年

許儀/許昌 隨許楮 無

郤正/成都 發明

全尚/吳 無

228年

閻宇/江陵 無

張特/薊 言毒

傅瑕/長安 無

229年

王韜/天水 無

230年

尹大目/鄴

蔣斌/成都 無

傅斂/新野 猛者

步協/建業 無

231年

賈充/洛陽 隨賈逵 百出

虞汜/會稽

232年

關統/成都 無

留平/會稽 築城

233年

關彝/成都 無

鍾離牧/廬江 親越

石苞/南皮 風水

陳騫/下邳 無

234年

師篡/新野 無

劉丞/吳 無

235年

吳鋼/廬江 無

薛翎/零陵 無

孟宗/江夏 無

236年

王頎/北海 踏破

華覈/吳 無

胡奮/安定 攻城

文鴦/汝南 隨文欽 急襲

步闡/建業 無

237年

諸葛緒/下邳 無

薛瑩/零陵 無

孫異/建業 無

田続/薊 無

羅憲/襄陽 鐵壁

238年

母丘甸/鄴 無

焦彝/壽春 無

鍾毓/許昌 祈願

孫和/建鄴 隨孫權 無

孫峻/建鄴 隨孫權 無

張遵/江州 無

劉璇/成都 無

239年

衛瓘/晉陽 捕縛

王業/武陵 無

胡烈/安定 無

鍾會/許昌 鬼謀

曹芳/洛陽 隨曹睿

楊欣/武威 無

240年

王渾/晉陽 水將

魏邈/建業 無

董朝/會稽 無

馬邈/梓潼 無

羊祜/濮陽 精妙

陸抗/吳 隨陸遜 精妙

241年

司馬胄/洛陽 無

諸葛瞻/成都 隨諸葛亮 待伏

杜預/長安 昂揚

文虎/汝南 無

242年

楊肇/晉陽 無

樓玄/小沛 祈願

243年

牽弘/南皮 踏破

邵悌/平原 無

裴秀/晉陽 發明

濮陽興/濮陽 無

244年

荀勖/許昌 無

蔣舒/漢中 無

盛蔓/江陵 無

全禕/吳 無

張布/吳 無

鄧忠/新野 隨鄧艾 將

245年

何植 /吳 無

黃皓/成都 無

施朔/建業 無

全紀/吳 無

楊濟/洛陽 無

246年

蔣班/壽春 無

孫冀/無 無

247年

滕脩/宛 無

248年

黨鈞/襄陽 無

249年

孫休/建業 隨孫權 無

孫歆/建業 無

孫秀/建業 無

250年

司馬炎/洛陽 隨司馬昭

孫綝/建業 無

251年

丘本/安定 無

左弈/武陵 無

張華/薊 無

252年

周旨/襄陽 推進

陳壽/成都 無

劉堪/成都,隨劉禪 怒發

253年

王戎/小沛 無

郭馬/桂陽 無

丘建/濮陽 無

伍延/江陵 無

吾彥/建鄴 造船

司馬攸/洛陽 仁政

諸葛尚/成都 隨諸葛瞻 怒發

沈瑩/建業 戟將

岑昏/建業 無

曹奐/洛陽 無

曹髦/洛陽 怒發

孫皓/建業 隨孫和

孫震/建業 無

孫亮/建業 隨孫權

張悌/襄陽 不屈

陶睿/建業 無

唐彬/小沛 無

寧隨/天水 屯田

萬彧/建業 無

部分武將登場城市會隨着劇本不同而略有變化,舉例,如:

諸葛亮

184、190劇本在下邳,

194劇本在柴桑,

200劇本在襄陽,

207劇本在新野

王祥

184、190劇本在小沛

194劇本在下邳

200、207、217劇本在廬江其餘的,我也不知道,個人感覺,牛的,就這麼點

三國中魏國的人物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漢相國曹參後代,小字阿瞞,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靈帝時任大司農、大鴻臚,太尉。

曹騰,字季興,嵩養父,中常侍大長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長子,豐愍王,張繡叛亂時戰死。

曹琬,昂繼子,豐愍王。

曹廉,琬子,豐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張繡叛亂時戰死。

曹鑠,操子,相殤王。

曹潛,鑠子,相愍王。

曹偃,潛子,相懷王。

曹竦,鑠繼子,陽都鄉公。

曹衝,字倉舒,操子,鄧哀王。

曹琮,衝繼子,平陽公。

曹據,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將軍,燕王。

曹奐,字景明,武帝孫,宇子,魏國末代皇帝,禪位給司馬炎,廢爲陳留王,諡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緯,林子,沛穆王。

曹袞,操子,少好學,中山恭王。

曹孚,袞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懷王。

曹贊,玹繼子,懷王。

曹壹,玹繼子,懷王。

曹恆,壹子,懷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陳留恭王。

曹澳,峻子,陳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陽閔王。

曹敏,矩繼子,范陽閔王。

曹焜,敏子,范陽原王。

曹幹,操子,趙王。

曹上,操子,臨邑殤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剛殤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殤公子。

曹紹,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紹繼子,郿戴公子。

曹範,整繼子,悼公。

曹闡,範弟,叔父整繼子,郿公。

曹京,操子,靈殤公子。

曹彬,薊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繼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諶,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廣宗殤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繼子,東平靈王。

曹翕,徽子,東平靈王。

曹茂,操子,樂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過人,越騎將軍,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蘭卿,楷子,繼給曹睿,魏國第三代皇帝,被廢爲齊王。

曹植,操子,陳思王。

曹志,植子,濟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蕭懷王。

曹炳,熊子,蕭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協,丕子,贊哀王。

曹尋,協子,贊殤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贊,琅邪王子,蕤繼子,文安王。

曹鑑,丕子,東武陽懷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東海定王。

曹髦,字彥士,文帝孫,霖子,魏國皇帝,後被廢爲高貴鄉公。

曹啓,霖子,東海定王。

曹禮,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禮繼子,樑王。

曹邕,邯鄲懷王。

曹溫,任城王楷子,魯陽王。

曹貢,清河悼王。

曹儼,廣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大司馬,忠侯。

曹泰,仁子,鎮東將軍,假節,寧陵侯。

曹初,泰子,寧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範,泰弟,列侯。

曹純,仁弟,儀郎參司空軍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驃騎將軍,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衛將軍,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馬,都督揚州,壯侯。

曹肇,休子,有當世才度,散騎常侍、屯騎校尉,壯侯。

曹興,肇子,壯侯。

曹纂,肇弟,殄吳將軍,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遷大將軍,給事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羲,真子,中領軍,武衛將軍,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訓,真子,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則,真子,列侯。

曹彥,真子,散騎常侍,侍講,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皚,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孫,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騎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後代,大將軍,高安鄉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歷任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淵,字妙才,敦族弟,徵西將軍,愍侯,在陽平關戰死。

夏侯衡,淵長子,安寧亭侯。

夏侯績,衡子,虎賁中郎將,安寧亭侯。。

夏侯褒,績子,安寧亭侯。

夏侯霸,淵子,討蜀護軍、右將軍,博昌亭侯,被司馬氏懷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淵子,兗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淵子,樂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淵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徵南大將軍,荊州牧,昌陵鄉侯。

夏侯奉,尚弟,關內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從孫,昌陵亭侯。

夏侯獻,領軍將。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侍中,尚書令,敬侯。

荀惲,彧長子,娶安陽公主,虎賁中郎將,敬侯。

荀甝,惲子,散騎常侍,廣陽鄉侯。

荀頵,甝子,廣陽鄉侯。

荀霬,惲子,中領軍,貞侯。

荀愷,霬子,貞侯。

荀俁,惲弟,御史中丞。

荀詵,俁弟,大將軍從事中郎。

荀顗,詵弟,司空。

荀衍,彧兄,監軍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尚書令,陵樹亭侯。

荀緝,攸長子,有攸風。

荀適,攸次子,陵樹亭侯。

荀彪,攸孫,丘陽亭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壽鄉侯。

賈穆,詡長子,駙馬都尉,魏壽鄉侯。

賈模,穆子,魏壽鄉侯。

賈訪,詡子,列侯。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渙子,郡守、尚書。

袁霸,渙從弟,大司農。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書。

袁徽,霸弟,以儒素稱。

袁敏,徽弟,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河堤謁者。

張範,字公儀,河內修武人,議郎,參丞相軍事。

張陵,範子。

張承,字公先,範弟,丞相參軍祭酒,趙郡太守。

張戩,承子。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太子太傅。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太僕。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議郎,關內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五官將長史。

張泰,鉅鹿人,大鴻臚。

龐迪,扶風人,河南尹。

張閣,東郡人,永寧太僕。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光祿勳。

管邈,寧子,博士。

管貢,寧族人,州吏。

王烈,字彥方,丞相掾。

張臶,字子明,鉅鹿人,

胡昭,字孔明,穎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中尉,被賜死。

楊訓,鉅鹿人。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尚書僕射。

毛機,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諫議大夫。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太僕,成陽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顒、字子昂,河間鄚人,侍中,尚書僕射,司隸校尉,徙太常,關內侯。

刑友,顒子,關內侯。

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人,漢朝司隸校尉鮑宣九世孫,右中郎將。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大司農。

司馬岐,芝子,陳留相。

司馬肇,岐子。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陽鄉侯。

鍾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後將軍,假節,都督荊州,惠侯。

鍾駿,毓子,惠侯。

鍾會,毓弟,司徒,東武亭候。

鍾邕,會兄子。

鍾毅,會兄子。

鍾峻,會兄子。

鍾劭,繇子,列侯。

鍾豫,繇孫,列侯。

鍾演,繇弟,列侯。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樂鄉侯。

華表,歆子,尚書,安樂鄉侯。

華緝,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興,東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蘭陵侯。

王肅,字子雍,郎子,擅長賈、馬之學,中領軍,加散騎常侍,景侯。

王惲,肅子,景侯。

王恂,肅子,蘭陵侯。

王詳,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衛尉,安鄉侯。

程武,昱子,安鄉侯。

程克,武子,安鄉侯。

程良,克子,安鄉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曉,昱孫,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軍祭酒,洧陽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學,洧陽亭侯。

郭深,奕子,洧陽亭侯。

郭獵,深子,洧陽亭侯。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衛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後代,太中大夫,東亭侯。

劉寓,曄子,東亭侯。

劉陶,曄少子,平原太守。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太尉,都鄉侯。

蔣秀,濟子,都鄉侯。

蔣凱,秀子,封下蔡子。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漢廣陽順王子西鄉侯宏後代,資衛將軍,領監,方城侯。

劉正,放子,方城侯。

孫資,祕書郎,騾騎將軍,侍中,左鄉侯。

孫宏,資子,左鄉侯。

秦朗,驍騎將軍。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揚州刺史。

劉靖,馥子,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建成鄉侯。

劉熙,靖子,建成鄉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兗州刺史。

司馬遺,朗子,昌武亭侯。

司馬洪,遺子,昌武亭侯。

司馬孚,朗弟,

趙諮,太常。

樑習,字子虞,陳郡柘人,幷州刺史,大司農,申門亭侯。

樑施,習子,申門亭侯。

王思,濟陰人,豫州刺史,列侯。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涼州刺史,西鄉侯

張緝,既子,光祿大夫,西鄉侯。

張翁,既小子,關內侯。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

溫生,恢子,關內侯。

孟建,汝南人,涼州刺史,徵東將軍。

賈逵,字樑道,河東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將軍,陽裏亭侯。

賈充,逵子,中護軍,陽裏亭侯。

胡質,東莞太守。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長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覽,峻子,關內侯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蘇怡,則子,都亭侯。

蘇愉,則弟,尚書,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書僕射,統留事,豐樂亭侯,實驗樓船淹死。

杜恕,字務伯,畿子,散騎黃門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豐樂亭侯,被廢爲庶民。

杜預,恕子,豐樂亭侯。

王才,騎都尉。

程喜,字申伯,徵北將軍。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大匠。

鄭崇,渾子,郎中。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吳瓘,陳國人,魏郡太守。

任燠,樂安人,清河太守。

顏斐,濟北人,京兆太守。

孔義,魯國人,濟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農太守。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前將軍,晉陽侯。

張虎,遼子,偏將軍,晉陽侯。

張統,虎子,晉陽侯。

張汛,遼兄,列侯。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以驍果顯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威侯。

樂綝,進子,有父風,揚州刺史,愍侯,諸葛誕反叛時被殺。

樂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則,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左將軍,假節鉞,厲侯。

於圭,禁子,益壽亭侯。

張郃,字俊義,河間鄚人,以巧變著稱,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徵西車騎將軍,鄚侯,在木門與孔明軍交戰,被飛矢擊中戰死。

張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陽平侯。

徐蓋,晃子,陽平侯。

徐霸,蓋子,陽平侯。

朱靈,後將軍,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破虜將軍,都亭侯。

李禎,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達,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義中郎將。

李緒,通兄,平虜中郎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鎮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權,艾子,恭侯。

臧觀,霸孫,青州刺史,假節,恭侯,討伐孫權時陣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後將軍,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從子,關內侯。

文休,聘養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譙郡人,江夏太守。

呂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虜將軍,萬年亭侯。

呂翻,虔子,萬年亭侯。

呂桂,翻子,萬年亭侯。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勇力絕人,人稱虎癡,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牟鄉侯。

許儀,褚子,牟鄉侯,被鍾會所殺。

許綜,儀子,牟鄉侯。

許定,褚兄,振威將軍,都督徼道虎賁。

典韋,陳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校尉,張秀叛亂時戰死。

典滿,韋子,都尉,關內侯。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關羽稱爲白馬將軍,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被關羽所殺。

龐會,德子,勇烈有父風,中衛將軍,列侯。

董衡,將軍,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董超,部典將,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成何,督將。

龐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馬都尉,西海太守,淯,關內侯。

龐曾,淯子,關內侯。

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涼州別駕守上邽令,被馬超殺死。

張恭,功曹,素有學行,西域戊己校尉,關內侯。

張就,恭子,金城太守。

張華,恭弟。

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關內侯。

徐幹,字偉長,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陳琳,字孔璋,廣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門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倉曹掾屬。

應瑒,字德璉,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將文學。

應貞,璩子,參相事。

應籍,貞子,步兵校尉。

應璩,瑒弟,侍中。

劉幀,字公幹,東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吳質,濟陰人,元城令,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嵇康,譙郡人,文辭壯麗。

丁儀,沛園人,文人。

丁廙,沛園人,文人。

楊修,弘農人。

荀緯,河內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渾輿經》。

衛覬,字伯儒,河東安邑人,尚書,閔鄉侯。

衛瓘,覬子,鎮西將軍。

王象,河內人,散騎常侍。

潘勖,河南人,尚書右丞。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衆人,侍中,關內侯。

劉阜,弟子,關內侯。

劉偉,廙弟。

劉助,字孔才,廣平邯鄲人,尚書郎、散騎侍郎,關內侯。

劉琳,助子,關內侯。

郗慮,御史大夫。

繆襲,東海人,有才學,尚書、光祿勳。

蘇林,陳留人,散騎常侍。

韋誕,京兆人,光祿大夫。

孫該,任城人,陳郡太守。

杜摯,河東人,郎中令。

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傅介子後代,尚書僕射,陽鄉侯。

傅祗,嘏子,涇原子。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侍中,安樂鄉侯。

桓纂,階弟,散騎侍郎,關內侯。

桓嘉,階子,樂安太守,安樂鄉侯,與吳戰於東關,陣亡。

桓翊,嘉子,安樂鄉侯。

陳羣,字長文,穎川許昌人,司空,尚書事,穎陰侯。

陳泰,字玄伯,羣子,左僕射,穎陰侯。

陳恂,泰子,穎陰侯。

陳溫,恂弟,封慎子。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侍中,光祿大夫,司徒,東鄉侯。

陳本,矯子,有統御之才,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東鄉侯。

陳粲,本子,東鄉侯。

陳騫,本弟,車騎將軍。

薛悌,東郡人,尚書令。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左僕射,待中光祿大夫,津陽亭侯。

徐欽,宣子,津陽亭侯。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司徒,長垣侯。

衛烈,臻子,光祿勳。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司空,光祿大夫,侍中,容城侯。

盧欽,毓子,尚書。

盧珽,毓子,泰山太守。

盧藩,毓孫,容城侯。

王昶,驃騎將軍。

王觀,光祿大夫。

王祥,司隸校尉。

和洽,字陽土,汝南西平人,太常,西陵鄉侯。

和禽,洽子,西陵鄉侯。

和適,禽弟,廷尉、吏部尚書。

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光祿大夫,樂陽亭侯。

常旹,林子,泰山太守,樂陽亭侯。。

常靜,旹弟,樂陽亭侯。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南陽太守。

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人,太中大夫,大將軍軍師,平陽鄉侯。

杜基,襲兄,關內侯。

杜會,襲子,平陽鄉侯。

趙儼,字伯然,穎川陽翟人,驃騎將軍,遷司空,都鄉侯。

趙亭,儼子,都鄉侯。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太尉軍師,大司農,清陽亭侯。

裴秀,潛子,尚書僕射,清陽亭侯。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司徒,南鄉亭侯。

韓肇,暨子,南鄉亭侯。

韓邦,肇子,南鄉亭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崔琰族弟,司空,安陽鄉侯。

崔述,林子,安陽鄉侯。

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太尉,安國侯。

高渾,柔子,昌陸子。

劉龜,宜陽典農。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幷州刺史,振武將軍,使特節,護匈奴中郎將,大利亭侯。

孫元,禮孫,大利亭侯。

王觀,字偉臺,東郡廩丘人,司空,陽鄉侯。

王悝,觀子,膠東子。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衛尉,穎鄉侯。

辛敞,毗子,河內太守。

劉放,中書監。

孫資,中書令。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大匠,關內侯。

楊豹,阜孫,關內侯。

楊昆,阜宗族,與馬超作戰陣亡。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侍中,太史令,關內侯。

高堂琛,隆子,關內侯。

棧潛,任城人,縣令。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太尉,景侯。

滿偉,寵子,衛尉,景侯。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使持節護匈中郎將軍,振威將軍,幷州刺史,長樂亭侯。

田彭祖,豫子,長樂亭侯。

王雄,幽州刺史。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右中郎將,雁門太守,關內侯。

牽嘉,招子,關內侯。

牽弘,招次子,振威護軍。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雍、涼諸軍事,陽曲侯。

郭統,淮子,荊州刺史,陽曲侯。

郭正,統子,封汾陽子。

陳泰,雍州刺史。

徐邈,字景山,燕國蘇人,司空,都亭侯。

徐武,豫州刺史,都亭侯。

胡質,字文德,楚國壽春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陽陵亭侯。

胡威,刺史,陽陵亭侯。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驃騎將軍,司空,持節,武觀亭侯。

王渾,昶子,越騎校尉,武觀亭侯。

王豹,北海太守。

王基,字伯興,東萊曲城人,豹子,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東武侯。

王徽,基子,東武侯。

王廙,徽子,東武侯。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宜城亭侯,欲立楚王被殺。

令狐愚,淩外甥,兗州刺史。

毋丘興,武威太守,高陽鄉侯。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興子,鎮東將軍,都督揚州,安邑侯。

毋丘秀,儉弟。

毋丘重,儉孫。

文欽,楊州刺史,前將軍,反叛司馬氏失敗逃入吳。

文鴦,欽子,將軍,關內侯。

文虎,欽子,將軍,關內侯。

胡遵,徵東將軍。

王頎,玄菟太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代,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騾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陳騫,安東將軍。

州泰,兗州刺史。

石苞,監軍。

唐諮,利城人,安遠將軍。

胡奮,大將軍司馬。

王祚,將領。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徵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鄧侯。

鄧忠,艾子,亭侯。

鄧於,艾孫。

鄧朗,艾孫,郎中。

師纂,益州刺史。

梯俊,建中校尉。

劉夏,太守。

劉茂,樂浪太守。

弓遵,帶方太守。

蔡風,遼東太守。

姚光,玄菟太守。

陳登,字元龍,廣陵太守。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太樂令,協律都尉。

陳頏,下邳人,司律中郎將。

張式,將領。

戚寄。

秦翊。

朱建平,沛國人,五官將。

周宣,字孔和,樂安人,太史。

王弼,山陽,尚書郎。

邵悌,西曹屬。

夏侯鹹,司馬。

胡烈,護軍。

田續。

句安,將軍。

諸葛緒,雍州刺史。

張繡,武威祖厲人,後投降曹操,做了很多貢獻,在隨從曹操去柳城征討烏丸,途中去世。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三國人物

三國人物大全(魏)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曹操 孟德 155~220 沛國譙縣 丞相 魏王 追魏太祖武皇帝

曹丕 子桓 187~226 沛國譙縣 魏文帝

曹睿 元仲 205~239 沛國譙縣 魏明帝

曹芳 蘭卿 232~274 沛國譙縣 齊王

曹髦 彥士 241~260 沛國譙縣 高貴鄉公

曹奐 景明 246~302 沛國譙縣 魏元帝

曹仁 子孝 168~223 沛國譙縣 大司馬 假節 陳侯

曹洪 子廉 169~232 沛國譙縣 驃騎將軍 特進 樂城侯

曹純 子和 170~210 沛國譙縣 虎豹騎督 高陵亭侯

曹真 子丹 ?~230 沛國譙縣 大司馬

曹休 文烈 ?~228 沛國譙縣 大司馬

曹爽 昭伯 ?~249 沛國譙縣 大將軍

曹植 子建 192~232 沛國譙縣 徵虜將軍 陳王 (曹操之子)

曹昂 子修 ?~197 沛國譙縣 豐王 (曹操之子)

曹彰 子文 ?~223 沛國譙縣 任城王 (曹操之子)

曹衝 倉舒 196~208 沛國譙縣 鄧王 (曹操之子)

曹羲 ?~249 沛國譙縣 中領軍 安鄉侯

(曹真之子)

曹訓 ?~249 沛國譙縣 武衛將軍 列侯

(曹真之子)

曹彥 ?~230 沛國譙縣 散騎常侍 列侯

(曹真之子)

夏侯淵 妙才 ?~219 沛國譙縣 徵西將軍 假節 博昌亭侯

夏侯敦 元讓 157~220 沛國譙縣 大將軍 高安鄉侯

夏侯茂 子林 沛國譙縣 鎮東將軍 假節 關內侯(夏侯敦之子)

夏侯衡 伯權 沛國譙縣 安寧亭侯

夏侯霸 仲權 ?~261 沛國譙縣 魏右將軍徵蜀護軍 蜀車騎將軍

夏侯稱 叔權 沛國譙縣

夏侯威 季權 沛國譙縣 兗州刺史 關內侯

夏侯榮 幼權 207~219 沛國譙縣

夏侯惠 稚權 沛國譙縣 樂安太守 關內侯

夏侯和 義權 沛國譙縣 光祿勳 鄉侯

夏侯尚 伯仁 ?~225 沛國譙縣 徵南大將軍 荊州牧 昌陵鄉侯

夏侯玄 太初 209~254 沛國譙縣 徵西將軍 太常

司馬懿 仲達 179~251 河內溫縣 太傅 晉宣帝

司馬師 子元 208~255 河內溫縣 晉景帝

司馬昭 子上 211~265 河內溫縣 大將軍 晉王 追文皇帝

鍾會 士季 225~264 潁川長社 司徒 假節 都督關中諸軍事 縣侯

鄧艾 士載 ?~264 義陽棘陽 太尉 鄧侯

羊祜 叔子 221~278 泰山南城 徵南大將軍 南城侯

杜預 元凱 222~284 京兆杜陵 鎮南大將軍 當陽縣侯

王浚 士治 206~285 弘農湖縣 鎮軍大將軍 襄陽縣侯

唐彬 儒宗 234~294 魯國鄒縣 前將軍 西戎校尉 雍州刺史 使持節 上庸縣侯

郭淮 伯濟 ?~255 太原陽曲 車騎將軍 儀同三司 都督 假節 陽曲侯 追贈大將軍

許褚 仲康 譙國譙縣 武衛將軍 牟鄉候

典韋 ?~197 陳留己吾 武猛校尉

張遼 文遠 169~222 雁門馬邑 前將軍 徵東將軍 晉陽侯

臧霸 宣高 泰山華縣 執金吾 特進 良成侯

鮮于輔 幽州漁陽 虎牙將軍 特進 昌縣亭侯

徐質 ?~254 討蜀護軍

徐晃 公明 ?~227 河東楊縣 右將軍 假節 陽平侯

王基 伯輿 190~261 東萊曲城 司空 徵南將軍 東武侯

文聘 仲業 177~226 南陽宛縣 江夏太守 後將軍 新野侯

張郃 儁乂 ?~231 河間鄚縣 徵西車騎將軍

胡遵 ?~256 安定臨涇 衛將軍 陰密侯 追贈車騎將軍

孫觀 仲臺 兗州泰山 振威將軍 青州刺史 假節 呂都亭侯

呂虔 子恪 兗州任城國 威虜將軍 徐州刺史 萬年亭侯

樂進 文謙 ?~218 陽平衛國 右將軍

于禁 文則 ?~221 泰山鉅平 左將軍安遠將軍 益壽亭侯

朱靈 文博 冀州清河 後將軍 高唐亭侯

車胄 ?~199 徐州刺史

車騎將軍

徐邈 景山 172~249 燕國薊縣 涼州刺史

李通 文達 168~209 江夏平春 汝南太守 都亭侯

孫禮 德達 180~250 涿郡容城 司空 大利亭侯

陳騫 休淵 201~281 廣陵東陽 安東將軍 車騎將軍

申儀 樓船將軍 魏興太守 真鄉侯

申耽 義舉 懷集將軍 員鄉侯

龐德 令明 ?~219 南安狟道 立義將軍 關門亭侯

龐會 南安狟道 中尉將軍 臨渭鄉侯

李典 曼成 山陽鉅鹿 破虜將軍

呂昭 子展 兗州東平 鎮北將軍

閻柔 廣陽 度遼將軍

賈逵 樑道 180~234 河東襄陵 建威將軍 陽裏亭侯

田豫 國讓 171~252 漁陽雍奴 太中大夫 長樂亭侯

秦朗 元明 198~? 新興 驍騎將軍 給事中

王雙 子全 ?~228 隴西狄道 虎威將軍

前部大先鋒

高覽 ?~201 偏將軍 東萊侯

郭嘉 奉孝 170~207 潁川陽翟 軍師祭酒 洧陽亭侯

賈詡 文和 147~224 武威姑臧 太尉 魏壽亭侯

蔣濟 子通 ?~249 楚國平阿 太尉 昌陵亭侯

滿寵 伯寧 162~242 山陽昌邑 太尉 昌邑侯

辛敞 泰雍 穎川陽翟 衛尉 潁鄉侯

程昱 仲德 141~220 東郡東阿 衛尉 安鄉侯

鍾繇 元常 151~230 潁川長社 太傅 定陵侯

華歆 子魚 157~231 平原高唐 太尉 御史大夫 司徒 安樂鄉侯

王朗 景興 152~228 東海郯縣 司徒 蘭陵侯

王肅 子雍 ?~265 東海郯縣 中領軍 散騎常侍 蘭陵侯

追贈衛將軍

賈充 公閭 217~282 河東襄陵 太尉 太子太保 錄尚書事 魯郡公

追贈太宰

杜畿

伯侯 163~224 尚書僕射 豐樂亭侯 追贈太僕

杜襲 子緒 太中大夫 平陽鄉侯

追贈少府

傅嘏 蘭石 208~255 雍州北地泥陽 尚書僕射 陽鄉侯

追贈太常

毛玠 孝先 陳留平丘 尚書僕射

楊彪 文先 142~225 弘農華陰 光祿大夫 臨晉侯

劉劭 孔才 廣平邯鄲 散騎常侍 關內侯 追贈光祿勳

山濤 巨源 205~283 河內懷縣 右僕射 光祿大夫 侍中 新沓伯 追贈司徒

郭修 孝先 ?~253 涼州西平 中郎 追長樂鄉侯

王戎 浚衝 234~305 琅琊臨沂 司徒 安豐縣侯

韓暨 公至 159~238 南陽堵陽 司徒 南鄉亭侯

董昭 公仁 152~232 濟陰定陶 司徒 樂平侯

陳矯 季弼 ?~237 廣陵東陽 司徒

荀攸 公達 157~214 潁川潁陰 尚書令 陵樹亭侯

荀彧 文若 163~212 潁川潁陰 侍中 守尚書令

荀顗 景倩 205~289 潁川潁陰 太子太傅 侍中 太尉 臨淮公

(荀彧之子)

溫恢 曼基 太原祁縣 涼州刺史

護羌校尉

張既 德容 170~223 馮翊高陵 涼州刺史 西鄉侯

李立 建賢 幽州涿郡 荊州刺史

劉馥 元穎 ?~208 沛國相縣 揚州刺史

劉曄 子揚 淮南成德 太中大夫 東亭侯

孔融 文舉 153~208 魯國 太中大夫

孟建 公威 豫州汝南 徵東將軍

涼州刺史

衛瓘 伯玉 220~291 河東安邑 司空 太保

陳登 元龍 169~207 下邳淮浦 伏波將軍

東城太守

華表 偉容 204~275 平原高唐 太中大夫

觀陽伯

楊濟 文通 弘農華陰 太子太傅

張華 茂先 232~300 范陽方城 右光祿大夫 侍中 中書監 壯武郡公

裴秀 秀彥 224~271 河東聞喜 司空 鉅鹿公

高堂隆 昇平 ?~237 泰山平陽 光祿勳 關內侯

蒯越 異度 ?~214 南郡延中廬 光祿勳 (蒯通之後)

楊阜 義山 天水郡冀縣 少府 關內侯

李豐 宣國 ?~254 馮翊東縣 中書令

徐奕 季才 ?~219 徐州東莞 諫議大夫

邢顒 子昂 ?~223 河間鄚縣 太常 關內侯

薛悌 孝威 兗州東郡 尚書

鮑勳 叔業 ?~226 泰山平陽 宮正

馮紞 少胄 冀州安平 侍中 散騎常侍

許攸 子遠 荊州南陽 將軍

陳羣 長文 ?~236 潁川許昌 司空

陳泰 玄伯 ?~260 潁川許昌 尚書左僕射 鎮軍將軍

何晏 平叔 190~249 南陽宛縣 侍中尚書

劉靖 文恭 ?~254 沛國相縣 鎮北將軍 (劉馥之子)

丁儀 正禮 ?~220 豫州沛郡 右刺奸椽

丁廙 敬禮 ?~220 豫州沛郡 黃門侍郎

向秀 子期 ?~275 河內懷縣 黃門侍郎

散騎常侍

管寧 幼安 158~241 北海朱虛 不仕

楊修 德祖 175~219 弘農華陰 丞相主簿

劉楨 公幹 ?~217 東平 丞相掾屬

傅幹 彥材 涼州北地 丞相倉曹屬

石韜 廣元 豫州潁川 御史中丞

蔣幹 子翼 揚州九江 幕僚

管輅 公明 209~256 冀州平原 少府丞

杜夔 公良 司州河南 太樂令 協律都尉

王粲 仲宣 177~217 山陽高平 侍中

徐幹 偉長 170~217 北海郡 司空 軍師祭酒掾屬 五官將文學

陳琳 孔璋 156~217 廣陵射陽 軍謀祭酒 典記室

阮咸 仲容 陳留尉氏 散騎侍郎 始平太守

阮瑀 元瑜 165~212 陳留尉氏 倉曹掾屬

阮籍 嗣宗 210~263 陳留尉氏 步兵校尉

應瑒 德璉 ?~217 南頓縣 五官中郎將文學 司空掾

嵇康 叔夜 223~262 譙國銍縣 中散大夫

劉伶 伯倫 沛國 建威參軍

三國人物大全(蜀)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劉備 玄德 161~223 幽州涿郡涿縣 蜀漢昭烈帝 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禪 公嗣 207~271 幽州涿郡涿縣 蜀漢後主魏安樂公

劉永 公壽 幽州涿郡涿縣 蜀甘陵王

魏奉車都尉 鄉侯 劉備之子

劉禪之弟

劉理 奉孝 ?~224 幽州涿郡涿縣 安平王

劉諶 ?~263 幽州涿郡涿縣 北地王 劉禪第五子

諸葛亮 孔明 181.4.14~234.8.28 徐州琅邪陽都 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號:臥龍

武鄉侯

龐統 士元 179~214 荊州襄陽 軍師中郎將 號:鳳雛

追賜關內侯

關羽 雲長 162~219 司州河東解良 前將軍 假節鉞 漢壽亭侯

張飛 翼德 167 ~ 221 幽州涿郡涿縣 車騎將軍 司隸校尉 假節 西鄉侯

閬中牧

趙雲 子龍 168 ~229 冀州常山真定 鎮軍將軍 永昌亭侯

馬超 孟起 176~222 司州扶風茂陵 驃騎將軍 涼州牧 假節 犛鄉侯

黃忠 漢升 148~220 荊州南陽 後將軍 關內侯

姜維 伯約 202~264 涼州天水 大將軍 涼州刺史 假節 平襄侯

魏延 文長 174~234 荊州義陽 徵西大將軍前軍師 涼州刺史 假節 南鄭侯

馬岱 司州扶風茂陵 平北將軍 陳倉侯

關興 安國 ?~234 幷州河東解良 侍中 中監軍 漢壽亭侯

張苞 197 ~231 幽州涿郡涿縣 西鄉侯

關平 178~219 幷州河東解縣

廖化 元儉 190~264 荊州襄陽中盧 右車騎將軍 幷州刺史 假節 中鄉侯

張翼 伯恭 ?~264 益州犍爲武陽 左車騎將軍 冀州刺史 假節 都亭侯

王平 子均 ?~248 益州巴西宕渠 鎮北大將軍前監軍 漢中太守 安漢侯

陳到 叔至 ?~230 豫州汝南 徵西將軍 永安都督 亭侯

吳懿 子遠 166~237 兗州陳留 車騎將軍 雍州刺史 假節 濟陽侯

吳班 元雄 ?~234 兗州陳留 驃騎將軍 假節 綿竹侯

李嚴 正方 ?~234 荊州南陽 中都護 驃騎將軍 都鄉侯

胡濟 偉度 荊州義陽 右驃騎將軍 兗州刺史 假節 成陽亭侯

蔣斌 ?~264 荊州零陵湘鄉 綏武將軍 漢城護軍 安陽亭侯

(蔣琬之子)

諸葛瞻 思遠 226~263 徐州琅邪陽都 行都護 衛將軍 平尚書事 武鄉侯

羅憲 令則 218~270 荊州襄陽 冠軍將軍 西鄂侯 追贈安南將軍

馬忠 德信 ?~249 益州巴西閬中 鎮南大將軍 彭鄉侯

李恢 德昂 ?~231 建寧俞元 安漢將軍 建寧太守 漢興亭侯

劉敏 荊州零陵泉陵 左護軍 揚威將軍 雲亭侯

鄧芝 伯苗 163~251 荊州義陽新野 尚書令 車騎將軍 假節 陽武亭侯

(漢司馬鄧禹之後)

張嶷 伯岐 ?~254 巴西南充國 蕩寇將軍 關內侯

高翔 右將軍 玄鄉侯

輔匡 元弼 荊州襄陽 右將軍 中鄉侯

閻宇 文平 荊州南郡 右大將軍

句扶 孝興 益州巴西漢昌 左將軍 宕渠侯

向寵 巨違 ?~240 荊州襄陽宜城 中領軍 都亭侯

劉琰 威碩 ?~234 荊州豫州魯國 衛尉 行中軍師 車騎將軍 都鄉侯

趙統 常山真定 虎賁中郎 督行領軍 永昌亭侯

楊戲 文然 ?~261 犍爲武陽 護軍監軍 梓潼太守射聲校尉

諸葛喬 伯鬆 204~228 徐州琅邪陽都 駙馬都尉 (諸葛瑾子)

劉邕 南和 荊州義陽 後將軍 監軍 關內侯

鄧方 孔山 ?~222 南郡 安遠將軍 庲降都督

霍弋 紹先 南郡枝江 南中都督 列侯

李球 ?~263 建寧俞元 羽林右部督

趙累 ?~219 都督

黃權 公衡 ?~240 巴西閬中 蜀鎮北將軍 魏車騎將軍 儀同三司 育陽侯

傅僉 ?~263 荊州義陽 關中都督

劉封 192~220 荊州長沙 副軍將軍

霍峻 仲邈 177~217 南郡枝江 梓潼太守 裨將軍

馮習 休元 南郡 領軍

張南 文進

劉巴 子初 182~222 零陵烝陽 尚書令

呂乂 季陽 ?~251 荊州南陽 尚書令

黃崇 ?~263 巴西閬中 尚書郎

張遵 ?~263 幽州涿郡 尚書

陳式 ?~231 巴西安漢 將軍

嚴顏 ?~219 巴郡臨江 太守 賓客

徐庶 元直 ?~約232 潁川郡 右中郎將 御史中丞

蔣琬 公琰 ?~246 零陵湘鄉 行都護 領益州刺史 大將軍 錄尚書事 假節 安陽亭侯

費禕 文偉 ?~253 江夏鄳縣 大將軍 錄尚書事

領益州刺史 成鄉侯

董厥 龔襲 荊州義陽 相國參軍 散騎常侍 南鄉侯

陳祗 奉宗 ?~258 豫州汝南 鎮軍將軍 侍中 尚書令 列侯

李福 孫德 梓潼涪縣 前監軍 大將軍司馬 平陽亭侯

法正 孝直 175~220 司州扶風郿縣 尚書令 護軍將軍

宗預 德豔 ?~264 荊州南陽安衆 鎮軍大將軍 兗州刺史 關內侯

向朗 巨達 ?~247 荊州襄陽宜城 左將軍 長史 顯明亭侯

王連 文儀 荊州南陽 屯騎校尉 丞相長史 平陽亭侯

費觀 賓伯 江夏鄳縣 振威將軍 都亭侯

孫乾 公佑 北海營陵 秉忠將軍

簡雍 憲和 涿郡 昭德將軍

糜竺 子仲 東海郡朐縣 安漢將軍

來敏 敬達 165~261 荊州義陽新野 執慎將軍

伊籍 機伯 兗州山陽郡 昭文將軍

左將軍從事中郎

楊洪 季休 ?~228 益州犍爲武陽 蜀郡太守 越騎校尉 關內侯

張裔 君嗣 ?~230 蜀郡成都 輔漢將軍 丞相長史

董允 休昭 ?~246 南郡枝江 侍中 尚書令

衛繼 子業 ?~264 漢嘉嚴道 奉車都尉 大尚書

李撰 欽仲 梓潼涪縣 中散中大夫 右中郎將

楊顒 子昭 荊州襄陽 巴郡太守 主簿

譙周 允南 200~270 巴西西充國 蜀光祿大夫 晉散騎常侍

張紹 幽州涿郡 蜀侍中 晉尚書僕射 列侯 (張飛之子)

鄧良 荊州義陽新野 蜀駙馬都尉 晉廣漢太守 蜀陽武亭侯

(鄧芝之子)

郤正 令先 ?~278 河南偃師 蜀祕書令

晉巴西太守

廖立 公淵 武陵臨沅 長水校尉

王甫 國山 ?~222 益州廣漢郪縣 荊州議曹從事

楊儀 威公 ?~235 荊州襄陽 中軍師

費詩 公舉 益州犍爲南安 諫議大夫

杜微 國輔 梓潼涪縣 諫議大夫

五樑 德山 益州犍爲南安 諫議大夫 五官中郎將

劉豹 議郎 陽泉侯

向舉 議郎 青衣侯

尹默 思潛 ?~234 梓潼涪縣 太中大夫

董和 幼宰 南郡枝江 掌軍中郎將

許靖 文休 149~222 汝南平輿 司徒

馬良 季常 187~222 襄樊宜城 侍中

王謀 元泰 益州漢嘉 太常 關內侯

杜瓊 伯瑜 ?~250 益州蜀郡成都 太常

秦宓 子敕 ?~226 益州廣漢綿竹 大司農

孟光 孝裕 司州河南洛陽 大司農

許慈 仁篤 荊州南陽 大長秋

何宗 彥英 益州蜀郡郫縣 大鴻臚

韓冉 ?~221 軍謀掾

周羣 仲直 益州巴西閬中 儒林校尉

陳震 孝起 ?~235 荊州南陽 尚書令

程畿 季然 益州巴西閬中 從事祭酒

樊建 長元 荊州義陽 給事中

殷觀 孔休 別駕從事

陳壽 承祚 223~297 益州巴西安漢 太子中庶子

孟達 子度 ?~228 司州扶風 散騎常侍 建武將軍 新城太守 平陽亭侯

射援 文雄 司州扶風 從事中郎

射堅 文固 司州扶風 蜀郡太守

李密 令伯 224~287 益州犍爲武陽 漢中太守

呂凱 季平 ?~225 益州永昌不韋 雲南太守 陽遷亭侯

龐宏 巨師 荊州襄陽 涪陵太守 關內侯

王伉 益州蜀郡 永昌太守 亭侯

馬謖 幼常 190~228 荊州襄陽宜城 越希太守

彭羕 永年 184~220 益州廣漢 江陽太守

黃皓 中常侍 奉車都尉

三國人物大全(吳)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孫權 仲謀 182~252 揚州吳郡富春 東吳大帝

孫亮 子明 243~260 揚州吳郡富春 會稽王

孫休 子烈 235~264 揚州吳郡富春 吳景帝

孫皓 元宗 242~284 揚州吳郡富春 烏程侯

孫堅 文臺 154~191 揚州吳郡富春 破虜將軍 豫州刺史 烏程侯

孫策 伯符 175~200 揚州吳郡富春 討逆將軍 會稽太守 吳侯

孫和 子孝 224~253 揚州吳郡富春 南陽王 追諡文皇帝

孫邵 長緒 163~225 青州北海 丞相 威遠將軍 陽羨侯

孫峻 子遠 219~256 揚州吳郡富春 丞相 大將軍 督中外諸軍事 假節 富春侯

顧雍 元嘆 168~243 揚州吳郡吳縣 丞相 平尚書事 醴陵侯

陸遜 伯言 183~245 揚州吳郡吳縣 上大將軍 右都護 丞相 昭侯

步鷺 子山 177~248 臨淮淮陰 丞相 臨湘侯

滕胤 承嗣 ?~256 丞相 大司馬 都亭侯

張悌 巨先 236~280 荊州襄陽 丞相

周瑜 公瑾 175~210 廬江舒縣 偏將軍 南郡太守

魯肅 子敬 172~217 臨淮東城 橫江將軍 漢昌太守

呂蒙 子明 178~220 汝南富陂 左護軍 虎威將軍 南郡太守 孱陵候

孫韶 公禮 188~241 揚州吳郡富春 鎮北將軍 假節 幽州牧

孫桓 叔武 198~222 揚州吳郡富春 建武將軍 丹徒侯

孫靜 揚州吳郡富春 昭義中郎將

孫瑜 仲異 177~215 揚州吳郡富春 奮威將軍 丹楊太守

孫皎 叔朗 ?~219 揚州吳郡富春 徵虜將軍

孫賁 伯陽 ?~218 揚州吳郡富春 豫章太守 徵虜將軍 都亭侯

孫翊 叔弼 184~204 揚州吳郡富春 丹楊太守

朱然 義封 182~249 丹楊故鄣 大都督 左大司馬 右軍師 兗州牧 當陽侯

全琮 子璜 198~249 揚州吳郡錢唐 右大司馬 左軍師 徐州牧 錢唐侯

程普 德謀 右北平土垠 蕩寇將軍 江夏太守

甘寧 興霸 163~222 巴郡臨江 西陵太守 常勝將軍 折衝將軍

周泰 幼平 九江下蔡 漢中太守 奮威將軍 平虜將軍 陵陽侯

蔣欽 公奕 ?~220 九江壽春 右護軍 蕩寇將軍 西部都尉 討越中郎將

丁奉 承淵 ?~271 廬江安豐 右大司馬 安豐侯

徐盛 文向 ?~227 琅琊琅邪莒 安東將軍 蕪湖侯

潘璋 文珪 ?~234 東郡發乾 右將軍 溧陽侯

諸葛靚 仲思 琅邪陽都 右將軍

留贊 正明 183~255 會稽長山 左將軍 左護軍

施績 公緒 ?~270 揚州丹楊故鄣 上大將軍 左大司馬

呂岱 定公 161~256 廣陵海陵 大司馬 都鄉侯

朱治 君理 156~224 丹陽故鄣 吳郡太守 安國將軍 毗陵侯

魯淑 217~272 臨淮東城 昭武將軍 假節 夏口督 都亭侯

虞汜 世洪 ?~258 會稽餘姚 交州刺史 冠軍將軍 餘姚侯

賀齊 公苗 ?~227 會稽山陰 後將軍 徐州牧 假節 山陰侯

張承 仲嗣 177~244 徐州彭城 奮威將軍 衛尉 豫章太守 都鄉侯

鍾離牧 子幹 會稽山陰 前將軍 武陵太守 假節(漢魯相意七世孫) 都鄉侯

太史慈 子義 166~207 青州東萊黃縣 建昌都尉

韓當 義公 153~223 遼西令支 昭武將軍 冠軍太守

沈瑩 ?~280 左將軍 丹楊太守

黃蓋 公覆 零陵泉陵 武陵太守 偏將軍

祖茂 大榮 ?~190 揚州吳郡富春 將軍

淩統 公績 189~237 揚州吳郡餘杭 偏將軍

董襲 元代 ?~216 會稽餘姚 偏將軍

陳武 子烈 ?~215 廬江鬆滋 偏將軍

呂範 子衡 ?~228 汝南細陽 前將軍 揚州牧 假節 追贈大司馬 南昌侯

步闡 仲思 ?~272 臨淮淮陰 衛將軍 儀同三司 侍中 假節 交州牧 宜都公

步璣 ?~272 臨淮淮陰 左將軍 散騎常侍 廬陵太守 江陵侯

樓玄 承先 沛郡蘄縣 散騎中常侍 大司農 會稽太守 宮下鎮禁中候

張昭 子布 156~236 徐州彭城 輔吳將軍 文侯

張休 叔嗣 徐州彭城 揚武將軍 婁侯

華覈 永先 揚州吳郡武進 東觀令 領右國 史徐陵亭侯

胡綜 偉則 183~243 汝南固始 偏將軍 左執法 領辭訟 鄉侯

陸抗 幼節 226~274 吳郡吳縣華亭 大司馬 荊州牧

闞澤 德潤 170~243 會稽山陰 太子太傅 領中書 都鄉侯

是儀 子羽 北海營陵 尚書僕射 魯王傅 都鄉侯

桓階 伯緒 ?~221 長沙臨湘 太常 安樂鄉侯

全尚 子真 吳郡錢塘 太常 衛將軍 永平侯

潘浚 承明 ?~239 武陵漢壽 太常 假節 劉陽侯

顧譚 子默 205~246 揚州吳郡吳縣 太常 平尚書事

士燮 威彥 137~226 蒼梧廣信 衛將軍 交址太守 龍編侯

朱據 子範 184~250 揚州吳郡吳縣 驃騎將軍 新都郡丞 雲陽侯

陸景 士仁 249~280 揚州吳郡吳縣 偏將軍 中夏督 毗陵侯

駱統 公緒 193~228 會稽烏傷 偏將軍 濡須督 新陽亭侯

嚴畯 曼才 彭城 都尉 從事中郎 尚書令

諸葛誕 公休 206~258 豫州琅邪陽都 大司徒 驃騎將軍 青州牧 壽春侯

諸葛瑾 子瑜 174~241 豫州琅邪陽都 大將軍 豫州牧

諸葛恪 元遜 203~253 豫州琅邪陽都 太傅

陸績 公紀 187~218 揚州吳郡吳縣 偏將軍 鬱林太守

張紘 子綱 152~211 徐州廣陵 長史

張溫 惠恕 193~228 揚州吳郡吳縣 輔義中郎將

虞翻 仲翔 164~233 會稽餘姚 騎都尉

劉基 敬輿 181~229 東萊牟平 光祿勳

程秉 德樞 汝南南頓 太子太傅

薛綜 敬文 ?~243 沛郡竹邑 太子太傅

吾粲 孔休 揚州吳郡烏程 太子太傅

三國人物大全(其他)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其他

劉協 伯和 181~234 南陽蔡陽 漢獻帝 魏山陽公

袁紹 本初 153~202 汝南汝陽 大將軍 青州牧 幷州牧 冀州牧 幽州牧 鄴侯

袁術 公路 ?~199 汝南汝陽 左將軍 陽翟侯 成皇帝

劉表 景升 142~208 山陽高平 鎮南將軍 荊州牧 成武侯

魯恭王劉佘後代

劉璋 季玉 ?~220 江夏竟陵 振威將軍 益州牧

魯恭王劉佘後代

馬騰 壽成 ?~211 扶風茂陵 衛尉 槐裏(鄉)侯 涼州牧

後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代

呂布 奉先 ?~198 五原九原縣 左將軍 徐州牧 溫侯

公孫瓚 伯圭 ?~199 遼西令支 前將軍 封易侯 幽州牧

張繡 ?~207 武威祖厲 破羌將軍 宣威侯

張魯 公祺 ?~216 沛國豐縣 鎮南將軍 閬中侯

張燕 常山真定 平北將軍 安國亭侯

張楊 稚叔 ?~198 幷州雲中 大司馬 河內太守 晉陽侯

陶謙 恭祖 132~194 揚州丹陽 安東將軍 徐州牧 溧陽侯

劉繇 正禮 東萊牟平 揚州牧 振武將軍

劉虞 伯安 ?~193 徐州東海郯 太傅 幽州牧 襄賁侯

漢光武帝嫡長子劉強六世孫

劉岱 公山 ?~192 東萊牟平 兗州刺吏 漢齊孝王之後

鮑信 151~192 泰山平陽 破虜將軍 濟北相

韓馥 文節 141~192 豫州穎川 奮威將軍 冀州牧

公孫度 升濟 150~204 遼東襄平 武威將軍 永寧鄉侯 自立爲遼東侯 平州牧

公孫恭 遼東襄平 遼東太守 車騎將軍 假節 平郭侯

公孫淵 文懿 ?~238 遼東襄平 大司馬 樂浪公 持節 遼東太守 燕王

韓遂 文約 141~215 涼州金城郡 徵西將軍

孔伷 公緒 兗州陳留 豫州刺史

董卓 仲穎 132~192.4 隴西臨洮 太師 郿侯

張邈 孟卓 ?~195 東平壽張 陳留太守

盧植 子幹 139~192 司州涿郡涿縣 北中郎將 尚書

何進 遂高 ?~189 荊州南陽宛縣 大將軍 錄尚書事 慎侯

朱皓 文明 ?~195 揚州會稽上虞 南昌太守 錢塘侯

王允 子師 137~192 幷州太原祁縣 司徒 尚書令

皇甫嵩 義真 ?~195 涼州安定朝那 太常 都鄉侯 追贈驃騎將軍

顏良 子義 ?~200 袁紹帳下

文丑 ?~200 袁紹帳下

審配 正南 ?~204 冀州魏郡 治中 袁紹帳下

逢紀 元圖 ?~202 護軍 袁紹帳下

田豐 元皓 ?~200 冀州鉅鹿 冀州別駕 袁紹帳下

沮授 ?~200 冀州廣平 監軍 奮威將軍 袁紹帳下

蔡瑁 德珪 155~209 襄陽蔡州 長水校尉

漢陽亭侯 劉表帳下

禰衡 正平 173~198 平原般縣 江夏 劉表帳下

諸葛玄 胤誼 ?~197 徐州琅邪陽都 豫章太守 劉表帳下

許劭 子將 150~195 汝南平輿 幕僚 劉繇帳下

劉焉 君郎 ?~194 江夏竟陵 益州牧 陽城侯 劉璋之父

王累 ?~212 益州廣漢 益州從事 劉璋帳下

張任 ?~214 益州蜀郡 益州從事 劉璋帳下

張鬆 永年 ?~212 益州蜀郡 益州別駕 劉璋帳下

馬鐵 ?~212 扶風茂陵 騎都尉 馬騰之子

馬休 ?~212 扶風茂陵 奉車都尉 馬騰之子

嚴象 文則 163~200 司州京兆 揚州刺史 袁術帳下

鄭泰 公業 149~189 河南開封 揚州刺史 袁術帳下

田楷 ?~199 青州刺史 公孫瓚帳下

單經 兗州刺史 公孫瓚帳下

嚴綱 ?~191 冀州刺史 公孫瓚帳下

張闓 都尉 陶謙帳下

董旻 叔穎 ?~192 隴西臨洮 左將軍 鄠侯 董卓帳下

李傕 稚然 ?~198 涼州北地郡 大司馬 池陽侯 董卓帳下

華雄 ?~191 都督 董卓帳下

李儒 144~192 郎中令 董卓帳下

蔡邕 伯喈 132~192 陳留圉 左中郎將

高陽鄉侯 董卓帳下

(漢末名臣)

陳宮 公臺 154~198 兗州東郡 呂布帳下

張角 ?~184 冀州鉅鹿 天公將軍 黃巾軍頭領

張寶 ?~184 冀州鉅鹿 地公將軍 黃巾軍頭領

張樑 ?~184 冀州鉅鹿 人公將軍 黃巾軍頭領

華佗 元化 145~208 沛國譙縣 建安

神醫

董奉 君異 220~280 揚州侯官

張機 仲景 150~219 南陽涅陽 長沙太守

陳翔 仲麟 汝南邵陵 與“劉表”並稱

“江夏八俊”

“八及”

範滂 孟博 137~169 汝南征羌

孔昱 世元 魯國 孔子第十九代孫

範康 仲真 渤海

檀敷 文友 山陽

張儉 元節 115~198 山陽高平 衛尉

岑晊 公孝 棘陽

皇甫謐 士安 215~282 安定朝那 作家 醫學家 自號玄晏先生

左慈 元放 156~289 揚州廬江 東漢末方士

黃承彥 承彥 ?~218 沔南白水 不仕 沔南名士

司馬徽 德操 171~208 潁川陽翟 自號水鏡先生

孟獲 益州建寧郡 御史中丞 少數族首領

沙摩柯 ?~222 交州武陵 蠻王(胡王) 少數族首領

軻比能 ?~235 鮮卑首領 附義王 少數族首領

樓班 ?~207 幽州遼西 烏丸單于 少數民族

強端 雍州陰平 氐王 少數民族

難升米 倭(奴)國[今日本] 倭大夫 魏率善中郎將

蹋頓 ?~207 烏桓 烏桓王

高堂隆文言文閱讀答案2018

1. 高堂隆傳 求古文翻譯 註解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是漢代魯國高堂生的後代。年輕時是個讀書人,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爲督郵。郡督軍和薛悌發生爭執,直呼薛睇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按劍叱責督軍說:“過去魯定公受到侮辱,孔子仲尼登上臺階維護他的尊嚴;趙王爲秦王彈箏,藺相如進缶迫使秦王爲趟王擊缶。對着臣子直呼官長的名字,道義上要受到懲治。”督軍嚇得變了臉色,薛悌吃驚地站起來制止他。後來高堂隆辭去吏職,到濟南避難。建安十八年,太祖徵召他任丞相軍議掾,後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任國相。曹徽遇上太祖去世,不表示哀痛,反而遊玩打獵到處奔馳。高堂隆用大義直言勸諫,很有輔助引導藩侯的法度。黃初年間,任堂陽長,被選任爲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明帝任命高堂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剛即位,衆大臣有的認爲應該舉行盛大宴會,高堂隆說:“唐堯逝世後虞舜和百姓有三年停止舉樂的哀痛,殷高宗繼位後有三年一言不發的思慮,因此崇高的道德能夠和諧興盛,光照四海。”認爲不應該舉行盛大宴會,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陵霄闕開始興建,有喜鵲在上面築巢,皇帝就這件事詢問高堂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說‘喜鵲築好了巢,鳩住在它裏面’。現在興建宮室,築起陵霄闕,而喜鵲在上面築巢,這是宮室沒有建成自己不能住在裏面的徵象。上天的意思似乎是說,宮室沒有建成,將會有其他姓氏的人掌握統治它,這正是上天的告誡。上天的準則是不偏愛親近的人,只降福給品德好的人,不能不深加防範。不能不慎重考慮。夏朝、商朝的末年,都是繼承先祖基業的君王,他們不恭敬地接受上天的訓令,只聽從誹謗誣陷別人的話,廢棄德行滿足私慾,所以他們的滅亡非常快。太戊、武丁,看到災變心懷恐懼,敬奉上天的告誡,所以他們勃然興盛起來。現在如果停止各種勞役,力求儉省以滿足需用,更加推重德政,行動遵循帝王的準則,除去給整個國家帶來危害的事情,興辦給廣大人民帶來利益的事情,那麼三王之後可以有第四個,五帝之後可以有第六個,難道只有殷商的王室可以轉禍爲福嗎?臣充任陛下親近信任的人,如果可以給皇帝添加幸福,安定保存社稷,臣即使自身化爲灰土,家族誅滅,也如同是我的再生之年。怎麼能害怕因違背皇上意願而遭受災難,而使陛下聽不到合乎事理的話呢?”於是皇帝變了臉色,感到震動。

2.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沒見到問題,先給你翻譯吧:翻譯: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

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

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爲通政參議。

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衆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

於是升遷爲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爲此而恐懼。

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爲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衆,皇帝降旨獎勵犒勞。

王復認爲七百里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爲他說得對。晉升爲尚書。

錦衣千戶陳珏,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

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陝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

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

敵人一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

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里築墩臺一個,共計三十四個。

隨着地勢修建壕溝和城牆,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

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迴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

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

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製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徵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製。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

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

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

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王復。

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3. 三國志 高堂隆 全文解析 急

高堂隆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是漢代魯國高堂生的後代。

年輕時是個讀書人,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爲督郵。郡督軍和薛悌發生爭執,直呼薛睇的名字呵斥他。

高堂隆按劍叱責督軍說:“過去魯定公受到侮辱,孔子仲尼登上臺階維護他的尊嚴;趙王爲秦王彈箏,藺相如進缶迫使秦王爲趟王擊缶。對着臣子直呼官長的名字,道義上要受到懲治。”

督軍嚇得變了臉色,薛悌吃驚地站起來制止他。後來高堂隆辭去吏職,到濟南避難。

建安十八年,太祖徵召他任丞相軍議掾,後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任國相。曹徽遇上太祖去世,不表示哀痛,反而遊玩打獵到處奔馳。

高堂隆用大義直言勸諫,很有輔助引導藩侯的法度。黃初年間,任堂陽長,被選任爲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

明帝任命高堂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剛即位,衆大臣有的認爲應該舉行盛大宴會,高堂隆說:“唐堯逝世後虞舜和百姓有三年停止舉樂的哀痛,殷高宗繼位後有三年一言不發的思慮,因此崇高的道德能夠和諧興盛,光照四海。”

認爲不應該舉行盛大宴會,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升任陳留太守。

有個放牛的百姓酉牧,年紀七十多歲了,有很高尚的品行,高堂隆推舉他任計曹掾;皇帝讚賞他這樣做,特意任命他爲郎中來對他加以顯揚。又徵召高堂隆任散騎常侍,賜給關內侯的爵位。

青龍年間,明帝大肆興建宮殿館舍,又去西邊取長安的大鐘。高堂隆上疏說:“以前周景王不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美好品德,忽視周公旦制定的王朝制度,既鑄大錢,又造大鐘,單穆公勸諫而不聽從,泠州鳩當面規勸也不採納,終於陷入迷亂不知返回,周代的德政因此衰敗,優秀的史官記載了這事,把它作爲永久的鑑戒。

可是現在的小人,喜歡述說秦代、漢代奢侈浮華的排場來擾亂皇帝的心,去索取已滅亡國家的不合法度的器物,使百姓服役勞苦耗費財力,以致損害了國家的德政,這不是用來達到禮樂的和諧,保持神明的美善的方法。”這天,皇帝來到上方署,高堂隆和卞蘭隨行。

皇帝把高堂隆的奏章給了卞蘭,讓他反駁高堂隆說:“國家的興衰在於治理的,音樂起什麼作用呢?教化不顯著,難道是鐘的罪過?”高堂隆說:“禮樂,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根本。所以簫韶的樂曲演奏了九次以後,鳳凰也被招來起舞,雷鼓的演奏變換了六次,天神也會降臨,由此而穩定,刑罰由此而棄置不用,這就是和美達到了極點。

新的靡靡之音一奏響,商紂王就喪了命,大鐘鑄好以後,周景王就走向了衰敗,國家存亡的關鍵,經常是由這裏產生的,怎麼說它不是興盛衰敗的緣由呢?君王的舉動一定要記載下來,這是古代的規矩,做出的事情不合法度,用什麼給後人看?聖明的君王樂於聽到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所以有勸諫的途徑;忠誠的臣子願意盡力表現他的節操,所以有奮不顧身爲君王盡忠的大義。”皇帝稱讚他說得好。

高堂隆升任侍中,還兼任太史令。崇華殿發生火災,皇帝下詔問高堂隆:“這是什麼災禍?在禮法上,有什麼祈禱神明降福除災的方法嗎?”高堂隆回答說:“災變的發生,都是上天用來顯示教誨和告誡的方法,只有遵循禮義修養道德,纔可以戰勝災禍。

《易傳》說:‘上面不儉省,下面不節制,災火就會燒燬他們的房屋。’又說:‘君王高築他的樓臺,天火就會造成災禍。

這樣君王如果只知修飾宮室,不知百姓財力耗盡,所以上天用旱災作出反應,火從高大的宮殿裏燒起來。上天明察秋毫,因而責備告誡陛下;陛下應該更加重視人道,來回覆上天的意願。

過去太戊遇有桑樹和穀子在朝廷上生長,武丁遇有野雞嗚叫着登上鼎邊,他們都是聽說災變後心懷恐懼,謹慎小心地修養道德,三年以後,遠方的夷入前來朝覲進貢,因此號稱中宗、高宗。這就是前代可供借鑑的明顯事例。

現在考察以前的占卜,火災的發生,都是因爲大修臺榭宮室表示告誡。然而現在宮室之所以被增修擴建,實在是由於宮女太多的緣故。

應該挑選留下她們當中賢惠美好的,依照周朝的制度,減免其他剩餘的宮女。這就是祖己訓誡高宗,高宗能享有長久的美譽的原因。”

皇帝下詔問高堂隆:“我聽說漢武帝時。柏梁臺發生火災,卻大肆修建宮殿來鎮住這種災變,這是什麼道理呢?”高堂隆回答說:“臣聽說西京長安的柏梁臺發生火災後,越地的巫師陳述對付的辦法,修建建章宮,來鎮住火災顯示的凶兆;這是夷越的巫師做的事,不是聖賢的英明訓教。

《五行志》說:‘柏梁臺發生火災,然後有江充誣陷衛太子用巫術危害漢武帝的事情。’照《五行志》所說的,越地的巫師提議修建建章宮並沒有鎮住兇災。

孔子說:‘災害是儆戒人事、報應人的行爲,由陰陽災害之氣相互感應,來告誡君王的。,因此聖明的君王看到災害就責備自己,退下來修養道德,以便消除災害恢復正常。

現在應該免除百姓的勞役。宮室的規模,務必依循節儉的方針,裏邊足以抵禦風雨,外邊足以演習禮儀。

清除打掃發生火災的地方,不敢再在這裏修建宮室,象徵着吉祥的萐莆、嘉禾就一定會在這裏生長出來,以報答陛下對上天虔誠恭敬的美德。怎麼能使百姓勞累睏乏,耗盡他們的財力呢!這實在不是招致祥瑞而安撫遠方人。

4.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

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

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5. 馬鈞傳 文言文閱讀,,

【原文】馬先生鈞,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遊豫,不自知其爲巧也。當此之時,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譯文】馬鈞先生,字德衡,是天下聞名的技術高超的人。

他年輕時過着遊樂的生活,自己不知道有技術。在這時候,他從不對人家談到技術,又怎麼談得上有人知道他呢?【原文】爲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其奇文異變因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

此輪扁之對,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譯文】他當了博士,生活貧困,就想改進織綾機,不用說什麼人們就知道他技術巧妙了。舊式的織綾機,五十綜(綜:織綾機上經線的分組)的用五十個躡(躡:織綾機上的踏具),六十綜的用六十個躡,馬先生認爲這樣的設計費力費時,於是他改進機械,全都改用十二個躡。

改進以後,可以隨心所欲織出各種奇妙的花紋,織成後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樣,又像陰陽二氣反覆變化無窮。這正像製造輪子的工人(輪扁:古代製造輪子的工人)回答別人的詢問:那巧妙的地方是沒法用言語說明的,又怎麼能用言語去檢驗它呢?【原文】先生爲給事中,與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爭論於朝,言及指南車。

二子謂古無指南車,記言之虛也。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鈞,字德衡,鈞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輕重,輕重無準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虛爭空言,不如試之易效也。”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詔先生作之,而指南車成。

此一異也,又不可以言者也。從是,天下服其巧矣。

【譯文】先生任給事中官職時,有一次,和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在朝廷上爭論關於指南車的事。他兩個說,古代根本沒有指南車,記載上的說法是虛假的。

先生說:“古代是有指南車的。我們沒有去想到它罷了,哪是什麼遙遠的事呢!”兩人嘲笑他說:“先生大名是鈞,大號是德衡。

‘鈞’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東西輕重的,你現在這個‘衡’定不出輕重,還想做得出模具來嗎!”。先生說:“講空話,瞎爭論,還不如試一試可以見效。”

於是兩人把這事報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製作出來,後來,他就把指南車造成了。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沒法用言語說清楚的。

從此之後,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術高明瞭。【原文】居京師,都城內有地可以爲園,患無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於常。此二異也。

【譯文】他住在京師,城裏有地可以種植菜蔬,但愁的是近旁沒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製作了翻車,叫年輕人(童兒:年輕人)轉動它,汲來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裏,翻車裏外轉動,效率大大超過平常水車。

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原文】其後有人上百戲者,能設而不能動也。

帝以問先生:“可動否?”對曰:“可動。”帝曰:“其巧可益否?”對曰:“可益。”

受詔作之。以大木雕構,使其形若輪,平地施之,潛以水發焉。

設爲女樂舞象,至令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鬥雞,變化百端。此三異也。

【譯文】後來有人進貢一套雜技模型,只能作擺設不能活動。皇帝問先生:“你能使得它們動起來嗎?”回答說:“可以活動。”

皇帝說:“可以做得更巧妙些嗎?”回答說:“可以更好。”於是他就接受皇命製作了。

他用大木頭又雕又削,做成輪子的形狀,放在地上,下面設機關用水力發動。上面製作了女子奏樂舞蹈的偶像,還有木偶打鼓、吹簫、疊羅漢,還可以使木偶丟木球、擲劍、走繩索、翻筋斗,動作靈活,還有木偶坐堂審案,舂米磨面、鬥雞等各種各樣的動作。

這是第三件奇妙的製作。【原文】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又患發石車,敵人於樓邊懸溼牛皮,中之則墮,石不能連屬而至。欲作一輪,懸大石數十,以機鼓輪,爲常則以斷懸石,飛擊敵城,使首尾電至。

嘗試以車輪懸瓴甓數十,飛之數百步矣。【譯文】先生看到諸葛亮設計的連弩,說:“這東西巧是很巧,但還不頂完善。”

他說,他可以做出一種連弩,發箭的效率能增加五倍。又認爲發石車效果差,如果敵人在城樓邊掛起溼牛皮,發過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滑落下來,發石車又不能連續發射。

他想製作一種輪子,掛上幾十塊大石頭,用機械轉動輪子,輪上懸石的繩子按一定節奏斷掉,石子拋射到敵人城樓,可以迅速地接連拋射。他曾經試驗用個車輪掛上幾十塊磚頭瓦塊,可以拋射到幾百步遠的地方去。

【原文】有裴子者,上國之士也,精通見理,聞而哂之。乃難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對,裴子自以爲難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謂裴子曰:“子所長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馬氏所長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長,擊彼所短,則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難彼所長,則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難之不已,其相擊刺,必已遠矣。

心乖於內,口屈於外,此馬氏之所以不對也。”【譯文】有位裴先生,是京師的著名人士,見識精深,聽到先生的事情,就譏笑他。

他。

6. 《指南車》沈約文言文翻譯

指南車,起初是周公製造的,用以贈送給遙遠的外國使者。因爲地域遼闊,漫無邊際,人行

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便創制這種指南車,行駛時能隨時分清南北方向。鬼谷子說: “鄭國人採取玉石,一定車載司南,因爲有了它不會迷失方向。”到了秦代、漢代,指南車的車制沒有人知道。東漢張衡開始重新創造。漠末動盪混亂,張衡製造的指南車沒有流傳下來。魏朝高堂隆、秦朗,都是博學多聞的人,他們在朝堂上爭論不休,說沒有指南車,以往典籍中的記載都是虛言妄說。明帝青龍年間,詔令博士馬鉤重新制造指南車,車製造成功了。到晉代戰亂,馬鈞製造的指南車又亡夫了。石虎、姚興也先後派解飛、令狐生再次製造指南車。安帝義熙十三年,宋武帝平定長安,便得到了這種指南車。這種車的樣式如同鼓車,車上設置木人,舉手指向南方。車輪車身即使轉彎旋轉,木人舉手所指的方向不變。

皇帝車駕儀仗隊出行,指南車最先開動,在前面引導。這種指南車是戎狄製造的,機械設計不精密,雖然說是指南,但實際上大多不準確。車子旋轉拐彎,或是行駛慢一點快一點,所指方向尚須人工校正。范陽人祖沖之,思維靈活巧妙,常常說指南車應當重新構造。宋順帝升明末年,齊王擔任宰相,命令祖沖之製造指南車。指南車製造完成後,派撫軍丹陽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劉休試驗行駛。祖沖之製造的指南車機理非常精密靈巧,車子即使千百次拐彎千百次旋轉,所指方向沒有移動改變。晉代又有人制造丫指南舟。索虜拓跋燾派工匠郭善明製造指南車,經過很多年都沒有製成。扶風人馬嶽又製造指南車,快要完成,善明用毒酒殺害了他。

因變陳戒,發於懇誠什麼意思

在天變災異發生時提出勸誡警告,發自誠懇之心。——《資治通鑑·高堂隆傳》

《三國志》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2)

後遷少府,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遇雨不進。阜上疏曰:“昔文王有赤烏之符,而猶日昃不暇食;武王白魚入舟,君臣變色。而動得吉瑞,猶尚憂懼,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今吳、蜀未平,而天屢降變,陛下宜深有以專精應答,側席而坐,思示遠以德,綏邇以儉。間者諸軍始進,便有天雨之患,稽閡山險,以積日矣。轉運之勞,擔負之苦,所費以多,若有不繼,必違本國。《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徙使六軍團于山谷之間,進無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武王還師,殷卒以亡,知天期也。今年兇民譏,宜發明詔損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昔邵信臣爲少府於無事之世,而奏罷浮食;今者軍用不足,益宜節度。”帝即召諸軍還。

  後詔大議之不便於民者,阜儀以爲:致治在於任賢,興國在於務農。若舍賢而任所私,此忘治之甚者也。廣開宮館,高爲臺榭,以妨民務,此害農之甚者也。百工不敦其器,而競作奇巧,以合上欲,此傷本之甚者也。孔子曰:‘苛政甚於猛虎。’今守功文俗之吏,爲政不通治體,苟好煩苛,此亂民之甚者也。當今之急,宜去四甚,並詔公卿郡國,舉賢良方正敦樸之士而選用之,此亦求賢之一端也。

  阜又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爲密,反與小吏爲密乎?”帝聞而愈敬憚阜。

  帝愛女淑,未期而夭,帝痛之甚,追封平原公主,立廟洛陽,葬於南陵。將自臨送,阜上疏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備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帝不從。

  帝既新作許宮,又營洛陽宮殿觀閣。阜上疏曰:“堯尚茅茨而萬國安其居,禹卑宮室而天下樂其業;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古之聖帝明王,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雕弊百姓之財力者也。桀作璇室、象廊,約爲傾宮、鹿臺,以喪其社稷,楚靈以築章華而身受其禍;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夫不度萬民之力,以從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陛下當以堯、舜、禹、湯、文、武爲法則,夏桀、殷紂、楚靈、秦皇爲深誡。高高在上,實監後德。慎守天位,以承祖考,巍巍大業,猶恐失之。不夙夜敬止,允恭恤民,而乃自暇自逸,惟宮臺是侈是飾,必有危亡之禍。《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閴其無人’。王者以天下爲家,言豐屋之禍,至於家無人也。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陛下不以是爲憂,而營作宮室,無有已時。使國亡而臣可以獨存,臣又不言也;君作元首,臣爲股肱,存亡一體,得失同之。《孝經》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臣雖駑怯,敢忘爭臣之義?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陛下不察臣言,恐皇祖烈考之祚,將墜於地。使臣身死有補萬一,則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謹叩棺沐浴,伏俟重誅。”奏御,天子感其忠言,手筆詔答。每朝廷會議,阜常侃然以天下爲己任。數諫爭,不聽,乃屢乞遜位,未許。會卒,家無餘財。孫豹嗣。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魯高堂生後也。少爲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爲督郵。郡督軍與悌爭論,名悌而呵之。隆按劍叱督軍曰:“昔魯定見侮,仲尼歷階;趙彈秦箏,相如進缶。臨臣名君,義之所討也。”督軍失色,悌驚起止之。後去吏,避地濟南。

  建安十八年,太祖召爲丞相軍議掾,後爲歷城侯徽文學,轉爲相。徽遭太祖喪,不哀,反遊獵馳騁;隆以義正諫,甚得輔導之節。黃初中,爲堂陽長,以選爲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爲明帝。以隆爲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帝初踐阼,羣臣或以爲宜饗會,隆曰:“唐、虞有遏密之哀,高宗有不言之思,是以至德雍熙,光於四海。”以爲不宜爲會,帝敬納之。遷陳留太守。犢民酉牧,年七十餘,有至行,舉爲計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顯焉。徵隆爲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

  青龍中,大治殿舍,西取長安大鐘。隆上疏曰:“昔周景王不儀刑文、武之明德,忽公旦之聖制,既鑄大錢,又作大鐘,單穆公諫而弗聽,泠州鳩對而弗從,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記焉,以爲永鑑。然今之小人,好說秦、漢之奢靡以蕩聖心,求取亡國不度之器,勞役費損,以傷德政,非所以興禮樂之和,保神明之休也。”是日,帝幸上方,隆與卞蘭從。帝以隆表授蘭,使難隆曰:“興衰在政,樂何爲也?化之不明,豈鍾之罪?”隆曰:“夫禮樂者,爲治之大本也。故策韶九成,鳳皇來儀,雷鼓六變,天神以降,政是以平,刑是以錯,和之至也。新聲發響,商辛以隕,大鐘既鑄,周景以弊,存亡之機,恆由斯作,安在廢興之不階也?君舉必書,古之道也,作而不法,何以示後?聖王樂聞其闕,故有箴規之道。忠臣願竭其節,故有匪躬之義也。”帝稱善。

  遷侍中,猶領太史令。崇華殿災。詔問隆:“此何咎?於禮,寧有祈禳之義乎?”隆對曰:“夫災變之發,皆所以明孝誡也,惟率禮修德,可以勝之。《易傳》曰:‘上不儉,下不節,孽火燒其室。’又曰:‘君高其臺,天火爲災。’此人君苟飾宮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應之以旱,火從高殿起也。上天降鑑,故譴告陛下;陛下宜增祟人道,以答天意。昔太戊有桑谷生於朝,武丁有雊雉登於鼎,皆聞災恐懼,側身修德,三年之後,遠夷朝貢,故號曰中宗、高宗。此則前代之明鑑也。今案舊佔,災火之發,皆以臺榭宮室爲誡。然今宮室之所以充廣者,實由宮人猥多之故。宜簡擇留其淑懿,如周之制,罷省其餘。此則祖己之所以訓高宗,高宗之所以享遠號也。”昭問隆:“吾聞漢武帝時,柏樑災,而大起宮殿以厭之,其義云何?”隆對曰:“臣聞西京柏樑既災,越巫陳方,建章是經,以厭火祥;乃夷越之巫所爲,非聖賢之明訓也。《五行志》曰:‘柏樑災,其後有江兗巫蠱(也)衛太子事。’如《志》之言,越巫建章無所厭也。孔子曰:‘災者修類應行,精祲相感,以戒人君。’是以聖主睹災責躬,退而修德,以消復之。今宜罷散民役。宮室之制,務從約節,內足以待風雨,外足以講禮儀。清掃所災之處,不敢於此有所立作,萐莆、嘉禾必生此地,以報陛下虔恭之德。豈可疲民之力,竭民之財!實非所以致符瑞而懷遠人也。”帝遂復崇華殿,時郡國有九龍見,故改曰九龍殿。

  陵霄闕始構,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隆,對曰:“《詩》雲‘惟鵲有巢,惟鳩居之。’今興宮室,起陵霄厥,而鵲巢之,此宮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宮室未成,將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夫天道無親。惟與善人,不可不深防,不可不深慮。夏、商之季,皆繼體也,不欽承上天之明命,惟讒餡是從,廢德適欲,故其亡也忽焉。太戊、武丁,睹災竦懼,只承天戒,故其興也勃焉。今若休罷百役,儉以足用,增祟德政,動遵帝則,除普天之所患,興兆民之所利,三王可四,五帝可六,豈惟殷宗轉禍爲福而已哉!臣備腹心,苟可以繁祉聖躬,安存社稷,臣雖灰身破族,猶生之年也。豈憚忤逆之災,而令陛下不聞至言乎?“於是帝改容動色。

  是歲,有星孛於大辰。隆上疏曰:“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將營宮室,則宗廟爲先,廢廄庫爲次,居室爲後。今圜丘、方澤、南北郊、明堂、社稷,神位未定,宗廟之制又未如禮,而崇飾居室,士民失業。外人鹹雲宮人之用,與興戎軍國之費,所盡略齊。民不堪命,皆有怨怒。《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輿人作頌,則向以五福,民怒吁嗟,則威以六極,言天之賞罰,順民言,順民心也。是以臨政務在安民爲先,然後稽古之化,格於上下,自古及今,未嘗不然也。夫採椽卑宮,唐、虞、大禹之所以垂皇風也;玉臺瓊室,夏癸、商辛之所以犯昊天也。今之宮室,實違禮度,乃更建立九龍,華飾過前。天彗章灼,始起於房心,犯帝坐而幹紫微,此乃皇天子愛陛下,是以發教戒之象,始卒皆於尊位,殷勤鄭重,欲必覺寤陛下;斯乃慈父懇切之訓,宜崇孝子只聳之禮,以率先天下,以昭示後昆,不宜有忽,以重。”

  財軍國多事,用法深重。隆上疏曰:“夫拓跡垂統,必俟聖明,輔世匡治,亦須良佐,用能庶績其凝而品物康乂也。夫移風易俗,宣明道化,使四表同風,回首面內,德教光熙,九服慕義,固非俗吏之所能也。今有司務糾刑書,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宜崇禮樂,班敘明堂,修三雍、大射、養老,營建郊廟,尊儒士,舉逸民,表章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布愷悌,尚儉素,然後備禮封禪,歸功天地,使雅頌之聲盈於六合,緝熙之化混於後嗣。斯蓋至治之美事,不朽之貴業也。然九城之內,可揖讓而治,尚何憂哉!不正其本而救其末,譬猶棼絲,非政理也。可命羣公卿士通儒,造具其事,以爲典式。’隆又以爲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故三春稱王,明三統也。於是敷演舊章,奏而改焉。帝從其議,改青龍五年春三月爲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從地正也。

  遷光祿勳。帝愈增崇宮殿,雕飾觀閣,鑿太行之石英,採谷城之文石,起景陽山於芳林之園,建昭陽殿於太極之北,鑄作黃龍鳳皇奇偉之獸,飾金塘、陵雲臺、陵霄闕。百役繁興,作者萬數,公卿以下至於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遼東不朝。悼皇后崩。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沒民物。隆上疏切諫曰:蓋“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然則士民者,乃國家之鎮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勸農,後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報施也。昔在伊唐,世值陽九厄運之會,洪水滔天,使鯀治之,績用不成,乃舉文命,隨山刊木,前後歷年二十二載。災眚之甚,莫過於彼,力役之興,莫久於此,堯、舜君臣,南面而已。禹敷九州,庶士庸勳,各有等差,君子小人,物有服章。今無若時之急,而使公卿大夫並與廝徒共供事役,聞之四夷,非嘉聲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是以有國有家者,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嫗煦養育,故稱‘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上下勞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饑饉薦臻,無以卒歲。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臣觀在昔書籍所載,天人之際,未有不應也。是以古先哲王,畏上天之明命,循陰陽之逆順,矜矜業業,惟恐有違。然後治道用興,德與神符,災異既發,懼而修政,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爰及末葉,暗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軌,不納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恬忽變戒,未有不尋踐禍難,至於顛覆者也。

  天道既著,請以人道論之。夫六情五性,同在於人,嗜慾廉貞,各居其一。及其動也,交爭於心,欲強質弱,則縱濫不禁;精誠不制,則放溢無極。夫情之所在,非好則美,而美好之集,非人力不成,非谷帛不立。情苟無極,則人不堪其勞,物不充其求。勞求並至,將起禍亂。故不割情,無以相供。仲尼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由此觀之,禮義之制,非苟拘分,將以遠害而興治也。

  “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衆,僭號稱帝,欲興中國爭衡。今若有人來告,權、備並修德政,復履清儉,輕省租賦,不治玩好,動諮耆賢,事遵禮度。陛下聞之,豈不惕然惡其如此,以爲難卒討滅,而爲國憂乎?”若使告者曰,彼二賊併爲無道,祟侈無度,役其士民,重其徵賦,下不堪命,吁嗟日甚。陛下聞之,豈不勃然忿其困我無辜之民,而欲速加之誅,其次,豈不幸被疲弊而取之不難乎?苟如此,則可易心而度,事義之數亦不遠矣。

  且秦始皇不築道德之基,而築阿房之宮,不憂蕭牆之變,而修長城之役。當其君臣爲此計也,亦欲立萬世之業,使子孫長有天下,豈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傾覆哉?故臣以爲使先代之君知其所行必將至於敗,則弗爲之矣。是以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後至於亡;賢聖之君自謂將亡,然後至於不亡。昔漢文帝稱爲賢主,躬行約儉,惠下養民,而賈誼方之,以爲天下倒縣,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嘆息者三。況今天下雕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強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爲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且夫祿賜谷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爲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周禮》,天府掌九伐之則,以給九式之用,入有其分,出有其所,不相干乘而用各足。各足之後,乃以式貢之餘,供王玩好。又上用財,必考於司會。今陛下所與共坐廊廟治天下者,非三司九列,則臺閣近臣,皆腹心造膝,宜在無諱。若見豐省而不敢以告,從命奔走,惟恐不勝,是則具臣,非鯁輔也。昔李斯教秦二世曰:“爲人主而不恣睢,命之曰天下桎梏。”二世用之,秦國以覆,斯亦滅族。是以史遷譏其不正諫,而爲世誡。

  書奏,帝覽焉。謂中書監、令曰:“觀隆此奏,使朕懼哉!”

  隆疾篤,口占上疏曰:“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臣寢疾病,有增無損,常懼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誠,豈惟曾子,願陛下少垂省覽!渙然改往事之過謬,勃然興來事之淵塞,使神人響應,殊方慕義,四靈效珍,玉衡曜精,則三王可邁,五帝可越,非徒繼體守文而已也。

  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紹堯、舜、湯、武之治,而蹈踵桀、紂、幽、厲之跡,莫不蚩笑季世惑亂亡國之主,而不登踐虞、夏、殷、周之軌。悲夫!以若所爲,求若所致,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尋觀三代之有天下也,聖賢相承,歷載數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萬國咸寧,九有有截;鹿臺之金,巨橋之粟,無所用之,仍舊南面,夫何爲哉!然癸、辛之徒,恃其旅力,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諂諛是尚,臺觀是崇,淫樂是好,倡優是說,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上天不蠲,眷然回顧,宗國爲墟,夷子隸,紂縣自旗,粲放鳴條;天子之尊,湯、武有之,豈伊異人,皆明王之胄也。且當六國之時,天下殷熾,秦既兼之,不修聖道,乃構阿房之宮,築長城之守,矜誇中國,威服百蠻,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謂本枝百葉,永垂洪暉,豈寤二世而滅,社稷崩圮哉、近漢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內興宮殿,十餘年間,天下囂然。乃信越巫,懟天遷怒,起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卒致江充妖蠱之變,至於宮室乖離,父子相殘,殃咎之毒,禍流數世。

  臣觀黃初之際,天兆其戒,異類之鳥,育長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異也,宜防鷹揚之臣寧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冀亮帝室。昔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漢呂之亂,實賴朱虛,斯蓋前代之明鑑。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嘆,掇錄授能。由此觀之,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鍾,氣力稍微,輒自輿出,歸還里舍,若遂沉淪,魂而有知,結草以報。”詔曰:“生廉侔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昔邴吉以陰德,疾除而延壽。貢禹以守節,疾篤而濟愈。生其強飯專精以自持。”隆卒,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初,太和中,中護軍蔣濟上疏曰“宜遵古封禪”。詔曰:“聞濟斯盲,使吾汗出流足。”事寢歷歲,後遂議修之,使隆撰其禮儀。帝聞隆沒,嘆息曰:“天不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於琛嗣爵。

  始,景初中,帝以蘇林、秦靜等並老,恐傳業者。乃詔曰:“昔先聖既沒,而其遣言餘教,著於六藝。六藝之文,禮又爲急,弗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由來久。故閔子譏原伯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易由興哉?方今宿生臣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爲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穀梁》寡疇,宣帝承以十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勳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者具爲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有言:‘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數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初,任城棧潛,太祖世歷縣令。嘗督守鄴城。時文帝爲太子,耽樂田獵,晨出夜還。潛諫曰:“王公設險以固其國,都城禁衛,用戒不虞。《大雅》雲:‘宗子維城,無俾城壞。’又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諫。’若逸於遊田,晨出昏歸,以一日從禽之娛,而忘無垠之釁,愚竊惑之。”太子不悅,然自後游出差簡。黃初中,文帝將立郭貴嬪爲皇后,潛上疏諫,語在《后妃傳》。明帝時,衆役並興,戚屬疏斥,潛上疏曰:“天生蒸民而樹之君,所以覆燾羣生,熙育兆庶,故方制四海匪爲天子,裂土分疆匪爲諸侯也。始自三皇,爰暨唐、虞,鹹以博濟加於天下,醇德以洽,黎元賴之。三王既微,降逮於漢,治日益少,喪亂弘多,自時厥後,亦罔克乂。太祖浚哲神武,芟除景亂,克復王綱,以開帝業。文帝受天明命,廓恢皇基,踐阼七載,每事未遑。陛下聖德,纂承洪緒,宜崇晏晏,與民休息。而方隅匪寧,征夫遠戍,有事海外,縣旌萬里,六軍動,水陸轉運,百姓舍業,日費千金。大興殿舍,功作萬計,祖來之鬆,刊出窮谷,怪石珷玞,浮於河、淮,都圻之內,盡爲甸服,當供稿秸銍粟之調,而爲苑囿擇禽之府,盛林莽之穢,豐鹿兔之藪;傷害農功,地繁茨棘,災疫流行,民物大潰,上減和氣,嘉禾不植。臣聞文王作豐,經始勿亟,百姓子來,不日而成。靈沼、靈囿,與民共之。今宮觀崇侈,雕樓極妙,忘有虞之總期,恩殷辛之瓊室。禁地千里,舉足投網,麗擬阿房,役百幹溪。臣恐民力凋盡,下不堪命也。昔秦據餚函以制六合,自以德高三皇,功兼五帝,欲號諡至萬葉,而二世,願爲黔首,由枝幹既杌,本實先拔也。蓋聖王之御世也,克明俊德,庸勳親親。俊乂在官,則功業可隆,親親顯用,則安危同憂;深根固本,併爲幹冀,雖歷盛衰,內外有輔。昔成王幼衝,未能政,閡、呂、召、華,並在左右;今既無衛侯、康叔之監,分陝所任,又非旦、奭。東宮未建,天下無副。願陛下留心關塞,永保無極,則海內幸甚。”後爲燕中尉。辭疾不就,卒。

  評曰:辛毗、楊阜,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高堂隆學業修明,志在匡君,因變陳戒,發於懇誠,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謂意過其通者歟!

標籤:高堂 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