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是什麼傳統節日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是什麼傳統節日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是端午節,此爲端午節對聯,講的是掛艾草菖蒲、吃糉子等。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它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的法定節日,在中國,有多文人墨客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對端午節的尊崇。

小編專門蒐集整理了關於端午節對聯,僅供參考!

端午節對聯

1、上聯: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糉子

下聯: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2、上聯:堂前萱草舒眉綠

下聯:石上榴花照眼紅

3、上聯:時逢端午思屈子

下聯:每見龍舟想汨羅

4、上聯:門幸無題午

下聯:人慚不識丁

5、上聯:綠艾懸門漆藻彩

下聯:青蒲注酒益芬芳

6、上聯:榴裙萱黛增顏色

下聯:艾酒蒲漿記歲華

7、上聯:榴花彩絢朱明節

下聯:蒲葉香浮綠醑樽

8、上聯:結艾釵頭輕戰虎

下聯:奪標船首慣成龍

9、上聯: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爲邪崇

下聯:飛龍舟裹香糉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10、上聯:芳草美人屈子賦

下聯:冰心潔玉大夫詩

11、上聯:不畏汨羅河水深

下聯:甘冒東海浪濤激

12、上聯: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

下聯: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13、上聯:箬葉飄香,一糉嘗來千古事

下聯: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14、上聯: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下聯:天氣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15、上聯: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

下聯:端午賽龍舟憶屈子子孫世世奠英靈

16、上聯: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糉子

下聯: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17、上聯:報國遭讒兩放逐,癡心不改九章出

下聯: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18、上聯:艾葉如旗招百福

下聯:菖蒲似劍斬千妖

19、上聯:艾人驅瘴千門福

下聯:碧水競舟十里歡

20、上聯:艾旗招百福

下聯:蒲劍斬千邪

21、上聯:堂前萱草舒眉綠

下聯:石上榴花照眼紅

22、上聯:時逢端午思屈子

下聯:每見龍舟想汨羅

23、上聯:榴裙萱黛增顏色;

下聯:艾酒蒲漿記歲華

24、上聯:堂前萱草舒眉綠;

下聯:石上榴花照眼紅.

25、上聯:綠艾懸門漆藻彩;

下聯:青蒲注酒益芬芳.

26、上聯: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 下

聯:憶屈子子孫世世奠英靈

27、上聯:念故人 萬戶千家包糉子

下聯:慶佳節 敲鑼打鼓賽龍舟

28、上聯:門幸無題午

下聯:人慚不識丁

29、上聯:綠艾懸門漆藻彩

下聯:青蒲注酒益芬芳

30、上聯:榴裙萱黛增顏色

下聯:艾酒蒲漿記歲華

31、上聯:榴花彩絢朱明節

下聯:蒲葉香浮綠醑樽

32、上聯:結艾釵頭輕戰虎

下聯:奪標船首慣

34、上聯:芳草美人屈子賦

下聯:冰心潔玉大夫詩

35、上聯:不畏汨羅河水深

下聯:甘冒東海浪濤激

36、上聯:五月端陽春穗黃;

下聯:八月中秋月兒圓.

37、上聯:艾葉如旗招百福

下聯:菖蒲似劍斬千妖

38、上聯:艾人驅瘴千門福

下聯:碧水競舟十里歡

39、上聯:艾旗招百福

下聯:蒲劍斬千邪

40、上聯:艾人驅瘴千門福;

下聯:碧水競舟十里歡.

41、上聯:艾葉如旗招百福;

下聯:菖蒲似劍斬千妖.

42、上聯:生子興宗王鎮惡;

下聯:良辰競渡屈靈均.

43、上聯:千載招魂悲楚仕

下聯:萬人撫卷嘆離騷

44、上聯:我爲他哭屈落水

下聯:他爲我輩壯昇天

45、上聯:不畏汨羅河水深

下聯:甘冒東海浪濤激

46、上聯:時逢端午思屈子

下聯: 每見龍舟想汩羅

47、上聯: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糉子

下聯: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48、上聯:報國遭讒兩放逐,

下聯:癡心不改九章出.

49、上聯:汨羅滾滾萬人淚,

下聯:惟有離騷千古流.

50、上聯:芳草美人屈子賦

下聯:冰心潔玉大夫詩

端午節的介紹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

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五月五,過端午!快來和我們艾樂的小朋友一起過端午吧,看看寶貝們在這快樂的端午節裏幹什麼呢?

看,kd1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認識菖蒲、艾葉;端午節人們把菖蒲、艾葉插於門庭、懸於堂中,用以驅瘴避邪。

在傳統的端午對聯或帖子亦有“綠艾懸門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菖華泛酒堯樽綠,菰葉縈絲楚糉香”等句。

希望大家生活順順利利,快快樂樂。展開剩餘86%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今天Ka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爲了迎接端午,瞭解端午節的來歷,爲大家獻上一幅幅美麗的龍舟畫作,祝福大家端午節快樂!

kd2班的寶貝瞭解了端午節由來,知道端午節可以吃糉子,划龍舟……今天就要來畫蛋咯!

Kc2班開展了班級活動“端午節”,告知孩子們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首先讓幼兒觀看了視頻,讓孩子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中國特有的節日的氣氛,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

老師通過課件展示,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兩千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淵源,引導孩子們瞭解了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加深了他們對傳統節日和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印象。

最後手工製作糉子,孩子們樂得合不攏嘴了!

kd3班的寶貝們通過觀看端午節划龍舟視頻,自己給龍舟塗色,然後角色扮演划龍舟,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看了託班的萌娃們划龍舟,再來看看kb2班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的創意龍舟賽吧!我們瞭解了划龍舟的來歷,觀看了划龍舟比賽,大家興奮的吶喊加油,現在寶貝們分爲積木組,橡皮泥組,繪畫組,建構組來造龍舟吧!

Ke班萌娃們在幹嘛呢?哦,原來這羣萌娃們也在畫蛋呢!

Kc1班的孩子們跟着老師一起認識了端午的重要習俗,你知道艾草和菖蒲嗎?讓我們看看孩子在課堂上聚精會神的聽着老師的介紹。

kb1班,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中我們應該吃的什麼呀?(三角糉子)我們和老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個五月有點暖,這個端午很有愛,艾樂和你過端午,艾樂萌娃們祝大家端午快樂。

整理編輯:菲菲 (爆料有獎)

客服微信/爆料投稿(綿竹君):emianzhu

合作微信:mianzhug 電話:18990272520

閱讀原文進入綿竹VR全景>>>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溢芬芳是什麼節日

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溢芬芳是端午節日

_宋繅話闃付宋緗凇?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

端午節詩詞

端午節詩詞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爲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糉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舊俗,又忙着儲藥、配藥方,爲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線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 信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羣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

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豔,

弄潮幾部阿童遊。

珠簾枕簟芙蓉浦,

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

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啓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年。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爲邪崇;

飛龍舟裹香糉,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端午節燈謎

1、過二天是端午(品牌名):人頭馬(人頭馬就是)

因爲:過:失去 [lose]。如:過序(失去正常規律順序)——失去“二”的“天”剩下“人”

端即頭

午扣馬:用傳統的`十二生肖與它對應的十二地支相扣合,在燈謎中叫“假借法”,馬恰好對午。

2、埋頭搞改革,舊貌變了樣(傳統節日):重陽節

因爲:意思是重頭來過~

3、心無二用。 (射成語一句):一心一意

因爲:顧名思義~

4、夏天穿棉襖(城市名):武漢

因爲:看讀音~

5、輕煙散入五侯家 (體育活動):聖火傳遞

6、六月飛雪。 (射中藥名一):夏冰

因爲:的確有這一味藥的~

7、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裏紮根細繩子:糉子~

8、南陽諸葛亮,坐在將軍帳,排成八卦陣,要捉飛來將。(動物):蜘蛛。

因爲:想想它的形狀及習性~

端午節對聯賞析

01、端午午時人賞午;立春春日客遊春。端午池蓮花解語;夏晨岸柳鳥能言。

02、千載招魂悲楚仕;萬人撫卷嘆離。我爲他哭屈落水;他爲我輩壯。

03、時逢端午思屈子;每見龍舟想汨羅。芳草美人屈子賦;冰心潔玉大夫詩。

04、報國遭讒兩放逐,癡心不改九章出;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千古流。

05、艾葉如旗驅五毒;菖蒲似劍殺三蟲。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

06、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榴裙萱黛增顏色;艾酒蒲漿記歲年。

07、不畏汨羅河水深;甘冒東海浪濤激。汨羅沉沒一流恨;湘楚長懷千古羞。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的由來介紹

導語:關於端午節簡介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介紹。端午節又叫做端五節,或者是重午節,又或者是端陽節,端午節的別稱有很多,這是因爲端午節的習俗內涵很豐富,因此人們給他的別稱也就很多了。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的由來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按照夏曆以建寅之月(即後世常說的陰曆正月)爲歲首的計時方法,五月爲午,因此五日也稱午日。“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這一天也稱之爲重午,又名端陽,取陽氣開始旺盛之意,又稱作蒲節。《清嘉錄》引用《荊楚歲時記)稱京師將五月一日名爲端一,二日爲端二,三日爲端三,四日爲端四,五日爲端五。

端午節的由來介紹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影響最大的一說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這天抱石自沉湖南汨羅江,人們爲了救他,競相划船尋覓並向水中拋糉子。在江浙一帶,人們認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伍君就是吳國大夫伍子胥。他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所殺,並將其屍首裝入皮袋裏,扔入錢塘江。從那時起錢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人說是伍君顯靈。他的女兒曹娥便在這天駕舟,去拜見父親。人們出於對伍子胥的崇敬和對曹娥的同情,便駕舟相伴,後來演變成競舟活動。

端午節的對聯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酷搏。

堂前黃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艾葉如旗招百福;

茗蒲似劍斬千襖。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乘龍。

天中酒酌金危滿;

重五盤盛角泰香。

綠艾懸門添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楹聯叢話〉卷十二載,福州鄉俗,每逢端午節,既於朔日懸蒲插艾於門庭,而五日午時,又必用紅箋書對句,貼於楹柱,謂之午時書。明代徐振烈自作門前午時書雲:

門幸無題午;

人漸不識丁。

“午”隱寓譏諷語“牛不出頭”。聯稱“門幸”,含有不受人譏之意。“不識丁,即自稱爲文盲。”午“、”丁“同屬干支,對仗巧妙。

端午節的對聯是什麼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下面給大家分享了端午節的對聯,歡迎借鑑!

  上聯:節啓朱明,榴圖獻瑞;

  下聯: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上聯:畫鼓朱旗,錦標齊奪;

  下聯:香羅細葛,紗服新成。

  上聯:畫鼓朱旗,錦標競奪;

  下聯:粉團角黍,綺序欣逢。

  上聯:葛細含風,羅香疊雪;

  下聯:釵頭顫虎,屋角盤蛛。

  上聯: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下聯: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上聯: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下聯: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上聯:生子興宗王鎮惡;

  下聯:良辰競渡屈靈均。

  上聯:冰盤錯出仙人掌;

  下聯:珠履頻窺處士星。

  上聯:堂前萱草舒眉綠;

  下聯:石上榴花照眼紅。

  上聯:結艾釵頭輕戰虎;

  下聯:奪標船首慣成龍。

  上聯:綠艾懸門漆藻彩;

  下聯:青蒲注酒益芬芳。

  上聯:青糉嘉旬稱益智;

  下聯:赤符靈術善驅邪。

  上聯:五月端陽春穗黃;

  下聯:八月中秋月兒圓。

  上聯:艾人驅瘴千門福;

  下聯:碧水競舟十里歡。

  上聯:艾葉如旗招百福;

  下聯:菖蒲似劍斬千妖。

  上聯:端午池蓮花解語;

  下聯:夏晨岸柳鳥能言。

  上聯:榴花彩絢朱明節;

  下聯:蒲葉香浮綠醑樽。

  上聯:榴裙萱黛增顏色;

  下聯:艾酒蒲漿記歲華。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佳句良辰當五日

1.關於五月五日端午節的詩句對聯

五月五端午對聯大全

1、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

2、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汨羅沉沒一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難得鍾情兩遭流放離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5、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6、包糉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7、我爲他哭屈落水

他爲我輩壯

8、不畏汨羅河水深

甘冒東海浪濤激

9、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汨羅

10、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糉子

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2.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節詩歌詩句: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關諺語

未食五月糉,被褥不甘鬆。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糉,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糉,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糉,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糉,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糉,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糉,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糉,還要凍三凍。(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3.有關端午的詩句人日名句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5、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4.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作者:蘇軾 【宋代】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端午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蘇軾《屈原塔》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在世間張耒《和端午》衝波突出人齊,躍浪爭先鳥退飛盧肇《競渡詩》。

5.有關端午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菖蒲酒美清尊共。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 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 褚朝陽《五絲》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五色新絲纏角糉。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正是浴蘭時節動。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細纏五色臂絲長。 —— 舒頔《小重山·端午》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 舒頔《小重山·端午》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 殷堯藩《同州端午》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 范成大《鷓鴣天》。

6.關於端午節的詩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7.關於端午節的詩

一、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三、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在世間。

四、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五、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裏,卻有着不同的熱鬧與鬱憤。

六、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七、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8.讚美端午的詩句古詩

讚美端午的古詩有很多,下面我舉些例子:屈原塔(宋代)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譯文:楚地的人都爲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飄到了什麼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倉綠色的江流上,人們還投下飯食拯救飢餓的魚龜蝦蟹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

遺留下來的風俗成了比賽划龍舟,人們哀叫的聲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時的豪邁之人,當時慷慨赴死的意圖非常強烈。

世上的俗人怎麼能知道他這種想法呢,都以爲屈原戀戀不捨,不願意與這個世間告別。南賓縣之前屬於楚地,山上有留下來的古塔。

這塔應該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擔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這件事雖然沒有憑據,但這份心意已經很真切了。

古往今來的人有誰是不死的?沒有必要去比較是到底是長壽好還是死亡好。人的名聲實在是不會消忘的,而身份財富只是短暫的榮盛。

屈原正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與節操。南歌子·遊賞(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譯文:山色與歌女黛眉濃聚一樣綠,碧波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流。

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不再羨慕竹西歌吹的古揚州。菰米軟糕菖蒲菜,玉壺向玉杯傾倒着美酒。

不知誰家唱起水調歌頭,歌聲繞着青山飛去晚雲又將它挽留。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宋代)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峯照城郭,震澤浮雲天。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譯文:乘坐小轎任性而往,遇到勝景便遊覽一番。

在寺院裏焚香探幽,品嚐香茗與素齋。濛濛細雨時作時停,清幽小窗更顯妍麗。

這裏四面環山,如坐盆中,難見太陽,草木自生自長,蒼然一片。登上寺內最高的塔,放眼觀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煙波浩渺,浮天無岸。像卞山這樣深厚沉靜當然喜歡,也喜歡太湖吞吐雲天,無所不容的曠蕩氣度。

遊興還沒有結束,但村落中已經出現裊裊炊煙。歸來後記下今天的遊歷,心中掛懷無法入眠。

道潛也沒有睡意,孤燈古佛,同參夜禪。浣溪沙·端午(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譯文: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佈滿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

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譯文: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一枝艾草。

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往日能夠爲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髮蒼蒼。

我想要從屈原那裏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宋代)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裏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譯文: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溼,枝葉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多角形的糉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裏,送給閨中女子。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沐浴,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

不時的,窗外樹叢中黃鸝鳥兒鳴唱聲,打破閨中的寧靜,打破了那紗窗後手持雙鳳絹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夢。端午日賜衣(唐代)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譯文: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上面我節選了一部分,看你需要哪種情景描寫,蘇軾描寫的關於端午的詩句比較多。

9.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陽採擷(許文通) 玉糉襲香千舸競, 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婦把景擷。 六幺令·天中節(不詳)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不詳)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端午快樂》 之一: 【端】來一盤大糉子,【午】陽高照普天慶。 【快】請剝葦啖黃米,【樂】向此中尋真趣。

任春來作於戊子端午(2008年6月8日) 之二: 【端】杯遞盞慶佳節,【午】月艾糉有奇香。 【快】將閒愁都拋卻,【樂】而談笑享天倫。

任春來作於己醜端午佳節(2009年5月28日)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

猶鬆等閒驚破紗窗夢。 [編輯本段]【端午節對聯】 九子糉; 五彩絲。

天中節; 地臘辰。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天中令節; 地臘良辰。 蘭湯試浴; 蒲酒盈眉。

釵符艾虎; 蒲劍蒿人。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海國天中節; 江城五月春。

酒酌金卮滿; 盤盛角黍香。 千古諍臣罹禍; 爾今屈子開顏。

憶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五月端陽春穗黃; 八月中秋月兒圓。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生子興宗王鎮惡; 良辰競渡屈靈均。 冰盤錯出仙人掌; 珠履頻窺處士星。

青糉嘉旬稱益智; 赤符靈術善驅邪。 端午池蓮花解語; 夏晨岸柳鳥能言。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華。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啓朱明,榴圖獻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畫鼓朱旗,錦標齊奪; 香羅細葛,紗服新成。 畫鼓朱旗,錦標競奪; 粉團角黍,綺序欣逢。

葛細含風,羅香疊雪; 釵頭顫虎,屋角盤蛛。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龍舟競渡,不忘楚風餘韻; 詩臺抒懷,更憶聖哲先賢。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石恨; 赤縣雄。

10.端午節的詩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 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 褚朝陽《五絲》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五色新絲纏角糉。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正是浴蘭時節動。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 舒頔《小重山·端午》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 范成大《鷓鴣天》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 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重午佳辰獨掩門。 ——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 趙蕃《端午三首》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 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今天5月31號我想知道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爲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爲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爲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慾”。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牀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爲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糉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糉,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着密切的關係。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髮文身之國。至於斷髮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爲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爲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爲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爲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爲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爲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纔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爲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爲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爲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採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藥,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儘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採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爲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爲“鬥百草”的遊戲。而被視爲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爲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爲“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鍼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鍼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爲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採艾之外,也採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遊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纔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糉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樑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爲頭,以蒜爲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爲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爲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爲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爲“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爲“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爲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羣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爲了禳災,因此划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爲兩種。其一分爲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着划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着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爲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遊竄躲避。儘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製藥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纔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闢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糉子是以黍爲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糉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糉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糉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幹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糉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

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糉子大約可分爲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糉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糉,餡心以小棗、果脯爲主。第三種是豆沙糉,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糉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爲“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糉子,米質香軟,分爲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糉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糉以棗泥或豆沙爲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糉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糉。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糉子分鹼糉、肉糉和豆糉。鹼糉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爲“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爲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爲“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糉、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爲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爲“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爲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爲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爲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爲「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爲“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端午節詩詞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爲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糉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舊俗,又忙着儲藥、配藥方,爲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線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 信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羣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

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豔,

弄潮幾部阿童遊。

珠簾枕簟芙蓉浦,

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

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啓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年。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爲邪崇;

飛龍舟裹香糉,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詩歌、對聯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統稱糯米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糉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詩歌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5、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對聯

1、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2、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天氣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3、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爲邪崇,

飛龍舟裹香糉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4、日逢重五,節序天中。

5、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6、保艾思君子,依蒲祝聖人。

7、撫辰逢地臘,建午屆天中。

8、門幸無題午,人慚不識丁。

9、艾人驅瘴千門福,碧水競舟十里歡。

10、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

11、結艾釵頭輕戰虎,奪標船首慣成龍。

12、榴花彩絢朱明節,蒲葉香浮綠醑樽。

13、榴裙萱黛增顏色,艾酒蒲漿記歲年。

14、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15、堂前萱草舒眉綠,石上榴花照眼紅。

16、節啓朱明榴圖南瑞,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17、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18、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19、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20、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21、保艾寺君子,依蒲作聖人。

22、蒲帶榮封一品,艾旗捷報三元。

23、海國中天節,江城五月春。

24、千載招魂悲楚仕,萬人撫卷嘆離。

25、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26、汨羅沉沒一流恨,湘楚長懷千古羞。

27、難得鍾情,兩遭流放離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28、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29、包糉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30、我爲他哭屈落水,他爲我輩壯。

31、不畏汨羅河水深,甘冒東海浪濤激。

32、時逢端午思屈子,每見龍舟想汨羅。

33、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糉子,

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34、報國遭讒兩放逐,癡心不改九章出。

35、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千古流。

36、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糉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37、芳草美人屈子賦,冰心潔玉大夫詩。

38、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39、箬葉飄香,一糉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40、端午池蓮花解語,夏晨岸柳鳥能言。

41、艾葉如旗驅五毒,菖蒲似劍殺三蟲。

42、端午午時人賞午,立春春日客遊春。

43、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糉,好香,好香,

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44、五月五日,五叔懷中藏五糉,

三更三點。三嫂房內喚三哥。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對聯燈謎

端午節詩

己酉端午[2]

風雨端陽①生晦冥②,汨羅③無處吊④英靈⑤。

海榴⑥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⑦亦獨⑧醒⑨。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啓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關於端午節的對聯有什麼?

1、上聯:綠艾懸門漆藻彩 下聯:青蒲注酒益芬芳

2、上聯:榴裙萱黛增顏色 下聯:艾酒蒲漿記歲華

3、上聯:榴花彩絢朱明節 下聯:蒲葉香浮綠醑樽

4、上聯:結艾釵頭輕戰虎 下聯:奪標船首慣成龍

5、上聯:芳草美人屈子賦 下聯:冰心潔玉大夫詩

6、上聯:不畏汨羅河水深 下聯:甘冒東海浪濤激

7、上聯:艾葉如旗招百福 下聯:菖蒲似劍斬千妖

8、上聯:艾人驅瘴千門福 下聯:碧水競舟十里歡

9、上聯:堂前萱草舒眉綠 下聯:石上榴花照眼紅

10、上聯:時逢端午思屈子 下聯:每見龍舟想汨羅

11、上聯: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糉子 下聯: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12、上聯:念故人 萬戶千家包糉子 下聯:慶佳節 敲鑼打鼓賽龍舟

13、上聯:賽龍奪錦 鼓聲催發健兒奮 下聯:端日弄波 漿拍浩湯舟隊威

14、上聯:箬葉飄香 一糉嘗來千古事 下聯:龍舟逐水 百橈劃出四時情

15、上聯:日光端午 清明水底見重陽 下聯:天氣大寒 霜降屋檐成小雪

16、上聯: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爲邪崇 下聯:飛龍舟裹香糉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17、上聯:報國遭讒兩放逐 癡心不改九章出 下聯:汨羅滾滾萬人淚 惟有離千古流

18、上聯: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 下聯:端午賽龍舟憶屈子子孫世世奠英靈

19、上聯:難得鍾情 兩遭流放離賦 下聯:惟懷義膽 一佐報國厄運橫

20、上聯:包糉子 舉國歡宴聚親友 下聯:賽龍舟 酒吟詩慰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