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花影的詩意怎麼寫

1.蘇軾的花影詩意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花影的詩意怎麼寫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譯文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賞析《花影》,初讀這首詩,你會認爲這是一首詠物詩,明白通俗;細細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含蓄隱晦。原來是蘇軾在慨嘆他的政敵即那些所謂"熙豐小人",他們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

這是蘇軾一首用以抒發政敵被起用的憤懣詩。

2.蘇軾寫的花影這首詩的詩意

[譯文]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能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賞析】

花影本來很美,爲什麼詩人這樣厭惡它呢?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詩篇反映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態度,而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此詩甚爲隱諱,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陽落猶神宗崩,小人俱貶謫;明月升指改朝換代,小人不窮。

3.花影古詩的意思

花影

宋代: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譯文: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僕人去清掃都掃不掉。

傍晚太陽下山花影剛剛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着眼於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4.《花影》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花影》這首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原詩: 《花影》宋代: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卻教 一作:又教) 釋義: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擴展資料: 有人說詩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當政的小人,難以驅去,趕不盡,除不絕。

這樣解詩不免呆板無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蘇軾的水平也太差勁了,“明月花影”,這是何等雅緻的景物,用來形容小人,一點攻擊力也沒有。

大家見罵人時,誰把對方罵成“花影”?像劉禹錫《聚蚊謠》,把小人形容爲蚊子,羅隱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爲木偶,這才叫諷刺。 那麼此詩中的喻義又是什麼呢?此詩喻義深遠,其中有着一種非常複雜的感情。

常言道:“如影隨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間的種種瑣事,正像花影一樣縈繞在花前,揮不盡,拋不去,只要有日月輪迴,只要還停留在這世上,你就躲不開、趕不走這永遠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歡它。

東坡喜歡禪,這首詩中頗有禪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花影 (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

5.花影蘇軾

原文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註釋 1。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2。

瑤臺:華貴的亭臺。 3。

幾度:幾次。 4。

童:男僕。這兩句說,亭臺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僕人掃都掃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6。教:讓。

7。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好像是月亮送來的。

將,語氣助詞,用於動詞之後。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着月光出現了。

譯文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專家小析 《花影》,初讀這首詩,你會認爲這是一首詠物詩,明白通俗;細細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含蓄隱晦。

原來是蘇軾在慨嘆他的政敵即那些所謂"熙豐小人",他們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 這是蘇軾一首用以抒發政敵被起用的憤懣詩。

-------- 轉載 。

6.古詩花影的主題思想

花影(宋·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譯文】: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卻掃不走。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自始至終着眼於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着光的動。

爲什麼用“上”不用“下”因爲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

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

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着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爲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評論說“上瑤臺”比喻小人在高位當權“掃不開”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於事三四兩句以太陽剛落花影消失明月東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暫時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從詩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況來分析產生鄙視羣小痛恨官場腐敗的感情也許是可能的。

但詩歌作爲文藝作品它顯然不能是生活的實錄它比生活本身應該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實哪一句即喻什麼人或什麼事難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了。花影本來很美爲什麼詩人這樣厭惡它呢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

詩篇反映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態度而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7.王駕寫的社日的詩意

王駕,唐代詩人,字大用,河中人。

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詩六首,雖不多,但頗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流傳很廣。

前者寫農村的春社勝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時“家家扶得醉人歸”,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後者寫春雨過後,從前明明看見過的葉裏花蕊現在卻沒了蹤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蛺蝶紛紛飛過牆去,於是詩人不禁懷疑“春色在鄰家”,寫得十分幽默生動,妙趣橫生。 補充詩集: 社日(一作張演詩)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雨晴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溼,園林似卻春。 洗風清枕簟,換夜失埃塵。

又作豐年望,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亂後曲江(一作羊士諤詩) 憶昔爭遊曲水濱,未春長有探春人。

遊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過故友居 鄰笛寒吹日落初,舊居今已別人居。

亂來兒侄皆分散,惆悵僧房認得書。 經典唐詩欣賞 社 日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時,民衆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非常熱鬧。

宋代詩人楊萬里《觀社》有生動描寫:“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

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晌癲!”王駕這首《社日》寫法卻完全不同,它沒有一字正面寫作社的情景,卻也寫出了這個節日的歡樂,而且遠比楊萬里的那首詩膾炙人口。 詩一開始不寫“社日”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

鵝湖山,在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這地名本身十分誘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鵝鴨成羣,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

春社時屬仲春,“稻粱肥”,是指田裏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村外風光是這樣迷人,那麼村內呢?到處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繫第一句描寫,真可以說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所以一、二句雖隻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兩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訴讀者,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着。

“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閉戶”表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是很有表現力的。

同時,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參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後兩句寫“社日”正題。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沒有就作社表演熱鬧場面着筆,卻寫社散後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越來越長,說明天色向晚。

同時,村裏植有“桑柘”,可見養蠶也搞得不錯。遣詞用語體現出詩人的藝術匠心。

春社散後,人聲漸稀,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種情景,即一些爲慶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着回家。“家家”是誇張說法,說明這種情形之普遍。

不正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選取高潮之後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來表現它,是頗爲別緻的。它的暗示性很強,讀者通過這個尾聲,會自然聯想到作社、觀社的全過程。

“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正因爲心裏高興,纔不覺貪杯,而這種高興又是與豐收的喜悅分不開的。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通過富有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細節寫社日景象,筆墨極省,反映的內容卻極爲豐富。

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與絕句短小體裁極爲適應,使人讀後不覺其短,回味深長。當然,在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詩所寫的那樣好,詩人顯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周嘯天) 雨 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

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徵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後,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詩人望着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多麼掃興而生感喟啊!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

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着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爲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象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牆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豈不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豈不更加悵惘!望着“紛紛過牆去”的蜂蝶,滿懷。

8.花影古詩中後兩句說明詩人心情怎樣

花影(宋·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譯文】: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卻掃不走。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自始至終着眼於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着光的動。

爲什麼用“上”不用“下”因爲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

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

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着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標籤:詩意 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