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也稱爲茶藝,是一種傳統的日本文化。它不僅是一種飲茶的方式,還是一種儀式感、修養和禮儀的體現,也是一種美學藝術。它強調與自然、與人文、與歷史及文化傳承的聯繫。

茶道起源於15世紀的日本,最初是由一位僧人名叫千利休創立的。千利休將茶道定義爲“清淨的靈魂在清淨的空間中與人、物和自然交流的藝術”。茶道強調平衡、謙虛、忍耐、純粹和誠實等傳統日本美德。

在茶道中,茶具、茶葉、水以及製茶的過程都有着很高的藝術性和儀式感。茶道家用獨特的方法來製作和品嚐茶,如使用特殊的茶具、煮水的方式、品嚐的步驟和儀式等。茶道家在製茶和品茶的過程中,會通過花道和藝術作品來體現對自然和美的敬意。

茶道是日本的國粹之一,它的影響已經傳播到了全球。茶道獨特的美學和文化價值,吸引了許多人學習和欣賞。通過茶道的學習,人們可以感受到日本精神和文化的內核,以及對自然、生命、人文和歷史的敬仰。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愛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禮儀的簡稱.日本茶道文化中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日本獨特的審美特徵。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裏,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

  茶道的流程主要分爲、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過程,其中濃茶是最爲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至於日本茶道的道具可以分爲廣義和狹義。廣義的茶道具包括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狹義的茶道具則僅僅是指涼爐、茶碗、茶杯、茶壺、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將茶碗本身稱爲茶道具。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爲“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如今,有五百年曆史的茶道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爲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千姿百態的茶道具成爲日本美的象徵。有關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茶道活動的人口達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經濟上製造奇蹟,在世界上引起了人們對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時,日本爲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也積極的宣傳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傳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們瞭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條捷徑。但是,茶道對於外國人實在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沒有接觸過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

  試圖將此歸納爲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侷限性。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院、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爲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間展現的是一個活龍活現的“小東洋”。由此,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而且,茶道是一種活的藝術,我們很難抓住它的形體。茶道藝術是通過茶事來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藝術的創作就消失了。

  研究茶道,我們不可能象鑑賞一副繪畫那樣靜觀和思索,我們必須隨着茶事的進展去捕捉瞬間的現象。但在瞬間與瞬間之間不僅留下了許多空隙,而且,我們常常會被那一個個細小的現象迷住,很難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與音樂、舞蹈、繪畫等常見的藝術形式不同,表演者與鑑賞者和合成一體的、不能區分的。要是真正體會茶道的妙處,必須親自參加茶事。但是當好一個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當一個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視實踐,反對依靠書本,這就要求每個茶道研究者必須是茶道藝術的實踐者。這就給外國人對於茶道的理解設下重重難關。

  由於茶道不同與其他藝術的自賞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稱爲藝術的自信。多少年來,致力於茶道實踐的人層出不窮,而作爲旁觀者,冷靜的思考、研究於茶道藝術的人卻十分罕見。給茶道下定義,全面地論述茶道,是近年來纔有的新事物。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畫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樂道爲一體,是日本獨特的生活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原產於中國,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去中國學習佛教禪宗的日本僧侶在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把中國的茶種和喝茶的道具和禮儀一起帶回了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剛開始,這些茶葉作爲一種貴重藥物被利用,後來在日本栽培成功逐漸推廣飲用,與此相對的符合日本人的茶道禮儀也漸漸制定出來。

  茶道的發展經歷了衆多茶道大家的推廣和發展。茶道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三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在室町時代,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產品增多,競爭激烈,商業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很多人爲了享受寧靜、閒寂的生活,追求“侘”的審美意識,往往找一塊僻靜的處所,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村田珠光主張茶與禪在精神上的統一,提出了“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創作了“侘茶”這一茶道方式。武野紹鷗承先啓後,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典雅、素淡、純淨的思想匯入茶道,爲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十六世紀末,作爲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作爲“千家流”流派的鼻祖,在他死後,他的後代創設了“表千家”、“裹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作爲茶道主流一直延續到現在。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發展,日本茶道已經發展成爲融合建築、園藝、美術、宗教、思想、文學、烹飪等諸文化風格的以飲茶爲主體的綜合藝術技能。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美學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爲,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爲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樑,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着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爲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爲做作的行爲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爲,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纔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迴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爲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衆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擴展資料: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系起來,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揭開情慾束縛,從浮雲的名,進入到大地的實裏。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僧侶用“吃茶”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便曾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衆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纔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爲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爲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爲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爲“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爲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爲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爲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爲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爲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爲後世所借鑑,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爲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爲“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製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對於日本茶道文化,你對它有什麼瞭解?

日本茶道文化實際上是中國茶藝的傳承和演化,兩者大同小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國的起源、傳承和發展。

茶文化是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兼具了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葉的品評技法,藝術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鑑賞,對品茶過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葉的栽培和飲用,在我國有3000多年曆史,也就是說,在商朝時期,我國老百姓就開始喝茶了。

關於茶葉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比較可信。

第一種說法記載在《神農食經》裏,寫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相傳,神農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燒水喝,一陣風颳來,把幾片茶樹葉子吹落,正好掉進開水鍋裏,鍋內立馬飄出陣陣清香。喜歡品嚐百草滋味的神農氏並沒有介意開水中有綠葉子,舀起水嚐了嚐,瞬間覺得神清氣爽,滿口生津。就這樣,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生活習慣的茶葉,被偶然發現了。

第二種說法收錄在《神農百草經》裏,文字說:神農嚐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氏在山上品嚐百草時,不幸吃了一種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樹旁,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他順手捋了一把茶樹葉子塞進嘴裏,經過咀嚼,竟然奇蹟般地解了毒。隨後,茶葉被當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們皆知。

唐朝中期,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陸羽。陸羽自小在寺廟中長大,寺廟的禪師經常喝茶,受耳聞目染,陸羽自小對茶葉產生了濃厚興趣。

長大後,陸羽發現,茶葉雖然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曆史,但沒有一本系統地介紹茶葉的書籍,因此,他立志要寫一本關於茶葉的書籍,

從19歲起,陸羽開始遊歷和考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拜訪當地的茶農和品茶高手,逐漸積累下豐富的茶葉知識,比如,不同茶葉的生長環境和週期,製作方式,儲存方法,沖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鑑方法,等等,瞭解這些知識爲他以後撰寫《茶經》打下堅實基礎。

最終,陸羽在50歲左右時,寫完了《茶經》,這本書被稱作茶葉界的百科全書,對普及茶葉知識,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經》詳細記載了泡茶時的程序,主要有:淨手,洗茶壺,沖泡,蓋上壺蓋,給客人分杯,斟茶,奉茶,聞香,品茶。

當然,沖泡不同品種的茶葉時,所用的水溫、茶具和手法也不盡相同。

把茶葉沫子加入鐵壺進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稱作“抹茶法”,因爲茶葉事先製作成茶餅,煎煮時用工具從茶餅上取下一塊碾碎,再放入茶壺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異。這種方法大約起源於東晉時期。

把茶葉和冷水放入鐵壺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主要是鹽)燒開來飲用,這種獲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於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濃郁,甚至還帶一絲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調味品來改善味道,喝茶的過程要配以點心或乾果搭配着吃,俗稱“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來獲取茶水,一是不習慣茶水的味道,二是製作起來很麻煩。

以開水沖泡茶葉獲取茶水的方法,被稱作“沖泡法”,起源於廣東潮汕地區,在茶藝裏邊最具有觀賞性。沖泡過程包括準備茶具、取水、燒水、候湯、品茶等環節,現在的工夫茶和壺泡茶都沿用這種方法。

“沖泡法”的過程看起來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過程中還能吟詩作對,品茶論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質,可以修身養性,靜心凝神,所以,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沖泡法”喝茶方式經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論是抹茶法還是煎茶法,在唐宋時期都非常流行。

衆所周知,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很強大,周邊許多國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國”,他們以“藩屬國”自居,這些藩屬國裏邊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級,很文雅,佩服得五體投地。從中唐開始,凡是來唐朝學習的日本使者,都會學習一些先進技藝和文化帶回日本,這些技藝裏就包括茶藝,流傳到日本後被稱作“茶道”。

歷史上,晁衡、空海法師、榮西禪師等人,都在中國學習多年,深諳茶藝,是日本優秀的茶文化傳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細分爲抹茶道和煎茶道,它們實際上是中國唐宋時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時又吸收了“沖泡法”的一些技藝,最終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雖承襲中國茶文化的種種,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國茶藝影響頗深。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繫。總結起來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和敬清寂”。爲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爲: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這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此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爲“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點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着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爲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衝飲法影響的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戶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

  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萬象,並使之藝術化。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係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無形是說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永久是說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爲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爲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準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爲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淨。

  日本人的審美,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 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

  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爲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爲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爲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爲主,以茶爲輔。茶爲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爲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爲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裏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爲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爲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纔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爲開山,邵鷗爲先導,千利休爲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爲“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爲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爲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爲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爲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繫的。

  “和敬清寂”被稱爲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爲: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爲“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爲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的程序

  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爲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裏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淨。然後,把一個乾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爲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爲牀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首席賓客(稱爲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衆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是爲避免空肚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裏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爲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字上。“侘”日語音爲“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

  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爲“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爲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着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裏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爲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裏,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菴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爲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裏,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爲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爲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應當說更爲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裏,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爲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裏,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爲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爲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爲就符合茶道禮法時,纔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爲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爲“和、敬、清、寂”。茶爲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爲準則。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爲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爲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纔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爲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爲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愛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禮儀的簡稱.日本茶道文化中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日本獨特的審美特徵。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裏,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

  茶道的流程主要分爲、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過程,其中濃茶是最爲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至於日本茶道的道具可以分爲廣義和狹義。廣義的茶道具包括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狹義的茶道具則僅僅是指涼爐、茶碗、茶杯、茶壺、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將茶碗本身稱爲茶道具。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爲“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如今,有五百年曆史的茶道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爲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千姿百態的茶道具成爲日本美的象徵。有關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茶道活動的人口達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經濟上製造奇蹟,在世界上引起了人們對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時,日本爲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也積極的宣傳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傳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們瞭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條捷徑。但是,茶道對於外國人實在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沒有接觸過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

  試圖將此歸納爲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侷限性。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院、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爲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間展現的是一個活龍活現的“小東洋”。由此,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而且,茶道是一種活的藝術,我們很難抓住它的形體。茶道藝術是通過茶事來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藝術的創作就消失了。

  研究茶道,我們不可能象鑑賞一副繪畫那樣靜觀和思索,我們必須隨着茶事的進展去捕捉瞬間的現象。但在瞬間與瞬間之間不僅留下了許多空隙,而且,我們常常會被那一個個細小的現象迷住,很難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與音樂、舞蹈、繪畫等常見的藝術形式不同,表演者與鑑賞者和合成一體的、不能區分的。要是真正體會茶道的妙處,必須親自參加茶事。但是當好一個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當一個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視實踐,反對依靠書本,這就要求每個茶道研究者必須是茶道藝術的實踐者。這就給外國人對於茶道的理解設下重重難關。

  由於茶道不同與其他藝術的自賞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稱爲藝術的自信。多少年來,致力於茶道實踐的人層出不窮,而作爲旁觀者,冷靜的思考、研究於茶道藝術的人卻十分罕見。給茶道下定義,全面地論述茶道,是近年來纔有的新事物。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畫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樂道爲一體,是日本獨特的生活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原產於中國,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去中國學習佛教禪宗的日本僧侶在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把中國的茶種和喝茶的道具和禮儀一起帶回了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剛開始,這些茶葉作爲一種貴重藥物被利用,後來在日本栽培成功逐漸推廣飲用,與此相對的符合日本人的茶道禮儀也漸漸制定出來。

  茶道的發展經歷了衆多茶道大家的推廣和發展。茶道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三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在室町時代,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產品增多,競爭激烈,商業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很多人爲了享受寧靜、閒寂的生活,追求“侘”的審美意識,往往找一塊僻靜的處所,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村田珠光主張茶與禪在精神上的統一,提出了“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創作了“侘茶”這一茶道方式。武野紹鷗承先啓後,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典雅、素淡、純淨的思想匯入茶道,爲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十六世紀末,作爲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作爲“千家流”流派的鼻祖,在他死後,他的後代創設了“表千家”、“裹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作爲茶道主流一直延續到現在。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發展,日本茶道已經發展成爲融合建築、園藝、美術、宗教、思想、文學、烹飪等諸文化風格的以飲茶爲主體的綜合藝術技能。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美學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爲,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爲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樑,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着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爲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爲做作的行爲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爲,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纔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迴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爲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衆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擴展資料: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系起來,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揭開情慾束縛,從浮雲的名,進入到大地的實裏。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僧侶用“吃茶”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便曾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衆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纔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爲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爲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爲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爲“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爲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爲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爲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爲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爲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爲後世所借鑑,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爲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爲“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製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對於日本茶道文化,你對它有什麼瞭解?

日本茶道文化實際上是中國茶藝的傳承和演化,兩者大同小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國的起源、傳承和發展。

茶文化是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兼具了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葉的品評技法,藝術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鑑賞,對品茶過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葉的栽培和飲用,在我國有3000多年曆史,也就是說,在商朝時期,我國老百姓就開始喝茶了。

關於茶葉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比較可信。

第一種說法記載在《神農食經》裏,寫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相傳,神農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燒水喝,一陣風颳來,把幾片茶樹葉子吹落,正好掉進開水鍋裏,鍋內立馬飄出陣陣清香。喜歡品嚐百草滋味的神農氏並沒有介意開水中有綠葉子,舀起水嚐了嚐,瞬間覺得神清氣爽,滿口生津。就這樣,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生活習慣的茶葉,被偶然發現了。

第二種說法收錄在《神農百草經》裏,文字說:神農嚐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氏在山上品嚐百草時,不幸吃了一種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樹旁,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他順手捋了一把茶樹葉子塞進嘴裏,經過咀嚼,竟然奇蹟般地解了毒。隨後,茶葉被當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們皆知。

唐朝中期,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陸羽。陸羽自小在寺廟中長大,寺廟的禪師經常喝茶,受耳聞目染,陸羽自小對茶葉產生了濃厚興趣。

長大後,陸羽發現,茶葉雖然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曆史,但沒有一本系統地介紹茶葉的書籍,因此,他立志要寫一本關於茶葉的書籍,

從19歲起,陸羽開始遊歷和考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拜訪當地的茶農和品茶高手,逐漸積累下豐富的茶葉知識,比如,不同茶葉的生長環境和週期,製作方式,儲存方法,沖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鑑方法,等等,瞭解這些知識爲他以後撰寫《茶經》打下堅實基礎。

最終,陸羽在50歲左右時,寫完了《茶經》,這本書被稱作茶葉界的百科全書,對普及茶葉知識,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經》詳細記載了泡茶時的程序,主要有:淨手,洗茶壺,沖泡,蓋上壺蓋,給客人分杯,斟茶,奉茶,聞香,品茶。

當然,沖泡不同品種的茶葉時,所用的水溫、茶具和手法也不盡相同。

把茶葉沫子加入鐵壺進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稱作“抹茶法”,因爲茶葉事先製作成茶餅,煎煮時用工具從茶餅上取下一塊碾碎,再放入茶壺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異。這種方法大約起源於東晉時期。

把茶葉和冷水放入鐵壺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主要是鹽)燒開來飲用,這種獲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於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濃郁,甚至還帶一絲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調味品來改善味道,喝茶的過程要配以點心或乾果搭配着吃,俗稱“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來獲取茶水,一是不習慣茶水的味道,二是製作起來很麻煩。

以開水沖泡茶葉獲取茶水的方法,被稱作“沖泡法”,起源於廣東潮汕地區,在茶藝裏邊最具有觀賞性。沖泡過程包括準備茶具、取水、燒水、候湯、品茶等環節,現在的工夫茶和壺泡茶都沿用這種方法。

“沖泡法”的過程看起來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過程中還能吟詩作對,品茶論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質,可以修身養性,靜心凝神,所以,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沖泡法”喝茶方式經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論是抹茶法還是煎茶法,在唐宋時期都非常流行。

衆所周知,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很強大,周邊許多國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國”,他們以“藩屬國”自居,這些藩屬國裏邊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級,很文雅,佩服得五體投地。從中唐開始,凡是來唐朝學習的日本使者,都會學習一些先進技藝和文化帶回日本,這些技藝裏就包括茶藝,流傳到日本後被稱作“茶道”。

歷史上,晁衡、空海法師、榮西禪師等人,都在中國學習多年,深諳茶藝,是日本優秀的茶文化傳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細分爲抹茶道和煎茶道,它們實際上是中國唐宋時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時又吸收了“沖泡法”的一些技藝,最終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雖承襲中國茶文化的種種,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國茶藝影響頗深。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繫。總結起來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和敬清寂”。爲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爲: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這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此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爲“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點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着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爲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衝飲法影響的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戶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

  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萬象,並使之藝術化。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係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無形是說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永久是說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爲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爲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準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爲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淨。

  日本人的審美,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 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

  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爲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爲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爲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爲主,以茶爲輔。茶爲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爲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爲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裏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爲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爲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纔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爲開山,邵鷗爲先導,千利休爲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爲“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爲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爲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爲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爲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繫的。

  “和敬清寂”被稱爲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爲: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爲“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爲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的程序

  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爲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裏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淨。然後,把一個乾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爲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爲牀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首席賓客(稱爲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衆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是爲避免空肚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裏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爲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字上。“侘”日語音爲“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

  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爲“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爲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着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裏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爲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裏,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菴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爲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裏,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爲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爲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應當說更爲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裏,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爲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裏,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爲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爲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爲就符合茶道禮法時,纔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爲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爲“和、敬、清、寂”。茶爲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爲準則。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爲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爲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纔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爲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爲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標籤:日本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