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百家姓楊姓來歷

百家姓楊姓來歷

楊姓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楊姓是隋朝和南吳的國姓;楊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楊由“木”和“昜”組成。“木”指的是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昜”古同“陽”,指的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所以“楊”是太陽的意思。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百家姓楊姓的來歷?

1、源自姬姓,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爲楊侯,春秋時楊爲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爲姓。

2、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爲氏。

3、源於改姓而來: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楊伯僑爲得姓始祖,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爲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

楊姓也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衆說紛紜,有說是因官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公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後裔。

《姓纂》上面說:“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爲楊侯;子國,以國爲姓。”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衆多兒子中,最爲神氣的一房。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後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被當時五霸之一的晉國所吞併。

姓氏中楊的由來?

1、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爲周朝王室。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爲楊侯,春秋時楊爲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爲姓;源於晉武公子伯僑。

2、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爲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爲楊氏;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爲倪姓所改;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爲楊姓。

擴展資料

楊姓名人

1、楊伯僑

楊伯僑(公元前724年~?),僑亦作橋、喬,又名文實。晉獻公詭諸之弟,姬稱次子。時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鄭)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勳,敕封於楊(國名,今山西洪洞縣東南),稱楊侯,敕命楊侯太祖。

其六世孫楊道爲避難始以祖地楊(邑)爲氏,被後世尊爲“楊氏授姓”始祖,史稱楊氏正宗,是爲天下“楊氏”始祖楊伯橋。卒諡賢敬。配於氏,生三子,遜、近(字子恭,爲邑宰駐守洪洞楊國)、述(字子憲,晉國令尹)。

2、楊朱

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3、楊震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鬱,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羣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纔開始步入仕途。

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爲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爲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爲太尉。他爲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爲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姓

楊姓的來源與歷史

楊姓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楊姓是隋朝和南吳的國姓;楊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

楊由“木”和“昜”組成。“木”指的是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昜”古同“陽”,指的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所以“楊”是太陽的意思。以太陽爲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楊。楊姓的起源與來歷主要有三個部分:

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爲周朝王室。

1、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爲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爲楊侯,春秋時楊爲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爲姓。

3、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爲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爲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爲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爲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爲氏。

源於改姓而來。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1、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爲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爲趙、張、楊、李等姓。

2、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爲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爲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3、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爲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爲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爲楊姓。

4、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爲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姓的簡介: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中國人口第六大姓。楊姓遍佈中國各地;其中,中國的四川省是楊姓第一大省。楊姓向海外也有比較大範圍的移民,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士大量向海外遷移。爲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避難,或爲追求西方科技,或爲尋找真理,楊姓人士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士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佔總名人數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數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姓楊的名人:

1、楊堅: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2、楊廣:隋明帝

3、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4、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5、楊國忠:唐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6、楊玉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7、楊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8、楊延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9、楊文廣: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10、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11、楊憲:明初名臣。

12、楊士奇、楊榮、楊溥:明初“三楊”,明朝前期三大楊姓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期的治世名臣;“臺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13、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14、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15、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16、楊振寧。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現在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在第16位,可謂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一個姓氏,“楊”字是用圖騰的樣式翻譯過來的,有太陽的意思。那楊姓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1

一、楊姓的來源:

1、出自姬姓 :

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且有着三種說法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

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

2、出自揚姓 :

在古時候,“揚”與“楊”在發音上、寫法上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對此不容易讓人分清,所以就有着“楊”姓出自“揚”的說法,以邑爲氏。

3、出自改姓 :

起形式主要是因爲當時人們避難、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等改姓構成。

如:根據賜姓,出自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爲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

二、楊姓的歷史:

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爲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後,爲宋朝第7大姓。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爲明朝第6大姓。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爲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

在《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佔總名人數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數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2

1、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爲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爲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爲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爲羊舌大夫,是爲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爲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爲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爲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

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爲楊氏。

5、以封地爲姓。

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爲姓氏。

“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這是近代洪洞人王篤誠詩中的一句。

楊姓也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衆說紛紜,有說是因官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公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後裔。

《姓纂》上面說:“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爲楊侯;子國,以國爲姓。”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衆多兒子中,最爲神氣的一房。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後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被當時五霸之一的晉國所吞併。

不過,《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卻跟《姓纂》有點出入。該書雖然也認爲楊姓是出自姬姓,但卻指出最初以楊爲姓的,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而不是來自晉國的伯僑。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爲楊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僑。

楊姓漢人於1000多年以前在長江以北繁衍。當時,楊氏就是一個出人頭地的顯赫家族,出了不少在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戰國時以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爲也”,而跟主張兼愛的墨子大唱對臺的楊朱;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3

起源一:出自姬姓

楊姓出於姬姓。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成王將自己的三弟叔虞封在了唐,也就是現在山西聞喜縣東北,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的次子杼爲楊侯,這就是楊姓的開端。到了東周恆王時期,楊國被滅,這一支楊姓族人一直活躍在山西洪洞、陝西咸陽和河南洛陽三角地區,後來經河南、穿河北、涉湖南、越南嶺進入廣東。

而唐叔虞之子燮文由唐侯改封爲晉侯,到了十一世的時候晉昭侯時封其叔成師於曲沃。史稱曲沃桓公,曲沃武公統一晉國後滅楊國,並將楊國古地賜給了兒子伯僑,伯僑的後裔以楊邑爲姓氏,稱爲楊氏,具有將近2700年悠久的歷史。這支楊氏族人經歷了晉頃公“六卿之難”後背井離鄉,躲進了陝西華陰華山200多年,知道戰國魏襄王時楊章纔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重登仕途,東漢時候的楊震同樣出自華陰,楊震清正廉潔拒絕行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清廉的家風也開創了著名的堂號“四知堂”。

起源二:出自賜姓

在古代因爲建樹功勳很多人都會被賜予大姓,賜姓具有光宗耀祖的意思,比如隋唐時候楊義臣本姓尉遲,他的父親尉遲崇爲國捐軀後義臣被養於宮中,因爲常常在隋文帝楊堅身邊引起了隋文帝對於他父親的追憶,於是下詔賜予皇室姓氏楊。

起源三:出自改性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改革,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候有姓“莫胡蘆”,後因爲漢化改革的進行改爲“楊”氏。

楊姓發源于山西省,楊國被晉國滅後,楊姓族人開始向西繁衍,遷入陝西后有遷入陝西霍縣一代,後來經過慢慢的繁衍生息,楊氏的族人擴展到了河南省。到了漢代楊姓已經廣泛分佈於我們北方地區,春秋戰國時期楊氏族人開始南遷到江漢地區,也就是現在湖北潛江一帶。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引發了中原氏族南遷,這其中就包括了楊氏族人。到了宋代,楊氏族人已經廣泛分佈於江南地區。

楊震的後代楊堅建立了隋朝,雖然隋朝在歷史上只有短短的38年,但也在楊氏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楊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