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墨子是什麼人物

古代墨子是什麼人物

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哲學家。他代表的是墨家。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墨子簡介

一、墨子簡介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

二、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爲大衆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爲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2.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爲“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爲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爲道,今以姓爲名。”認爲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爲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爲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3.墨翟爲“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爲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4.墨爲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爲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爲刑徒,實爲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爲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爲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爲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雖說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長得黑卻是真的,人稱:阿黑哥,小黑。

四、墨子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爲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只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爲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爲官吏,選舉賢者爲天子國君。墨子認爲,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爲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爲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着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爲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爲,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爲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僞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爲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爲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侷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爲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爲,墨子世界觀中存在着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爲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爲“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爲,“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裏,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爲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爲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啓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編輯本段]五、墨子著作

墨子著有《墨子》一書。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爲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爲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爲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蹟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彙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爲《墨子》一書作過註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閒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着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爲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爲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爲《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啓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爲五大類。

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爲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僞託,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爲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爲墨辯,亦稱爲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啓超認爲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爲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

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禦爲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爲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纔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爲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爲刮目相看。

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裏,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

六、墨子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爲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祕主義的糟粕也爲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爲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面

2.數學方面

3.物理學方面

4.機械製造方面

5.哲學方面

6.軍事方面

墨子是什麼家?

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哲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爲核心,以節用、尚賢爲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爲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兼愛非攻

墨子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爲“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並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墨子是什麼家

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哲學家。

墨子,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墨子簡介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墨子死後,墨家分爲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後來他的後代因故從貴族降爲平民。後簡略爲墨姓。

墨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漢族,宋國國都(今河南商丘)[1]或魯國(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後來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一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並有著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爲核心,以節用、尚賢爲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爲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爲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標籤:人物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