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崔姓的由來

崔姓的由來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源於被土家族同化。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爲公爵。春秋時齊邑有崔,崔姓可能源自於以邑名爲姓。此外,部分崔姓源自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改姓。除我國外,崔姓在朝鮮半島上也是大姓。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崔姓的來源

崔姓的來源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爲姜太公,鼻祖爲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爲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佈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S、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佈則以朝鮮、韓國爲多。

崔氏姓的來源、 歷史上源於姜氏,相傳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爲公爵。傳至其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即位後,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爲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爲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纔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嫡孫崔意如被封爲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爲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衆多,加上仕官遷徒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邵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僅在唐朝,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計出了23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崔姓不僅在歷史上是最尊貴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賢輩出。其中最知明者,有東漢政論家崔宴,文學家崔胭,書法家崔瑗,崔悅,南北朝家崔浩,史學家崔鴻,經學家崔靈恩,隋朝學者崔頤崔唐代詩人崔護,崔磷,名成崔義玄,崔肌宋朝畫家崔白,經濟學家崔子方,元朝畫家崔彥輝,明代名臣崔呈秀清朝,詩人崔華等,近代經濟學家崔適等!!!!!

崔姓的介紹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爲姜太公,鼻祖爲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爲崔姓的發源地。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佈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S、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詩人崔顥、崔護等。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佈則以朝鮮、韓國爲多。

姓氏崔的由來 崔氏源流

一、崔姓來源

出自姜姓,爲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爲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爲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時爲朝廷重臣,康王時爲顧命大臣,死後諡號爲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爲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爲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爲:“姜姓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爲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說文》雲:“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來也居住在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水經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爲姜水。”這裏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由於姜、羌同源,故《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於西羌”,追其祖先都應是以牧羊爲主或以羊爲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濟生活也由遊牧轉變爲以農業爲主。據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爲神農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爲姓。”《帝王世紀》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因以氏焉。”關於神農氏開始從事農業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氏爲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爲羌人中最先進入農業經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係。《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他們不但世爲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鬥,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戰爭的結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進程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爲很多支系,變易爲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嶽,佐禹治水,封爲呂侯,爲呂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爲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嶽,爲諸侯伯(通霸),號太嶽。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爲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爲秩宗,並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爲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記帝舜教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爲禹的“心呂之臣”(呂,據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新唐書・宰相世系》:“呂者,膂也,謂能爲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爲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爲呂,並封他爲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嶽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嶽成爲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也是當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爲四嶽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詩經・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裏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

崔姓的起源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東漢以後成爲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爲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爲「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爲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爲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爲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爲士族高門。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爲博陵崔氏,也爲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崔姓的歷史發展 崔[cuī]姓的起源有四個: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車粘ぷ蛹咀擁姆獾兀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期齊國國君丁公車牡兆蛹咀釉食採於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子孫以邑爲氏,是爲山東崔氏。姜太公的兒子丁公佶,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叫季子,本來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但他卻讓位給弟弟姜叔乙(乙公得),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崔城,今山東鄒平魏橋鎮崔八村)逍遙自得。 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和邑地住民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千年的歷史,史稱崔氏正宗,現在山東省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建有全國性崔氏大宗祠。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爲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今山東鄒平魏橋鎮崔八村)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爲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爲崔姓人。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纔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爲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爲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爲“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衆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爲“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源於高麗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爲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樑、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爲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爲漢姓,成爲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峯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 明、清時期,有大量高麗崔氏進入中原,逐漸成爲今朝鮮族崔氏。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

關於崔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爲姜太公,鼻祖爲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爲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佈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S、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佈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爲多。

崔的來歷是什麼??? 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尋根溯源 1、出自姜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子孫以邑爲氏,是爲山東崔姓。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爲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爲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爲氏,稱爲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爲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爲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爲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衆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爲東祖,次子崔邯爲西祖,三子崔寓爲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爲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爲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個: 1、清河郡,西漢時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 3、滎陽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堂號: “清河”、“德星”、“噤李”、“敦敘”、“默陰”等。宗族特徵 1、崔姓漢族血統單一,爲炎帝姜姓後裔。 2、崔姓發源于山東,歷數千年遷徙變更,仍爲一北方姓氏。 3、崔姓名人多以、文化藝術方面的才華稱著於史冊,且以唐代爲盛,時有二十七人官仕宰相的輝煌,有崔顥“白雲千載空悠悠”之詠歎,有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之感慨。這些光輝燦爛的歷史畫卷,無不激勵後人再接再厲,奮發向上。 4、崔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讀之意遠。如清代崔琰修《崔氏族譜》,內有遼寧錦西崔姓一支字行爲:“封文顯德,克永康祥。”另有崔毓鑫參與修饌之《崔氏族譜》,內有河北慶雲崔姓一支字行爲:“志朝啓延,中首學裕,汝澤振峯,全。” 名人精粹 崔馬因: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

崔氏的來歷和起源是什麼?

崔氏的來歷和起源是:

1、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爲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爲諸侯國,建都營丘。

2、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爲金城。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崔佳氏,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爲崔氏。

4、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崔姓的來源和歷史

崔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1、源自姜姓

崔姓最主要的得姓始祖就是姜姓,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姜太公因爲輔佐周武王有功,於是受封於齊國,他的子孫也都世襲了爵位。不過傳到齊丁公這一代的時候,他的嫡長子姜季子就讓位給了叔乙。

叔乙繼位後,將姜季子賜封於崔邑,也就是現代山東省的鄒平縣,姜季子的子孫也就以邑爲姓,最終形成了最爲正宗的崔姓氏族。崔姓改姓之後因爲擔任了齊國重要的官職,所以也成爲了當時非常著名的公卿世家。

不過在姜季子的第八世孫崔杼這一代時,由於政爭失敗,於是崔姓氏族也就在齊國失去了勢力,最終崔氏避居在魯國,後來到了漢朝,崔氏後裔崔意如的長子崔業在清河定居,最終也就形成了現代的清河崔氏,也是七宗五姓之首了。

2、源自改姓

崔姓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不少族人也是由少數民族改姓來的,比如在《新唐書》中記載的新羅國族人中就有不少崔姓,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地區的高麗族人就有不少留學生前往唐王朝,而當時出了皇室李姓之外,就是崔姓人數最多,所以後來崔姓也就成爲了高麗的大姓。

人口分佈: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爲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佔崔姓總人口的42%。

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崔姓

崔姓的來源介紹

崔姓主要源於姜姓,另有滿族、回族、蒙古族等改姓之說,族人多尊崔季子爲得姓始祖。以下是我爲你精心整理的崔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崔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邑名爲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子孫以邑爲氏,是爲山東崔姓。

  2、出自少數民族崔姓。① 滿族人姓氏中有崔姓,鐵嶺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戶崔咬住、崔完者,以崔爲姓。滿族老姓包括:崔穆魯氏、崔佳氏、崔珠克氏。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爲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爲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庶兄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隨爲“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爲姓“丁”,故,齊丁公伋爲“崔”、“丁”兩姓先祖。

  崔姓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爲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爲 崔姓分佈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爲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爲顯耀,爲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佈更爲廣泛。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陝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爲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爲崔姓聚集中心。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爲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佔崔姓總人口的24.6%,爲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爲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佔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羣。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羣。

  崔姓姓氏 文化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爲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爲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爲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

  汞陽郡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汞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 傳說 唐朝崔顥遊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遊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爲郡名,始於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於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於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爲博陸。”北魏復改爲博陵郡,隸屬於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爲高陽郡。大唐爲定州,或爲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崔姓家族名人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縣)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爲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爲著名 書法 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 草書 勢》。

  崔鴻:字彥鸞,東清河鄃(夏津縣古時稱鄃縣)人。約生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勳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豔,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 歷史 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爲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羣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僞。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爲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爲主,包括《三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爲《崔東壁遺書》。

  崔琦:(1939年— ),河南寶丰人,華裔諾貝爾 物理 學獎獲得者,著名 物理學 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崔悅,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孫,崔宏的祖父。劉琨的內侄,劉羣、盧諶、溫嶠的舅表兄弟。盧諶法鍾繇,崔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與盧諶俱爲劉琨司空從事中郎,後爲段末波佐史。沒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石虎末崔悅爲新平相,爲新平郡人所殺。

  崔致遠,字孤雲, 是韓國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 國學 術界尊奉爲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 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乃鏞,(1681-1754),字伯璈,號餐霞,陝西同官縣陳爐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標籤:由來 崔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