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計算機四個發展階段

計算機四個發展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電子管數字機階段(1946-1958年)、晶體管數字機階段(1958-1964年)、集成電路數字機階段(1964-1970年)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機階段(1970年至今)。

這四個階段主要是根據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元件來劃分的。

在第一代計算機中,真空電子管被用作邏輯元件,而在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計算機中,分別採用了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爲邏輯元件。

隨着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的性能和功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演示機型:華爲MateBook X    系統版本:win10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軟件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彙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爲主。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軟件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爲主。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爲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爲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擴展資料: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件的計算機稱爲裸機。可分爲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爲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爲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爲“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爲“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爲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儘管編譯的過程複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爲擴展名)可以反覆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計算機

計算機分爲哪四個發展階段

計算機分爲下述四個發展階段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

電子管數字計算機、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件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彙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爲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爲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爲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爲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爲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件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爲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麪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件的計算機稱爲裸機。可分爲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分爲哪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管計算機

第二階段:晶體管計算機

從1960年到1964年,在計算機中採用了比電子管更先進的晶體管,晶體管比電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機時間,消耗能量較少,處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計算機的程序語言從機器語言發展到彙編語言。接着,高級語言FORTRAN語言和cOBOL語言相繼開發出來並被廣泛使用。這時,開始使用磁盤和磁帶作爲輔助存儲器。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來了,計算機工業迅速發展。第二代計算機主要用於商業、大學教學和機關。

第三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從1965年到1970年,集成電路被應用到計算機中來。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這個晶片比手指甲還小,卻包含了幾千個晶體管元件。第三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計算機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億美元開發的IBM 360系列。

第四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從1971年到現在。計算機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電路,不過,這種集成電路已經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幾十萬到上百萬個晶體管,人們稱之爲大規模集成電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簡稱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構成計算機的電子元器件分別是: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

1、第一代計算機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稱爲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2、第二代計算機採用了晶體管,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稱爲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3、第三代計算機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稱爲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4、計算機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稱爲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擴展資料:

發展趨勢:

隨着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複雜、體積微小、資源網絡化等。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

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着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計算機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劃分是根據它的電子元件劃分的,分爲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電子管計算機是採用電子管作爲基本電子元器件的計算機,也是第一代計算機。它們的體積非常大,耗電量大,效率低。

第二階段: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爲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此類計算機使用了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採用高級語言編程,並開始出現操作系統。

第三階段: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速度更快(一般爲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可靠性高且價格進一步下降,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四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 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叫“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特點:體積大,功耗大,速度慢

2、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特點:採用晶體管作爲邏輯開關元件;使用磁芯作爲主存儲器(內存), 輔儲器(外存)採用磁盤和磁帶;存儲量增加,可靠性提高; 輸出輸入方式有了很大改進; 開始使用操作系統,有了各種高級語言。

3、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1964-1965)(1965-1970)。

特點:計算機變的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4、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現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特點:體積小,運算速度快,系統穩定性高,發熱量小,維護方便。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電子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年~1964年)  

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  

3、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  

4、計算機(1971年至今)  

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5、第五代計算機  

智能計算機

擴展資料

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

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準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複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準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計算機的發展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從1946年至1958年。它們體積大,運算速度低,存儲容量不大,並且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這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那個時候只有在重要部門或科學研究部門使用。

第二階段: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是從1958年到1965年,它們全部採用晶體管作爲電子器件,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爲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在軟件方面開始使用計算機算法語言。這一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第三階段:第三代電子計算機(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是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爲電子器件,並且出現操作系統,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出現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情報檢索等領域。

第四階段:電子計算機(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爲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計算機都是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四個發展階段接特點:

1、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2、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3、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1964-1965)(1965-1970)

4、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分類:

計算機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元器件來劃分的。分別爲:

1、第一代:電子管。

2、第二代:晶本管。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4、: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5、第五代:智能計算機(未來)。

三、電子計算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巨型化、微型網、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方向發展。

擴展資料:

巨型化是爲了適應尖端科學技術的需要,發展高速度、大存儲容量和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隨着人們對計算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特別是在軍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對計算機的存儲空間和運行速度等要求會越來越高。此外計算機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多媒體化:傳統的計算機處理的信息主要是字符和數字。事實上,人們更習慣的是圖片、文字、聲音、像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信息。多媒體技術可以集圖形、圖像、音頻、視頻、文字爲一體,使信息處理的對象和內容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網絡化:互聯網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從此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計算機網絡化徹底改變了人類世界,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資源共享(文獻查閱、遠程教育等)、信息查閱共享(百度、谷歌)等。

特別是無線網絡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人們使用網絡的便捷性,未來計算機將會進一步向網絡化方面發展。

計算機人工智能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功能和運行速度,但與人腦相比,其智能化和邏輯能力仍有待提高。

人類不斷在探索如何讓計算機能夠更好的反應人類思維,使計算機能夠具有人類的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可以通過思考與人類溝通交流,拋棄以往的依靠通過編碼程序來運行計算機的方法,直接對計算機發出指令。

隨着微型處理器(CPU)的出現,計算機中開始使用微型處理器,使計算機體積縮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軟件行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計算機內部操作系統的便捷度,計算機外部設備也趨於完善。

計算機理論和技術上的不斷完善促使微型計算機很快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中,併成爲人們生活和學習的必須品。計算機的體積不斷的縮小,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平板電腦體積逐步微型化,爲人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未來計算機仍會不斷趨於微型化,體積將越來越小。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發展中的產物,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是用戶和計算機的接口。比如用戶鍵入一條簡單的命令就能自動完成複雜的功能,這就是操作系統幫助的結果。

二是統一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全部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發揮計算機的效率。操作系統通常應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解決處理器(CPU)時間的分配問題。

(2)作業管理:完成某個任務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數據組成一個作業。作業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爲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計算機的界面使其方便地運行自己的作業,並對所有進入系統的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儘可能高效地利用整個系統的資源。

(3)存儲器管理:爲各個程序及其使用的數據分配存儲空間,並保證它們互不干擾。

(4)設備管理:根據用戶提出使用設備的請求進行設備分配,同時還能隨時接收設備的請求(稱爲中斷),如要求輸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負責文件的存儲、檢索、共享和保護,爲用戶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統的種類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爲分批處理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等;依同時管理用戶數的多少分爲單用戶操作系統和多用戶操作系統;適合管理計算機網絡環境的網絡操作系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計算機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哪些?

根據計算機所採用的物理器件的發展,一般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習慣上稱爲四代。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年到50年代後期),其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爲基礎器件。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650。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後期),採用的主要器件逐步由電子管改爲晶體管,縮小了體積,降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可靠性,降低了價格。代表機型控制數據公司(CDC)的大型計算機系統CDC6600.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計算機採用集成電路作爲基本器件,功耗、體積、價格進一步下降,速度和可靠性相應的提高。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360.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初至今),70年代初,半導體存儲器問世,迅速取代了磁芯存儲器,並不斷向大容量、高速度發展。1984年內含2300個晶體管的Intel4004芯片問世,開啓了現代計算機的篇章。

拓展資料:

計算機原理由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莫爾小組於1943年—1946年提出。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科學可以與計算機的發展之快相提並論。計算機原理適用於科學計算、信息管理等領域。

1943——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omputer)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多用途計算機。一般認爲它是現代計算機的始祖。